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的古藺縣,愛喝酒的人都知道,這里位于中國白酒金三角的中心地帶,是著名的白酒之鄉(xiāng)。老窖、茅臺、五糧液、董酒……都在這附近。去那里赴酒宴可要當心了,據說當地人有一種解酒神器,他們陪你喝酒前悄悄泡飲,可大大提升酒量。
它就是在2020年6月4日,國家衛(wèi)健委第四號公告中批準的一種新食品原料——趕黃草。
Penthorum ,扯根菜屬多年生直立草本植物。該屬原歸虎耳草科,新修訂的分類法根據分子生物學重新劃分,扯根菜屬劃入了分立出的扯根菜科。
該科只有這一個屬,屬內也只有2個種。一個是中國扯根菜Penthorum chinense,即趕黃草;另一個是北美扯根菜Pecthorum sedoides。
趕黃草的葉子形似柳葉呈披針形。秋天開碎瓣小青白花,列于螺狀聚傘花序上。蒴果形狀很像蒺藜,成熟后紅紫色。
除了西北干旱地區(qū),全國南北都有分布。多生于池塘及沼澤地,別稱水澤蘭、水楊柳、山黃鱔。
最知名的產地是古夜郎國所在的四川古藺烏蒙山林區(qū)。古藺縣的趕黃草為國家地理標志產品。
地道
趕黃草作為古藺地道的藥材,屬于苗藥。它在苗族民間有著上千年的用藥史。趕黃就是消除黃疸,是苗族人世代沿用的一種治療黃疸的藥材。流傳至今,被當做“神仙草”。
《三國演義》中說的還要早。話說蜀國諸葛亮七擒孟獲時,大軍曾誤入瘴疫之鄉(xiāng),兵士們口含“薤葉蕓香”葉而解毒。經查證“薤葉蕓香”就是今之趕黃草,正式中文名即扯根菜。這樣一來至少有2000多年歷史了。(真的假的不知道)
作為特產,不僅趕黃草,當地藥廠用趕黃草原料提取物制作的單方藥品肝蘇顆粒,也成了古藺的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了。
趕黃草中,所含的抗肝病毒和保護肝臟的有效成分是多酚類物質,其中主要是沒食子酸,以及喬松素和槲皮素等黃酮類。這些成分都有較強的抗氧化性,通過大鼠、鴨等動物實驗,均具有較強的抗乙肝病毒和保肝作用。某些臨床實驗也表明在降低轉氨酶等療效上比對照組有顯著性差異。
目前趕黃草的制劑主要用于治療急慢性肝炎,恢復肝功能,減低酒精和藥物對肝臟的損害。臨床上也用于預防脂肪肝,防止肝纖維化、肝硬化等。
趕黃草總黃酮還具有明顯的緩解體力疲勞作用,其機制可能與抗氧化作用,以及促進能量代謝中主要的激活因子PGC-1α蛋白表達有關。
趕黃草有效成分含量最高的部位是花,是莖的5倍左右,價格也最高。
但這些功效的臨床研究還遠遠不夠。而且還發(fā)現(xiàn),趕黃草對腎臟有害副作用。應用者須謹慎!
嘗鮮
雖然趕黃草在苗族中應用了上千年,但在中原地區(qū)卻知曉甚晚。中國最早有文字記載的是明代的《救荒本草》。
趕黃草的正常身高是4-5尺,可書中卻說它只有1尺許高。這不奇怪,該書并不介紹它有任何藥用,只是描述“葉苗味甘,救饑采苗葉煠熟水浸淘浄油鹽調食”。意思是說,糧食不夠了,可吃它的鮮嫩幼苗充饑。既然是救荒,等不到成熟就給饑民采作野菜吃光了,所以作者見不到長高的植株很正常。
這個野菜的根也可食,采摘都是連根拔起的,所以叫扯根菜?!?strong style="box-sizing: border-box;">救荒本草》用的就是這個名稱,而不是叫趕黃草。
現(xiàn)在人們?yōu)榱苏{劑口味,偶爾還會摘其幼苗嘗鮮?!?span style="color: rgb(0, 0, 0);box-sizing: border-box;">救荒本草》上介紹是“煠熟水浸淘浄油鹽調食”,也就是將其開水焯熟后漂洗涼拌。現(xiàn)在基本還是這樣吃法,也是入沸水焯燙后,再清炒或配雞蛋炒。吃過的人都說味道不錯。
它的營養(yǎng)也不差,每100克嫩莖葉含蛋白質3.1克、維生素C149毫克、煙酸0.9毫克、粗纖維2.4克。在產地,有不少人將其曬干,當茶一樣泡飲。
過去并不起眼的趕黃草,如今又是入藥,又要上餐桌,僅靠原生已經遠遠不能滿足社會需求了。而且野生植物一旦過度采集會造成瀕危,趕黃草的人工種植就成了緩解供應的主要途徑。現(xiàn)在許多地方開始種植趕黃草,四川有關科研部門還開發(fā)了適合規(guī)模化種植的栽培品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