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發(fā)現(xiàn)這樣一個現(xiàn)象,在隋之前,皇帝多稱“XX帝”,如隋煬帝、漢文帝、晉武帝等,而唐之后,皇帝多稱“宗”,如唐太宗,宋仁宗、明英宗等。到了清朝,干脆連“宗”都少叫了,直接叫年號,如康熙、乾隆等。
這是為什么呢?
這其實是中國廟號和謚號發(fā)展帶來的影響。
隋之前,皇帝多稱“XX帝”,其實叫的都是謚號,而叫“XX宗”的,大多叫的是廟號。
那什么是謚號,什么是廟號呢?
廟號始于殷代,是指帝王死后在太廟立室奉祀的名號。一般開國的帝王都稱祖,其后稱宗,不過也有例外,功業(yè)卓著的二代帝王也可能被稱為祖,比如“明成祖”和康熙“清圣祖”。
謚號則比較普遍,除了皇帝,一般的王公大臣都可以有,比如古代文人死后能被謚為“文正”是無上的榮耀,范仲淹、司馬光、曾國藩等,都得過這個謚號。
漢代皇帝謚號比較短,比如漢文帝謚號為“孝文”、漢武帝謚號是“孝武”,所以我們一般稱他們?yōu)闈h文帝和漢武帝。
所以,我們稱的“XX帝”,就是在叫他們的謚號,而稱“XX宗”的,就是在叫這個皇帝的廟號。
那么為什么隋之前都叫謚號,唐之后都叫廟號呢?
這個原因主要有兩點,
第一,之前不是每個帝王都有廟號
如在漢代,被承認的有廟號的皇帝只有劉邦、文帝劉恒、武帝劉徹及宣帝劉詢等幾個人,像漢景帝都沒有廟號。所以要叫廟號,難免有些會叫不上來。而謚號每個皇帝都有,所以叫謚號比較方便。
這里順便一提,其實劉邦我們后世都稱之為漢高祖,其實這是誤讀,劉邦的廟號是漢太祖,他的謚號是高,所以,正確的叫法應該是漢太祖或漢高帝,而叫他為漢高祖,這其實是《史記》上的誤讀,司馬遷把劉邦的謚號和廟號一混,把太祖高皇帝簡化成了高祖,就有了高祖這個稱呼,后世也就隨他錯了。
而后世的王朝每個皇帝都有廟號。所以叫廟號也就不會有人叫不上來了。
【漢太祖劉邦像】
第二,唐代之后,謚號變長,稱呼不方便
隋煬帝楊廣及其之前,謚號都還是比較短,但是到了唐太宗李世民這里,謚號就開始變長了,開始李世民的謚號是文皇帝,后來是文武圣皇帝,再后來是文武大圣皇帝,最后是文武大圣大廣孝皇帝。我們總不能叫李世民為唐文武大圣大廣孝帝吧?所以后世一般只叫他廟號太宗,也就是唐太宗。
【唐太宗李世民像】
李世民之后皇帝的謚號都很長,像清太祖努爾哈赤,他的謚號是“承天廣運圣德神功肇紀立極仁孝睿武端毅欽安弘文定業(yè)高皇帝”,除了最強大腦,估計也沒幾個人記得住。
其實叫廟號一般也只到明朝,清朝皇帝一般也不叫他們廟號,而是叫年號。
這是因為,以前的皇帝經(jīng)常變更年號,發(fā)生了什么大事就變一次年號。到了后來,年號逐漸穩(wěn)定,明朝大多數(shù)皇帝只有一個年號,除了明英宗,因為他兩次登基,所以有兩個年號。到了清朝,入關以后的皇帝從順治開始,都只有一個年號,所以以年號稱呼他們更方便,所以都以年號稱呼他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