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知,這個概念初看時期,覺得自己懂,仔細一想又說不出所以然來,當然萬事有度娘,跑去搜索了一下,網(wǎng)上是這么解釋的
認知是近兩年很火的一個詞匯。
按照《認知突圍》的作者蔡壘磊的說法,認知是一套大腦內(nèi)置的算法。
每個人的大腦都有一套算法,是自從出生到現(xiàn)在的環(huán)境投射和自主意識共同進化而成的,認知是所有行為的內(nèi)在邏輯,而行為是認知能力的外在表現(xiàn)。
上面的是復雜的說明,來看一下簡單版本
獵豹CEO傅盛總結(jié)得很到位: 認知的本質(zhì)就是做決定。
認知,就是幫助能幫你做決定的思維方式。
每個人的思維方式都不一樣,認知也就不一樣,
同樣一個蘋果落在頭上,農(nóng)民看到了想的是蘋果熟了,要趕緊把蘋果采收了。
旅人看到了想的是,蘋果可以解渴,正好我需要,
而牛頓看見了蘋果,發(fā)現(xiàn)了萬有引力。
同一件事,你最初的決定最后都會影響你的成就。你是準備回家去收蘋果,還是撿起蘋果吃了,還是想想為什么蘋果會掉下來呢?
認知的不同,遇事之后的處理方式也就不同,收獲更是不同
一只青蛙坐在井里,一只小鳥飛來,落在井沿上.
青蛙問小鳥:“你從哪兒飛來呀?”
小鳥回答說:“我從遠處飛來.我在天空中飛了一百多里,口渴了,下來找點水喝.”
青蛙說:“朋友,別說大話了!天不過井口那么大,還用飛那么遠嗎?”
小鳥說:“你弄錯了,天無邊無際,大得很哪!”
青蛙笑了,說:“朋友,我天天坐在井里,一抬頭就看見天.我不會弄錯的.”
小鳥也笑了,說:“朋友,你是弄錯了.不相信,你跳出井口來看一看吧.”
沒錯,這是我們都聽過等我故事坐井觀天。
青蛙從沒有跳出過井里,以為天就井口那么大,而飛鳥卻努力的飛翔,丈量著天的寬度,知道了天空的遼闊。
道理我們都懂,都想做一只飛鳥,然而有時候認知的差異,卻讓我們不知不覺的成為了一只青蛙。
那么認知就是一層不變的嗎?
當然不是,認知是可以升級的。
小蕓和小八同一學校畢業(yè)。
小蕓畢業(yè)后聽從父母的建議回縣城考了公務(wù)員,做著一份安穩(wěn)的工作。每天在小縣城里上班下班逛街,和人家長里短,處理一些瑣碎的事情,在她的認知里,小縣城就是她的世界。天就是個小縣城。
而小蕓的同學小八,她卻認為應(yīng)該趁年輕多出去闖一闖,見識一番,世界那么大,她要去看看。于是畢業(yè)后到深圳打拼,見識了更多的牛人,認知不斷的被刷新,刺激得她不斷的提高自己,最后事業(yè)有成,生活精彩。
認知升級和嬰兒成長的過程一樣,嬰兒成長伴隨著身高的增長,眼里的世界發(fā)生了變化,成年人的認知升級伴隨著思維的成長,因此提升格局,改變世界觀。
認知升級有很多方法可以做到,也許你會問,提高認知難不難。
有人說,好難?我學不會, 有人說,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
說難的朋友,你的認知真的應(yīng)該好好升級一下了。
就像那只青蛙一樣,你要跳出來,你就會發(fā)現(xiàn)天有多大。
經(jīng)常反思,就是認知升級的最簡單的方法,當你能經(jīng)常的反思昨天的自己,前天的自己,反思是不是有另一種方法,另一個看法的時候。
圈住你認識的墻壁就開始松動,只要你不停的練習反思,思考復盤,總有一天你會拆掉思維里的墻,發(fā)現(xiàn)一片新的天空。
無論何時何地,專注自身等我成長,跳出思維定勢,打破常規(guī),勇敢升級認知。提升自己,來一場長期的人生修行。
才是對自己人生的負責。
最后看到一句很喜歡的話
“你認知的高度,決定了你一生的高度?!?/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