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聽見藍說”——陪你穿越黑暗,探索創(chuàng)傷、收獲愛與成長。
打開百度APP看高清圖片
時代的改變,給人們的心靈帶來巨大的挑戰(zhàn)。
當被強悍的社會文化裹挾著往前走,喪失了自我選擇的勇氣,人就很容易在內心暗暗拿自己與他人比較,試圖證明自己比別人強大。
當差距出現(xiàn)的時候,或者離內心想要的自己遙遙無期時,人就很容易陷入抑郁焦慮當中難以自拔。
如果你在生活中容易患得患失,心境長期低落,對生活感到迷茫無助,被痛苦纏繞難以脫身,那么,嘗試做到以下幾點,你的情緒就會越來越好。
活得快樂的人善于獎勵自己,而活得辛苦的人大半輩子神經緊繃,不管取得了什么樣的成績,都不敢讓自己停下來歇一會。
心理學上把人的狀態(tài)分為正性和負性。處于正性狀態(tài)的人,看什么都是好的,做什么都感到心情愉悅。
而處在負性狀態(tài)的人,總是郁郁寡歡,害怕事情做不好,內心總被一股恐懼控制著。就算實際上把事情做好了,卻不因此更加欣賞和喜歡自己。
然而,人只有處在正性情緒里,才能更好地前進,創(chuàng)造更好的生活。
學會獎勵自己,就像心理學教授張久詳所說,要學會挖掘并享用人性資源。
什么是享用人性資源?好比你去挖礦,埋頭辛辛苦苦挖了很久,終于挖到礦了。這個時候,你是選擇帶著礦回家,用它來燒火做飯,或是拿去轉化成電能、煉油,充分地發(fā)揮這些煤的價值。
還是你埋頭繼續(xù)挖礦,覺得自己挖得還不夠多,不夠好,直到筋疲力盡也不放過自己。你甚至也沒想過挖到了礦要怎么利用它們,它們對你的人生有什么幫助。
學會獎勵自己,學會享受,這對改善抑郁有極大的幫助。許多抑郁患者總是提不起勁,就是因為喪失了享受的能力,把自己活得干癟癟的,太苦了。
美國理查德·卡爾森博士在《別為小事抓狂》一書里面說,他當了十幾年的壓力處理顧問,所及過最普遍、最具有毀滅性的心理傾向,就是把焦點放在我們想要什么上,而非我們擁有什么上。
往深度去想,現(xiàn)實不正是這樣嗎?你可以反問下自己,當你覺得不快樂,不滿足的時候,你的焦點是不是放在自己缺乏什么上?比如房子太小了,收入太低了,想去的地方去不了……
你把這些不滿足當成你努力的動力,當哪天你得到了這些東西,你發(fā)現(xiàn),自己還要更多想要的東西,內心依然平靜不下來,你覺得你得到的還不夠好。于是你又陷入一個循環(huán)當中。
試著把思路轉換一下,去想想你現(xiàn)在得到了什么,擁有了什么。不要企圖去換一個伴侶,而是去欣賞她已經存在的優(yōu)點;不要抱怨工作錢少事多,帶著感恩自己有工作的心態(tài)去展開工作;不要羨慕別人到處去旅游,在你力所能及的范圍內,你也可以創(chuàng)造出有趣的生活方式。
多想想自己擁有什么,少想想你要什么。如果你這么做了,你的人生就會開始變得比以前更好。你也許會真正懂得,滿足是什么意思。
不管我們現(xiàn)在多少歲,實際上,沒有人知道自己能夠活多久。在這個意外頻繁的今天,有太多的未知。然而,人類的悲哀在于,每個人都以為自己能夠活一輩子,以為時間還長著呢。
這樣的想法給我們帶來的是隨波逐流的生活,無盡拖延自己想做的事,或者把自己困在消極的情緒里日復一日,沒有想過真正鼓起勇氣去做點什么真正重要的事,真正愛自己的事。
比如愛抑郁的人,總是把自己關在暗無天日的小黑屋里,常年不肯邁出家門去見一見太陽,去感受一下四季的變化,去感受自己內心的世界。結果大半輩子都把時間花在了對抗和逃避上。
哲學家蘇格拉底說過:“未經審視的人生不值得過”。意思就是告訴我們,如果我們不知道自己這輩子要干什么,要成為什么樣的人,不知道去觀察自己內心的想法,去喚醒自己。只要跟隨著時間生活,過一天是一天,那么我們的人生將是空洞無意義的。
把今天當作是臨終之日,目的是為了提醒自己,生命是何等的可貴。不要把時間浪費在一些不痛不癢的小事上,真正懂得為自己過活一輩子。
因為生命只有一次,生命太重要了。
作者:子藍,一名有溫度兼有深度的心理療愈師,心靈寫作教練,深度研究個體心智成長。歡迎關注@聽見藍說,讓你我成為心靈修行的同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