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jié)日本旅行回來后參加同學(xué)聚會,很多同學(xué)都是帶著自己的伴侶孩子一起來的。
我到的時候,同學(xué)們里三層外三層圍著一個四五歲的小女孩,孩子媽媽笑意盈盈地站在一旁:來,給叔叔阿姨表演一個學(xué)貓叫吧,你之前錄抖音都表演的可好了。
小女孩不開口。低著頭交替搓著手。叔叔阿姨便開始七嘴八舌:“沒事的!表演一個吧!別不好意思!是不是忘了?到底會不會呀?是在幼兒園學(xué)的還是你媽教的?……”
孩子媽媽推了她一把:“咦,在家唱得好好的??毂硌菀粋€,別扭捏?!闭f著還用手機(jī)打開了伴奏。
包圍孩子的人群也附和媽媽:“看啊,媽媽都給你準(zhǔn)備好了,快點快點?!?/span>
小女孩突然哇一下子哭了起來。大家見狀也就無趣地散了,人群中飄過的話有:現(xiàn)在孩子這么脆弱。這點小事就哭鼻子。
人群散去后,我的目光還追隨著小女孩,不出所料,沒有那些起哄的叔叔阿姨圍觀,沒有媽媽在一旁催促,沒多大一會小女孩回到小家伙群里和小朋友一起玩的時候,和另外一個小姑娘一起唱起了學(xué)貓叫,邊唱還邊做動作。
這個小女孩的例子每個人身邊都有不少。
本來已經(jīng)熟練掌握的本領(lǐng),在眾目睽睽的圍觀者過分關(guān)注下,竟然完成不了,此時人們評價兩句,孩子就情緒崩盤,以大哭收場。
為什么呢?首先,大人過度的關(guān)注對于孩子來說是打擾,更是壓力。更何況,大部分人員紛雜的場合上,圍觀者更多的是“不嫌事小、熱鬧就好”的看客。
看客不會在乎孩子的想法,不會照顧孩子的情緒,他們圍觀的目的只有一個:滿足自己的快感。
聽孩子唱歌是為了取悅自己,給孩子講所謂的道理,滿足的還是自己的虛榮心。
這類看客可能出現(xiàn)在家族聚會上,可能出現(xiàn)在父母和朋友的飯局上,春節(jié)和各種節(jié)日,更是這類看客集中出現(xiàn)的重災(zāi)區(qū)。
剛剛過去的春節(jié),對于一些孩子來說,無異于一場噩夢。
辦公室小伙伴說起過年回家的種種,讓我忘不了的是這兩個孩子的經(jīng)歷。
第一個孩子是五歲的多多,全家的掌上明珠,父母加四老輪流守護(hù),隨時為他掃路開道。
比如多多騎平衡車要上一個小坡,老人會在周圍“護(hù)駕”,爸爸一個箭步上前把坡道上的石頭清理,媽媽不斷說:寶寶還是別騎了,太危險了;多多去玩沙子,老人說這個沙子太涼了,坐在沙池里玩沙會著涼;媽媽也在旁邊說:去玩別的吧,你上次把沙子弄進(jìn)眼睛里,都發(fā)炎了。久而久之,多多變“乖”了,整日懶懶的,什么新事物都不愿嘗試。
春節(jié),孩子們聚在一起,商量著比賽騎平衡車,多多卻坐在沙發(fā)上不動。媽媽問她怎么不去和小朋友玩,他說不會騎。媽媽脫口而出“你要像哥哥弟弟們一樣啊,在外面多動動,不要老坐在沙發(fā)上”。親戚們見狀,立刻走過來跟著幫腔,七嘴八舌地教育多多要多運動,別太懶了。
講這個故事的小伙伴說,當(dāng)時她特別想去抱抱多多。父母先把他嚇怕,等他躲進(jìn)自己的世界,父母又把他推出來。明明是家長怕這個危險那個危險的,最后承擔(dān)眾人指責(zé)后果的確是孩子,孩子受到傷害,家長還不知道自己也是幫兇。
第二個孩子是4歲的婷婷,小姑娘乖巧可愛,可不知為什么,她媽媽凡事都拿別人和她比。
春節(jié)聚會,親戚家的孩子圍坐一桌。婷婷媽媽就沒消停過。
如果兩個孩子都學(xué)舞蹈,媽媽會說:“婷婷你看姐姐跳得比你好多了,你要加油。”
如果兩個孩子都背古詩,媽媽會說:“婷婷你看弟弟這么小都會背這么多首了,你是不是該有點慚愧呢?”
看到婷婷媽媽毫不避諱地批評女兒,親戚們也按捺不住插嘴、指摘的熱情,七嘴八舌地給婷婷上“教育課”。
婷婷看起來也像是被媽媽說習(xí)慣了,坐在那里低著頭一言不發(fā)。
在很多父母眼中,生下孩子,就擁有了對孩子的掌控權(quán),一會兒把孩子當(dāng)做嬌弱不堪的嫩柳,萬般呵護(hù),剝奪孩子獨立思考和做事的能力;一會兒又覺得孩子應(yīng)該經(jīng)受住眾人的打擊,把孩子推向看客的魔爪,美其名曰“磨練”。
所以,你是否意識到,把孩子推搡到可能傷害他的看客面前的人,很多時候是我們自己,最可怕的是,我們還不自知。
聚餐時,孩子自己玩得正酣,父母招呼孩子:來給叔叔阿姨背首唐詩。
玩耍時,孩子奔跑不小心摔倒,父母立刻責(zé)備“你慢點,怎么總是毛手毛腳的”,周圍人群紛紛附和:還真是,這孩子做事毛毛躁躁的。
無數(shù)個本應(yīng)該保護(hù)孩子不被圍觀的時刻,父母卻因為情緒、面子一次次把孩子推向看客。
可憐的孩子啊,惶恐無助氣憤懊惱的看著周邊的人一個個變成張牙舞爪的八爪魚,他們的聲音此起彼伏,像一只只的爪子不停的拉扯自己。報著最后的一絲希望將眼光投射給父母期望父母將自己一把將拉出漩渦的時候,偏偏又挨了父母的一記飛刀,“還整天嫌我說你,你看看是不是大家都是這么看的?”。
心理學(xué)中有個名詞叫做“破窗效應(yīng)”,如果有人打破了一幢建筑物的窗戶玻璃,而這扇窗戶得不到及時維修,別人也會從中受到示范性的縱容,而去打破更多窗戶。
放在對待孩子這件事上,父母對孩子屢屢批評,或者父母對孩子表現(xiàn)出不在乎的態(tài)度,這種情景很容易讓周圍的人產(chǎn)生一種“墻倒眾人推”的心態(tài),非要跟著說上幾句,起起哄才過癮。
不當(dāng)看客,也不當(dāng)看客的擁躉。不管是不是為人父母,都是我們要時刻提醒自己的原則。
蒙特梭利說過:除非你被孩子邀請,否則永遠(yuǎn)不要去打擾孩子。
用知名博主劉未鵬的大白話解釋一下就是:死遠(yuǎn)點。
身為父母,不要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始終做一個決策者,讓孩子有嘗試、選擇、試錯的機(jī)會。
身為父母,也不要在看客面前,無情的把孩子推向他們。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