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來,是秦夫人讓秦老爺當夜服了兩服中藥,一服是翁泉海開的、另一服是趙閔堂開的,兩位醫(yī)生的中藥,中了“十八反”……導致秦老爺當夜斃命。
由此,小編想到陳寶國主演的《大宅門》劇中也有類似情景,整個京城只有白家大爺和宮中魏大人敢開“十八反”的藥物,而白家大爺正是配用了魏大人的方子為他日后入獄埋下伏筆。
那何為“十八反”“十九畏”,為什么如此厲害呢?
二者都是中藥配伍禁忌,
“十八反”歌訣最早見于金代醫(yī)家張從正所著的《儒門事親》中,元代醫(yī)家李東垣所撰《珍珠囊補遺藥性賦》中也載有這首歌訣:
本草明言十八反 半蔞貝蘞及攻烏
藻戟遂芫俱戰(zhàn)草 諸參辛芍叛藜蘆
即:烏頭反半夏、瓜蔞、貝母、白蘞、白及;甘草反海藻、大戟、甘遂、芫花;藜蘆反人參、丹參、玄參、沙參、細辛、芍藥。
“十九畏”歌訣,最早見于于明代永樂太醫(yī)劉純所撰的《醫(yī)經(jīng)小學》:
硫黃原是火中精 樸硝一見便相爭
水銀莫與砒霜見 狼毒最怕密陀僧
巴豆性烈最為上 偏與牽牛不順情
丁香莫與郁金見 牙硝難合京三棱
川烏草烏不順犀 人參最怕五靈脂
官桂喜能調(diào)冷氣 若逢石脂便相欺
大凡修合看順逆 炮監(jiān)炙煿莫相依
即:硫磺畏樸硝(芒硝、元明粉);水銀畏砒霜;狼毒畏密陀僧;巴豆畏牽牛;丁香畏郁金;牙硝(芒硝、元明粉)畏三棱;川烏、草烏(附子)畏犀角(廣角);人參畏五靈脂;官桂(肉桂、桂枝)畏赤石脂。
“十八反”和“十九畏”達成共識后,歷代醫(yī)家都謹慎遵守配伍規(guī)則。這也使得以上故事情節(jié)更加懸疑。
那是否要完全按照配伍禁忌來開中藥呢?眾說紛紜。
十八反、十九畏屬古今用藥配伍禁忌,爭議比較大。
持否定態(tài)度者認為古今相畏相反藥物同用的例子不少,如《金匱要略》的甘遂半夏湯就是甘遂與甘草配伍,《醫(yī)宗金鑒》的海藻玉壺湯則是海藻與甘草配伍,今人亦有用人參與五靈脂配伍治胃脘久痛者,均未見到毒性反應或副作用產(chǎn)生。因而認為全無意義,全盤否定。
持肯定態(tài)度者則認為古人的認識是經(jīng)驗總結(jié),近人亦有科研實驗證實甘遂、大戟、芫花與甘草配伍,則隨甘草的劑量增大而毒性增加。認為十八反、十九畏是絕對的配伍禁忌。
上述兩種態(tài)度均不可取。十八反和十九畏中的藥物原則上不能同用,但也不是絕對的。在沒有確定反畏藥適應范圍和沒有弄清反畏藥能否同用機理之前,應持審慎態(tài)度,在沒有充分證據(jù)及實際應用經(jīng)驗時仍宜嚴肅對待,謹慎小心為是,避免盲目配伍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