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幸咖啡5月17日登陸美股,從成立到上市只用了一年半時間。瑞幸核心投資人認為,瑞幸是新基礎設施催生的新物種,這樣的發(fā)展速度不足為奇
《財經》記者劉以秦余樂|文余樂|編輯
北京時間5月17日晚9點半,瑞幸咖啡在美國納斯達克上市,股票代碼LK,發(fā)行價17美元,募集資金6.95億美元。
瑞幸咖啡上市首日表現良好,盤中最高觸及25.96美元,漲幅達50%以上,最終收于20.38美元,較17美元的發(fā)行價上漲近20%。按照收盤價計算,僅成立一年半的瑞幸咖啡市值已達47.4億美元。
“IPO是公司發(fā)展的重要里程碑,瑞幸咖啡今后會在產品研發(fā)、技術創(chuàng)新、門店拓展,以及品牌建設和市場培育方面進行持續(xù)的大規(guī)模投入,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都將堅持高速擴張戰(zhàn)略?!比鹦铱Х菴EO錢治亞在敲鐘之際表示。
在此前遞交的招股書中,瑞幸將發(fā)行價定為15-17美元,并計劃發(fā)行3000萬股(ADS)。最終其發(fā)行價格達到了定價區(qū)間的上限,且增發(fā)了10%,達到3300萬股。此外,瑞幸還向法國的路易達孚公司定向配售了價值5000萬美元的股票。
從開始運營到成為獨角獸,再到IPO,瑞幸的發(fā)展速度打破了中國創(chuàng)業(yè)公司的一系列紀錄,此前的最快上市紀錄是由拼多多創(chuàng)造的,其從成立至上市用了2年。
在瑞幸投資人及股東、愉悅資本執(zhí)行合伙人劉二??磥?,瑞幸上市的速度并不快?!昂饬靠炻闹笜瞬⒎鞘菚r間。做完今年4月18日的B+輪融資,瑞幸的估值是29億美元。這個估值水準是一個很合適去上市的體量了?!彼麑Α敦斀洝酚浾哒f。
對于瑞幸上市后的前景,劉二海表示他并不關心股價的短期表現。“發(fā)行價格高了一塊錢、漲了一塊錢,這真的不是我的關注點。我們希望我們的投資人長期能賺到錢?!彼f。
瑞幸此前共完成3筆融資。2018年7月12日,瑞幸宣布完成A輪2億美元融資,投后估值10億美元,大鉦資本、愉悅資本、新加坡政府投資公司(GIC)和君聯(lián)資本參與融資。2018年12月12日,瑞幸又宣布完成2億美元B輪融資,愉悅資本、大鉦資本、新加坡政府投資公司(GIC)、中金公司參投,投后估值達到22億美元。2019年4月18日,瑞幸提交招股書之前5天,又宣布在完成的B輪融資基礎上,額外獲得共計1.5億美元的新投資,其中貝萊德(BlackRock)所管理的私募基金投資1.25億美元,瑞幸咖啡投后估值29億美元。
招股書披露的股權結構顯示,瑞幸咖啡的最大股東為董事長陸正耀(神州優(yōu)車董事長兼CEO),持股30.53%,其次是CEO錢治亞,持股19.68%。天使投資者Mayer Investments Fund持股12.4%,這家機構的控制人為Sunying Wong,是陸正耀的姐姐。另外兩位早期投資人——大鉦資本創(chuàng)始人黎輝和愉悅資本創(chuàng)始人劉二海——分別持股11.9%和6.75%。
老花樣,新打法
線下連鎖咖啡館不是一個新的品類,依靠燒錢、補貼來搶占市場的模式也已經被互聯(lián)網行業(yè)反復運用。瑞幸將互聯(lián)網模式,搬到線下,落地在一家家門店上,這就變成了一場全新的游戲。
在此之前,線下零售行業(yè)的發(fā)展規(guī)則是,先驗證一家門店的單店模型,實現盈利后,再進行擴張,包括喜茶、奈雪的茶在內的茶飲連鎖品牌,都是這樣的發(fā)展邏輯。不計成本、不考慮盈利的大規(guī)模開店,風險極高。
瑞幸的發(fā)展速度在整個線下消費領域,都是驚人的。2018年5月,瑞幸開始尋求外部投資,最早接觸的是大鉦資本。瑞幸項目負責人、大鉦資本資本執(zhí)行董事劉紹強回憶,當時瑞幸就已經有超過500家門店。
瑞幸始終保持“高舉高打”策略,招股書顯示,截至3月底,瑞幸咖啡已有2370家門店,且全為直營店,分布在全國28個城市中。按照2018年底的門店數量以及2018年全年的銷售杯數計算,瑞幸已成為中國第二大咖啡連鎖品牌,并計劃在2019年底之前超過星巴克,成為第一。
劉紹強透露,2019年,瑞幸的門店數量預計超過4500家。
運營如此規(guī)模的門店,依靠的不止是資本的投入,還需要有極強的管理能力,以及技術手段。
瑞幸的創(chuàng)始團隊來自于神州優(yōu)車,神州優(yōu)車成立于2007年。在劉紹強看來,有成功運營一家大公司的經驗,是創(chuàng)業(yè)者非常重要的優(yōu)勢,這不僅意味著團隊有管理能力,在創(chuàng)業(yè)初期,就可以提前避開很多可能出現的問題。
過去幾年,神州一直在積極轉型,用超過10年的時間,從用手寫記賬,轉變成所有交易都在移動端完成。
相比神州,瑞幸屬于新生代公司,一出生就趕上了新技術浪潮,移動支付全面普及,外賣配送服務高度成熟,AI算法對大數據處理的能力越來越強。也因此,瑞幸在成立之初,就確定了一條明確的發(fā)展路徑——數據驅動。
瑞幸成立之初,就組建了約400人的技術團隊,目前技術團隊的規(guī)模已經擴大至800人,想要做到數據驅動,最關鍵的是要掌握數據主權,獲取完整的交易數據,瑞幸所有的交易都需要在瑞幸App上完成,這樣不僅能做到不浪費每一條數據,還可以避開強勢的渠道方控制。
但同時,美團、餓了么等大型外賣平臺,已經基本把控了中國的外賣市場,想要從大平臺的縫隙中生存并壯大,十分困難。
瑞幸的做法是,首先,通過大力度的優(yōu)惠補貼來吸引用戶,包括“新用戶免費贈送”、“推薦新用戶買一贈一”等;其次,通過各種營銷手段,包括鋪天蓋地的廣告,各種跨界合作等等。
通過這些方式,瑞幸已經成為了連鎖咖啡市場“攪局者”,作為“被挑戰(zhàn)者”,星巴克也明顯感到了壓力。在最新公布的第二季度財報中,星巴克在中國區(qū)的同店銷售額增長了3%,但訂單數減少了1%。星巴克CEO凱文.約翰遜也提到“由于競爭對手的補貼,中國區(qū)的市場競爭非常激烈”?!叭鹦夷J健蹦芊癯掷m(xù)?
創(chuàng)紀錄的發(fā)展速度既為瑞幸贏得了大量關注,也招來了各種質疑。
招股書顯示,瑞幸2018年和2019年1季度總計虧損近22億元。這種不計成本、依靠大筆燒錢補貼搶占市場的“互聯(lián)網打法”在咖啡行業(yè)到底是否走得通,將來是否有途徑實現正向現金流,這些問題是人們關注的焦點。
瑞幸一直被認為是星巴克的挑戰(zhàn)者,但兩者的商業(yè)模式之間有著很大的不同。從店鋪形式來看,星巴克主打堂食,而瑞幸主打的是外帶生意。
瑞幸咖啡共有三種門店類型:悠享店、快取店和外賣廚房店,其中快取店是最主要的類型,占全部門店數量的91%。招股書稱,快取店的選址一般都在寫字樓、商業(yè)區(qū)和大學校園等高需求地區(qū)附近,貼近目標客戶。同時,與注重堂食和環(huán)境體驗的星巴克等傳統(tǒng)咖啡店相比,瑞幸快取店面積小、座位少,租金和裝修成本相對較低,使瑞幸能夠快速增加門店數量。
在價位方面,瑞幸和星巴克也有明顯差異。星巴克的單杯咖啡價格在30多元,瑞幸的價位為20多元。而且,由于瑞幸一直采取大幅度的補貼政策,其實際的單杯價格在20元以下。
對于資本界來說,瑞幸的補貼攻勢一直是一個充滿爭議的話題。爭論的關鍵就在于補貼策略是否可持續(xù),以及補貼結束后是否能留住客戶。星巴克CEO凱文.約翰遜在4月的一次電視節(jié)目中曾說過,“一些對手的大幅度折扣是不可持續(xù)的”。但是,瑞幸多次表示將堅持補貼政策,且資金不是問題。
“我們真金白銀的投進來,說明我們認可這個模式,”劉二海說。
劉紹強也對瑞幸的策略表示認可:“企業(yè)的戰(zhàn)略有長中短期,你選擇短期盈利還是長期盈利?3年盈利的話,我是一種打法,我3年要做到多大規(guī)模,是另外一個打法?!彼f。
劉紹強認為,從獲客的角度講,瑞幸的“燒錢”行為其實很劃算?!叭鹦抑灰?6.9元就能獲取一個客戶,這是非常高效的,因為現在互聯(lián)網行業(yè)的獲客成本幾乎沒有低于一百塊的,”他說。
此外,瑞幸在門店選址、運營、供應鏈等各個環(huán)節(jié)都運用了互聯(lián)網相關的技術。按照瑞幸另一名投資人、愉悅資本執(zhí)行合伙人劉二海的說法,瑞幸是“新基礎設施催生的新物種”。在移動支付、外賣、大數據、云計算等技術成熟之后,這樣的公司會越來越多。
不過IPO不是終點,瑞幸模式仍然需要時間去驗證。專訪瑞幸投資方:瑞幸并不激進
瑞幸的投資方并不多,除創(chuàng)始團隊外,兩名最大的股東分別為大鉦資本的黎輝和愉悅資本的劉二海。愉悅和大鉦都屬于年輕的資本,愉悅成立于2015年,大鉦資本成立于2017年,瑞幸是大鉦投資的第一家公司。
從瑞幸成立至今,愉悅資本創(chuàng)始合伙人劉二海與大鉦資本執(zhí)行董事劉紹強都深度參與了公司發(fā)展的每一個環(huán)節(jié)。瑞幸上市前夕,兩位投資人分別接受了《財經》記者的專訪。
以下為《財經》記者與兩位投資人的對話:
《財經》:瑞幸從成立到IPO,只有一年半左右的時間,為什么這么急著上市?
劉二海:瑞幸其實從去年下半年就已經計劃要IPO了,從絕對時間上來看,是有點快,但從估值來看,完全不急,瑞幸B+輪融資之后,估值29億美元,這個體量完全可以IPO了。星巴克當年上市的時候只有2.7億美元,現在星巴克市值接近1000億美元。
過去5年間,市場上出現了一些上市前就已經是巨無霸的公司,比如Uber,上市之前估值760億美元,現在市值只有720億美元左右,還有現在還沒上市的字節(jié)跳動,也是估值幾百億美元。這是過去幾年一級市場大規(guī)模擴容的表現。我們看十年前,估值10億美元都已經算很大的公司了。
我們的預測是,接下來,一級市場會開始收縮。一級市場擴容導致公司定價扭曲,有些公司上市時,估值高達幾百億美元,上市后市值甚至還縮水,這意味著后幾輪的投資方根本賺不到錢,所以一級市場上這樣的大規(guī)模的后期投資會逐漸減少。
不要把估值做到幾百億美元再去上市當成常態(tài),瑞幸目前的體量IPO是完全沒問題的,不算著急。
劉紹強:其實一開始瑞幸并沒有設定具體的融資時間,這個時間IPO是一個自然的業(yè)務發(fā)展結果,選擇現在上市,也是為了讓融資渠道更多元化。瑞幸賺的是效率的錢,那就需要快速做大規(guī)模,也就需要在這個階段收攏更多資金。
《財經》:那瑞幸為什么能夠在這么短時間內,就做到這么高的估值?
劉二海:因為業(yè)務發(fā)展的足夠快。
當然,瑞幸目前的業(yè)務體量能否支撐這個估值,有人認為合理,也有人認為不合理,這都正常。還有人說,瑞幸是我們幾個熟人攢的局,再熟的朋友,也不會平白無故給我?guī)装偃f美元,這都是投資行為,我們真金白銀的投進來,說明我們認可這個模式,以及這樣的估值。
劉紹強:瑞幸的估值,是投資方與公司雙方的平衡點,一般估值會通過對標公司來計算,市場給瑞幸對標的是星巴克。2017年,星巴克從統(tǒng)一公司手里收回華東區(qū)的50%股份,當時華東區(qū)約有1300家門店,收購價格是13億美元,也就是說1300家門店總價值26億美元。另外,星巴克市值900億美金,資本市場普遍認為中國市場的貢獻在20-25%之間,那就是200億美金。這樣來算,瑞幸現在的估值是非常合理的。
《財經》:為什么選擇美股?在很多人看來,美股的投資者相對理性,我們也看到近期在美股上市的中國公司都跌破發(fā)行價了。
劉二海:每個市場有各自的偏好。公司選擇上市地,是基于自身業(yè)務的考量。星巴克是被美國基金研究透了的一家公司,瑞幸做的這個事,他們一聽就明白,瑞幸做的和星巴克不同的地方,他們去比照那些領先的有技術的互聯(lián)網公司,也能明白。就這么簡單。
瑞幸IPO之前,創(chuàng)始團隊和所有的分析師、投資人都進行了一對一的交流,他們都很有興趣。
劉紹強:我們認為美國資本市場的走勢是非常好的,而且美國的投資者能看懂這樣的新模式。之前星巴克發(fā)布財報,提到在中國市場受到瑞幸的影響,這也讓很多美國投資者知道并開始關注瑞幸,有不少美國的投資者希望通過我們來接觸瑞幸,比如B+輪的投資方貝萊德,就是跟通過我們多番接觸后進來的。
《財經》:很多人質疑瑞幸的燒錢模式,你怎么看?
劉二海:長期不賺錢,永遠不賺錢,那是騙子公司。但短期不賺錢,意味著長期不賺錢嗎?將來要賺錢,那得靠誰?得靠我們這些在一級市場上沒有形成共識的時候去率先發(fā)現的投資人,得靠股票市場上這些機構投資人,我們是拿我們的錢在做事情,打嘴仗不頂用。
劉紹強:企業(yè)的戰(zhàn)略有長中短期,一開始就要計劃好,是選擇長期盈利還是短期盈利,選擇先盈利,是一種打法;選擇先做到行業(yè)規(guī)模第一,是另外一種打法。
燒錢不是簡單的一句話,要看具體燒在哪里,首先,新品牌要樹立品牌形象,前期需要去做大規(guī)模的投入,瑞幸能夠在短時間內獲得大量用戶、做到家喻戶曉,離不開前期的品牌投入。
另外,瑞幸在成立之初,就組建了幾百人的技術團隊,技術團隊的規(guī)模還在繼續(xù)擴大,所有前中后臺的系統(tǒng),都是瑞幸自己寫的,這個系統(tǒng)一旦跑通,運營2000個門店和運營10000個門店的后臺投入幾乎是一樣的。
我們一直關注消費領域,投資瑞幸之后,有很多消費零售行業(yè)的人士都來問我,“為什么瑞幸可以做到一年開2000家門店,運營還不崩盤?”這在很多人看來是一件幾乎不可能的事情,這就是技術和數據的力量。
未來,瑞幸可能會有上萬家門店,以及幾千萬個交易性的年輕會員,這個網絡的價值將非常大,所以不能只看現在的投入,要看到未來,“燒錢”產生的結果。
《財經》:那瑞幸有沒有具體的盈利預期?
劉二海:當然有,我很清楚,但是我不能說。我能說的是,我們單店的盈利周期更快、獲客更快、成本結構更好、消費群的基礎更大、這個團隊的能力你也見識了,你覺得會是什么樣的前景?
劉紹強:作為投資方,我們并不是特別在意這個問題。好的商業(yè)模式,盈利是水到渠成的事。瑞幸能不能盈利,什么時候盈利,與投資方能不能賺到錢,這之間并沒有必然聯(lián)系。開一家夫妻店很容易盈利,但是并沒有太大的投資價值。
《財經》:那你認為瑞幸的發(fā)展節(jié)奏激進嗎?
劉二海:我完全不認同“激進”的說法。很多人認為瑞幸激進,是在拿傳統(tǒng)咖啡館的模式來看瑞幸,高鐵時速200公里你覺得快嗎?不快。但是拖拉機時速200公里大家就覺得激進了,這是物種之間的差別。
過去開一家咖啡館,服務半徑最多2公里,還要通過發(fā)傳單等方式來獲客,瑞幸開一家咖啡館,服務半徑可以達到5公里,通過線上獲客,瑞幸是數據驅動的。
另外,傳統(tǒng)咖啡館的成本,幾乎一半都在房租上,但是我們看到大部分人買了咖啡就直接拿走了,不會在咖啡館坐很久,這些消費者并沒有享受到房租成本來帶的服務。瑞幸在盡量壓縮這部分成本,門店面積更小,大量的門店并不在黃金地段,這樣不僅可以做到更便宜的價格,也可以更快的開店。
劉紹強:我第一次看到瑞幸完善的后臺系統(tǒng)時候,很震驚,我很難找到第二家公司可以做到這樣的運營效率。
《財經》:還有人提到,中國的咖啡市場并沒有那么大。
劉二海:中國現在沒那么多人喝咖啡,不是不愛喝,是太貴了。高價抑制了中國的咖啡需求,但是行業(yè)是一直在變化的。我們能看到喝咖啡的人越來越多,另外瑞幸不止賣咖啡,還有茶、果汁、輕食等等。我認為我們是在創(chuàng)造需求。
劉紹強:目前第三方的數據顯示,中國的現磨咖啡市場也就幾百億的規(guī)模,但類似瑞幸這樣的新公司還在持續(xù)的培育市場。另外,我們看到,中國的咖啡消費市場,有80%是速溶咖啡,瑞幸可以先去滲透這部分人群,光這部分就有很大的想象空間了。
咖啡一定是個很大的市場,不然星巴克的市值不會這么高。
《財經》:瑞幸現在的價格確實有優(yōu)勢,但你們會擔心,優(yōu)惠逐漸減少后,消費者會流失嗎?
劉二海:現在的優(yōu)惠主要是買二贈一,且會長期保持,算下來是16元左右一杯,這個價格我們認為還是很有競爭力的。
劉紹強:這個問題很多人在問,實際上瑞幸給消費者的優(yōu)惠不會減少。瑞幸是通過數據和算法,以及優(yōu)惠券的形式在給消費者不同的優(yōu)惠。通過這樣的方式,可以有效的激活用戶,更大效率的降低成本。
《財經》:16元一杯能保持盈利嗎?
劉二海:只要能賣到12-15元,我們就覺得很開心了。
劉紹強:瑞幸的模式有點像小米,薄利多銷,瑞幸的定價會維持在15-16元一杯左右,這個價格對于瑞幸來說是算得過賬的,對消費者而言也比較合理。
咖啡行業(yè)的成本結構其實非常透明。從供應鏈來看,糖、奶、咖啡豆都屬于充分競爭的行業(yè),供應商的價格不會因為客戶的規(guī)模,有太大的變動;房租成本瑞幸可以壓到相對較低,因為門店面積更小,地段相對不是最黃金的位置;人員管理的效率和成本也更低,傳統(tǒng)的連鎖門店,需要配置區(qū)域負責人、城市負責人、店長等職位,瑞幸所有門店都是中央系統(tǒng)統(tǒng)一管理,員工只需要制作咖啡、飲品即可。
《財經》:瑞幸可以稱之為流量生意嗎?
劉二海:不是,不能簡單叫流量,咱們有那么多線下店,還有那么多供應鏈,我們的生意光有流量不行,你還得有品質。瑞幸也不能叫O2O,O2O就是把Online流量導到線下就結束了,很多O2O都死光了。
我認為生意第一階段是信息,第二個階段是交易,第三個階段也就是現在實際上是融合。你看蔚來汽車里面也有很多移動互聯(lián)網的東西。蔚來是個移動互聯(lián)網的公司嗎?不能這么講,移動互聯(lián)網已經融在里頭成為一部分,瑞幸也是,它已經成為價值鏈的一部分了,它并不是導流。
《財經》:瑞幸一直在講“數據咖啡”,具體來看,數據是怎么驅動瑞幸的業(yè)務?
劉二海:工業(yè)時代和移動互聯(lián)時代是完全不同的,這就是技術驅動改變了價值鏈條,價值創(chuàng)造的方式發(fā)生變化。都是買點原材料,給用戶做一杯咖啡喝,但是你通過的方式是門店獲客、門店服務,咱們家是網絡獲客,部分門店服務,大量自提少量配送,所以它價值的環(huán)節(jié)發(fā)生了巨大的變化。
劉紹強:瑞幸?guī)缀跛械臉I(yè)務和管理,都是數據驅動。
首先,瑞幸有基于算法的自動補貨系統(tǒng),門店的銷售情況每天都在變,周一和周五不一樣,工作日和周末不一樣,需要提前預測之后的銷售情況來提前備貨。過去這個工作是由店長完成,意味著你需要培訓2000個店長,這不僅成本高,還耗時耗力。瑞幸是把所有的數據接口都開放給供應商,供應商通過系統(tǒng)的自動預測,來進行備貨。
這個系統(tǒng)隨著業(yè)務量的增長,會不斷迭代。
根據銷售數據,還可以做到訂單的靈活匹配,各個門店之間相互協(xié)調,甚至提前告知合作的配送方,明天某個區(qū)域需要多少位配送員。
此外,瑞幸的門店也是數據驅動,進入一個新城市的時候,會先開廚房店,外賣可覆蓋的范圍更大,有了一定的外賣數據之后,就能看到,哪些區(qū)域的訂單量密集,就去開優(yōu)享店和快取店。
另外,瑞幸所有的設備也都是聯(lián)網的,可以實時監(jiān)控到每一臺咖啡機的運作情況,一旦出現故障可以快速反應。物聯(lián)網技術成熟后,門店人力成本將進一步降低。
《財經》:有不少“羊毛黨”在薅瑞幸的羊毛,你怎么看瑞幸的風控問題?
劉二海:我覺得這個現象挺好的,人家愿意來“薅“,至少說明還是喜歡你這個咖啡的,消費者開心的事,為什么不做呢?讓大家在里面賺點便宜,熱鬧一下,還能提高活躍度,增加訂單量,這些都不是什么大問題。
“羊毛黨”拿到的是瑞幸的優(yōu)惠券,或是免費券,最后還是要在瑞幸消費,也不能拿著瑞幸的優(yōu)惠券去買別的咖啡。一杯咖啡的成本能有多少錢?通過送一杯咖啡來獲取一個消費用戶,太劃算了,現在互聯(lián)網公司的獲客成本,至少都要好幾百了。
這也是為什么瑞幸要堅持做自己的App,不能被渠道控制,所有的數據都是來源于市場的一手數據,把握住渠道和數據,才能更有效的壓縮成本,這是最重要的競爭利器。
《財經》:但是瑞幸還是和美團合作了。
劉二海:美團找上門來要合作,我們當然歡迎,增加一個渠道未嘗不可,數據還是瑞幸自己的。
《財經》:瑞幸招股書里還提到,目前有部分門店是沒有經營許可證的。
劉紹強:確實有一些門店在手續(xù)上是滯后的,但是現在這個情況已經好很多了。
劉二海:隨著時間推移這個問題會解決,這同樣也會是瑞幸的一個壁壘,后來者想進入這個行業(yè),也會面臨這樣的問題。
《財經》:那瑞幸在過去一年半的時間里,有犯過什么錯誤嗎?
劉二海:小的錯誤肯定有,但這些小問題我認為沒有必要去聊,大的方向性的錯誤我沒有看到。
劉紹強:大的錯誤沒有,但是一家發(fā)展的這么快的公司,一定會出現精細化管理跟不上的問題,例如,瑞幸前期的損耗率相對比較高,但這個數字已經在大幅度的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