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他的身體里住著一個純真的少年和一個從容的智者。其實,還有一顆歷經(jīng)世事,卻不見滄桑的老靈魂。
世界華人周刊專欄作者:薺麥青青
洞燭幽微,發(fā)掘名人世界的人性之光
謙謙君子,溫潤如玉。
在華人影視圈,放眼望去,也許只有李安,才能擔當?shù)闷疬@八個字。
精光內蘊,靜而不躁;質地玲瓏,圓融無礙。
玉之諸德在他身上體現(xiàn)得尤為充分。
多年來,“圓潤”早已內化為他的一種人格,但我們容易忽略的是,若沒有“外圓內方”的持守,也不會有今日的李安。
“一代歌后”鄧麗君去世后,鄧家人一直希望能拍成《鄧麗君傳》,而對于導演的人選,鄧家人寄望的是李安,并于2010年已與之接洽。
但他沒有立即接手,原因種種,《鄧麗君傳》的拍攝被一再擱置。
用近十年時間去考量鋪墊,他的冷靜與慎重絕非自矜身價,而是,對華人歌壇一個神話的尊重,和對自己職業(yè)生涯的敬畏。
對于李安最近終于接拍《鄧麗君傳》,并被爆出已在低調籌備中,有資深影評家認為“只要是李安拍,我們就是放心的”。
比起其他大起大落,有巨片也有爛片的導演,李安的發(fā)揮始終維持著上佳的水準,這是他珍惜自己羽毛的地方。
作家潔塵在《找到了自我的人》中,如此評價李安:“他就是那種很早就確立了自我并遵循這種自我的人……確立自我是一件很艱苦的事情。確立之后的維護乃至于修正,同樣是一件很艱苦的事情。自我這東西,不加以維護的話,是會變形甚至丟失的?!?/span>
那些始終沒有丟失自我的人,遵循自我的人格和成長的路徑,是值得敬佩的。
曹雪芹的《回前詩》里寫:悲喜千般同幻渺,古今一夢盡荒唐。
浮生若夢,悲欣交集。
只是有些人,會因為自己的主動性選擇,而讓生命中的“戲劇沖突”格外激烈。
李安的祖輩是江西的大戶人家,父親李升曾經(jīng)官至教育部主任秘書。因為戰(zhàn)爭,李升舉家遷往臺灣。
逃到臺灣之后,李升被“逐出”家族,讓他“在臺灣另立門戶”。
李安出生之后,李升對他的這個另立門戶之后的大兒子寵愛有加,同時又將“復興家業(yè)”的希望寄托在李安身上。自然對李安要求嚴格。
少年時代的李安
但成績并非出類拔萃的他顯然讓父親失望了。那時,他最鐘情的是藝術。
讀藝專時初登舞臺,“一上舞臺我就強烈地感覺到,這輩子就是舞臺。遵循常規(guī),我的一生可能庸庸碌碌,但學戲劇,走的可能就是一條很不尋常的路。”
1978年,此前數(shù)學考過零分,高考兩次落榜的李安從“國立藝?!睉騽‰娪跋诞厴I(yè)后,執(zhí)意要去美國伊利諾伊大學攻讀戲劇系,并沒有得到父親的支持。
學生時期的李安
盡管如此,癡迷于戲劇表演的24歲的李安,還是決然登上飛機,遠赴美國,選擇了電影作為表達自我和實現(xiàn)自我的終極方式。
此后20年間,父子對話不超過100句。
2006年,李安憑借《斷背山》獲得奧斯卡最佳導演,領獎的時候,他提及因在《斷背山》籌備期,未趕上回臺灣見父親最后一面而幾度哽咽。
拍攝《斷背山》時的李安
年少意氣,有時會敗給時間和命運。
來得及的彌補,是慰藉;來不及的反哺,是遺憾。
在電影《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中有一個情節(jié),男孩派在船上孤獨面對風暴時,朝著洶涌肆虐的海面大聲呼喊“爸媽,對不起,我沒能見你們最后一面”。
那一聲,其實也是他對故去父親的呼喚。
李安與父親
父親盡管不同意他搞電影,但并沒有像獨斷專行的暴君一樣強烈干涉,讓他的堅持得以順利實施。
在多年后他拍的類型電影里,表現(xiàn)家庭倫理和親情的電影占了相當?shù)谋戎亍K研睦锏睦⑶泛妥载?,溫暖和期待放置其中?/strong>
電影是一種表達,繪畫、音樂、文學,及一切其他的藝術形式都是。
借助這個幽徑,我們傾訴與釋放,尋找與寄托,并最終獲得撫慰與療愈。
但當李安來到美國,他發(fā)現(xiàn)自己登上的,并不是理想的彼岸。
在伊利諾伊大學求學期間,他還是那個找不到存在感的人:“在我生活的環(huán)境里,我的自尊一直很低,從臺南一中起我就覺得不如人,到了藝專,社會上又覺得不是好大學。畢了業(yè),服兵役剃光頭,又被女朋友甩掉。
到了伊大,都是美國人,話也聽不太懂,朋友也沒法交,個子比老外瘦小。雖然努力地吸收,但仍自覺處于很低的位置,要進入世界闖出什么,好像是不可能的事?!?/span>
兩年之后,李安完成了戲劇學學士學位,去紐約大學藝術學院攻讀碩士,和斯派克·李成了電影制作班的同學。
大學時期,李安在演默劇
1980年-1983年,成為他人生中的一段幸福時光,“一到電影系,就不一樣了。因為一拍片就很快樂,會想很多點子實驗?!?/span>
他的畢業(yè)作品《分界線》,在紐約大學影展中獲得最佳影片與最佳導演兩項大獎,還被美國三大經(jīng)紀公司之一的威廉·莫里斯人邀約,希望他留在美國發(fā)展。
李安于是留了下來。但接下來的6年,當他躊躇滿志,想一展長才時,面臨的卻是直插谷底的挫敗。
他最初想靠劇本創(chuàng)作叩開好萊塢的大門,每一部都窮極所思,但總是被賞識卻不被買單。
好不容易有家看好他的制片公司說要請他親自做導演,把本子拍出來,但最后還是泡湯了!
所以,從1984年到1990年,是李安生命中最痛苦彷徨的時期。他在美國當了6年“家庭煮夫”:負責帶小孩、買菜做飯。
李安畢業(yè)照
這期間,他“偶爾去幫人家拍片,看看器材,幫剪接師做點事,當劇務等等,還有一次到紐約東村一棟大空屋去幫人守夜看器材……
為了身份,還曾干過兩天的劇務打雜,做得很笨拙,大家一看我去擋圍觀的人就覺得好笑,有個非裔女人見我來擋就兇我:‘敢擋?我找人揍你!'”
世態(tài)種種中,有一項是,當你處于底層時,你總有機會目睹命運“青面獠牙”的一面。
他事后回憶:“當年我沒辦法跟命運抗衡,但我死皮賴臉地待在電影圈,繼續(xù)從事這一行,當時機來了,就迎上前去,如此而已。就這樣耗了6年,心碎無數(shù),卻一直懷著希望?!?/span>
1986年1月,太太惠嘉畢業(yè),李安一家在紐約
所以這6年,是被他戲稱“吃軟飯”的6年,更是妻子林惠嘉,這位美國伊利諾大學的生物學博士愿意相信,也是李安,一個執(zhí)著的電影人,值得被相信的最好注腳。
《選擇原諒》中說:有種人是鳥,會降落,只為再次飛向遼闊。
山重水復,他終于迎來了人生的柳暗花明。
回到臺灣后,1992年,李安執(zhí)導了他的第一部作品《推手》,雖然是一部喜劇片,卻深刻地反映了文化代溝和差異。
該片在臺灣獲得了金馬獎最佳導演等8個獎項的提名,并斬獲最佳男主角、最佳女主角及最佳導演評審團特別獎。還獲得亞太影展最佳影片獎。
李安憑借《推手》一戰(zhàn)成名。
《推手》劇照
其后,他執(zhí)導的《喜宴》僅在美國就拿下近700萬美元的票房,還捧回了柏林影展金熊獎。另一部與《推手》、《喜宴》合稱為“父親三部曲”的《飲食男女》也贏得了廣泛的贊譽。
1994年,李安選擇正式跨入好萊塢主流電影制作,首選翻拍一部西方人家喻戶曉的名著《理智與情感》。
拍攝《理智與情感》時的李安(左)
拍攝這個題材,對于華人導演無疑是巨大挑戰(zhàn)。最終,這部電影獲得奧斯卡金像獎七項提名,李安進入好萊塢A級導演行列,實現(xiàn)了他被西方主流文化接受的成功轉型。
電影于他,是一場無窮無盡的探索,成為他對世界、文化和人性“尋幽攬勝”的發(fā)現(xiàn)之旅。
2000年,李安的《臥虎藏龍》以獨特的視角,重新發(fā)掘了一個具備氣象萬千的“中國元素”的類型電影,打造了一個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觀眾,都為之震撼不已的“江湖”世界。
這部電影將中國人的名字第一次寫入了奧斯卡最佳外語片一欄。
《臥虎藏龍》劇照
他拍《斷背山》,給予沖破性別禁忌的愛情以悲憫;
他通過拍《色戒》,探討在宏大的犧牲之外,欲望的處境;
《色戒》為他帶來了巨大聲譽,也因此遭遇不少非議。
魯迅先生說過,一部《紅樓夢》,經(jīng)學家看見《易》,道學家看見淫,才子看見纏綿,革命家看見排滿,流言家看見宮闈秘事。
在欲望的邊界行走,在人性的懸崖上“探險”,但最終,主人公王佳芝還是輸給了她的那點“妄念”,如果可以,我們把它稱之為“愛情”。
但你知道,愛情是奢侈的,有時它不如欲望簡單。
而《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展示的則是信仰和人生終極孤獨的命題。
這是一個被眾多業(yè)內人士認為“絕不可能拍成電影”的故事,也是包括《哈利波特》導演阿方索·卡隆在內三位世界名導都不敢啃的硬骨頭。
當時全球的電影院都還停在24幀的水準,但他的倔勁兒上來了,“拿著自己的名聲、人脈、才華,以及過去在電影界的所有積累去賭博、去挑戰(zhàn),去做120幀,去給電影一個新定義?!?/strong>
自古以來,我們的“成功學”一直固若金湯,所謂成王敗寇,是最直接而粗暴的“真理”。
“跟他拼了。如果不好,被全世界的人罵,被同行說你在搞什么鬼,我都會甘愿?!?/span>
最后,他成功了!
他完成了自己的一個大跨越,也推動世界的電影業(yè)向前邁進了一大步。
他的弟弟就曾形容他,像小草一樣怎么吹也吹不倒,縱然被踩在腳下,也會彎腰貼著地生長。
過剛易折,他生命中最受益的是兩個字:柔韌。
堅持無意義,如果不是正確的方向。
他長久以來的方向,無疑是拍自己心目中最好的電影。
他有那種老手藝人的匠心品質,拒絕一切倉促的、敷衍的、流于喧囂和浮華的呈現(xiàn),把電影作品慢慢打磨成一件晶瑩剔透的藝術品。
這件藝術品,可放在博物館,被鑒賞;也能在普通之家,覓得一席之地。
所以,他的作品,絕非曲高和寡,充滿了煙火氣,又全無粗鄙氣。
《喜宴》劇照
“他的電影可以自由游走在各種文化、各種題材之間而不受限制,只為人性討一個說法?!?/span>
正像愛,無國籍、種族、年齡、性別之分,人性亦是相通的。
這也是他的電影能打破層層壁壘,在世界范圍內贏得響應的重要原因。
但在中國電影導演里,他對傳統(tǒng)文化無疑是闡釋得最好的代表之一。
就像在他的“家庭三部曲”里呈現(xiàn)的那樣,無論探討的是多么發(fā)人深省的文化沖突,代際矛盾,但最鮮明的底色卻是,親情的鏈接,和對溫情的渴望。
在《飲食男女》結尾,因女兒做的湯,恢復了味覺的老爸想再來一點,激動的女兒連忙為父親續(xù)上,父親環(huán)住了女兒握碗的手,一句深切的“女兒啊”,一句動容的“爸”,電影戛然而止,卻余味無窮。
那一刻,恢復的味覺,打開的心結,都在消逝已久的親情回歸中,在清冷的夜晚,釋放出最溫暖的光亮。
《飲食男女》劇照
李安永遠記得父親教他寫毛筆字,“寫字要回鋒,走到盡頭時要回來,要圓潤才完整、好看。”
有人說,偉大作品其實都是偉大心靈的角逐。
技藝永遠是表層的,支撐它能走得更遠更好的,永遠是你的識見、格局、及人格煥發(fā)出來的魅力,和靈魂能抵達的高度。
不久前,美國導演公會將美國導演公會終身成就獎,授予華人導演李安。
他是電影史上第一位于奧斯卡獎、英國電影學院獎以及金球獎三大世界性電影頒獎禮上奪得最佳導演的華人導演。
他達到的巔峰,是中國其他任何一名導演都難以望其項背的。
李安接受采訪時說過,“國內最近出現(xiàn)了很多賣座的電影,這算得上是好事。但賣座的電影不等于好電影,票房好也不代表電影的質量好。
現(xiàn)在國內的導演有點把自己擺得太高,換句話說,就是‘太自戀',而他們拍出來的東西也讓觀眾有些不知所云。”
劍指同行,有這種敢于“冒犯”的勇氣,是因為他有扛得住“炮轟”的底氣。
無知無畏是莽撞,當你見過大江大河,胸有千壑時,你的怒目金剛才有了沉甸甸的分量。
韓松落寫過:“不論李安得獎與否,都能預想到他做何表情:那波瀾不驚的中年人的微笑,明澈的眼睛里,一絲失望的暗影也不會有。一次一次,他站在窗戶面前,看萬家燈火,體察他們的喜怒哀樂,生活的洪流在那一剎那,帶著氤氳之聲撲面而來,與這亙古不變相比,奧斯卡即便燦若星河,也不過是一剎一瞬?!?/span>
但有時,一剎就是一生,一瞬也見證了永恒。
“我心有猛虎,細嗅薔薇?!?/span>
有人說,他的身體里住著一個純真的少年和一個從容的智者。
其實,還有一顆歷經(jīng)世事,卻不見滄桑的老靈魂。
曾經(jīng),父親以他這樣的兒子為恥,并在李安走進藝校大門之后大哭一場;
曾經(jīng),他以為自己就是西西弗斯,推著那塊命運的巨石上山,不斷循環(huán)著悲劇的使命;
但是當他一次次登上領獎臺,享受人生那些“高光”時刻的禮贊,也許最令他心潮起伏的,不是那些星光熠熠的獎項,和雷鳴般的掌聲,而是,多年后,他終可以對天上的父親說,爸爸,我沒有實現(xiàn)你最大的夙愿,卻以另外一種方式,讓自己成為你的驕傲。
◇ 責任編輯:華妹 微信(misshua2017)
【世界華人周刊出品】
— 回復 晚安 送你一句晚安心語 —
發(fā)現(xiàn)中華之美,為華人發(fā)聲
提供有廣度的知識,有溫度的立場和有深度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