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yǎng)胃五點“少點慢點淡點軟點暖點”
老一輩的人說,欲看一個村落,一看門樓,二看祠堂,三看古井。
庵背村的門樓高聳,前面虎山來朝,龍江環(huán)繞,真是
門含經(jīng)富千山秀
樓納藍田萬里春
(五經(jīng)富之地,古稱藍田。)
有詩為證:
村名庵背,誠信干事業(yè);
地號中和,耕讀傳家風(fēng)。
(注:庵背村,又叫中和村,其小學(xué)為中和小學(xué)。)
干事業(yè)要像在庵廟燒香拜佛那樣虔誠,耕田種地,讀書做官,要秉承中庸和平家風(fēng)。
中和學(xué)校,是我的母校。校門由副省長曾定石題寫。北京有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有詩為贊:
中乃萬物法,
和為天下尊。
門樓是一個村的門面,村的名片。庵背村的門樓寫到:
昔時庵背村有錢人多,經(jīng)濟富足,教育發(fā)達甲天下,素有小香港美譽
今日中和鄉(xiāng)鄉(xiāng)容壯觀,樓高燈亮,文化廣場美世界,又有大上海雅稱
庵背村的祠堂,前方有一個大金池,池水全是純凈的山泉水注入,清澈無比。
池邊楊柳依依,金池用上等的石料圓滿包圍,天地萬象,盡情收羅在池中。
祠堂門寫到:
祖德宗公
拜祖宗,就是拜功德。
多做功德,就是愛敬祖宗。
建功立德,令祖上顏面生光輝。
大門這四個字,是中華祠堂文化最精華的凝煉。
祠堂,就教兩樣?xùn)|西,
一樣叫祖德,就是樹德育人。
第二就是宗功,建功立業(yè)。
祠堂能夠建成,是大功一件,祠堂用于教學(xué)育人,提升村的知名度,陶鑄大器,便是大德一樁。
祠堂門兩旁寫到:
東魯家聲
南宗世澤
山東魯國,孔夫子的故鄉(xiāng),是我們家風(fēng)的源頭,因為我們的曾子曾祖,就是跟孔夫子學(xué)習(xí)禮義廉恥。
我們曾子最出色的就是一個孝字,庵背村曾氏宗祠最大特點之一,就是把二十四孝圖,刻成石碑。
只有最重要的東西才會放在最明顯的地方,用最隆重的石刻去表現(xiàn)。
子祥博士說,曾氏家族最厲害的文化,就兩個字——孝、慎。
如果外人問你的家風(fēng)家訓(xùn)是什么,你答不上來,就會特別丟臉。
子祥博士特別在《中國五經(jīng)富》上寫下對聯(lián):
我們曾氏都是——孝慎脈中
天下有一曾而無二曾,都是用孝慎二字傳家風(fēng)。
孝,是愛敬長輩;
慎,是自身謹(jǐn)慎。
觀察學(xué)習(xí)一個祠堂,你要特別小心,因為每一處細節(jié)都凝聚著建祠者的心血,老祖公要告訴后代成功秘訣,跟美滿的愿景,跟人生格局。
就拿庵背村宗祠正門來看,
第一,要財源廣進。幾乎十個人九個進宗祠的,都忽視了宗祠上面琉璃瓦以下的精美古字。作為貴賓的二村曾一三老師跟我說,那四個字就是金玉滿堂。這是財文化。金玉滿堂上面是花開富貴,這是財文化。
第二,祠堂兩邊羊角,各有三個勇武的戰(zhàn)神。三生萬物,代表人丁興旺。而且,三人一體,代表團結(jié)凝聚,兄弟如手足,這是丁文化。。
第三,祠堂門樓最中央是兩條鳳凰獻瑞來朝。鳳鳥來朝,是極其貴氣的體現(xiàn)。在古代指拿朝廷俸祿,現(xiàn)在指拿國務(wù)院津貼,老一輩講的朝中掛紫衣。古代朝中的紫衣才可以刺繡鳳凰。
金玉滿堂在最下面,物質(zhì)建設(shè)是基礎(chǔ),人丁興旺在最上面,人品、人口,人的凝聚力,才決定最高天花板。
雙鳳呈祥,放在最中央。有財丁兩旺后,必須要求的社會地位,人中尊貴,方為真顯赫。
前面已經(jīng)講了財丁貴三大祠堂文化,那么壽文化呢?
不要著急,處處留心皆學(xué)問。
有了財丁貴,三樣世間最美好的,必須要尋找第四樣,那就是壽文化。
壽文化,一般在村里自己知道,所以壽文化應(yīng)該放在內(nèi)堂。
無論你多么財丁興旺,無論你多么富貴顯赫,如果養(yǎng)生長壽,花甲難滿,古稀不過,人生始終有缺圓滿。所以在祠堂里頭有古老規(guī)定,花甲未滿的,不能輕易入祠,除非是為國捐軀,功蓋一方,德被百世。
所以庵背村的祠堂門樓,第一個進去,你反過來一望,就是長命富貴,四個極其秀美的字。
下面是如何獲得長壽的秘訣,一邊是心寬能增壽,另一邊是德高可延年。
這兩邊的字很容易被參訪祠堂的人所忽視。一般人游覽祠堂,都嚴(yán)重低估了祠堂偉大的文化價值。一個精美的祠堂,可以傳唱千古的,必須要有一百處文化體現(xiàn)。
因為,祠堂是要出百工、技巧、仕農(nóng)商賈,琴棋書畫人物,而我,對祠堂的百種文化建設(shè)胸有成竹,因為我有專門的古書記錄,我看過的祠堂已經(jīng)不下千百所,每座都像看古書那樣認(rèn)真看,所以我一進古祠堂就能看出這祠堂最細微的文化體現(xiàn),以及可以提升的地方。
我們來看祠堂里這兩旁字(心寬可增壽,德高能延年)中間夾著的這一副壁畫,目前能讀懂這壁畫的人,已經(jīng)不多了。甚至負(fù)責(zé)繪圖的工匠,也不一定能看得懂。
這就是壽文化的核心。
少年戒之在色,
中年戒之在斗,
老年戒之在得。
這是《論語》上最精華的。恩怨情仇叫色,刀兵相對叫斗,老壽星看淡一切,鶴發(fā)童顏,這叫寵辱不驚,得失不掛,如此長命百歲,便能光前裕后。
庵背村光前裕后匾額上的這些字畫,真是高明至極,無與倫比。
他告訴后代兒孫,對恩愛情仇要看寬放下,對名利財富,要看淡不斗,對得失寵辱,要看破無礙,這就叫心寬能增壽,德高可延年。
小小的棟梁彩繪里頭,居然就包含中華長壽文化,養(yǎng)生文化,所以文亮公的兒子慶育叔,眼界獨特,他跟我講,庵背村這古祠堂,完全可以作為文化旅游景點來開發(fā),對提高村寨知名度,村民文化自信有幫助。這里面就缺乏文化的引導(dǎo)宣傳。
美玉在石頭中常常跟石頭無異,庵背村古村落文化,在五經(jīng)富的古物舊寨之中,常被人所忘記。如何光前裕后,言之無文,行之不遠。
下面,我將依次將祠堂文化介紹給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