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在欣賞古建筑的時候,會留意到里面的雕塑、壁畫等文物。其中涉及到一些人物形象及故事,與古建筑一起給人們精神的享受、靈魂的顫動,盡管這一切都不聲不響,但有些沉默震耳欲聾。
1 大同華嚴寺薄伽教殿中的“合掌露齒菩薩像”
山西大同華嚴寺薄伽教殿,始建于遼重熙七年(1038年)是華嚴寺保存最完整、歷史最悠久的一座大殿。塑像、壁藏、大殿建筑本身,全部都是遼代的,從1038年保存至今將近千年的歷史,所以這個大殿被稱為是遼代藝術(shù)博物館。
里面的天宮樓閣自不必說,殿內(nèi)有尊“合掌露齒菩薩像”給人印象深刻。
在中國古代”笑不露齒、衣不露體、行不露足“的封建禮制下,她光著腳露著背站于蓮臺上,好像領(lǐng)悟了中央佛祖講經(jīng)說法之意,會心一笑,露出了潔白的牙齒。她的身材婀娜多姿、身體微微向前傾,雙手合十立于胸前,重心落于右腳之上,體現(xiàn)出了一種曲線之美。她的姿態(tài)體現(xiàn)出了千年之前,遼代契丹民族馳騁于馬背之上,縱情于天地之間的一種豪邁與奔放。
史學(xué)家鄭振鐸先生稱她為“東方維納斯”,郭沫若稱她為“中國第一名塑”。
其實周圍每一尊塑像都非常精美,值得人們細細了解。
2 晉祠圣母殿侍女雕像
山西晉祠圣母殿內(nèi)的43尊彩塑,完成于元佑二年之前。塑像如真人大小,比例準確,姿態(tài)自然,是根據(jù)宋代宮廷“六尚制”塑造的。她們各有專職,身份、性格無一雷同,是“典型環(huán)境中的典型性格”。這些彩塑對于研究北宋宮廷六尚制和宋代宮廷生活,衣冠服飾以及研究宋代彩塑藝術(shù)都具有重要的歷史、藝術(shù)和科學(xué)價值。
圣母北側(cè)的5尊應(yīng)當是唱戲的侍女,自東而西分別扮演生、旦、凈、末、丑諸種角色。當中最出色的是上圖左邊第二位,這位頭飾紅色花巾的花旦宮女,手握繡巾,頗似長歌善舞者。她的動作變化微妙,顯示出優(yōu)美文靜,含蓄大方的儀態(tài),頭稍有點低垂,但嬌而不羞。她不高不矮,不胖不瘦,正是窈窕淑女。從正面看,熱淚盈眶,緊握繡巾的雙手似在力圖按捺住心中的哀傷,但終究掩飾不了內(nèi)心的空虛和寂寞。正如詩人白居易《琵琶行》中描繪:“未成曲調(diào)先有情,弦弦掩抑聲聲思”,“低眉信手續(xù)續(xù)彈,說盡心中無限事”。這尊塑像用寫實傳神的手法刻畫了一位女藝人的內(nèi)心世界。
京劇大師梅蘭芳先生1958 年專程游覽晉祠,對晉祠作了極為細致的考察、研究。尤其對圣母殿宋塑侍女像情有獨鐘,吟詠其下,久久不能離去。當觀賞到這一尊朱塑舞女像時,梅蘭芳更是頻頻模仿,贊不絕口,連說:“一顰一笑,似訴生平?!?nbsp;
https://tech.chinajinci.com/pano/?scene_id=50963246
打開網(wǎng)頁可以看到晉祠博物館數(shù)字化展示,里面有塑像的3D展示:
這尊雕塑給了梅先生極大的靈感,她頭微傾,雙手放在胸前,身材窈窕,雙肩消瘦,顯得略有些單薄,頭上梳著當時流行的發(fā)髻,面容清秀俊美,眉毛上挑,顯得小心謹慎。
3 永泰公主墓壁畫《宮女圖》中的侍女
永泰公主墓壁畫中有位侍女被專家稱為“東方繪畫史第一美女”,有人甚至推測可能是永泰公主李仙蕙本人。
作家賈平凹在散文《壁畫》中,這樣描述一幅“九宮女”圖:“看那'九宮女’呀,為首的梳高髻,手挽披巾,相隨八位,分執(zhí)盤、盒、燭臺、團扇、高足杯、拂塵、包裹、如意,顧盼呼應(yīng),步履輕盈。天吶,那第六位,簡直是千古第一美人呀,她頭梳螺髻,肩披紗巾,長裙曳地,高足杯托得多好,不高不低,恰與婉轉(zhuǎn)的身姿配合,長目略低,似笑非笑,風(fēng)韻卓絕,我該輕呼一聲'六妹’了!這樣純真高雅的女子,我堅信當年的畫師不是憑空虛構(gòu)的,一定是照生前真人摹繪,她深鎖宮中,連唐時也不可見的,但她終于讓我看到了,我看到了已經(jīng)千年的美人?!?/span>
回望這三位美麗的女性形象,她們周圍的形象也各具特色。獨木不成林,在古建文物中的許多細節(jié)都值得人們細細了解,不僅會給當代的名家以靈感,也會給見過的每個人以力量。我們需要珍惜先人創(chuàng)造的珍貴遺產(chǎn),體會文物保護人員守護的不易,心存感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