補藥之長,故名耆。俗作芪。皮黃肉白,堅實者良。入補中藥槌扁,蜜炙。達表生用?;蛟谎a腎及治崩帶淋濁,宜鹽水浸炒。
【處方用名】黃芪(耆):始見于漢墓馬王堆出土的帛書《五十二病方》,在《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中列為上品。
【性味歸經(jīng)】性微溫,味甘。歸脾、肺經(jīng)。黃芪(生用,長于益衛(wèi)固表,托毒生肌,利水消腫); 蜜黃芪(蜜炙,長于益氣補中)。
【基本功效】補氣升陽,益衛(wèi)固表,托毒生肌,利水消腫。
【臨床應(yīng)用】
1,用于脾胃氣虛、中氣下陷
本品甘溫入脾,長于補中益氣、升陽舉陷,為補氣升陽之要藥。用治: ①脾胃氣虛之食少、腹瀉、氣短乏力等; ② 中氣下陷之內(nèi)臟下垂,如補中益氣湯《脾胃論》;③血虛證,與當歸配伍,即當歸補血湯《內(nèi)外傷辨惑論》。
2,用于肺氣虛證、固表止汗
本品能補肺氣,益衛(wèi)氣,從而具有固表止汗之功。用治:①肺氣虛弱之咳喘氣短,配紫菀、五味子等; ②表虛自汗,常配麻黃根、牡蠣等,如牡蠣散(《和劑局方》); ③虛人感冒,配防風、白術(shù),即玉屏風散《丹溪心法》。
3,用于拖毒生肌
本品能夠補氣生肌,托毒排膿。用治: ①瘡瘍膿成而不潰,常用生黃芪配伍川芎等,如透膿散《外科正宗》; ②瘡瘍潰后不斂或內(nèi)陷,宜配伍人參、當歸等,如十全大補湯《和劑局方》。
4,用于氣虛水腫、小便不利
本品既能補脾益氣以治本,又能化氣以利水,為治氣虛水腫之要藥。用治氣虛水濕失運之水腫;小便不利,常配防己、白術(shù)等,如防已黃芪湯《金匱要略》。
5.用于中風、半身不遂
本品還能補氣以行血,用治氣虛血滯之半身不遂,常配當歸、川芎等,如補陽還五湯《醫(yī)林改錯》;
此外本品能補氣攝血,用治氣虛不攝之便血、崩漏,如歸脾湯《濟生方》;能補氣生津以止渴,可用治氣虛津虧之消渴證,常配天花粉、葛根等,如玉液湯《醫(yī)學(xué)衷中參西錄》;用于甘溫除熱、補氣生津、胸痹等癥。
【現(xiàn)代運用 】現(xiàn)代臨床以本品配伍他藥,可治療過敏性鼻炎、慢性鼻炎、冠心病、腦血管病、慢性肝炎、腎炎、病毒性心肌炎、胃炎及十二指腸潰瘍,調(diào)節(jié)三高、提高免疫力、抗衰老等。
本草摘要:
黃耆:補氣、固表,生亦瀉火。甘,溫。生用固表,無汗能發(fā),有汗能止。丹溪云:黃耆大補陽虛自汗,若表虛有邪,發(fā)汗不出者,服此又能自汗?!?朱震享,號丹溪,著《本草補遺》。】 溫分肉,實腠理,瀉陰火,解肌熱。炙用補中,益元氣,溫三焦,壯脾胃。脾胃一虛,土不能生金,則肺氣先絕。脾胃緩和,則肺氣旺而肌表固實。補中即所以固表也。
生血生肌,氣能生血,血充則肉長,《經(jīng)》日血生肉。排膿內(nèi)托,瘡癰圣藥。毒氣化則成膿,補氣故能內(nèi)托。痛疽不能成膿者,死不治,毒氣盛而元氣衰也。痘證亦然。痘癥不起,陽虛無熱者宜之。新安汪機治痘癥虛寒不起,用四君子湯加黃耆、紫草多效。間有枯萎而死者,自咎用藥之不精,思之至忘寢食。忽悟曰:白術(shù)燥濕,茯苓滲水,宜痘漿之不行也。乃減去二味,加官桂、糯米,以助其力,因名保元湯。人參、白術(shù)、茯苓、甘草,名四君子湯?!就魴C,號石山,著《本草會編》。】
王好古曰:黃耆實衛(wèi)氣,是表藥益脾胃,是中州藥治傷寒尺脈不至,補腎元,是里藥。【王好古,號海藏,著《湯液本草》?!?/p>
甄權(quán)謂其補腎者,氣為水母也?!菊鐧?quán),著《藥性論》。
《日華》謂其止崩帶者,氣盛則無陷下之憂也?!度杖A,著《大明本草》?!贰睹审稀吩?補氣藥多,補血藥亦從而補氣,補血藥多,補氣藥亦從而補血。益氣湯雖加當歸,因勢寡,功被參、者所據(jù);補血湯數(shù)倍于當歸,亦從當歸所引而補血。黃耆一兩,當歸二錢,名補血湯。氣藥多而云補血者,氣能生血,又有當歸為引也。表旺者不宜用,陰虛者宜少用,恐升氣于表,而里愈虛矣。【陳嘉漠,著《本草蒙笙》。】
附食補小方一個:黃芪6-10克,當歸6-10克,紅棗3枚 煲湯或代茶飲,也可單用本品。
功效:用于氣虛倦怠乏力、頭暈?zāi)垦#嫔珶o華等氣血虛的癥狀
意見建議:對于女性朋友,例假造成的氣血兩虧,可以適當?shù)倪M食當歸和黃芪以補充氣血。
此文僅供參考,大家如有己見,可在評論中分享交流經(jīng)驗。
持續(xù)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