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文詩:
太王亶父,居邠翟攻.事以皮帛,珠玉弗受.
曰翟人之,所求者地,無為財物,亶父乃曰:
與人兄居,而殺其弟,與人父處,而殺其子,
吾弗之為,皆勉處矣!為吾臣與,翟人奚異?
且吾聞之,不以所養(yǎng),而害其養(yǎng).杖策而去.
民相連而,從之遂成,國岐山下.太王可謂,
能保生矣.雖富貴不,以養(yǎng)傷身;雖貧賤不,
以利累形.今人受其,先人爵祿,必重失之.
所自來者,久矣輕失,豈不惑哉!故老子曰:
貴以身為,天下若可,以托天下;愛以身為,
天下若可,以寄天下!中山公子,魏牟謂曰:
處江海上,心在魏闕,為之奈何?詹子對曰:
重生而后,則能輕利.公子牟曰:雖知之猶,
不能自勝.詹子乃曰:不能自勝,則從之也;
神無怨乎!不能自勝,而強弗從,此謂重傷.
重傷之人,無壽類矣.故老子曰:知和曰常,
知常曰明,益生曰祥,心使氣曰,逞強是故,
用其光也,復(fù)歸其明.至明明心,明心見性,
天性童真,童真真情,真情自勝,非名非利.
【原文】
太王亶父居邠,翟人攻之。事之以皮帛、珠玉而弗受。曰“翟人之所求者地。無以財物為也。”大王亶父曰:“與人之兄居而殺其弟,與人之父處而殺其子,吾弗為。皆勉處矣!為吾臣,與翟人奚以異?且吾聞之也,不以其所養(yǎng)害其養(yǎng)。”杖策而去。民相連而從之,遂成國于岐山之下。大王亶父可謂能保生矣。雖富貴,不以養(yǎng)傷身;雖貧賤,不以利累形。今受其先人之爵祿,則必重失之。所自來者久矣,而輕失之,豈不惑哉!故老子曰:“貴以身為天下,焉可以托天下;愛以身為天下,焉可以寄天下矣!”
【譯文】
太王亶父住在邠的時候,翟國人經(jīng)常來侵擾。于是大王亶父拿著皮革、布帛和珍珠玉石贈送給翟國人以求和好太平,但翟人不肯接受,說他們要的是地盤而不在乎財物。大王亶父向百姓解釋說:“和人家的兄長一起生活而殺死他的弟弟,和人家的父親一起生活而殺害他的兒子,這樣的事情我是做不出的。大家都好好地在這個地方生活下去吧!當(dāng)我的臣民和當(dāng)?shù)試说某济裼惺裁床煌兀繘r且我聽說了,不能因貪得養(yǎng)生之物而傷害性命。”于是大王亶父拄著手杖離開了邠地,百姓們成群結(jié)隊地跟隨著他離去,后來在岐山下建立了周朝。大王亶父可稱得上保重生命的人。即使富貴,也不因財物而傷害自身;即使貧賤,也不因為貪利而拖累形體?,F(xiàn)在有人從祖先那里接受了爵祿,就生怕會喪失,而對來之不易的生命卻輕易地拋棄,這難道不糊涂嗎?所以《老子》說:“看重自身而為天下人,有這種美德的人可以將天下托付給他;愛惜自身而為天下人,有這樣美德的人可以將天下寄托給他?!?br>【出處】
貴以身為天下,若可寄天下;愛以身為天下,若可托天下。(《老子》道德經(jīng)13章)
釋義:重視國家的根本象重視自己身體的病患那樣去治理的人,你們可以把天下托付給他;愛惜國家的根本象愛惜自己的身體那樣去治理的人,你們可以把天下委托給他。
王弼注:無[物可]以易其身.故曰貴也.如此乃可以詫天下也.無物可以損其身.故曰愛也.如此乃可以寄天下也.不以寵辱榮患損易其身.然后乃可以天下付之也.
【原文】
中山公子牟謂詹子曰:“身處江海之上,心在魏闕之下,為之奈何?”詹子曰:“重生。重生則輕利。”中山公子牟曰:“雖知之,猶不能自勝?!闭沧釉唬骸安荒茏詣?,則從之;從之,神無怨乎!不能自勝而強弗從者,此之謂重傷。重傷之人,無壽類矣?!惫世献釉唬骸爸驮怀#T幻?,益生曰祥,心使氣曰強?!笔枪省坝闷涔猓瑥?fù)歸其明也。”
【譯文】
中山公子魏牟對詹何說:“我雖身處江湖過著隱居避世的生活,但心中還是老惦記著朝政,我該如何辦才好呢?”詹何回答說:“就珍惜生命吧!能珍惜生命也就能輕視利欲?!敝猩焦游耗灿终f:“我雖然知道這個重生輕利的道理,但還是無法戰(zhàn)勝這名利的欲念?!闭埠位卮鹫f:“你不能自制欲念,那么就聽其自然、順隨它。聽其自然、順隨它,你的精神就不會出毛病。反過來,你既不能自制欲念,又要勉強壓制不愿順隨,這才會受到雙重損傷;如受到這雙重損傷的人就不會長壽?!彼浴独献印氛f:“知道保持平和純厚之氣的道理叫做'?!?,懂得這種'?!姆Q為'明智’。縱欲貪生就會有災(zāi)殃,欲念支配淳和之氣就會逞強?!币虼耍\用涵蓄著的“光”,返復(fù)到觀察細微的“明”。
【注釋】
【出處】道德經(jīng):第五十五章
含德之厚比於赤子:毒蟲不螫,猛獸不據(jù),攫鳥不摶;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全作,精之至也;終日號而不嗄,和之至也。知和曰常,知常曰明。益生曰祥,心使氣曰強。物壯則老。謂之不道,不道早已。
王弼注:赤子無求無欲不犯眾物.故毒(蟲)[螫]之物無犯(之)[于]人也.含徳之厚者不犯于物.故無物以損其全也.以柔弱之故故握能周固.作長也.無物以損其身故能全長也.言含徳之厚者無物可以損其徳渝其眞.柔弱不爭而不摧折.皆若此也.無爭欲之心.故終日出聲而不嗄也.物以和為常.故知和則得常也.不皦不昧不溫不涼此常也.無形不可得而見.[故曰知常]曰明也.生不可益.益之則夭也.心宜無有使氣則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