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视频淫片aa毛片_日韩高清在线亚洲专区vr_日韩大片免费观看视频播放_亚洲欧美国产精品完整版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嘉善農耕風物⑤ 糧食·糧倉

民以食為天。糧食的倉儲是國家或地方是否富足的標志之一。古代,京城里有龐大的糧食倉廒,所囤積糧食每年要靠各地運來,以充朝廷官員碌用及部隊軍糧。糧食的貯存相當重要,發(fā)生災荒或戰(zhàn)事,它是第一位重要的,俗話說:“兵馬未到,糧草先行”。

古代糧倉稱倉廒。地方上的糧倉也是官衙里的重點機關,它建造堅固,占地面積大,還要有重兵把守。在明代,每個建置縣都要有倉廒,甚至下伸到鎮(zhèn)。據清嘉慶《嘉善縣志》載,歷代來,包括置縣之前,魏塘鎮(zhèn)屬嘉興管轄時就有倉儲,置縣后逐漸擴大。到了清代康熙時,在縣衙西的便民倉已有400間,按當時每間貯谷350石計算,有1.4萬石可貯。

由于自明代以來不斷災荒,倉儲所起的作用也越來越明顯。故在清康熙年間對糧倉的加固擴大,年年修繕,便利農民糶谷入倉與守衛(wèi)?!段禾琳浴酚杏洠骸爸車?,外空夾道,以嚴巡守門,仍東、北兩座俱臨河埠,以便兌納。廒檐寬出兩架,以便里戶堆垛。米、谷翼分左右,中砌甬路以總出入?!?/p>

倉廒的大門稱“石庫門”,是以條石砌成門框,用近10厘米厚的大門鎖上。掌管庫門鑰匙的庫領匙不離手,管看很嚴。

在倉廒大門內有廳堂,以辦公之用。廳內大柱有抱聯(lián),上書:


一粒悉屬民膏,睹千倉萬箱,當惜辛勤物力;

五斗漫叨國俸,念三農九府,敢渝清白臣心。

此聯(lián)足以證明當時守倉官員及庫守對糧食的珍惜,和對工作職責之重的深刻認識。

我縣最早的便民倉在建縣后的成化二十一年(1485),由當時的知縣汪貴在原有基礎上擴建。里面設有官廳,上有匾額,書“藏富在民”四個大字,還設有土地神祠,因防火燭,禁止燒香。其后面就是一排整齊的庫房了。明代庫房的編號用漢字,如:“天字號二十楹”“地字號十七楹”“玄字號二十楹”“黃字號二十四楹”“宇字號二十四楹”“宙字號二十二楹”……

石庫門所謂楹就是柱子,一楹就是兩根柱子間的尺寸,俗話稱“一通壁”,其闊度約1米。當然一號之內還要分間,貯藏不同類型、不同年份入倉的糧食。

地方上的糧倉其實是一個融收繳、保管、發(fā)放、外運于一體的糧食集散中心。古代農戶所繳納的稅賦大多以糧為貸,甚至當官的利碌也以糧米計量,到了清代為銀糧通用,所有官差的俸薪也一樣,因此糧倉是一個十分忙碌的單位。糧食的進出都有關大事,按文收發(fā),嚴格規(guī)章更是倉廒人員必守之律,一旦有差錯,那誰也吃罪不起。尤其是往朝廷運送的皇糧,對數(shù)量質量都有嚴格規(guī)定。

除此之外,倉廒還另有一些附屬功能。

首先是區(qū)分谷子與白糧(即米)。農戶糶進之糧都為谷子,因為曬干了的谷子易貯藏,谷皮包著米粒,不會受潮,宜于長期保存。如所交白米,則容易發(fā)霉變質。故有谷倉與米倉之分。米倉是用來貸付俸碌或充軍糧的,即為流轉時間短或需及時食用的。

古代由谷成米是用于手工舂的,如駐軍要糧,不能給谷子,讓他們自舂,如果是這樣,部隊變成了加工廠了,所以這個職能只能由倉廒來完成。據清代嘉慶《嘉善縣志》載,當時的糧倉里設有39間房,安置了270副地臼,專門雇一批人在里面把谷子加工成米。

現(xiàn)在我們吃的白米都由機器脫去谷皮,古代無機械可用,只能用一石臼(本地也用磚臼),把谷子倒入后用一根木杵舂,有用腳踩的,也有用雙手舂的。以前的農戶家里也都有石臼。農民也一樣,貯存的是谷子,要吃飯的時候才舂米。

古代管理倉廒之人對農業(yè)生產應該是行家,由于水稻谷的種類很多,粗看都一樣,但舂成米后就大不相同了。各種米煮成飯以后的口感、香度、漲性、軟硬等就更不相同了。許多年來我縣所種的品種有:香杭稻、早白稻、早中稻、麻雀青、八月白、荔枝紅、早八哥、六十日、金鼓黃、白蘆秈、寧波秈、烏稻、黃芒大種、晚白稻、鐵桿青、雪里青、女紅稻、三朝齊、閑人憂稻、趕陳糯、蘆花糯、羊須糯、九月熟、香杭糯、麻皮糯、觀音糯、烏須糯、棗子糯、葡萄糯、芝麻糯等。

這些不同種類的谷子成熟期、產量、價格、檔次、口味都不一樣,農民們糶谷時各有千秋,管倉人出庫舂米也會不一樣,所以管理有一定難度。

關于稻種,一般農民自己選留,根據上年產量和田間勞作的難易,還要根據田腳肥料的實際情況來選擇。倉廒是沒有專門供應種子的,但如果因饑荒原因,農民把稻種谷都吃光了,那只有向倉廒借貸,有時官府也會賑貸發(fā)放谷種。

除了官倉之外,還有民間的社倉、義倉之類的倉廒,主要是靠平時捐贈積累貯倉,到災荒時賑濟之用,這等于是社會公益事業(yè)。因為當時有義田,義田收獲的稻谷肯定存入義倉。義倉有時官方也參與,成為半官方性質。

還有一種叫“社倉”,這完全是民間自籌的了,它的功能也是為了賑災,但也有鄉(xiāng)紳和官員助捐。崇禎八年(1635),知縣陳玉看官倉錢糧所剩無幾,乃發(fā)動民間建社倉,并帶頭捐俸銀50兩。鄉(xiāng)紳陳龍正積極響應,捐銀300兩。其他鄉(xiāng)紳和商家也紛紛樂捐,當然他們手中沒有糧食,就用這些錢去購買糧食,貯進倉內。

社倉還有另外的功能,因老百姓可向倉借貸,那就有利息積累,這些積累被用來支持辦社學。社學有聘社師,其朿修也在社倉開支。嘉善人崇文尚學,鼓勵后人讀書,當年在魏塘的家學(即私塾)有10多家,在西塘、干窯等鎮(zhèn)也有多家,但在農村里,欲讀書的窮孩子不少,沒有家學可求。社倉支持辦社學,就會下伸到農村里,這對整個社會的發(fā)展和人才的培養(yǎng),起到了很大作用。

明、清兩代在嘉善的糧倉設在魏塘鎮(zhèn)西門倉橋之南,也有在太平橋北的稱“太平倉”。倉橋位于西門官塘上,河闊橋寬,便于農民停船、挑擔繳糧。20世紀50年代末,倉橋圮。

《嘉善縣志》便民倉圖書影

圓筒糧倉,位于姚莊鎮(zhèn),縣級文物保護點

翻開清代的《嘉善縣志》,每提到糧食,無論是糧賦、田產、漕運,甚至官糧、倉儲,其計量到斤、兩、錢、分、毫。這不是斤斤計較,而是人們對糧食的尊重和珍惜。

吾邑雖為產糧區(qū),至少在清代以來,算不到天下糧倉,也稱浙北糧倉,算是農業(yè)大縣吧!但這里的糧賦一直很重,加上歷史上嵌田的原因,糧食一直很緊張,老百姓有得吃飽那是大幸了,對于產糧區(qū)來說,真是太悲催了一點!

其實,古代的糧食制度是非?;靵y的。因為糧食與銀錢之間的轉換可以說與現(xiàn)在的股票一樣,每天有不同的差價。在糧食中的谷米轉換、白米與糙米的轉換,還有漕運中的代運折換,一直是投機取巧者賺取的得益之處。許多人在糧食中起家發(fā)財,許多人在糧食中受欺被逼,家破人亡。糧食,那是老百姓的命根子!

新中國成立后,農民照樣種田,照樣交公糧、留口糧。但對于整個國家來說,糧食生產遠遠跟不上所消耗的數(shù)量。許多地方,尤其是邊緣地區(qū)或貧糧地區(qū),由于糧食的缺乏而引起的動蕩和人心之惶隨處可聞。更有投機倒把分子從中倒買倒賣,讓糧食市場出現(xiàn)一度混亂。在這樣的情況下,國家實行糧食的統(tǒng)購統(tǒng)銷和居民定量供應,是迫不得已的辦法了。

先來說說新中國成立后的糧食生產。土地改革后,農民的生產積極性得到了很大提高。但小農經濟的生產模式畢竟有局限,在灌溉施肥、除蟲等關鍵問題顯示出弱點。在1952年有一個叫孟錦山的人組織成立了全縣第一個初級農業(yè)生產合作社。由于集體的力量,生產關系得到了改進,糧食產量有了明顯增產。

1958年提出的“大躍進”,其愿望是好的,加快社會主義經濟建設也是沒錯的。但過分強調主觀能動性,違背客觀規(guī)律的做法往往適得其反。當年,魏塘公社的和合生產隊的征購任務是92萬斤,但虛報產量和浮夸風,讓數(shù)字增加到111萬斤。1959年平均畝產為436斤,但虛報數(shù)為510斤。其后果為農民把全部收獲的糧食上交也不夠。“人有多大膽,地有多大產”。一些農村的墻頭作畫,一輛大卡車竟拉了一顆大谷子。不切實際的幻想居然充塞著現(xiàn)實生活。

在我們這個地區(qū)糧食生產的單一性,也造成了度過困難時期缺少辦法。1960年年底和1961年年初,是糧荒的最低谷。開始是“瓜菜代”,南瓜、胡蘿卜、青菜都吃光了。接著就吃糠、吃還未成形的紫英云、吃湖羊草等。

那個時候的城鎮(zhèn)居民每家都有一張購糧證,這是全家的命根子,比錢還重要!如果把購糧證丟了,那誰也幫不了你,只得挨餓。那時的出差有流動糧票補貼,有機會出差又能拿到流動糧票補貼的實在令人羨慕。出差在外要上館子吃飯,不給糧票是不行的,這糧票又不能買賣,而出差的人也盡量縮食,盡量省下一些糧票以備不測。出遠差的人還可以到糧管部門換取全國糧票,那是非常值得驕傲的事。積攢全國糧票成為每個家庭一定要做的事情。在取消糧票的年時里,有的家庭積了好幾百斤呢!這不是糧食富裕余下的,而是千方百計節(jié)省下來的。

記得那時我還很小,秋收后早已巡視過幾遍的稻田里,還有人在那里細細尋找稻穗或脫落的谷粒,我就是其中之一。把拾回來谷子放在兩塊磚頭之間搓,谷皮就會磨掉,吹去后就剩下米粒。還有,記得那年田里稗草特別多,稗草籽常被打落在谷中,谷軋成米后稗草籽也會常常出現(xiàn)在米中,往往要被剔撿掉,聽說稗草籽吃下肚子去會掉落在盲腸里得盲腸炎。但我發(fā)現(xiàn)稗草籽里面也有“肉”,就在每天吃的米中一粒粒地揀出來攢著。稗草籽很小,與芝麻差不多,但芝麻長長的,而它是圓的,呈細珠狀。殼硬且厚,里面的肉實在太小了??墒鞘帜托牡奈乙活w顆地積累起來,半年后,居然有半斤多。祖母笑話我怎么吃,我卻胸有成竹,曬干后放在石磨里磨碎。

我家有手牽的小石磨,我把半斤多的稗草籽牽了兩遍,然而用篩篩去皮殼,剩下的就是粉了。令人興奮的是很香,且有三兩多。我就把粉和上水,放點糖精,問祖母要了點油,煎成一個碗口大的餅。我邀祖母同享,她搖搖頭說:“虧你想得出,你吃我就開心了?!卑薏蒿炗窒阌峙?,真是天下美食!因為沒時間,后來再也沒耐心做第二個了。

居民的戶口糧每月1日發(fā)放,如果人死了,不管死在月初或月末,當月的糧食計劃就不會回收了。記得我祖父是在1961年4月4日故世的,祖母說他照顧我們,把口糧省下來給我們……當年的糧食,金貴到如此地步。

我的祖母一直教導我說:“要惜食,稻米是人向它跪求出來的?!彼f的跪求就是耘稻,農民耘稻是跪在田里進行的,而且每一季稻要耘三遍,跪三次。糧食來之不易,要珍惜。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一不小心,跌落順德糧倉
散文:糧票的記憶
哲理小品:餓死在糧堆上的鼬鼠
71年河南發(fā)掘含嘉倉,專家在木板縫隙取得的谷粒,上千年還能發(fā)芽
長篇連載——倆 甲 山 故 事(四)
失語的糧倉:古村的生存告白 | 悅讀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xù)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lián)系客服!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