貴州的中洞苗寨,是中國最后一個穴居部落。
這個洞穴在崇山峻嶺之間,20戶人家共70多人,在洞穴里過著與世隔絕的生活。這個洞穴隱藏在深山中,高50多米,寬100多米,洞深200多米。
上山的路很難走,幾個小時的車程后,還要再翻山越嶺,徒步一個多小時才能到達中洞。
稱為中洞,是因為在格凸河伏流出口處小穿洞上方,有上、中、下三個巨大溶洞,這個部落就生活在中洞里面。
洞口被蒼松翠竹所遮掩,猶如陶淵明筆下與世隔絕的“桃花源”,十分有吸引力。
由于受到交通和語言的限制,中洞人不太愿意與外界有太多的接觸。他們就在洞穴周圍的石洼上,種植玉米等作物,以此為生;以前還會自己紡紗織布、做衣服,過著男耕女織的樸素生活。
據這里的老人說,他們是解放初為躲土匪逃進來的。媳婦大多是從洞外娶來的,按照周代的“納采、問名、納吉、納征、請期、親迎”六禮迎娶,也有少數洞內相互通婚的。
2003年,一個美國人捐款10多萬人民幣架通了從山下到中洞的輸電線路,讓洞里的人從此過上了有電的生活。
盡管生活在隱秘的山間,但他們的生活卻并不像我們想象的那樣閉塞。
媒體的偶爾報道引起了社會對“中洞”的關注,這里陸續(xù)有了生活用電,后來還有了通訊信號。
人們在洞穴內蓋房屋,但這些屋子都沒有屋頂,怪石嶙峋的洞頂,成了一個巨大的公共天花板。
為了防止洞頂滲水,一些屋架上簡單地拉上了一張塑料布。
自從中洞被外界所知,與世隔絕的生活就被打破了。
有些人來獵奇,有些扶貧志愿者和慈善愛心人士給這里帶來了物資。
隨著外界獵奇熱度的褪去,中洞又恢復了原本的偏僻與冷清,人們仍然過著“原始”的生活
山腳下這片房子,是當地政府為改善中洞苗寨的居住環(huán)境,實施整體搬遷修建的。
房子早已無償分配給每戶山民,但迄今聽說只有5戶人家搬到了這里。
中洞居民們覺得,在洞里頭已經住慣了,山下的房子不牢實。
而且,他們覺得洞中的生活很好,冬暖夏涼。
雖然是在山洞里,但采光不錯。洞內開闊、寂靜,洞中人家籬笆做墻,洞頂便是屋頂。家中陳設多是做工拙樸的木頭箱柜、桌凳。
洞內居民自己紡紗織布,推磨碾谷,每周到15公里外的集市買些油、鹽等生活用品。其余的日子則在家種田、放?;蝠B(yǎng)豬。洞深處唯一三間磚房是當年的希望小學(現學校遷移到洞外格凸河景區(qū)邊)。
洞里還有一家提供食宿的小店。人們就在這一方小小的天地間,過著田園牧歌式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