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戲的設計者把自己10年灰暗的校園經(jīng)歷設計進了游戲環(huán)節(jié),在這個游戲中,你扮演的可能是欺凌者,可能是被欺凌者,也可能是旁觀者。圖/游戲設計者溪子,是一名阿斯伯格(高功能自閉癥)患者,她從初一到大二將近10年間,遭受著長期的校園欺凌,游戲中有很多她的真實經(jīng)歷。
在今年8月份的iSTART兒童藝術節(jié)上,《轉校生的抉擇》獲得了More One Go特別關注獎。策展方給出的獲獎理由是:“本次藝術節(jié)的主題是游戲學校,學校不只是彩色的,也會遇到一些相對'陰暗’的角落。”比如說,被同學嘲笑外貌:“你看她臉上的痘痘,會傳染的?!薄按笙笸龋谷贿€敢穿裙子?!?/em>如果你表現(xiàn)出憤怒和反擊,他們會說:“哎呀呀,玩笑都開不起,真沒勁?!?/em>即使跟父母和老師反映,也可能因為事情太小而被搪塞:“同學之間玩玩鬧鬧很正常,別太放在心上?!?/em>大多數(shù)人可能都經(jīng)歷過類似的場景。明明被欺負了、被傷害了,卻被對方一句“開個玩笑嘛”堵得沒了立場。在有關“校園欺凌”的新聞頻頻上熱搜的今天,希望這篇文章能讓更多人了解什么是欺凌,以及讓更多的孩子免受欺凌的侵害。欺凌(Bullying,也叫霸凌)行為有兩個重要特點:- 欺凌是一種不對等行為,只有攻擊者在身體上、權力上或社會地位上強于受害者時,所進行的攻擊行為才能被視為欺凌。
- 欺凌往往是一種習慣性行為,極有可能會反復發(fā)生。
欺凌的發(fā)生要比我們想象的頻繁得多,也普遍得多。據(jù)國外統(tǒng)計,有47%的加拿大學生報告曾經(jīng)受過欺凌,2015年美國教育統(tǒng)計中心公布的數(shù)據(jù)顯示,22%的高中生在過去的一年中曾遭受過欺凌,5-18歲的學生中有21.8%表示曾經(jīng)被欺凌過。
2017年,一項針對北京市校園欺凌現(xiàn)象的調(diào)查數(shù)據(jù)顯示,46.2%的學生曾被故意沖撞,40.7%被稱呼不雅綽號,18.6%曾被同學聯(lián)合起來孤立,11.6%幾乎每天遭受言語欺凌。- 故意忽視:在群體中把你當透明人,或在他人試圖與你交流時進行打擾中斷;
- 暴力行為、肢體攻擊: 校園中最常見的欺凌形式,卻常常被認為是“小孩子打打鬧鬧很正?!薄?/section>
這幾年,欺凌還蔓延到了網(wǎng)上的胡言穢語,以及羞辱性的照片、表情包、視頻......90%被網(wǎng)絡欺凌的孩子,也曾經(jīng)被傳統(tǒng)方式欺凌過。但被欺負的孩子們有什么錯呢?可能因為TA是單親家庭的孩子,因為TA不愛說話,或者因為體型、外貌等等——似乎受欺負的都是胖胖的小女孩或者瘦弱的小男孩。然后家長就常常教育孩子:“你不要表現(xiàn)得那么軟弱,你不要招惹那些高年級的孩子,你不要……”“就像上學路上的每一步都像在走向墳墓?!?/strong>根據(jù)統(tǒng)計,校園欺凌會對一個人造成這些影響:
失眠。在校園中曾受到過欺凌的孩子可能會有更多的睡眠問題,并且問題的嚴重性隨著暴露于欺凌的次數(shù)的增多而提高。
心理失常。校園欺凌受害者的抑郁水平顯著高于沒有遭受過欺凌的孩子。遭受過嚴重的欺凌行為甚至有可能導致受害者患上創(chuàng)傷后應激障礙(PTSD)。
感到缺乏自信,自尊降低。被欺凌經(jīng)歷越多、時間越長,個體的自尊水平越低。
影響正常學習。欺凌會導致認知功能受損,如記憶力下降、注意力不集中等,遭受欺凌的孩子常常表現(xiàn)出學習成績下降、翹課,甚至輟學。而在我國,普遍情況就是,只有當一件事情影響到孩子成績時,才會引起家長關注:是不是孩子遇到什么問題了。我國父母對于孩子成績下降有多敏感,在孩子心理健康方面就有多愚鈍。
嚴重行為問題。被欺凌的孩子很可能會發(fā)展出品行障礙,以及成年后的反社會型人格。美國每15起校園槍擊案中,有12個槍擊者都曾經(jīng)被欺凌過。
長期的逆境會導致人的情感反應系統(tǒng)長期處于激活狀態(tài),這對于心理健康產(chǎn)生很大的危害,尤其對于正處于發(fā)展期的兒童來說,大腦的可塑性較強,這種慢性壓力甚至會永久地損壞大腦神經(jīng)元。這些身體、心理以及行為上的負面影響都可能引起隨后愈加嚴重的欺凌,使欺凌形成一個惡性循環(huán)。九年制義務教育,對那些飽受欺凌的孩子來說,就是受長達九年的罪。They won't easily get away with this.行為實驗表明,欺凌他人的人,往往并不會獲益。相反,欺凌者在欺負他人時可能會體驗到強烈的憤怒、羞愧、罪惡感。此外,欺凌行為可能是習得的。很多欺凌行為的實施者同時也有可能是被欺凌的對象,可能是從父母身上習得的行為模式,這類孩子有很高的患有抑郁、焦慮情緒障礙以及自殺的風險。欺凌者并不是勝利和強勢的存在,他們的人生并不會好過。據(jù)調(diào)查,小時候曾作為校園欺凌者孩子,在長大后有更高的風險參與暴力事件、酗酒、吸毒以及犯罪行為。在欺凌發(fā)生的瞬間,所有在場的人都會被卷入其中。心理學家Salmivalli把參與欺凌的人分為以下幾種類型(除欺凌者與受害者外):協(xié)助者(assistant)是欺凌中最大的幫兇,也是最軟弱的。在欺凌者首先實施欺凌行為之后,協(xié)助者會迫切地想要加入到其中。我們校園中經(jīng)常會見到這樣的情景,一開始只有一個人欺負人,后來更多的人加入。協(xié)助欺凌者好像是一種保護自己的行為,類似「站隊」:我跟你是一撥的,我?guī)湍闫圬搫e人,你別欺負我。
起哄者(reinforce)如果個體對于幫助他人之后的預期是偏負性的,例如會認同「槍打出頭鳥」、「我并不能改變什么」,那么將很有可能成為起哄者。
局外人(outsider)在面對欺凌行為發(fā)生時可能會選擇回避、直接走開。但他們是欺凌事件中變數(shù)最大的角色,如果他們能夠改變對于反抗欺凌的負性預期,那么將會起到積極的作用。
抵抗者(defender)是欺凌行為中最具保護性的人,是與受害者站在一邊的。這些敢于反抗欺凌者的孩子具有較高的自我效能,也具有更強的社會競爭力,可以更好地保護自己不受傷害,較少產(chǎn)生心理健康問題。
我們常常聽到一些聲音,比如“是爺們就不要慫,打回去TA就不敢再欺負你了”,或者“一個巴掌拍不響,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遭受校園欺凌對于受害者而言已經(jīng)十分痛苦,如果再有許多人關注,輿論的壓力對一個孩子而言更是難以承擔,不指責受害者,是每一個關注者所應做的。老師、家長、校方首先應該承認欺凌事件的存在。我們不能給欺凌隨隨便便安上一個別的名字(開玩笑、淘氣),更不能因為是“偶然事件”或是因為欺凌者父母否認,就裝作它不存在,去否認被欺凌者的感受。承認被欺凌者的受傷感受,一起去面對其中未解的問題,哪怕其中有過錯和瑕疵,這個動作本身就是最大的支持。讓人們感到不安全的,正是對于真正問題的否認和回避。這其中的問題包含:欺凌離我們其實很近,而且被欺凌的痛苦可以一直伴隨著人們,多少年都難以化解。
我們不僅要關注當下遭遇欺凌的孩子,還應該鼓勵身邊曾遭受過欺凌,且那段痛苦的經(jīng)歷一直困擾他們至今的親人、朋友們?nèi)で髮I(yè)的心理幫助。關于欺凌對人的長遠影響,我們還有一個視頻分享給大家——我們曾經(jīng)找到了5位童年親身卷入過校園欺凌的人。20年前,他們有人曾躲在被子里哭了一個晚上,有人曾被別人把眼鏡扔到窗外。有人曾被當作瘟疫一樣避之不及,也有人欺凌過別人,或者對面前的欺凌視而不見。
20年過去了,當年哭泣的孩子長大了,但被欺凌的創(chuàng)傷,也許很難真正消去。點開下面視頻,聽聽他們今天如何談論那段被欺凌的過去:校園欺凌比我們想象的要普遍得多,也隱蔽得多。然而一件壞事,就算再微小、再普遍、再頻繁,它也還是壞事。我們要一直意識到欺凌的存在,關注它、談論它、抵抗它。那個當年被各種“玩笑”堵得抬不起來頭的我們,想要對欺凌者們說:“哦,我就是那個開不起玩笑的人?!?/strong>Estés認為,“通往野性自我的門只有很少的幾扇,每一扇都很珍貴。如果你心中留有深深的創(chuàng)傷,這創(chuàng)傷就是一扇門。”
今年簡單心理成立了自己的線下心理健康中心「簡單森林」。森林之中有樹洞、有秘密、有朝陽夕陽,還有旺盛的、原始的生命力;在森林中你遇見競爭也得到庇護。
我們希望簡單森林有溫度和善意,有力量和生命力,也有與命運抗衡的真相和意義。
簡單森林心理健康中心 「簡單森林·心理健康中心」是簡單心理線下心理健康服務中心,首家位于北京市朝陽區(qū)麗都區(qū)域。在這里,專業(yè)團隊將為你和你的家庭提供有針對性的、循證的、全面的、一體化的心理健康服務。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nèi)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