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我們樓下住戶,在自己小院里撒種種植了一片紫蘇,不多久就枝葉旺盛。我被允許每天下樓采摘鮮葉回家做菜用。
本以為今年還會有,豈料紫蘇是一年生草本植物,樓下房屋被出租了。因此紫蘇也消失得毫無蹤影,不種就沒有。
它從繁茂到凋零只有短短一年。這時我才想起,紫蘇在古漢語中還有個特別文藝的別名:“荏苒”。
荏苒用來形容時光易逝,非常貼切。
紫蘇
為唇形科草本植物,具有特異的芳香,別名有:白蘇、赤蘇、紅蘇、黑蘇、白紫蘇、青蘇、桂荏、水升麻等。
紫青色
紫蘇,原產(chǎn)于我國南方,人工栽培的歷史十分悠久,在中國種植約有2000年歷史?,F(xiàn)在主要分布于亞洲各國。
相傳東漢末年,洛陽城里一些年輕人因為吃多了螃蟹腹痛難忍,有些人甚至昏厥。名醫(yī)華佗用一種“紫葉草”煎水送服,不久那些年輕人便蘇醒過來。從此給這種“紫葉草”起名叫紫蘇。
也有另一個傳說,最早華佗為其取名叫“紫舒”,后因諧音稱為紫蘇了。
按照慣例,我斷定紫蘇的名稱與華佗無關(guān)。
我國主要有三種栽培的紫蘇品種,分別是紫蘇,白蘇和回回蘇。
紫蘇
葉片紫色。也有一面紫色的。
白蘇
兩面都是綠色的,也叫青蘇。日料和韓式烤肉里常用。
回回蘇
也叫皺葉紫蘇,或叫雞冠紫蘇,也是廣泛栽培品種。
有人說白蘇和紫蘇是同一種,二者只是在葉片顏色上不同。其實它倆在其他特征上還是有不少差別的。
另有野生紫蘇、彩葉蘇、耳齒紫蘇等變種和一些栽培變異品種等。
食藥用
紫蘇全株均有很高的營養(yǎng)價值,具有低糖、高胡蘿卜素、高礦物質(zhì)、高纖維元素等特征。還含揮發(fā)油和一些具有抑制活性氧作用的成分。
紫蘇的香味來自紫蘇醇、薄荷酮,清涼芳香。
這些成分對大腸桿菌和葡萄球菌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古時候沒有防腐劑,是保存食物時,上面鋪一層碎的干紫蘇,放久也不容易變味。
紫蘇普遍用作美食、香料、油用和藥用。紫蘇的葉(蘇葉)、梗(蘇梗)、果(蘇子)均可入藥。
現(xiàn)在國際上開發(fā)出了食用油、藥品、淹漬品、化妝品等幾十種紫蘇產(chǎn)品。
紫蘇葉
紫蘇葉也叫蘇葉,嫩葉可生食。紫色和青色一樣用。我國某些地區(qū)用它作蔬菜、作湯,或入茶。
新鮮的紫蘇葉可用來涼拌,制作沙拉。也可炒肉、炒雞蛋或用于燒菜、制作面食。
蘇葉曬干后,鋪在蒸爐里蒸煮大閘蟹。民間俗稱可解蟹毒。實際就是利用其抑菌作用。相當(dāng)于生姜。
日本料理中常用于抑菌,尤其是吃海鮮刺身時必不可少。
韓國人吃烤肉也習(xí)慣配鮮蘇葉,還喜歡用蘇葉制作泡菜。在韓國貨商店中甚至有紫蘇泡菜罐頭銷售,每兩片紫蘇葉包裹著一個紅辣椒。
越南的紫蘇品種比日本的更香,不僅燉煮菜中放,也利用紫色和綠色的雙色兩面效果,用于擺放在米粉上或米卷中調(diào)味并裝飾。
紫蘇葉可以熬制紫蘇茶,加冰糖和檸檬來調(diào)味。檸檬還有個作用就是利用酸性,使紫蘇的花青素顯得紅艷艷。
紫蘇的嫩莖葉可淹漬咸菜。在泡菜壇子里放入紫蘇葉或莖桿,也可以抑制泡菜液中雜菌產(chǎn)生白醭。
紫蘇葉有調(diào)節(jié)免疫功能作用,可緩和過敏性皮炎、花粉癥等過敏反應(yīng)癥狀。
紫蘇葉還可以治療口臭,堪比口香糖。
紫蘇的揮發(fā)性成分不耐熱,加熱后降低其芳香,葉子也會受熱變成黑綠色。所以,最好在烹調(diào)即將完成的時刻加入為佳,盡可能地保持香度和色彩。
采買蘇葉,要挑選色深、葉大不碎、不帶枝梗、香氣濃郁者。
一次用不完可放入冷藏儲存。或曬干放于陰涼干燥處,密封保存,以防香氣散失。也可洗凈晾干報紙包裹放冰箱里。
村民在分揀包裝
紫蘇子
紫蘇種子稱蘇子,云貴川一帶稱蘇麻,有鎮(zhèn)咳、平喘、祛痰的功能。
蘇子可用作肉類食品的調(diào)料,也用來制作紫蘇芝麻鹽。
西南地區(qū)代替芝麻制作蘇麻糖、蘇麻餅。有時為了更誘人,網(wǎng)上將蘇麻寫作酥麻。
貴州人喜歡用蘇子打成粉,叫酥麻面,用來沾糍粑或者粽子之類吃。
我網(wǎng)購過一次貴州盤縣產(chǎn)的酥麻米糕,別有風(fēng)味。
種子出的油稱紫蘇油或蘇子油,含不飽和脂肪酸90%,其中我國膳食中普遍缺乏的α-亞麻酸高達(dá)60%以上,稍高于亞麻籽油,是橄欖油的80倍,核桃油的6倍。長期食用紫蘇油對預(yù)防冠心病及高血脂有明顯益處。
如果想在空地上種一點紫蘇,可問養(yǎng)鳥的要點種子,喂黃鳥、八哥、黃鸝等常用蘇子,是上等的鳥飼料。
花穂芽
世界上吃紫蘇最多的是日本,菜市場里任何時間都可找到。他們不僅吃葉,還吃花、吃穗。
穂紫蘇
嫩的紫蘇總狀花序稱為穂紫蘇,與刺身搭配,又好看,又能給食材帶來芬芳。
芽紫蘇
紫蘇籽剛剛萌發(fā)的嫩苗則是芽紫蘇,青紫蘇的稱為“青芽”,赤紫蘇的叫作“紫芽”。
用芽紫蘇點綴擺盤,顯得菜肴精致,賦予情調(diào)和美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