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經(jīng)常感冒咳嗽有痰的,有經(jīng)驗的家長,就知道不吃藥不打針,利用艾灸的方式來幫助寶寶止咳化痰,那么艾灸灸哪里才能治愈寶寶咳嗽有痰呢?趕緊來學(xué)學(xué)吧。
功效:調(diào)補肺氣,補虛清熱,止咳化痰。
位置:位于第三胸椎棘突旁開1.5寸,屬膀胱經(jīng)。
取穴方法:取定穴位時,一般采用正坐或俯臥姿勢,肺俞穴位于人體的背部,當?shù)谌刈导幌拢笥遗蚤_二指寬處。
功效:傷風(fēng)感冒、止咳化痰、頸椎痛、肩膀酸痛等。
位置:人體風(fēng)門穴位于背部,當?shù)?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
取穴方法:通常采用正坐或俯臥姿勢,風(fēng)門穴位于背部,從朝向大椎下的第2個凹洼(第2胸椎與第3胸椎間)的中心,左右各2厘米左右之處(或以第二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
功效:清宣肺氣,瀉火降逆,止咳化痰。
位置:在肘橫紋中,肱二頭肌腱橈側(cè)凹陷處。
取穴方法:讓寶寶采用正坐、仰掌并微曲肘的取穴姿勢,尺澤穴位于人體的手臂肘部,取穴時先將手臂上舉,在手臂內(nèi)側(cè)中央處有粗腱,腱的外側(cè)外即是此穴(或在肘橫紋中,肱二頭肌橈側(cè)凹陷處)。該穴上方3-4厘米處用手強壓會感到疼痛處,就是“上尺澤”。
功效:鎮(zhèn)靜止痛,通經(jīng)活經(jīng),清熱解表,止咳化痰。
位置:在手背,第1、2掌骨間,當?shù)诙乒菢飩?cè)的中點處。
取穴方法:以一手的拇指指骨關(guān)節(jié)橫紋,放在另一手拇、食指之間的指蹼緣上,當拇指尖下是穴。
功效:寬胸理氣、通利氣道、降痰宣肺。
位置:位于頸部,當前正中線上,胸骨上窩中央,在左右胸鎖乳突肌之間。
取穴方法:讓寶寶坐著,在頸部正中線上,胸骨上窩中央取穴。
施艾灸前要將艾條一端點燃,對準對準應(yīng)灸的穴位,大約距離寶寶皮膚2—3厘米的左右,進行熏烤,使患者局部有溫?zé)岣械珶o灼痛感為宜,通常灸到寶寶皮膚出現(xiàn)紅暈即可。
(1)溫和灸肺俞穴、風(fēng)門穴,每穴每次灸15分鐘,每天1次。
(2)溫和灸尺澤穴,每次15分鐘,每天1次。
(3)溫和灸天突穴,每次灸15分鐘,每天1次。
(4)溫和灸合谷穴,每次15分鐘,每天一次。
操作方法:斜刺0.5—0.8寸即可。
操作方法:斜刺0.5—0.8寸,局部酸脹,針感可擴散至肋間及肩部即可。
操作方法:直刺0.5—0.8寸,或點刺出血,針刺時掌握肘彎深度,太深可刺過穴下陷脈,導(dǎo)致出血,深度不宜超過1寸。
操作方法:直刺0.5—0.8寸即可。
操作方法:先直刺0.2—0.3寸,然后將針尖向下,緊靠胸骨柄后方刺入1—1.5寸。
保持室內(nèi)25—28℃,可使呼吸道粘膜收縮,減輕充血、腫脹,保持氣道通暢,緩解咳嗽有痰打噴嚏流鼻涕。另外,過于干燥的環(huán)境,寶寶痰液不易咳出,因此,氣候干燥時,媽媽可用濕拖把拖地,或在地上灑些水或防止加濕器,增加室內(nèi)濕度。
寶寶新陳代謝比大人快得多,而且活潑好動,往往蹦幾下跳幾下就一身汗,靜下來的時候被風(fēng)一吹,反而容易著涼加重病情。因此,家長切記不要將孩子捂得過厚,包得過嚴,要關(guān)注天氣冷暖變化,及時給并不增減衣服,幫助寶寶感冒盡快治愈。
盡量讓孩子多臥床休息,保證充足睡眠。因為睡覺時,人體新陳代謝減慢,有利于各種器官機能恢復(fù)和疾病的康復(fù)。對于1歲以內(nèi)的寶寶咳嗽有痰打噴嚏流鼻涕有痰睡覺時,家長可用枕頭將其后背和頭撐起,以防痰液滴落到喉嚨里,造成窒息。
寶寶咳嗽有痰打噴嚏流鼻涕時不要帶孩子去人多、空氣不流通的地方,在家里要保持空氣清新,避免污濁的空氣對呼吸道粘膜造成刺激,從而加重咳嗽有痰打噴嚏流鼻涕,大人切記不要抽煙。
俗話說“魚生火,肉生痰,青菜豆腐保平安”,寶寶咳嗽有痰打噴嚏流鼻涕時更應(yīng)避免食用葷腥、油膩、辛辣等“重口味”食物,而新鮮的蔬菜、水果可供給多種維生素和無機鹽,有利于機體代謝功能的恢復(f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