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是新時代的認知基礎,卻非我們認知的全部。人類對宇宙的探索過程中,感性先行于科學而感受一切未知??茖W,是在宇宙萬物的形成以及人類的認知之后的,所以不論我們發(fā)展到何時,哲學和神學都不會被科學完全取締,其內容會發(fā)生變化,但對應人的認知混亂和未知的本質會永存。世界是可知而不可能盡知的,我們永遠在去形成認知的路上。我們面對世界,需要知道自己仍有大量未知,才會心存敬畏。但如果這些未知不能給人帶來實質性的利益,那將很難為我們所重視。所以在不少人眼中,哲學和神學已不再有意義。然而,科學只能預演未來的生活模樣,卻不能預測未來人類的追求模樣。
科學本身是不顧及人的感性的,其在解釋世界的時候,近乎于純理性。愛因斯坦說,他不相信上帝是在擲篩子??捎钪娴男纬?,本身就是一個充滿了神之感性的過程。否定了感性存在的可能性,就意味著他所揭示的宇宙已經不可能是全部的事實了。我個人非常喜歡工藤新一的一段臺詞:我可以解釋一切犯罪手法和過程,卻永遠也解釋不了人為什么要犯罪。科學試圖解釋世界萬物如何至此,一切如何形成,但卻只探明了局部的運轉規(guī)律,而不是為何會如此,這也不是科學的使命??茖W只能預言科學,而不能預言和從根源上解決人性相關的一切問題。
對于任何一個國家、民族、家庭而言,都需要以科學來奠定其在當代的生存基礎。于國家而言,一個新時代的建立也需要一個漫長的物質積淀期,之后才會形成新的思想體系??v觀華夏的多個大一統(tǒng)朝代:漢代的董仲舒,宋代的朱熹,明代的王陽明,多多少少都是在新王朝穩(wěn)定后,開始呈現(xiàn)了和平年代的亂象后才形成的。而科學對于國家的貢獻不言而喻,其作為第一生產力,理所應當是我們新中國成立以來,應該最看重的部分。但隨著科學技術逐漸與世界接軌,甚至偶有領先,那么在思想和文化領域也會逐漸發(fā)力??茖W確實是第一生產力,但人類社會并不只有生產,人活著不只是生產和消費,而是有著更多的追求,這些追求多是源自于人的感性。這也是感性回歸的必然。如何升華自己的追求,才不會讓人覺得人生沒有意義?
于個人而言,科學時代不是一個完整的時代,一個人的完整內心,并不能被已知的學問全部解釋清楚??茖W時代是一個向“三學一體”時代過渡的階段,這個階段的人們普遍缺乏哲學、神學內核,徒有其表是事實。我們對比同齡的古人,懂的東西更利于生存和改變自然,卻在人生境界上,甚至不如一個古代的普通人。失去了哲學和神學的力量,我們的梳理能力蛻化,愛的能力減弱。但不論是新的哲學思想,還是神學思想,目前還缺少一些融合力量。如今的人們,多數都是不愿接觸四書五經的。
人們可以僅憑在科學中選一科,就活下去??稍絹碓缴俚娜?,會繼續(xù)活在生存剛需中,停止前行,則意味著越來越與生存工具相近。曾經的哲學時代,哲學也是作為生存需求而成為人們的主要學習對象的??茖W雖然取締了哲學帶給人們的生存價值,卻無法取締哲學梳理混亂,讓我們內心平和的價值。你最好愛你的這些選擇,并能帶去趨勢上的變化,而不是被動的被行業(yè)變化所遺棄。人均壽命從40歲來到了70歲后,我們必須問一問,基于科學時代而多出來的這段人生,我們要為其注入什么?年齡的延長,讓我們無可避免地需要向哲學和神學求助。
哲學思想和神學思想的價值,是人類二次升華,前往全文化文明所必須的?,F(xiàn)實生活中,很多人對生命的評估只有五十歲,甚至在20多歲就失去了人生趣味,草草結束了自己的生命。真的很想對這些隕落的人說,人生的樂趣,才剛剛開始啊。面對人類,只擁有科學認知的個人顯得極為無力。但哲學和神學中給了我們很多應對人類、升華世人的方法和力量,只是還未共鳴到這些力量的存在。
不論現(xiàn)在人們把科學吹捧到了什么高度,自人類誕生以來,科學都一直是社會架構的基礎建筑,而不是人類的上層建筑。如果我們不站在科學之上,而是活在科學之下,成為科學的奴仆,那我們一定會質疑人存在的意義,也會擔心人會被科學所取締。科學是新思想體系的起點,每個人都在此基礎上變得自由,自由到讓人們失去了方向。三學一體是每個人要去努力的,是需要有人站出來成為這個時代的榜樣的??茖W為我們提供了一個新的臺階,如果我們人類依舊停留在原來的活著范圍里,那么人口越來越多的同時,也會越來越混亂,擁擠。還是要站在這個臺階上去追求全文化文明呢?內核:永生之靈,三愛一體的愛,家魂,成長的夢想……
對科學的學習,是人生三段學習中的第一段。進入一個好的大學,借此找到一個好工作,的確可以宣告人生第一階段的成功。在人生第一階段,努力總是會有很明顯的收獲。通過增量的方式,就能取得被認可成就。然而,第二段的人生主題不是增量,而是梳理與蛻變,是開啟人生三讀的關鍵時刻。只是不少人還將進入大學視為人生學習的終點。沒有進入大學的人可能要提前面臨人性,入了大學的人也要經過科學的盡頭來到哲學世界。在科學研究的最前沿,我們自然會知道,科學是多么的不科學,自然明白科學的盡頭充滿了多少假想與忽略。讀研究生和工作,之所以很像,就是因為我們不過是分別通過科學的盡頭、行業(yè)的盡頭,進入了人性領域。不僅僅做學問本身,科學需要哲學的幫助,即便是科學的走向,也處處受到了人性的左右,比如導師的風格,國家的政策等,都會對你的科學之路產生重大影響。每年我們都能聽聞不少學生,出事的新聞。難免讓人惋惜,人生第二階段剛剛開始,就已經無法應對轉型期的混亂而失敗了。
從第一人生階段向第二人生階段轉型,影響極為深遠。四維人生同步開始變化,互相牽動影響:個人即將獨立成為自我人生的決策核心;愛情陷入紛爭與混亂;家人之間的沖突即將升級以及對國家體制的各種不滿和對立;曾經純真夢想的隕落與分步實現(xiàn),都是在這個轉型期間必須應對的問題,急需哲學的梳理來平和波動與混亂。這個階段的人們,會自發(fā)的意識到心理學、管理學的重要性,想要去學習,但又沒有太多可以練習的空間。而這些學問距離真實的人性又太過遙遠。
我們要尋找的方法就在哲學世界,但又不是傳統(tǒng)的哲學,不是被灌輸的教條或理念碎片,而是真正能夠梳理:個人特性與人類共性的平衡(余生七十年的逆向視角,完整的人生視角等),愛人之間的異性本質沖突,三代人的互相理解(應對三境世人),夢想與現(xiàn)實的拆解匹配(事業(yè)的成長)等。而我們要尋找的人生動力源,則在神學世界。只懂科學,當然不夠,我們還需要學習更多的東西,才能成就完整的人生。科學可以讓我們擁有立世之基,面對接下來的這場混亂,人人才是真正的平等。如果你的第一段人生輸了,那么就在你的第二段人生中,獲得勝利,擁有你的人生價值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