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食物前處理做得好,只需用最簡單的方法去烹煮,火候掌控合適,便能表現(xiàn)出真正的美味。
這就是簡烹。
林貞標既是一個貪吃好味的食客,也是一個愛茶如命的茶癡。相信一物一味都是自然的饋贈,菜要有菜味,肉該有肉味,有感于一大堆調料下去再來煎炒烹炸一番,卻都一個味,因此自建實驗廚房,把找得到的食材都用白水煮了吃一遍,用簡單烹飪的方式,創(chuàng)造原味健康的簡烹菜肴。
《玩味簡烹》從簡烹的基本理念和方法進行講解,示范了四十幾道菜。這四十幾道菜因時因地因人而起,是菜譜,也是故事,也是林貞標對生活的態(tài)度。
我對烹飪的理解經過幾個階段。
最早的階段,是家里窮,嘴巴又饞,所以想方設法挖空心思,把那些別人看不起的材料拿來研究,到底怎么做才會好吃。后來發(fā)現(xiàn)那些材料別人之所以不愛用,真的不是因為難吃,而是麻煩。要么很難清洗;要么肉很少,吃起來不方便,也上不得宴席臺面;要么有些不討人喜歡的味道難以去除。
人棄我取,研究下來發(fā)現(xiàn)只要找到合適的處理方法,這些“廢料”可以變成十分精彩的食材。我當然不是第一個走這條路的人,譬如說上海菜里有一道“紅燒托肺”,現(xiàn)在也少人耐煩做它,材料是魚的腸肚心肝,若做得好,十分甘香美味。
到后來,努力工作,也算混出個人樣來,開始挖空心思去找所謂的頂尖食材來吃的階段。魚子醬啊,鵝肝啊,松露啊,西班牙火腿啊,什么貴吃什么。又或者干出那種專程飛到哪里去只為了吃一口什么東西啊,一大棵菜只挖一口嫩芯吃啊,專門讓人在山里養(yǎng)一頭豬啊之類,這些事情真的也“作”了不少。
好不好吃呢?當然是好吃的。是不是十分好吃呢?當然是十分好吃的。然而,這些食材本身已經那么頂級了,事實上它們最好吃的方式就是用最直白的方式呈現(xiàn)出來,對烹飪的水平和手法要求反而不高。講真,不是生吃就是白焯,除此以外,想不出來有什么更高貴的吃法。不過話說回來,我也見過大量糟蹋頂級食材的廚師,有時候是弄巧成拙,有時候的確就是拙。
再后來我又想,如果鉆進高級食材的圈套里,有意義嗎?人平時真正過日子的方式真的是這樣嗎?人類最吃不膩的東西,難道是什么高級食材?不是啊,而是再平凡不過的白米飯啊。所以日本有煮飯仙人,研究了幾十年,無非在了解各種米的特性,研究把不同的米烹煮成一碗完美的白米飯的技巧而已。
我們身邊每天菜市場上賣得最多的東西:青菜、冬瓜、胡蘿卜、西紅柿、豬肉、雞、魚,是這些平凡的食材陪伴我們度過了平凡的每一天。但就是因為它們太“平凡”,卻被我們人為地分了三六九等,高低貴賤,我們覺得物以稀為貴,這些平凡量多的東西都是賤物,對待它們的心就輕慢起來。
同樣是蘑菇,松茸很貴,所以當大家得到一筐松茸時就像得到一筐炸彈一樣小心翼翼,怎么處理都怕不當。然而平菇、草菇,普通的白蘑菇,丟在水盆里嘩啦啦一沖,再扔到湯里一煮,油里一炒,就好像完成任務了。其實只要處理得當,普通的白蘑菇就好吃得要命,那些煎得不好的松茸,跟吃爛紙皮沒什么區(qū)別,還是臭的。
所以,我覺得最有意義的事情是研究我們身邊的日常食材,把它們最本真的味道挖掘出來,通過不同的搭配組合,讓它們迸發(fā)出本身應有的精彩來。
關于什么是好吃,很多時候,我的回答是“你喜歡就好”。也經歷過很多爭論,到最后,和理解不同的人也是無法進行真正的討論。
大多數(shù)人吃東西都是為了果腹,或者為了滿足口腔刺激,根本不是為了享受食物。我看到很多人形容蘿卜煮牛腩里的蘿卜,說它“吸滿了牛腩的味道,根本吃不出來是蘿卜”,我就覺得奇怪,既然如此為什么不直接吃牛腩就好了呢?
我喜歡的蘿卜煮牛腩,一定是蘿卜有蘿卜的味道,牛腩有牛腩的味道,雖然它們的味道互相滲透融合,彌補和平衡了對方的不足,但即便如此,它們本身的特性和鮮明的味道,還是會在第一時間呈現(xiàn)出來。
大自然中長出了那么多東西,本來就是一物一味,我作為一個熱愛廚房的人,所有的努力,只想體現(xiàn)大自然本身的意愿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