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段番茄炒雞蛋的視頻火遍了朋友圈,也引爆了各種爭議,如果你還沒看過視頻,完整視頻如下:
有人批評說這個男的是個媽寶男,什么事情都要問媽媽,從視頻的前半段的確可以判斷出來,他的確是從來沒有下過廚房的,任何一個下過廚房的人都不會像他那樣放鹽,所以他的確是被從小到大寵大的。在父母眼里,你把學習搞好就行了,其他的交個我,既然從沒下過廚房,我才大概也不會洗衣服吧,這世界上還有不會洗衣服的人嗎?
有的,在你學會洗衣服之前,你就是不會洗的,至于你什么時候學會,大概就要取決于你的家庭環(huán)境了,有的是十歲,有的甚至是二十歲。
上中學那會來是離家住校,所以那會兒開始學著自己洗衣服,可是奇怪的是,我洗過的衣服總有一股難以訴說的怪味,我覺得我的步驟都是對的,可洗出來的衣服,不要說干凈清香了,連做到沒有異味都很難。
這個問題讓我困惑了很久,就是找不出來那種很難聞的味道是什么。
后來回到家這個謎題終于被我媽破解了,在我演示了我是怎么洗衣服并告訴她我一般都是放完洗衣粉之后先泡上半天。
我媽很肯定的說,你這是洗衣粉放的太多了,你有沒有多次漂洗,所以衣服上才會有怪味。
真的么?
我半信半疑,終于在我媽把我的襯衣漂洗了十幾次之后,晾曬出來,我終于又聞到了久違的洗完衣服的清香,頓時覺的我的衣服終于重生了。
不要說我很傻,再簡單的事情,如果不知道怎么去做,那就是會做的一塌糊涂,我還見過蒸大米不放水的和炒冬瓜不削皮的,這些生存的基本技能,都是小時候像跟屁蟲一樣跟著媽媽,一點一點學來的。
可是當跟屁蟲漸漸長大,跟母親交流的時間卻越來越少了。當年獨自一人在新疆,周末空蕩蕩的院子就我一個人,我在的單位周末他們都回城里了,廚房里有很多雞蛋,雖然我已經確切的知道番茄炒雞蛋是怎么做的,但是我還是打了電話問我媽,這菜的具體做法。
母親也很開心,我又像當年的那個跟屁蟲一樣,問來問去,這個是什么那個是什么。
在個人的成長過程中,會慢慢發(fā)現,原本以為父母是實際上最厲害的人,其實他們或是是再普通不過的人,普通到庸俗,庸俗到跟你所受的教育完全格格不入。
成長的過程是痛苦的,從最初叛逆到慢慢的理解,從自己為讀了幾本書的高高在上到明白父母的不容易,在成長中我們終于理解了其實父母很不容易,他們已經盡了全力。
現在流行懟父母,甚至是懟爺爺奶奶,都是你當初怎么就不怎樣怎樣的句式,這我想大概是只有初經人世的人才會說的話,如果你真的嘗過生活的酸甜苦辣,你會明白自己拼盡了力氣,不過也只是的到了一個平庸的人生。
那么父母也是一樣,用盡了全力,才把你培養(yǎng)成現在這個樣子。
接受父母的不完美,才是愛父母的第一步,盲目的崇拜那時無知,過高的苛責那時輕狂,生活讓我們明白我們都只不過是普通人時,對父母的愛才開始深入靈魂,因為懂得才是最高級的愛。
你以為離題萬里,當然不是,因為這盤番茄炒雞蛋才是事情的關鍵。
父母的光環(huán)逐漸退去,但有一點卻依舊是金光閃閃,那就是覺的媽媽做的番茄炒雞蛋是最好吃的,這并不是一句虛言。
人的味蕾記憶,大概是從孩童時期形成的吧,過了這個階段不管你將來如何走四方,吃遍魯川粵蘇閩徽湘浙八大菜系,你最愛吃的一定還是家鄉(xiāng)的味道,一定還是母親的味道。
這不是矯情,這是由我們腸道菌群所決定的,所以你以為番茄炒蛋僅僅是一盤番茄炒蛋嗎,它代表的是你的根,是你的人生感悟,是你一輩子都改不了的胃。
父母在,不遠游,游必有方。散落四方的游子,一盤番茄炒雞蛋就是我們頭上的北極星,時刻指引著我們故鄉(xiāng)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