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jīng)里多次提到欲望,
例如,
無欲,有欲,同出而異名,
不見可欲,使心不亂,
常駐使民無知無欲,
***********************************
讀呂祖解道德經(jīng),
這時候才明白,
無欲,主靜之時,
有欲,洞察之機,
可欲,聲色臭味之屬,
無知,不自恃其知,
無欲,能克其欲。
這里提到了欲望,
人能不能沒有欲望,
欲望是什么。
我們想要實現(xiàn)的夢想,
想要得到的東西,
精神上需要的滿足,
等等。
什么也不想,
人還能活嗎?
關(guān)于練功,
功法不同,
修煉到的層次不同,
個人的理解,
文字表述也不同。
這里說說直觀的方法,
入靜。
最開始練功,
說沒有雜念,
那是不可能的,
隨著練功的深入,會更多。
有很多方法去斷念,
我就說欲望,雜念和入靜。
有欲望就有情緒,想法,
平時在想的事兒,
壓抑的事兒,
在安靜的時候,
都會在腦海里打轉(zhuǎn),
有什么不開心的,開心的,
情緒,
調(diào)整下,想想就拋開,
淡定。
有什么想不明白的事,
要解決的事,
想就是了,
知道為什么,怎么做,
放下。
雜念相對較散,
收一收,
專注的想一個問題,
解決了還有,
就接著想下一個問題,
直到都想明白了,
而不是什么都攪一起,
只是心煩,
或者干脆懶,都不想,
當木偶放空,
然而,很挫敗,
靜不了,也空不了。
收斂外放的情緒,
專注于一個緣境,
慢慢就會放松,
無須刻意的調(diào)整呼吸,
靈光一閃,想明白那一刻,
人就進入恍惚狀態(tài),
算是入靜了。
至于入靜是什么功境,
要看練到哪一步了,
發(fā)熱,夢幻,見光,見境,
之后的就更妙了,不多言,
看看上面的大白話比較直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