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節(jié)氣被國際氣象界譽為“中國的第五大發(fā)明”。2016年11月30日,二十四節(jié)氣被正式列入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 人類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代表作名錄。二十四節(jié)氣,是古人依據(jù)黃道面劃分制定,反映了太陽對地球產(chǎn)生的影響,屬太陽歷范疇。它是中華民族悠久歷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凝聚著中華文明的歷史文化精華。二十四節(jié)氣既是歷代官府頒布的時間準繩,也是指導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的指南針,日常生活中人們預知冷暖雪雨的指南針。
為便于記憶我國古時歷法中二十四節(jié)氣而編成的小詩歌,流傳至今有多種版本。
比較流行的是下面的:
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
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每月兩節(jié)不變更,最多相差一兩天。
上半年來六廿一,下半年是八廿三。
在二十四節(jié)氣,春分就是“春雨驚春清谷天”里面的每二個“春”字!
每年公歷3月20日左右,太陽位于黃經(jīng)0°(春分點)時,為春分。董仲舒《春秋繁露·陰陽出入上下》中寫道:“仲春之月,陽在正東,陰在正西,謂之春分。春分者,陰陽相半也,故晝夜均而寒暑平?!?/p>
春分這一天,太陽幾乎直射地球赤道,全球各地幾乎晝夜等長,故謂之“分”。
所以,春分有兩層意思,一是指一天時間晝夜平分,各為12小時,“白天黑夜兩均分”;二是古時以立春至立夏為春季,春分正當春季三個月之中,平分了春季。
燕子來了
我國古代將春分分為三候:“一候玄鳥至;二候雷乃發(fā)聲;三候始電。”南朝梁宗懔《荊楚歲時記》記載載:“春分日,民并種戒火草于屋上。有鳥如烏,先雞而鳴,架架格格,民候此鳥則入田,以為候?!?/p>
動物學家認為,燕子是“春分”來、“秋分”去的候鳥?!靶B”和如烏之鳥,顯然為燕子。
燕子春分飛回時,銜泥附炎熱,飛花入戶香,天就熱了。待秋分飛回,把熱帶走,草木就將色變,天就涼了。
蝶舞花間
關于春分有這樣的描述:立春梅花分外艷,雨水紅杏花開鮮;驚蟄蘆林聞雷報,春分蝴蝶舞花間。
歐陽修里有一闋優(yōu)美的《踏莎行》:“雨霽風光,春分天氣。千花百卉爭明媚。畫梁新燕一雙雙,玉籠鸚鵡愁孤睡。薜荔依墻,莓苔滿地。青樓幾處歌聲麗。驀然舊事心上來,無言斂皺眉山翠。”這句“千花百卉爭明媚”,道盡了春分時節(jié)萬物復蘇的欣榮景象。
踏青、放風箏
岸柳青青,鶯飛草長。春分時節(jié),人們開始踏青,在清明前后尤甚。
宋代歐陽修在《阮郎歸》中寫道:“南園春半踏青時,風和聞馬嘶。青梅如豆柳如眉,日長蝴蝶飛?!?/p>
春分期間,還是孩子們放風箏的好時候。
《村居》這樣描述:草長鶯飛二月天,拂堤楊柳醉春煙。兒童散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
這是多么歡樂的一幅圖景啊,前兩句寫景,視野開闊,春在眼前;后兩句寫人,靈動跳躍,人在景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