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讓物質與心性之間有一種平衡,才有寵辱不驚的修養(yǎng)。
人生最大的問題就是得富貴而過喜,失富貴而過憂。
對于人生來說,成功的狀態(tài)應該取決于自身人格和品性的完善程度,由自己的人格和品性的完善而決定,而不是由權勢和名利所主導。
但是遺憾的是,當世俗演變之后,由于浮躁心性所決定,現(xiàn)在的人完全將成功和物質掛鉤,擁有的名利和地位決定了一個人成功的高度,這反而成了時代的通病。
當整個時代都有問題的時候,對的反而成了錯的,所以沒有人會意識到這是一種問題,而由這個問題所養(yǎng)成的,就是世人都將一個人是否擁有富貴,當作了唯一的成功標準,“得富貴過喜,失富貴過憂”,這就是最大的問題。
但是問題始終是問題,在一個錯誤的信仰和錯誤的價值觀的驅使之下,這種病態(tài)的情況絕非常態(tài),因為一個社會也永遠不可能處在一個錯誤的信仰和價值觀以下,還能運行自如并且長期存在,在某一段時間之后一定會出現(xiàn)問題,這個時候就會出現(xiàn)一個臨界點,重新洗牌,再逐漸的恢復正常。
作為世俗之中的我們,不管這個臨界點有沒有出現(xiàn),最好的狀態(tài)就是能夠意識到問題的存在,而提前應對問題。
而這一切的答案,都在于放下自己對于物質的無限制追求,從而保持對于人格和心性完善的修養(yǎng)。
人活在這個世上,需要有一定的物質作為基礎,也沒有任何圣人告訴你物質不重要,如果一個人連吃飯都成問題的時候,那么修養(yǎng)人格和完善心性就是天馬行空。
但是當一個人在滿足了基本的衣食住行之后,則更應該注重自己的人格修養(yǎng)和精神品質,而不是一味追求所謂物質更大的成功。
不要任由自己扭曲的價值觀主導自己的人生,讓自己的欲望適度,讓自己在人格修養(yǎng)和富貴之間有一個更好的權衡。
《道德經》中有這樣一句話:罪莫厚于甚欲,咎莫憯于欲得,禍莫大于不知足。故知足知足,常足矣。
這一句話就是我們對于物質最好的態(tài)度,人生最大的過錯就是欲望太重,有什么比永遠不知滿足更大禍害的呢,也沒有什么比過分貪婪更錯誤的了,所以欲望有度,不貪得就是人生最好的滿足。
貪婪是一切禍患的根源,人的思想在很多時候一定會受到自己的主觀意識和情感迷惑,而喪失對于客觀的認知和評判,所以很多時候一個人過度貪求物質,往往是因為自己錯誤判斷了物質對于人生的重要性。
我們知道物質能夠給自己帶來幸福,但是當背離客觀條件,無休止的去追求物質給人生帶來的作用時,一定會讓自己變得更加糟糕,而且很多人都會為自己的貪婪和欲望的深淵付出沉重的代價。
所以,一個人要一定要學會從貪婪之中解脫自己,讓自己在物質和人格之間找到一種平衡。
《菜根譚》之中說:彼富我仁,彼爵我義,君子故不為君相所牢籠;人定勝天,志一動氣,君子亦不受造物之陶鑄。
別人擁有富貴我擁有仁德,別人擁有爵祿我擁有正義,如果是一個有高尚心性的正人君子,就不會被統(tǒng)治者的高官厚祿的束縛。人的力量一定能夠戰(zhàn)勝自然力量,意志堅定可以發(fā)揮出無堅不摧的精氣,所以君子當然也不會被造物者所局限。
當物質和人格之間有一種平衡之后,即便看到別人富貴也不會抱怨自己的貧窮,反而因為自己擁有人格而感覺到富足,也不會感嘆自己的卑微,因為知道自己擁有正氣而能夠挺直胸膛,這才是一個君子對于人生最好的修養(yǎng)和對于物質最好的權衡。
人常說“寵辱不驚,去留無意”,這種高境界對于人生來說并不是簡單的強忍欲望,而是通過對于事物具備一種更好的認知,對于自我心性一種更好修養(yǎng)之后的豁達和釋然,這也是我們應該追求的修為。
文|國學書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