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常常聽到別人說,吃這個東西會致癌不要吃,也會聽到別人說那個東西會致癌也不要吃,感覺好像是個吃的都會致癌一樣,簡直不讓人活了。
這些報道有些是靠譜的,有些是出于利益的營銷。對于一般來說想要區(qū)分實在太難。那有木有什么辦法呢?
這當然是有的,這里就要運用到科學的思維方式。我們今天就來簡單地講一講。
我們平時聽到的聲音分為幾種,有來自于身邊朋友,有媒體,有專家,還有磚家等。
那這些聲音哪個更靠譜呢?答案是:都不太可靠。
相信看到這里,你會想拍磚了。其實,我也不是要說我可靠。
因為有個最可靠的存在。那它是誰?
要知道朋友其實和你一樣不一定能鑒別出真假,而媒體呢?很多媒體也非專業(yè)人士。
那專家總該靠譜了吧?你要知道啥圈子都有一些禍害,為了利益去忽悠。
可但是,其實還有一個最靠譜的存在,那就是國際或者國家級的專業(yè)組織。它們采用的標準和規(guī)范都是根據(jù)主流科學家的研究進行設(shè)置的。也就是說,它們不是一個專家在戰(zhàn)斗,它們是一群該領(lǐng)域最權(quán)威的專家在一起戰(zhàn)斗。而且因為怕被告,這些組織都非常謹慎。
舉個簡單例子,電離輻射是單次不得超過100毫西弗(毫西弗就是個單位,看看就成),臨床上看不出有提升患癌的風險。而出具標準的國際放射防護委員會(ICRP)給出的標準是1毫西弗。
所以,凡事不要偏聽偏信,如果有人說什么東西致癌,你可以去專業(yè)的官方組織去查一下。
這就是,我們今天要說的科學思維方法:
聽別人的,不如聽專家,聽專家的不如由主流專家組成的專業(yè)組織的。
這一條適用于任何與安全規(guī)范有關(guān)的問題,比如:輻射,飲食,肥胖等等。
說了這么多,那關(guān)于癌癥,我們該找誰呢?
其實世界衛(wèi)生組織早就給出了《世界衛(wèi)生組織國際癌癥研究機構(gòu)致癌物清單》,不過如果你真的去查了一下,會發(fā)現(xiàn)全是英文。
為了讓大家能更方便了解,其實中國的國家食品藥品家督管理局(簡稱CFDA)早就幫大家把這份清單翻譯成了中文。大家登入到國家食品藥品家督管理局的官網(wǎng)就能找到,以下是截圖。
在這份清單中,致癌物大致可以分為5類。
這里要說明一下,這五個分類可不是我分的,更不是我定義的。官方的表格當中有明確地寫出來的。很多人可能好奇,給這么干嘛呢?為啥不給個準信?
這是因為,這目錄不光要給我這種平頭百姓看,還要給科研人員看,像2A類,2B類,3類,4類,其實都是給科研人員一個研究方向,希望他們能夠去研究給出明確的證據(jù)或者證偽。
2A類,2B類,3類,4類其實你不知道也就算了,但1類中的那些日常會接觸到的,一定要了解,因為他們有確切的證據(jù)提高致癌風險。
因為我們今天只聊和飲食有關(guān)的。
所以,我們來看看1類中吃的都有哪些?
當然,抽煙不能算吃的,不過是我特意帶上它,再強調(diào)一遍的。
相信看到這張表,會發(fā)現(xiàn)不能吃的東西好多好多,感覺累覺不愛了有木有?不能擼串的人生還如何稱之為人生。(這里擼串特指燒烤)
還有,最近檳榔的事件很火,講真檳榔是確定無疑的一類致癌物質(zhì),檳榔內(nèi)含有檳榔堿,能讓人興奮起來。不過長期嚼檳榔,口腔粘膜會很受傷,逐漸纖維化并且癌變。據(jù)臺灣的研究,長期食用檳榔的人,患口腔癌的風險是普通人的50多倍!
至于煙酒,還有發(fā)霉的干果,最好是一定不要碰了。
或許這個時候,有些人要開始說我偽科學,胡說八道什么的。沒關(guān)系,我向天發(fā)誓這表不是我編的,有質(zhì)疑的可以去國家食品藥品家督管理局的官網(wǎng)下載來看。
那現(xiàn)在問題來了,是不是只要是這表上的東西都不能吃了?
還是那句老話,
上述的東西并不是說,一碰就要得癌癥,而是說盡量少碰。
如果非要有個原則的話,那就要記住兩個詞:
低頻 & 少量
這上面的東西,如果長期,大量地吃,確實會提高患癌風險,而且有的是幾十倍的提高。
所以,一定不能亂來。如果嘴饞想吃的話,其實可以偶爾吃,少量地吃,這樣風險會小很多,并不是說吃了就會的。
比如:喜歡檳榔別天天大量的吃,偶爾來點解解饞也挺好。其他的一類致癌食品也是同樣的道理。
那如果不是1類表中的食物,還有人在宣傳致癌呢?
首先,我們要確定被宣傳的東西屬于哪一類,因為從2B類開始,一些食品是否致癌就有點商榷,有些可能是為了商業(yè)利益,惡意的中傷2B類甚至是3類的食品。
舉個栗子:味精、茶、咖啡就經(jīng)常被宣傳為致癌物質(zhì)。
最后,關(guān)于2A類,我想再補充一句,
大家會看到這里有咖啡、茶、湯,但要弄清楚,致癌的原因在于高溫的水,東西本身不致癌。這里也提醒大家一下,盡量不要喝太燙的水,雖然還沒有十足的證據(jù)證明高溫的水和患癌的因果性。但很多有喝高溫水的地方的人患上食道癌的風險都高于平均值。
最后的最后,我相信很多人會說,自己的哪個親戚抽煙又喝酒活到九十九。我們不排除有這樣的人,可問題是,能跟你說這話的人是可能沒得癌癥,但那些得了的呢?你覺得他們還有機會跟你嘮叨么?這就是幸存者偏見。我們生活中最容易以偏概全。
所以,僅以個例來說事顯得太幼稚,這里提到的致癌物指的只是患癌風險的提高,并不是命中。這是基于大規(guī)模統(tǒng)計的結(jié)果,所以如果覺得自己能成為個例就要開始亂來,那我只能說:你不怕死,你厲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