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屏”》說課稿
抽簽編號:03
選送單位:岳集中心學校
說課人:張軍永
《說“屏”》這篇課文選自義務教育階段八年級語文第3單元第15課。該單元反映的是建筑園林,名勝古跡,共5課,內容豐富多彩,主題集中,其中《說“屏”》是一篇帶有說明性質的小品文,作者陳從周,古建筑園林專家。下面我從教材,教法和學法,上課程序及板書設計等方面談一談這一課的教學設計。
首先說教材。作者著眼于向讀者介紹屏風的實用功能和藝術裝飾功能,對如何使用屏風提出建議和希望。本文多處引用古詩文,增添了屏風的文化意味。這篇課文特點鮮明,就內容而言,不能把它作為說明文處理,應強調訓練學生的閱讀概括篩選信息的能力,體會小品文語言的優(yōu)美。因此,在教材處理內容取舍方面,我從兩方面入手:一是重點練習學生快速閱讀能力,抓住主要信息,概括內容大意,提高學生搜集篩選信息的能力;二是適當復習,介紹說明文的文體知識。不少學生可能沒見過屏風實物,教師可提供一些圖片,學生有了直觀印象后文章就好理解了??梢宰寣W生自學課文,不必過多講解本課內容,要調動學生的想象能力,概括能力,分析能力,審美能力等。鑒于此,確定本課的教學目標,重難點如下:
教學目標
知識和能力目標:1.掌握重點字詞。2.能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3.了解屏風的有關知識。4.理解文中古詩詞的含義。5.把握說明對象及特征,進一步提高說明文的閱讀能力。
過程和方法目標:自主 合作 探究
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目標:激發(fā)學生對傳統(tǒng)文化的興趣,學習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裝點更加美好的生活,感受濃濃的詩意,進一步提高語言感悟能力。
教學重點
1.體會文章詩情畫意的語言。2.使學生能對傳統(tǒng)文化產生濃厚的興趣。
教學難點
體會文章中引用的古詩文的含義。
其次說教學法?!墩n程標準》提出了明確的要求:語文課程必須面向全體學生,使學生獲得基本的語文素養(yǎng),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應得到積極提倡。所以采用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具體如下:
1.導讀法——創(chuàng)設情境,指導點撥。
2.自主學習和合作學習相結合,指導學生在學習中掌握方法,在實踐中提高能力。
3.利用多媒體教學,教師制作多媒體課件,布置學生搜集相關知識。
再次,說教學程序,分四個步驟來說。
(一)導入新課,激發(fā)興趣 教師出示一面屏風,由此導入:1.這是一件什么東西,誰能說明一下?2.大家回憶一下,那篇課文中提到過這東西?3.除老師提到的外,你還見到過什么樣的屏風?
問題1有實物導入,創(chuàng)設情境揭示課題,激發(fā)興趣,讓學生身臨其境,并由問題2引導學生復習舊知識,達到溫故知新的目的。至于問題3,《課程標準》強調: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學應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為學生創(chuàng)造自主學習的情境,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結合這篇自讀課文的特點,此一環(huán)節(jié)盡情發(fā)揮個人的感受,老師適當點撥,對學生適當表揚,達到訓練學生口頭表達能力的目的,同時也有利于活躍班級氣氛。
(二)朗讀課文,整體感知
1.正音釋義,積累詞語
2.快速朗讀課文,把握文章大意,回答:(1)用文中句子回答什么是屏,調動自己的知識積累,給“屏”做一個解釋,并說明其用處。(2)本文作者對屏風的感情是怎樣的?請指出具體的句子。
此一程序的設計旨在掃清閱讀障礙,讓學生掌握識字的方法,達到漢字辨形的目的,培養(yǎng)學生查字典的習慣。其中問題2的設計在于讓學生概括文章內容,理清文章思路,整體把握課文。這一環(huán)節(jié)的時間實際上也是訓練學生獲取關鍵信息的能力以及篩選歸納和概括信息的能力,反復朗讀并變化方式,讓學生在朗讀中理解文章內容,理清文章思路。
(三)研討課文,合作探究
1.找出文章中引用的古詩詞,并嘗試理解。
2.老師提供《秋夕》全詩,讓學生猜讀字面意思,詩歌內容,進而猜測意境。老師點撥:此為一個失意宮女深宮生活的圖景,在一個秋天的晚上,白色的蠟燭發(fā)出微弱的光,給皮膚上的圖畫添了幾分暗淡而幽冷的色調。這是一個孤單的宮女用夏日的小扇撲打著飛來飛去的螢火蟲。她在無聊中過著怎樣的日子?
3.老師小結:這些古詩詞使全文有了濃濃的詩意和韻味,而這和本文的說明對象“屏風”這種傳統(tǒng)器具是相稱的。
這一環(huán)節(jié)的設計在于讓學生體會文中古詩詞的含義,培養(yǎng)學生對古詩詞,對傳統(tǒng)文化的濃厚興趣,感受濃濃的詩意,進一步提高語言的感悟能力,感受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
(四)總結全文,布置作業(yè)
此環(huán)節(jié)旨在讓學生再次明確教學內容和重難點,并鞏固所學知識。
最后說一下板書。就文章內容而言,首先就交待了什么是屏,并引出其“似隔非隔,在空間中起著神秘作用的東西”的特征。緊承前文,介紹了屏風的三個作用:分隔內外,藝術點綴,擋風,而后介紹分類,最后點出用屏的不足,提出希望,含有期盼之情。而在字里行間又滲透著對屏的贊賞之情,所以做以下設計:
說“屏”
1.對象及特征
說 2.作用和分類 贊賞之清
屏 3.應注意的問題 期盼之情
4.再強調作用
《說“屏”》說課稿
抽簽編號:06
參選單位:濉溪初級中學
姓名:任明新
一、說教材
(一)說教材的地位和特點:
《說“屏”》是古建筑園林專家陳從周先生寫的一篇帶有說明性的小品文,它被編入人教社新課標教材八年級上冊第三單元中第15課。本單元的五篇課文都是關于建筑園林、名勝古跡的說明文,其中有三篇是規(guī)范的說明文,《橋之美》和《說“屏”》屬說明性的小品文。
本文作者懷著對民間屏風由來已久的著迷、熱愛,著重介紹了屏風的實用功能和藝術裝飾功能,對屏風的使用和設置發(fā)表了一些自己的看法,希望建筑師們和家具師們能有新的創(chuàng)造,以期屏風在今天得到更好的運用。
本文題為《說“屏”》,即介紹屏風這一在古建筑裝飾中集實用和裝飾于一體的具體物品,應屬實物類說明文。但作者沒有板著臉孔說教,而是用一種輕松活潑的語調,一種洋溢著個人喜愛的感情,一種個人親身經歷的體驗,以及一種信手拈來的古詩文化用的情致,寫得輕松活潑,讓人為之動心。
從結構上看,本文是一篇很典范的先總說、后分說、再總說的說明文,較易于學生理解和把握。
(二)說教學目標
對于本文的教學,結合本單元的教學要求,我設計了三個教學目標:
1、了解中國古代“屏”的實用功能和藝術裝飾功能,學習作者抓住事物特征、條理清晰地說明事物的寫法。
2、理解作者對屏風的喜愛之情,培養(yǎng)學生對祖國傳統(tǒng)文化的熱愛之情。
3、了解文中古詩詞的意思,揣摩語言,感受濃濃的詩意和韻味,進一步提高語言感悟力。
(三)說教學重點和難點:
根據以上確定的三個教學目標,把其中第一、第二條確定為教學重點,第三條為教學難點。
二、說教法學法
(一)課型設計:賞析探究課
讓學生通過有感情朗讀,感受作者對屏的濃濃的喜愛之情,以及文中多處引用古詩詞所散發(fā)出的濃濃的詩意和韻味。在整體感知文章內容,了解我國古代屏風的常識后激發(fā)創(chuàng)新欲望,培養(yǎng)對傳統(tǒng)文化的熱愛之情。賞析文章語言,進一步提高語言感悟力。引導學生進一步探究關于屏風的古詩詞,展望屏的新用途。
(二)學情分析
很多學生對屏這一具體事物缺少直觀性的了解,因此,教學開始,教師可通過出示小屏風并用多媒體展示屏風的圖片,增進學生直觀性的認識,同時激發(fā)學生對于屏的學習和探究興趣。文中幾處關于屏的古詩詞,學生不易理解,可在課前布置學生查工具書理解詩詞大意。
三、教學程序
本文的教學環(huán)節(jié)由整體到局部,引導學生了解關于屏的知識,于文本的字里行間體會作者的感情,感受文中濃濃的詩意。為此,我設計了以下五個教學環(huán)節(jié):
(一)導入新課,激發(fā)興趣:分三步
1、展示一件屏風:同學們,這是一件什么東西?明確:這是一件貝雕的屏風
2、你還見過什么樣的屏風?然后投影屏風畫片。
學生自由討論,然后簡單評述。
導入:屏風,一個富有詩意的名稱,自古以來它就有著神秘的作用,集實用與裝飾于一體,雖然在我們的生活中已不多見,但它獨有的魅力仍能牽動著我們的情思。今天,讓我們與陳從周先生一起來說“屏”。
3、 作者簡介:陳從周(1918—2000),浙江杭州人,古建筑園林專家,并擅長文史,兼工詩詞、繪畫。
(二)朗讀課文,整體感知:分四步驟
1、正音釋義,積累詞語
令人銷魂 齊聲稱道 帷幕 因地制宜 傖俗 得體
休憩 擅長 忒 駐足 雅俗之分
2、體會作者感情,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師生點評:
3、用一句話歸結本文大意?
討論后明確,本文介紹了屏的作用、種類和設置,流露出對屏的喜愛之情。
4、用文中語句回答什么是“屏”?用自己的話作一解釋。
討論后明確:第三段中“屏者,障也”。意思是,屏風是用作遮擋、阻隔的東西。
(三)理清思路,體會感情:分五步驟
1、本文在結構上有何特點?梳理一下作者的思路。
討論后明確:總寫—分說—總寫
第一部分(1)充滿深情引出“屏”
第二部分(2—4)介紹“屏”的作用、種類和設置
第三部分(5)再說“屏”的作用,點明寫作意圖
教師就勢完成板書設計
2、對屏的感情怎樣?用文中語句說。
討論后明確:富有詩意,令人銷魂,心生向往之情,實在微妙,齊聲稱道
3、根據課文,說一說屏風有何作用?
討論后明確:①分隔作用 ②藝術點綴 ③可以擋風
4、屏風可以怎樣分類?
討論后明確:按其建造材料和裝飾的華麗程度,屏風可以分為金屏、銀屏、錦屏、畫屏、石屏、木屏、竹屏等。
5、作者認為屏風的設置應注意些什么?
討論后明確:因場合不同,因地制宜,在與整體的相稱,安放的位置與作用,曲屏風的折度、視線的遠近諸方面都要做到得體。
(四)賞析語言,感受詩意:分為兩步驟
1、本文是一篇介紹屏風的說明性小品文,但文中也有些記敘和旁引穿插于其中,從文中找出來,說說其作用。
如:①記得童年與家人…… ②后來每次……
③小時侯…… ④近來我也注意到了……
⑤古代的畫中…… ⑥舊社會男女有別……
⑦從前女子的房中……
作用:①作者與屏相關的親身經歷穿插其中,給讀者真切的實感。
②有意無意的旁引,向讀者展現(xiàn)了舊時人們獨有的文化現(xiàn)象和生活情景,有一種動人的溫馨的情韻。
2、借助詩詞賞析工具書,了解文中引用古詩詞的意思,說一說引用這些古詩詞有何作用?
討論后明確:
①“銀燭秋光冷畫屏,輕羅小扇撲流螢。”
描寫封建帝王后宮宮女們寂寞凄清的生活圖景,烘托人物內心的孤寂。
②“錦屏人忒看得這韻光賤”。
“錦屏人”指閨中女郎杜麗娘,她為自己沒有珍惜大好春光而感到惋惜。
③“抱膝看屏山”。
寫女主人公冷清秋在小樓參佛誦經,頓悟一生。
好處:使全文具有濃濃的詩意和韻味,和展示屏風之美是相稱的。
(五)總結積累,拓展延伸:分三步驟
1、課堂小結:
本文作者用生動的語言介紹了屏風的使用功能和裝飾功能,并發(fā)表了自己的看法,抒發(fā)了對屏風的喜愛之情。希望引起建筑師和家具師們的注意,以期屏風在今后的裝飾藝術中重新大放異彩。
2、拓展延伸:
你還知道哪些寫“屏”的古詩詞,寫出來交流。
如:南朝《閨怨篇》:“屏風有意障明月,燈火無情照獨眠。”
李商隱《嫦娥》:“方母屏風燭影深,長河漸落曉星沉。嫦娥應悔偷靈藥,碧海青天夜夜心。”
李賀《洛妹真珠》:“金鵝屏風蜀山夢,鸞裾鳳帶行煙重。”
《屏風》:“月風吹露屏外寒,城上鳥啼楚女眠。”
3、想象一下,屏風將來會有怎樣的用途?
板書設計:
說“屏”
一(1)深情總引屏
作用
二(2—4)分說:種類
設置
三(5)寫作意圖
《說“屏”》說課稿
抽簽編號:08
參選單位:安徽省濉溪縣劉橋中心學校
姓名:穆振華
各位評委:
我的抽簽號是8號。說課的內容是人教版八年級語文教材上冊第三單元的第15課《說“屏”》。下面,我主要從對文本分析,課程三維目標、教學重難點的確定、教學方法的運用以及教學程序等方面進行說課。
一、對教材的整體把握及課程目標的確定。
1、教材分析:《說“屏”》是陳從周先生小品文的代表作,作者以藝術家的獨特眼光.憑借建筑家的深厚學養(yǎng),為我們解讀了“屏”這一經典建筑語言的文化內涵和審美價值。“說”的對象有幾分古樸,有幾分清雅;“說”的內容有幾分專業(yè),有幾分見地;“說”時有一點悠閑,還伴有幾許深情。文本向我們介紹了“屏風”的功能與種類,但這不是文本的重點內容,文本的目的在于提出期望:今天,我們應更好地使用屏風,讓現(xiàn)代的建筑融入一點古典之美。
基于文本的以上特點,從教學內容來看,不能把它當作單純的說明文來處理,而應在教學中強調訓練學生的閱讀概括和搜集篩選信息的能力;應關注語言,品砸其中的情味。因此,在教材處理、內容取舍方面,我擬定兼顧兩個方面:一是重點培養(yǎng)學生快速閱讀,抓住主要信息,概括內容大意,提高學生整體感知的能力;二是關注文本的語言特點,引領學生品味語言美。
2、課程三維目標的確定
知識與能力目標:掌握重點詞語,能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了解“屏”的相關知識;體會文本詩情畫意的語言。
過程與方法目標:自主、合作、探究
(這樣的文章,學生一讀可能會喜歡上的,但這種喜歡是感性的、淺表的,要完成從文本知識到閱讀能力,從文化積累到技法欣賞,從文字表面到內心感動的飛躍,就必須在教師的引領下自主、合作和探究,通過師生、生生、生本對話交流來完成,有機構建教師、文本、學生三位一體的靈動課堂。)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目標:以“屏”為媒介,激發(fā)學生對話傳統(tǒng)文化的審美情趣,體味古典美與現(xiàn)代美的兼融。
二、教學重難點的確定,學生資源分析及教學方法的運用。
1.重難點的確定:關注語言的情味,理會行文的技巧
2.學生資源分析:我們知道:面對課堂,教師是資源,文本是資源,學生也是資源。下面說說對學生資源的認識;時代的發(fā)展,歲月的變遷,年代的久遠,屏風已淡出我們的生活。不少學生可能沒有見到過屏風實物,作者在文中也并未對“屏”作形象化描述,加上“屏”在日常生活中也不多見,沒深入大眾生活,這種時空上的隔膜,有可能阻礙學生的興趣,阻礙學生對文本的理解品味,這就需要在教學時,教師巧用多媒體展示,提供各種屏風圖片,給學生直觀印象,讓學生對屏風的古樸美、通透美、玲瓏美、趣味美、文化美有些了解;在課文的整體把握上,學生的能力可能欠缺,缺乏比較系統(tǒng)的學習方法,概括能力有待提高;在品味語言方面,由于本課的詩詞較多,難于理解,學生可能體會不到文本古樸的、詩意的語言。因此,我在問題設置和學法指導上盡量做到具體,有梯度,易操作。
3.教學方法:教師運用導讀法,創(chuàng)設情境,以預設為主,引領指導、點撥感知文本、研讀文本;學生通過自主學習和小組學習相結合,在小組學習中掌握方法,在自學中實踐提高。
三、說教學程序
在課堂教學中,我構想通過激發(fā)興趣、導入文本——朗讀課文、整體感知——品味賞析、合作探究——總結、拓展延伸這四個環(huán)節(jié)來組織教學。
(一)激發(fā)興趣、導入文本
課堂伊始,我準備借助多媒體課件,把制作的屏風工藝品的畫面展示出來,讓學生獲得切實的感受;并讓學生自由談論:你所見到的屏風及特點。此活動既能拉近學生與文本的距離,喚起學生與課文對話的欲望,還能為學生創(chuàng)設良好的學習情境,引發(fā)學生的主體意識,訓練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如此鋪墊,教師再激情導入文本:屏風,一個富有詩意的名詞,它有著神秘的作用,集實用與裝飾功能于一身。雖在我們的生活中不多見,但它獨有的魅力仍能牽動我們的情思。今天,讓我們與陳從周先生一道來說“屏”(板書課題、作者)
(二)朗讀課文、整體感知
我準備在學生感知文本之前,先引領學生掃清文字障礙。通過多媒體投影文中需要識記、積累的詞語:“納涼”、“帷幕”、“傖俗”、“忒”、“雅俗”等。引導學生以“幕”為例,把它與“驀地”、“墳墓”、“募捐”、“慕名”、“摹仿”等形似字區(qū)別開來,讓學生掌握識字的方法,達到漢字的辨形目的,而對文中“雅俗”、“美感”……等詞,則完全放手讓學生自查詞典、自行釋義、以此培養(yǎng)學生查字典的習慣。然后,讓學生限時讀文,根據出示的思考題來把握文章大意。我設計了三個問題:
1.用文中句子回答什么是“屏”?調動自己的知識積累,給“屏”作一解釋。并說明其作用。
2.作者介紹了關于“屏”的哪些知識?
3.文中作者對屏的感情是怎樣的?請找出具體的句子。
《語文課程標準》規(guī)定:語文教學要重視整體把握的能力,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針對課標關于“閱讀”的建議,解決問題一時,實際就是訓練學生獲取關鍵信息的能力以及篩選、歸納、概括信息的能力的一個過程。針對問題二,我準備組織引領學生運用小組合作討論的形式,引導學生思維,表述自己的看法,學會合作學習,通過預設的問題,讓學生交流、合作,同時在合作學習中要注意方法指導:合作學習要建立在學生真正自主學習的基礎上;教師要對學生進行必要的合作技巧的指導,就近組建合作小組,確定中心發(fā)言人,組織討論,教師巡導,成果展示,用“我們小組認為(收獲)的是……”的句式說話。在合作交流中明確:作者主要從屏風的作用、分類、設置三個方面介紹了屏的知識。而對問題三,則在指導學生反復朗讀的基礎上,抓住以下關鍵語句把握:“富有詩意”、“心生向往之情”、“更覺得它實在微妙”、“誠如是,則我寫這篇小文章也就不為徒勞了”。從這些句子中,不難看出:作者受古詩詞及古畫的影響,小時候就對屏風產生喜愛、向往之情;后來在實際接觸和研究工作中,對屏風的認識更深,感情更深。全文多處流露出作者對屏風的贊賞之情,并期望屏風走進大眾生活,我們應更好地使用屏風。至此,在本環(huán)節(jié),教師引領學生理解了文本內容,明確了行文思路,突破了教學重難點,也培養(yǎng)了學生搜集、篩選、分析、歸納概括信息的能力。
(三)品味賞析、合作探究
《語文新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教學要注重語言的積累、感悟和運用……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培養(yǎng)學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賞和評價的能力。”所以,在學生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有必要讓他們勾畫出自己感受最深、最喜歡或認為寫得很精彩的語句或段落,并談談讀后的感受。我準備通過設置能激發(fā)學生閱讀期待、激活學生思維、關注他們的情感流露并對他們進行語言訓練的主問題來勾聯(lián)前后環(huán)節(jié):“同學們,屏風在我們的生活中已不多見,可是讀了文章,或許你也喜歡上了屏風,這是為什么呢?因為作者引用了不少古詩、用詞典雅。請找出你喜歡的句子,說說為什么喜歡?然后有感情地讀一讀,并用‘我最喜歡_______這個句子,因為它________’的句式回答問題。”(多媒體展示此問)在這一環(huán)節(jié)中,教師一定要摒棄看似活動熱鬧,實則浮躁無功的自主與合作探究,要竭力通過有效地預設引導學生探究理解文中的古詩詞,感受濃濃的詩意。學生可能會提到的句子是:“銀燭秋光冷畫屏,輕羅小扇撲流螢”、“錦屏人忒看得這韶光賤”、“抱膝看屏山”、“閑倚畫屏”。說到這些句子后,要讓學生說出詩中的意蘊,來提高語言感悟力,通過品味詩文,體會文本信手拈來的詩文化用,表現(xiàn)出的古樸的語言風韻;還要引導學生體會文本俯拾皆是的雅詞、單音詞、文言詞。如①納涼、銷魂、稱道、點綴、徒勞;②置、詠、勾;③屏者、障也、皆可置之、未始不能。這些詞均彰顯了語言的魅力。這樣的朗讀與語言品味,才能體悟到作者對屏風、對中國古典文化的深情,從而把“審美”和“感動”的種子播灑到學生心靈,有助于學生語文能力的培養(yǎng)與提高。
(四)總結積累、拓展延伸
新課標指出:“語文教師應高度重視課程資源的開發(fā)與利用”。對文本學習的結束并不意味著教學任務的結束。我準備在對本課學習內容進行小結后,利用現(xiàn)代網絡技術,讓學生克服以往以文本為中心進行學習的傾向,實現(xiàn)教材內外的溝通、整合和課堂內外的交流,用多媒體展示古詩詞中涉及到“屏”的詩句:南朝《閨怨》“屏風有意障明月,燈光無情照無眠”、李商隱《嫦娥》“去母屏風燭影深,長河漸落曉星沉。嫦娥應悔偷靈藥,碧海青天夜夜心”……讓學生充分發(fā)揮想象、交流討論、重現(xiàn)畫面、輕松自然地培養(yǎng)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加厚了學生的人文底蘊,達成“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這個維度的目標要求。最后讓學生想像一下,屏風將來會有怎樣的用途?學生可以暢所欲言,言之成理即可,并寫成短文。布置此項作業(yè),其目的是讓學生進一步鞏固課堂學習內容,并將已經調動起來的生活體驗深化,鍛煉學生的口頭表達及寫作能力。當然,因時間原因,可能拓展部分無法當堂完成,不妨放在課后探究。
我以為,這樣的程序設計有感知、有體驗、有操練,聽、說、讀、寫的能力力求落到實處,突出情趣,真正讓語文學習成為能力訓練的有效形式。
四、板書設計
板書設計的功能主要是簡要而全面的概括教學內容。
附:
說“屏”
陳從周
作用
分類 設置 愿屏風走進生活
巧
各位評委,以上是本人對《說“屏”》的教材分析、教學程序等方面的前瞻性預說。文本解讀可能粗淺,設計程序也許不盡人意,不當之處,敬請各位評委批評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