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生活與人的一生還是很像的。
在人生選擇中,我們總是在現(xiàn)在的滿足與未來的滿足中間尋求平衡。今天的快樂很重要,因為它讓我們真實的感受愉悅。但同時,推遲今天的滿足也很重要,投身于學習、工作、思考,雖然與人的天性享受有所矛盾,但是,能夠讓我們的未來擁有更多的選擇,讓我們的未來可以有更多的愉悅。
投資也有相似之處。金融產(chǎn)品中高收益意味著高風險,為了獲得未來更好的回報,我們恐怕在今天必須承擔更多的風險,也就是更大概率的損失或更多的短期損失痛苦,使我們不得不再收益與風險中尋求平衡,在未來與現(xiàn)在間尋求平衡。
幸福生活與幸福投資似乎又很不相同。
在《幸福的方法》中,泰勒•沙哈爾博士把未來利益與現(xiàn)在利益各做一個維度,進行了四個象限的劃分,當人們享受當下所從事的事情,而且通過目前的行為可以獲得更加滿意的未來時,稱之為幸福型;幸福的人是真正快樂的,當我們在自己覺得有意義的生活方式里享受它的點點滴滴時,就是幸福狀況。而把為了追求未來的目標,犧牲眼前幸福的狀況,稱之為忙碌奔波型,忙碌奔波型的人錯誤地認為成功即是幸福,堅信一旦目標實現(xiàn)后的放松和解脫即是幸福,因此他們不停地從一個目標奔向另一個目標。當人們只注重眼前的快樂,不為任何可能發(fā)生的負面后果擔憂時,稱之為享樂主義,享樂主義型的人總是尋找快樂而逃避痛苦,只是盲目地滿足欲望,而從來不認真地考慮后果。虛無主義是一個特別的狀態(tài),一方面對生命失去了希望和欲望,既不享受眼前的事物,也對未來沒有任何期望。
轉到基金投資中,我們如何來理解幸福的基金投資人呢?
首先是對投資回報也就是金錢的追求,是否是一種有真正意義的追求。從幸福學的理解上,金錢除了可以提供食物和居所外,只是一種實現(xiàn)目標的手段。金錢上的保障,可以讓我們向不喜歡的工作說“不”,或是讓我們不為帳單煩惱。賺錢的欲望也可以成為積極的挑戰(zhàn),甚至給我們啟發(fā)。但是,金錢本身并沒有價值,而是因為它可以帶給我們一些豐富的經(jīng)歷,而物質本身并不能給生命帶來意義或是精神上的財富。從這點上理解,追求金錢本身都很難是一件有意義的事情,得到了金錢本身都不能算是一個更為滿意的未來。
從相對較小的角度看,即便追求投資回報是一個有意義的,今天對基金投資的極大關注與更高回報的追求,能夠是一個對現(xiàn)在真實利益的的體現(xiàn)嗎?對于一個在不確定世界下的,有難度的復雜決策,更高的動機與追求往往意味著決策更多的感性成分,而對投資人長期回報有價值的決策往往是在理性狀態(tài)下做出的。面對每日變化的市場,更多的關注意味著更多的痛苦,無論是心理虧損的痛苦、參照點漂移的痛苦、比較的痛苦,還是未來永無確定的困惑痛苦,對大部分投資人來講,對市場的關注,更多的意味著這些痛苦的積累,從當時的感受利益,這一定不是一個正向的,從因感受而做出的決策來看,也很難是對長期正向的決策。
可見,在基金投資中,對投資回報過度的追求,一方面從長期看,并不是一個有意義的未來,而從短期看,可能還是一個負面的現(xiàn)實,而投資人做此行為時,還往往認為自己是一個幸福的追求者,最起碼是個為了更好的未來而貢獻現(xiàn)在,過忙碌生活的人。而事實上,可能并非如此,從這點上講,投資與人生真是很大的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