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2816字,6張圖片,閱讀需要8分鐘
眼看孩子的科學課手工作業(yè)要交了,可他討厭科學課,討厭作業(yè)。你會怎么辦?
A:為他規(guī)劃好時間,準備好材料,端來一盤巧克力餅干……
B:請鄰居家的化學家大叔過來給孩子講講詩情畫意的元素周期表。
C:在心里默默為他祈禱。
如果你因為愛孩子或是為了呵護孩子的自尊心而選擇了A或者B,著名作家兼老師杰西卡女士會告訴你:“你錯了,你是希望孩子現(xiàn)在高高興興,不擔心也不焦慮,還是希望一年后,他成功克服了那一點點焦慮和恐懼,能力變得更強一點呢?”
不久前,杰西卡發(fā)現(xiàn)她的教育方式好像出了點問題,她在中學里教的孩子們也好像出了點問題。孩子們面對挑戰(zhàn)時畏畏縮縮,也沒有過去那么愛學習了。家長們對成績下降耿耿于懷,所有人都不高興。
問題出在了家長的教育方式上。
心理學家溫迪做過一個實驗:她先記錄了許多組媽媽和孩子玩耍的過程,之后把媽媽們分為“控制型(媽媽對孩子什么都管)”和“自主支持型(媽媽讓孩子自己在一邊玩)”兩類,然后再把孩子們單獨放在房間里,讓他們完成一項任務。結果讓人大吃一驚:控制型媽媽的孩子在遇到難以完成的任務時會選擇放棄,而自主支持型媽媽的孩子則沒有放棄。
“如果父母是控制型,孩子們會無法獨立分析思考任務,但如果父母是自主支持型,即使孩子們沮喪失望了,他們也不會放棄任務。這些孩子們即使感到任務棘手,仍能轉變思路,沉浸于任務。他們對外界指導的依賴性會越來越小,最后能很好地集中注意力,學習,做事有條理,并過好自己的生活?!?/p>
“讓孩子敢于嘗試,敢于失敗?!?/strong>這句話再淺顯不過了,可執(zhí)行起來卻很困難。杰西卡遇到過許多眼淚汪汪的父母向她傾訴:兒子16歲了,連書包都不會整理;女兒18歲了,還不會處理爭端?!拔覀兛傁胫约河凶銐蚨嗟臅r間來教育孩子”,杰西卡說,“可他們一轉眼就已經17歲了?!?/p>
圖片選自《兒童好品德》
那么一名好心想讓孩子失敗(以幫助孩子成功)的父母應該怎么做呢?
杰西卡給父母們提出了一些建議:
“我們主動幫孩子一把,是因為這感覺很棒”,杰西卡說。
杰西卡承認,盡管她努力嘗試,她自己也還是經常犯錯。一天早上,她發(fā)現(xiàn)兒子把家庭作業(yè)落在桌子上忘拿了,盡管她要順路去學校,但她還是決定不把作業(yè)給兒子送過去。她決意要讓兒子變得更加獨立,做事更有條理。她把這個問題放在臉書上討論,一個朋友留言:“要是你丈夫落下了手機,你會給他帶過去嗎?”
“我?guī)У氖莾鹤?,又不是老公。?/p>
幫兒子一把,會讓杰西卡感覺自己盡到了母親的責任,但這并不能幫她兒子解決丟三落四的毛病。要獲得長期的教育效果就意味著把作業(yè)放在原地,讓兒子、讓自己都受點罪。
最后的結果是,老師給兒子留了額外的作業(yè),還給他提供了一些未來如何記住帶作業(yè)的技巧。這些技巧確實很管用。
你是否曾因為孩子打掃得亂七八糟,就從他手中一把搶過抹布自己上?
有一個育兒的小秘密:孩子能做的比你想象的更多,而這一點得靠父母自己體會。即使你不給獎金,孩子也會去洗碗、打掃房間。不過在那之前,你得做好準備迎接一個更臟亂的廚房,一堆未分類的衣物,和被衣服塞得滿滿的抽屜。別擔心,等到孩子們自己發(fā)現(xiàn)的那一刻,你就可以松口氣了。
杰西卡還舉了個例子。一個孩子在重點學校疲于學習,數(shù)年來,他媽媽一直替他處理外界的干擾,替他和老師打交道,督促他學習。當然,他媽媽本來也可以選擇讓兒子上不太好的公立學校。
終于,他媽媽受夠了,帶著兒子來到學校,告訴他:媽媽不會再替你干活,不會再想讓你留在重點學校了。她兒子震驚了,開始加倍努力,遇到問題開始向老師傾訴,也開始完成更多的家庭作業(yè)了,而這些都沒有依靠他媽媽。盡管他從未成為班上的尖子生,但那也無關緊要了,不是嗎?
我們總喜歡夸孩子,稱之為20世紀80年代“自尊運動”的遺產。但夸獎孩子聰明而非努力,會讓孩子陷入“思維定勢”,即孩子會逃避挑戰(zhàn)。
“思維定勢”是斯坦福大學學者卡羅爾 德偉克提出來的,他曾做了一個實驗:
研究者讓兩組五年級學生做了一套很簡單的測試題,然后告訴第一組學生,他們都做對了,因為他們很聰明,再告訴第二組學生,他們都做對了,因為他們很努力。之后他們讓兩組學生又做了一套更難的測試題,測試的難度遠超過他們的水平。結果發(fā)現(xiàn),“聰明”的孩子都不喜歡這套題,不想再做了?!芭Α钡暮⒆觿t認為他們應該更加努力,愿意再嘗試一遍。接下來研究者讓孩子們做了第三套題,這又是一套很簡單的題。“聰明”的孩子絞盡腦汁,卻表現(xiàn)得比第一次差(第一次和第三次難度相當);“努力”的孩子表現(xiàn)得則比第一次好,超過了那批“聰明”的孩子。
圖片選自《兒童好品德》
而接下來才是更可怕的部分:研究者告訴這些孩子們,他們會在另一個學校做同樣的測試,讓這些孩子們給那個學校的學生寄一張紙條,上面寫上自己的分數(shù)。有40%的“聰明”孩子對自己的成績撒謊了,而只有10% 的“努力”孩子撒謊。
杰西卡在自己班上也看到了“思維定勢”帶來的后果。“相比尖子生所需要付出的努力,那些被過分夸贊聰明的孩子只付出最少的努力。他們從不去做有挑戰(zhàn)性的額外功課,不愿意冒風險表達任何可能錯誤的觀點。“
德偉克的建議很簡單:夸獎孩子努力的過程,而非結果。杰西卡又補充了一條:讓孩子去了解你的經歷。如果他們看到你失敗過,又站起來過,就會知道,一次任務失敗,不等于一個人失敗。
我們總有各種理由讓孩子報名運動項目。我們想讓孩子們四處奔跑,呼吸新鮮空氣,想讓他們學會成為團隊的一份子,也想讓他們玩得開心。但一旦孩子展現(xiàn)出了天賦,很多父母就突然變得瘋狂了。開始對自己從沒玩過的運動指手畫腳,開始用自己都反感的尖銳聲音質詢教練,想讓其他父母和教練啞口無言。
布朗和米勒是倡導“積極指導”的兩名教練,他們問大學生運動員:“小時候以及高中運動時最糟糕的記憶是什么?”
大多回答都是和父母開車一起回家的路上。
父母總是給太多建議,給太少支持。杰西卡建議,如果你去看比賽,你要像爺爺奶奶那樣加油鼓勁,而不是像一個父母。孩子們希望爺爺奶奶來看比賽,是因為他們會不看結果,無條件支持你。
爺爺奶奶從不批評教練的策略或是裁判的吹哨。即使看到了場上的尷尬瞬間,爺爺奶奶也會支持他們的孫子孫女們,而不會有莫名的居心或行動。
總而言之,為了孩子長遠發(fā)展著想,父母應該給孩子更多信任,鼓勵孩子付出更多努力,讓孩子自由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