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洋集團董事長嚴介和先生在一次訪談節(jié)目中,用他獨到的“電梯理論”,闡述了他對于員工的評價標準。給人印象頗深。
嚴老板的辦公室在公司大廈的10樓,他在每天上樓等電梯的時候,經(jīng)常會碰到有一些員工和他一起等電梯,就在這每天的電梯時間里,他從中發(fā)現(xiàn)自己的員工一般分為三等。
第三等員工,是他認為沒有什么發(fā)展前途的,可能注定碌碌無為一輩子,這種員工也是最多的。他們往往是和老板一起上了電梯,自己按下了自己要到達的樓層,比如5層,然后幫老總按下10層,等電梯先到達5層后,自己下去,電梯繼續(xù)上行。
嚴老板認為,這種員工不知道老板的時間要比他重要,不會替老板著想,只顧自己。這樣的人應該是沒有什么發(fā)展前途的。
第二等員工,是他認為有發(fā)展前途,但終究成不了人上人。這種員工和老板一起上了電梯,自己明明要到達5層,但為了節(jié)省老總的時間,只按下10層,等到達10層后,看著老總下去。自己再按5層往下走。
他認為,老板不知道你是為了節(jié)省老板的時間,而浪費了自己的時間。這種員工知道為老板著想,但不會替自己考慮,不會表現(xiàn)自己,往往將自己埋沒。因此,即使將來在事業(yè)上有所成就,恐怕也不會有大作為。
第一等員工,是他認為最有可能塑造為領導的人,屬于人中極品。但這種人少之又少,那就是這種員工和老板一起上了電梯后,自己明明要到達5層,但為了節(jié)省老總的時間,只按下10層,但當電梯過了5層,繼續(xù)往10樓上行的時候,再按下5層,等到達10層,老總下去。自己隨電梯往下走。
他認為,這種員工雖然比第二等員工,僅多考慮了一點,但就是這一點就可以讓自己脫穎而出,得到上司的賞識。這種員工既為老板考慮,也為自己考慮,把自己的良苦用心,及時的表現(xiàn)給自己的上司看,效果非常好。因此,可斷定為這種員工可成為人上人。
嚴介和先生最后總結(jié)到,評價和判斷一個人是不是真有能耐,真的可以在公司出類拔粹,除學歷、業(yè)績等硬指標外,一些在生活中的細節(jié)才是最重要的參考因素。其實“電梯理論”的例子只是他識人的各種細節(jié)的其中之一,通過各種多樣的綜合因素來判斷一個人,是嚴老板每天工作內(nèi)容之一。
有人認為,最后一種評價最高的人可能是過于精明,城府太深。是不是不敢唯以重任。嚴老板強調(diào),如果只通過坐電梯的這個行為,就來斷定他是可塑之材,當然有失偏頗。但這種人已經(jīng)給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在今后的各種細節(jié)考察中,將會重點關注。如果這種人凡事都能用心到這種程度,他絕對是一個了不起的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