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重低血容量和低血容量性休克的患者需要快速容量擴充,延遲治療可出現(xiàn)低組織灌注相關的缺血性損傷、休克和多器官功能衰竭。
人血白蛋白臨床應用始于二戰(zhàn)時期,此后,白蛋白被廣泛用于擴充血容量、治療休克以及燒傷等危重癥患者。
作為天然膠體,白蛋白能有效提高血漿膠體滲透壓、有利于組織間液向血管內(nèi)轉(zhuǎn)移而產(chǎn)生快速、高效、持久的擴容效果。
理論上,白蛋白作為復蘇液體,不僅有良好的擴容作用,而且有益于減輕炎癥反應,促進組織細胞損傷的恢復,甚至改善預后。
但由于缺乏有力的臨床研究證據(jù),白蛋白的實際臨床價值仍存在諸多爭議。
患者補液,選晶體還是膠體?
若患者嚴重液體不足的原因系非出血導致,治療優(yōu)選晶體而非膠體溶液。晶體液在擴充血容量方面的有效性和膠體溶液相當,但由于其分布于血管外的特性,用量通常是膠體液的 1.5-3 倍。
晶體溶液用于容量替代的初始治療,但是當有潛在液體或電解質(zhì)超負荷時,則推薦使用膠體溶液。
膠體之中,白蛋白臨床應用最為廣泛,白蛋白是維持血漿膠體滲透壓的主要決定因素,因此,被推薦用于血容量不足的治療。
既往臨床常用人工合成膠體比如羥乙基淀粉(HES)和明膠治療,但近些年的臨床研究和系統(tǒng)評價表明 HES 和明膠可能導致嚴重的不良反應,包括腎功能損傷和凝血功能障礙。
因此,歐洲藥品管理局(EMA)和美國食品藥品監(jiān)督管理局(FDA)認為危重 ICU 患者或膿毒癥患者不應該再使用 HES 治療。
白蛋白的安全性
1998 年發(fā)表在《英國醫(yī)學雜志》上的一項納入 30 項隨機對照研究、共計 1419 名受試者的薈萃分析結(jié)果表明,無論是伴有低血容量、燒傷或是低蛋白血癥的重癥患者,白蛋白的使用非但不能降低病死率,而且與非白蛋白或晶體液擴容治療比較,總體病死率增加 6.91%。
此文的發(fā)表引發(fā)了關于白蛋白液體復蘇安全性的激烈爭論,直至 2004 年 SAFE Study 研究結(jié)果證實,與應用生理鹽水比較,4% 白蛋白擴容治療并不增加重癥患者 28 天病死率。
至此,白蛋白用于重癥患者擴容治療的安全性才得以肯定。
白蛋白是否有益于改善預后?
2011 年有研究者重新進行了一項納入 38 項 RCT、共計 10842 例受試者的薈萃分析,結(jié)果表明無論用于容量不足或是低蛋白血癥的重癥患者,白蛋白都是安全的,但與生理鹽水比較并不顯著降低此類患者的病死率。
白蛋白的治療費用是生理鹽水的數(shù)十倍 ,發(fā)熱、皮疹及感染傳染性疾病的可能性顯著高于生理鹽水。
因此,在「白蛋白和生理鹽水一樣安全」的前提下,探索白蛋白更有益于糾正病理生理過程的異常變化、甚至改善預后的證據(jù),是對臨床正確處方、恰當使用此貴重藥品具有重要意義的。
但遺憾的是,到目前為止仍缺乏大樣本的 RCT 研究,并且現(xiàn)有的薈萃分析結(jié)果中很多證據(jù)來自大量的異質(zhì)人群,這就導致白蛋白能否改善重癥患者的預后仍存在爭議。
白蛋白的益處
基本可以肯定的是,白蛋白用于膿毒癥患者液體復蘇,有利于糾正低蛋白血癥。
盡管到目前為止,尚無糾正低蛋白血癥有益于糾正膿毒癥病理生理變化甚至改善預后的大樣本、RCT等強有力證據(jù),但有限的研究結(jié)果提示,糾正嚴重低蛋白血癥能更好地維持有效血容量,保持循環(huán)穩(wěn)定,有益于降低并發(fā)癥的風險。
但是,糾正嚴重低蛋白血癥后是否能進一步提高白蛋白本身抗氧化能力、細胞損傷的修復作用及提高抗生素等藥物療效,尚待進一步研究。
此外,白蛋白除了可擴充血容量之外,對凝血功能無顯著影響,它的這種特性及其顯著的容量擴充效果,使其適用于心臟手術(shù)術(shù)中及術(shù)后的容量替代治療。
小結(jié)
由于自身的一系列特性,白蛋白被認為是用于血容量不足危重癥患者液體復蘇的首選液體。
然而,作為血漿擴容的白蛋白相對于晶體的優(yōu)勢似乎與毛細血管滲漏相關,這個優(yōu)勢在健康個體中最大,依據(jù)患者疾病的嚴重程度而下降。
并且,白蛋白對比晶體以及人工膠體的花費問題仍然存在。因此,未來仍需更大樣本量、并且進一步定義明確的納入標準的研究來評價白蛋白在液體復蘇中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