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讀不懂易經(jīng),覺得易經(jīng)很難。在易經(jīng)簡單的文字里,蘊含著深刻的奧秘。有人問,要怎么才能讀懂這部智慧之書,并用它來指導生活。
其實要讀懂易經(jīng),要了解三個背景,這樣才能更好地讀,窺探其中的奧秘,更好地用于生活。
一、有深厚的閱歷和人生經(jīng)驗
孔子一開始也是看不上易經(jīng)的,但是等他五十歲的時候,忽然間看懂了,然后入則在側,出則在囊。每天都拿在手邊,不停翻閱,以至于韋編三絕。
原因就是,周易是個哲學書,規(guī)律書,沒有太多的案例,所以這就需要很多的人生閱歷和經(jīng)驗,熟悉歷史和人生才能夠用自己的背景知識讀懂規(guī)律,如果沒有這些背景知識,很難看懂。
二、有強大的文化自信和鉆研
很多人國學文化根基不深,歷史知識淺,覺得各位圣人高高在上。對自己缺乏自信,認為自己的文化水平不能讀懂周易,不能夠獨立思考。
于是讀各家的注釋,然后愈加混亂,而畏難,從而放棄。其實每個人,看易經(jīng)都是一家之言,自己覺得能夠給自己帶來啟發(fā)這就夠了。一本書的目的也有起到作用了,畢竟我們可以通過很多渠道獲得智慧。
本來自己走路好好的,偏偏學學這個學學那個,到最后,自己怎么走路的忘了。其實,我們要自己給自己信心,將易經(jīng)為我所用,這才是我們學習的出發(fā)點,有收獲就好。
三、用形象思維對接卦辭諸象
其實西方科學毀了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本身我們是一個表象,表意的,右腦思維的國家。西方是一個邏輯,細節(jié)的國家。所以中國才會喜歡大寫意的國畫,西方才會喜歡細節(jié)精微的油畫。如果用油畫的理論來解釋中國的大寫意,將會大相庭徑。
中國講究的是整體的象。老子道德經(jīng)二十一章寫道“道之為物,惟恍惟惚?;匈忏辟?,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說的就是這個意思,我們要追求的是一種整體的感覺。讀易經(jīng)就需要拋棄西式的邏輯思維的方法,而采用建立起景象溝通的辦法。
用形象化的辦法來學習已經(jīng),說白了,就是用畫畫的辦法來互動。你看到不是一堆文字,而是一個畫面。不是一堆細節(jié),而是整體規(guī)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