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视频淫片aa毛片_日韩高清在线亚洲专区vr_日韩大片免费观看视频播放_亚洲欧美国产精品完整版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每一個討好的孩子,背后都藏著不值得被愛的恐懼

你應該想不到,我是個討好型的性格,這些年一直在和它做斗爭,今天聊起這個話題,是由于疫情期間要不要和熟人保持「社交距離」,又讓這樣的性格暴露出來。

美國特別魔幻,疫情都爆發(fā)四個月了,西部和南部的新增病例反而日日創(chuàng)新高。

當紐約挺不錯的,有一個硬核的州長帶著大家度過了艱難險阻,醫(yī)院也漸漸沒有新冠病人了,不久前,一直都關閉的植物園、動物園都開放了,身邊的很多朋友也因此走上了「徹底放飛」的道路,開始大范圍聚會,玩耍,把孩子送到夏令營,熟人之間的「社交距離」已經不存在了,口罩也不帶了。

街上的餐館都延伸出了戶外區(qū)域

圖片來自Hiroko Masuike

當我們被家人、朋友建議去餐廳吃飯、相聚,到室內一起玩,我們總會隱隱有些抗拒,因為我們全家還隔離在家,一點都沒放開。我可以感覺到這些請求讓我倍感壓力,在這場冠狀病毒大流行徹底銷聲匿跡之前,這么早回到以前的社交生活,全身都會不舒適。

原因很簡單吶,紐約并沒有封州,疫情最嚴重的西部和南部城市也沒有封城,現(xiàn)在放松了警惕,極有可能就像站在沙灘上,會眼睜睜看著第二波海浪越漲越高,躲閃不過地拍到自己身上。

有社交距離的戶外就餐

圖片來自Hiroko Masuike

坦白講,拒絕聚會的請求,堅定社交距離的邊界,是我要很刻意去做的事情。我從小就是討好型的人,通俗點就是個老好人,在說「不」的背后總會有一絲罪惡感,會避免和人產生沖突和爭執(zhí),害怕別人失望,有時還會忽略自己真實的情緒和感受,很少透露自己的事情。

你們可能都不相信,以前工作時項目組對我的反饋都是直言不諱,意見鮮明,朋友說我對自己相信的東西非常堅定,怎么可能是討好型人格?

我仔細想了想,也許區(qū)別就在于,在一個有準備專業(yè)的環(huán)境下,和在一起輕松的對話中,對待專業(yè)和對待個人,我的個性可以完全不同。

我也慢慢發(fā)現(xiàn),這樣的表現(xiàn)并不是生來如此,而是通過原生家庭和成長經歷,是我自認為最適合自己的求生策略

在家憋了四個月的我們,還沒嘗試過戶外就餐,只叫過外賣

圖片來自Sandy Huffaker

原生家庭

如果父母沒有明著去教自己怎么去討好和取悅別人,很大程度上,可能他們就是這樣的人。

我在自己身上找到媽媽的影子。

我的母親有三個兄弟姐妹,我外婆早年得了子宮癌,十歲的時候就離開了他們,因為家里孩子多,我媽就被寄養(yǎng)在了奶奶家。

奶奶因為年齡大,只能看好孩子,于是我媽從小早早地就承擔起照顧自己,為自己做決定的責任,她很希望上大學,可是家里的經濟情況無法支撐,于是她靠著拔尖的成績在高中時就被選拔入伍,在軍隊醫(yī)院的皮膚科里,專門采集犯人被槍斃后的鮮活皮膚。

也許是這段經歷,她外表上總是非常獨立和強悍,能自己做到的事情絕對不求人,也會借著一個「老好人」的名義下意識地犧牲自己,照顧別人。想起她癌癥晚期臨終時,在癌細胞不受控制,她忍受著多么巨大的疼痛,也在家也強忍著一聲不吭,就怕給我們增添心理負擔。

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她一輩子都把自己的感受、需求、意見、欲望放在了優(yōu)先等級最低的地方,對別人的情緒、感受、需求都有過度的責任。

圖片來自Ins@natlue

也是因為這樣,我從小就被教導友善和共情,學習換位思考,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下,去避免和弱化一切沖突,尊重他人的感受,以建設性的方法接受批評,這些都是好的。

然而,在學習這些的同時,我的父母忽略了對立的層面,人還是要識別自己的情緒和感受,為自己伸張正義,表達自己真實的感受和想法的,做到這些不但能讓自己受益,也能讓任何的關系更加互惠和雙贏。

這是原生家庭沒能給我?guī)淼臇|西,也是我在育兒的時候,需要花一些力氣習得的事情。

在與孩子共情太多,她會不會變成討好個性的這個問題上,也是讀者的問題。

承擔了「不該有」的責任

一個針對于治愈討好型人格Baggage Reclaim的播客里,主講人Natalie Lue提到,討好型人格很大程度就是「過度負責」。

為了治愈自己,最適合的辦法是去回溯自己的童年,原生家庭,經歷的某件事某個人,把上述的所有,糅合起來,放進「過度負責」的這個框架可能就能幫我們找到答案:

我一度埋沒自己的需求、感覺、欲望,是因為我承擔了不該承擔的責任,覺得情緒化是不好的,恢復理智才是正道,然而忽略的是,情緒其實承載了很多故事;

我一度不情愿說「不」,沒有清晰的界線,總覺得這會傷害到對方,不能真正做自己,是因為我承擔了不該承擔的責任;

我一度羞于向外界尋找?guī)椭?,因為我我承擔了不該有的責任?/span>

我一度總是假裝自己很堅強,因為我承擔了不該有的責任;

我一度太在意在乎別人的感受、需求、想法,因為我活在了一個怪圈圈里,身邊的人覺得這是我應該做的事情;

我一度覺得很多事情是個負擔,或者自己是別人的負擔,因為我承擔了不該有的責任;

我一度感覺很迷失,因為我花了大量時間在做別人期待的事情,我自認為他們想讓我變成的樣子,總想去討好,過往經驗告訴我,這是我得到愛,獲取認同的方式,因為我承擔了不該有的責任;

我一度覺在育兒上孤立無援,覺得隊友和長輩哪哪都不給力,那是我承擔了不該承擔的責任;

我成為這樣的我,一個過度承擔責任的我,恰恰來自原生家庭、過往經歷,這是我直面自己,對自己誠實的過程。

意識到這些,并不代表從今天開始我們就要以自我為中心,不考慮別人的需求,而是有意識,在知己知彼的關系中,學會去愛自己,尊重自己,相信自己。

與自己的過去做斗爭,平心靜氣地直面它們,放下一個包袱,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當人越快直面自己,和過去說再見,就能越快輕裝上路。

這里有很多同行的人,你一點也不孤單

圖片來自Ins@natlue

聽從感受和情緒

我發(fā)現(xiàn),直面自己,知道自己能做/不能做到什么,不僅僅能更了解自己,還能讓身邊的關系有質的改變,無論是親子、夫妻、長輩、朋友、同事……

這種改變來自于我跳出無意識的狀態(tài),意味著有意識地去關照自己的情緒和感受,這些都能讓我和他人的關系更真誠和持久。

就像我小時候被教導的一樣,我希望我的哥倆都可以友善、善于交際和共情,但這些并不能以忽略自己的感受和情緒,為了討好他人為代價

讓自己能自信滿滿,在人際溝通中知己知彼,同時保持自己的界限,才能做到真正的友好、真誠。

熟悉的讀者應該知道,我寫過很多篇關注自己情緒,和身體感受的文章。

一個他人的請求,對我來說是疫情期間無視社交距離,對孩子來說是自己的玩具被別人搶走,如果自己感到猶豫,胸口緊張起來,那么我就是不想去跨越的界限,是孩子不想去分享的東西,人是需要聽從內心的。

圖片來自ins@oliamuza

大家總會覺得育兒要做的事情很多,而最重要的事情,其實是去理順自己和孩子這個人,給予無條件的愛。

這樣的愛很難,去接受我們和孩子就是這樣的一個人,同時給予無條件的愛和理解,需要太多的自我發(fā)現(xiàn)。

說到底,擁有親密關系的最有效途徑,不是懂得很多道理,而是,知己知彼,理解萬歲吶。

你是討好型的人嗎?

都來分享分享你的故事吧

參考文獻:

《取悅癥:不懂拒絕的老好人》[美] 哈麗雅特·布萊克(Harriet Braiker) 著,姜文波 譯

Baggage Reclaim: www.baggagereclaim.co.uk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十問十答:關于焦慮、欲望、自我評價、放縱、原生家庭、社交恐懼 | 空嘮嘮
我們總是在新的境遇里遇見舊的那個自己
疫情大流行期,如何維護家人心理健康?
守住邊界,不做老好人
老好人可能患有攻擊型人格障礙
易怒的父母會養(yǎng)出什么樣的孩子?看完讓人心疼,父母請控制好自己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xù)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lián)系客服!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