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園“秋”色濃
夢筆山人
京劇界名演員藝名叫xx秋的不少,但非舊時科班按字輩所取。科班同一科學藝的,藝名是名字的前一個字相同,如富連成“盛”字輩的葉盛章、葉盛蘭、高盛麟、李盛斌、裘盛戎等, 而x x秋是后面一個“秋”字相同。其中名頭最響亮的,自然是程硯秋和張君秋,后來者叫xx秋的,不知是仿而效之,還是純屬巧合。不同的“秋”色中,程硯秋的藝名最有寓意,原名程艷秋,取意于“艷于秋者厥為菊”,后改名為程硯秋,取意“硯田勤耕秋為收”。
下面是“xx秋”簡介(因資料不足,無從考證,其中可能亦有本名):
章麗秋 (1844-?)男,名桂芬,外號小道士;蘇州人。
沈韻秋 (1859-?)男,花旦。名桂喜,原名愛林,小名長順。北京人。
姚佩秋 (1885-1936)男。青衣。
閻嵐秋 (1882—1930)男,藝名九陣風,北京人。武旦,兼花旦。早年曾用“飛來鳳”藝名。
沈玉秋 (1900-1975),男,原習老生,后改習操琴,曾于北京市戲曲學校主教京胡,其弟子有燕守平等。子沈金波(樣板戲《智取威虎山》參謀長扮演者)。
程硯秋 (1904-1958),男,四大名旦之一,程派藝術的創(chuàng)始人。原名承麟,滿族索綽羅氏,正白旗人。后改為漢姓程,初名程菊儂,后改艷秋,字玉霜。1932年起更名硯秋,改字御霜。
楊菊秋 (1904-1987)女,字傲霜。原習河北梆子,16歲改習京劇,從王瑤卿、李寶琴習藝。1950年代到北京市戲曲學校任教。
上:程硯秋、黃桂秋
下:張君秋、吳絳秋
黃桂秋 (1906—1978)男,名德銓,字蔭清,自號桂蔭軒主,旦角黃派的創(chuàng)始人?!包S桂秋”是其姐妹的名字,借來作了藝名。
新艷秋 (1910—2008)女,原名王玉華,著名程派傳人。民國時被推為“四大坤旦”之一、“坤伶主席”。屬程硯秋私淑弟子。
金素秋 (1912-1990) 女,本工花衫,擅梅派戲。1950年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曾任云南省京劇院院長
任志秋 (1918-1980)男,宗尚派。北京市京劇三團,后調中國戲曲學院任教。其妻系尚小云之女尚秀琴。
張君秋 (1920—1997) 男,四小名旦之一,旦角張派創(chuàng)始人。原名滕家鴻,字玉隱,后從母姓。
吳江秋 (1920-1998) 男,原藝名吳絳秋。 王瑤卿、荀慧生的弟子,晚年在北京風雷京劇團。
吳素秋 (1922-2016)女,原名吳玉蘊、麗素秋。尚小云弟子,荀慧生義女。
王吟秋 (1925-2001)男,程派青衣,歷任中國京劇院四團、寧夏京劇團、北京青年京劇團、北京京劇院主要演員。
張春秋 (1926-2015)女,梅蘭芳親傳弟子,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曾在現(xiàn)代戲《紅云崗》中成功塑造“紅嫂”一角。
毛劍秋 女,梅蘭芳弟子。父毛韻珂(藝名“七盞燈”),著名南派京劇旦角演員。
齊蘭秋 女,東北鼓王齊襄陽的女兒。河北省藝校京劇科教師,李勝素的奶師。
上:新艷秋、吳素秋
下:顧正秋、張春秋
顧正秋 (1928-2016)女,本名顧祚華,原名丁蘭葆。小名蘭寶。上海戲劇學校“正”字輩學員。梅蘭芳弟子。自組顧正秋戲團,率劇團赴臺演出達5年,1953年劇團解散后息影劇壇。
趙慧秋 (1929- )女,師從榮蝶仙,李凌楓入室弟子,后拜于荀慧生門下。天津京劇團演員。
于素秋 (1930- )女,出生于戲劇世家,八歲學刀馬旦,九歲登臺,擅打脫手北派。1948年從影。父系京劇演員于占元,其門下有成龍等“七小?!?。
吳吟秋 (1931- )男,自幼學戲練功,得梅蘭芳、荀慧生大師指點、提攜。1954年拜張君秋為師,同時兼學梅、尚、程、荀的表演藝術。
李韻秋 (1933- ),女,初習老旦,后攻習刀馬旦、花旦,曾為北京京劇院三團主演。其夫系著名京劇老生演員孫岳。
李近秋 女,張君秋之弟子,天津戲曲學校教師。
小毛劍秋 (1940-2010)女,原名王慧珍,自幼隨母毛劍秋學戲,兼梅、程兩派之長,先后加入江蘇京劇團、上海新民京劇團、上海京劇院。1970年調上海市戲曲學校。
范金秋 (1961- )女,原名范瑞萍。程派青衣,大連京劇院國家一級演員。
遲小秋 (1965- )原名遲淑新。北京京劇院國家一級演員,享受國務院特殊政府津貼。師從王吟秋,素有“程派標準傳人”之稱。該名系王吟秋所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