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堂廣場四周圍繞著四座教堂:十二使徒教堂(大天使教堂)、圣母升天教堂、天使報喜教堂及圣彌額爾教堂。這四座教堂,建筑風格各異,但都莊嚴華麗,處于廣場的四周,和諧美滿,是克里姆林宮的一道亮麗風景。
廣場最北面的十二使徒教堂(Church of the Twelve Apostles即牧首宮)(5),1656年由當時的東正教大主教Nikon下令建造,用來舉行重大禮拜活動及大主教私人的禮拜活動。
牧首宮是一個完整的建筑體。小禮拜堂十二使徒教堂與整個建筑融為一體。由墻垛相隔的華美拱門輕松支撐著高高的雙排窗教堂。牧首宮的不少建筑裝飾元素都借自克里姆林宮內的古代教堂,比如,十二使徒教堂的纖長圓鼓狀屋頂能讓人聯(lián)想到天使長大教堂,南墻的假連拱取自圣母升天大教堂。教堂面對教堂廣場的白石大門則讓人聯(lián)想到牧首宮當年的回廊。建筑師也考慮到了建筑裝飾的多樣性和美觀。南墻的假連拱裝飾著第2層和3層的廳室,上層小弧拱支撐在纖細的壁柱上,下層小弧拱則支撐在白石棱面柱上,柱冠雕有各式圖樣。一樓窗戶的形狀具有17時代中期的典型風格,并帶有龍骨狀的山墻。2層和3層的窗孔與假連拱極為和諧。牧首宮的高聳而起的鐘樓與娛樂宮的鐘樓相似。
面向內院的牧首宮北墻看起來有些不同。其外墻和窗孔采用以異形磚處理的常見手法。排列不對稱的窗孔及拱形和龍骨形的山墻更增添了建筑的美感。拱形立柱回廊是17世紀90年代增建的。
十字廳是牧首宮中用以舉辦盛大活動、接待貴賓的大廳。其石砌建筑水平之高對17世紀中期來說頗不尋常。大廳面積達280平米,雖然使用了高大的枝肋拱頂,卻并沒有按慣例在大廳中心使用立柱支撐。這是舉行東正教大會的地方,也是大牧首接待沙皇的地方,在此也曾擺設各種盛宴。17世紀在十字廳建造了用于熬制圣油的爐子,十字廳也因此有了“圣油廳”的別名。1767年,葉卡捷琳娜二世賜贈了一個重200公斤的銀圣質油桶。
銀圣質油桶蓋的頂端是先知撒母耳膏立大衛(wèi)王的鍍金鑄像,桶蓋上則是四福音書作者的鑄像。圣油桶桶身上則飾有小天使、棕櫚葉、皇冠和葉卡捷琳娜二世的交織花體首字母。桶的托架則裝飾著植物枝芽。
在十二使徒大教堂中,如今陳列著1929年從耶穌升天修道院移入此地的圣像壁,該修道院如今已不復存在。圣像壁于1930年被正式安裝完畢??蚣芗笆ハ袷峭瑫r安裝的。
如今在教堂展出的,是17世紀的圣像畫,大部分都出自克里姆林宮工坊的畫師之手,或是曾經裝點過克里姆林宮的教堂。
這幅十字架圣像由五幅圣像故事組成:中央為基督受難場面,上方是《祖國》,左邊為《圣母步入教堂》、右邊為《圣母帡幪》,在《釘在十字架上的耶穌》之下,是清晨趕來手持圣油的女子,發(fā)現(xiàn)基督的棺材中只剩下布。這幅圣像畫外框是較窄的銀鍍金并有雕刻圖案的薄板。
圣像畫《三位一體》是一幅創(chuàng)作于魯布廖夫之前的作品,上有亞伯拉罕、撒拉、面團、宰牛的年輕人。從中顯然可以看到,畫師試圖將日常的飲食氣氛表達出來:除桌上的碗之外,還繪有天使面前的高腳杯以及餐桌上的其他常見之物,即餐刀、叉子。這幅畫以細膩優(yōu)美的畫風、精心描繪的背景而著稱。
沙皇大門來自莫斯科克里姆林宮的米迦勒天使長奇跡大教堂。它由六部分組成,分別繪有:報喜場景以及四幅福音書場景。在左門扇的上方,是加百利天使長的及腰像。他的右手舉起,做出祝福的手勢,彎曲的左手持紅色量尺。下方的矩形框內,是福音書作者之一約翰的及腰半身像。他的右手放在翻開的福音書上,右肩上是著深色長衣披紅斗篷的天使,左邊是約翰的象征,即鷹。下方是作者路加的及腰像,他手持翻開的福音書,黑色字體,左邊是他的象征,即公牛。在右門扇上,上方為圣母的及腰像,她的雙手舉至胸前。中央為福音書作者之一馬太的及腰像,身穿黑棕色衣服,滿是金粉。右邊是及腰的天使,是馬太的象征。下方圣像則是福音書的另一位作者馬可的及腰像。他披紅色長衣,左肩披有深棕色帶金粉斗篷。右肩上方則是他的象征,即獅子。所有人的臉都用了光影明暗的繪法。
《圣母誕生》中,地面是兩色交錯的方格花紋,幾根發(fā)散的線條傳神地勾勒出天花板的橫梁,另一側墻上是有格柵的窗戶。在縱深處,垂掛著華麗簾布的床上,躺著安娜,一旁的椅子上坐著約瑟。前景是兩位女子以及剛剛降生的瑪麗亞,且前景中的人物離圣像邊緣還有一定距離。圣像是為克里姆林宮的圣母升天大教堂側祭壇的功德排而創(chuàng)作的。
伊凡大帝鐘樓(7)聳立在廣場東側,平面為八角形,共 5層,高81米,是宮中最高的建筑物。1505~1508年由意大利的建筑家弗里亞茨因設計建造了伊凡大帝鐘樓的主體,1532~1543年彼得羅夫·馬里在鐘樓的主體上又加上了八角形的鐘樓。拿破侖帶領法國軍隊攻入克里姆林宮,曾在此栓過戰(zhàn)馬,其后,他撤退的時候曾在此埋過炸藥想摧毀鐘樓,但炸彈并沒有全部爆炸,留下了18個鐘,伊凡大帝鐘樓神奇般地保留下來了。1992年又重新修復完成,恢復了教堂的功能。
伊凡大帝鐘樓背面。
對所有來克里姆林宮圣地朝覲的人來說,向“伊凡大帝”鐘樓教堂鐘邁進是銘記一生的路程。在敲鐘的圍層,首都莫斯科的全景一覽無余。這些都發(fā)生在1918年之前,當克里姆林宮成為東正教教徒的“封閉城市”——教堂內的禱告和塔樓里的敲鐘都停止了。
僅僅過了90年,2008年,被修復的克里姆林宮鐘樓重新對外開放。在“伊凡大帝”鐘樓內開設了新的博物館,教堂-鐘樓本身和它獨具特色的內部空間成為了最主要的展品。因此“伊凡大帝”鐘樓也是克里姆林宮九百年歷史的博物館。
遺憾的是,由于時間的原因,我們沒買鐘樓的票,錯過了這一勝景!
伊凡大帝鐘樓背面有著名的炮王和鐘王。炮王鑄造于公元1586年,炮身比一般的炮要大得多,重40噸,炮口的直徑達0.92米,炮前陳列有四個堆在一起的炮彈,每個就重兩噸,炮架上也有精美的浮雕,其中有沙皇費多爾像。重達40噸,本用于守衛(wèi)莫斯科河渡口與斯巴斯基大門的,但一直沒發(fā)射過。
鐘王,當之無愧,重202噸,高6.14米,直徑6.60米。比北京永樂大鐘重四倍半。花了兩年時間于1735年鑄成,可是由于大火,鐘上掉下來一塊,就重11.5噸。鐘上鑄有沙皇阿列克謝伊和皇后安娜的像,以及神像等。
廣場北側是圣母升天大教堂(Uspensky Sobor),又稱圣母安息大教堂(Dormition Cathedral),是俄羅斯東正教的中心主教堂(2)。1475–1479年由意大利建筑師 Aristotele Fioravanti 根據伊凡三世的要求仿弗拉基米爾的圣母安息教堂所建,此教堂為俄羅斯最重要教堂之一,許多大公、沙皇和主教的加冕與冊封儀式都是在這里舉行。這里也是俄羅斯東正教教堂首領——都主教和大主教最后安息之地。
圣母升天大教堂體現(xiàn)了俄羅斯國土統(tǒng)一思想,也反映了莫斯科大公們對于建立一個統(tǒng)一強大的中央集權國家的追求。它不僅外觀具有一種莊嚴雄偉的力量之美,其內部由十五至十七世紀的水彩壁畫裝飾的墻壁和柱面更讓人感到神圣而華美。也是廣場上的教堂中我最喜歡的一座。
大教堂的墻壁和屋頂上有很多圣像畫和彩色浮雕壁畫,據說這里的圣像圖共畫有1000個左右的圣人。12世紀的《圣格奧爾基》像、13~14世紀的《圣三位一體》像還有著名的《弗拉基米爾圣母》都保存在這里。
歷代莫斯科大主教,還有后來歷代俄羅斯東正教總主教,都安息在這座教堂里,沿墻排列著他們的墳墓。在俄羅斯政治生活中這座教堂也起過十分重要的作用,它是俄羅斯各地諸侯向莫斯科大公宣誓效忠的地方,在“伊凡雷帝”給自己加上“沙皇”頭銜以后,又成了沙皇加冕的教堂,靠南邊還保存著于1551年建造的裝飾有精美木雕的伊凡四世寶座。教堂內的銀制吊燈據說是為了慶祝奪回被拿破侖軍隊掠奪走的300公斤黃金和5噸白銀而建的。
側面
圣母升天大教堂的造型呈長方形,具有從西向東拉伸的效果。整幢建筑被分隔成大小相同的部分,每個部分都覆蓋有十字形穹頂。這些被分隔的部分由六個高大的柱子支撐起來,其中兩個柱子隱藏在圣像壁后面,具有傳統(tǒng)的十字形造型,另外四根圓形大柱勾勒出教堂的主體面貌,營造出渾然一體的空間感。五個紅色的圓表示圓頂。箭頭指向正北。
這張照片可以看到四根圓柱,三個圓頂,三盞吊燈,若干拱頂壁畫。
圣母升天大教堂五個穹頂上的壁畫上畫有各種基督圣像。中央圓頂上是全能救世主,東南圓頂上有圣嬰基督的畫像,東北圓頂上繪有伊曼紐爾救世主,后面兩個在圣像壁后,看不到。
西北圓頂上是耶穌肖像。
四根圓形大柱支撐著的中央拱頂上繪有《基督升天》。復活后第40日,耶穌基督當眾升天。
按照傳統(tǒng),4位傳福音者的圣像通常位于大教堂的拱頂上。拱頂上還有反映復活節(jié)后的12個重大節(jié)日的圖案。
1513–1515年根據瓦西里三世大公的命令,教堂內部全部畫滿了五顏六色的壁畫。1626年大教堂內發(fā)生火災,內部物品被焚燒一空。1642年米哈伊爾·羅曼諾夫命令重新把墻壁畫上彩畫。來自俄羅斯各地的約一百五十位著名圣像畫家被沙皇召來修復壁畫和圣像。1643年畫家們用了一個夏天的時間基本完成了圣母升天大教堂內部的作品。共有249幅主題作品和2066幅個人畫像。為了鍍金,用掉了1721個金硬幣。由迪奧尼修斯創(chuàng)作的9.5米高圣像壁1481年被現(xiàn)在我們看到的差不多達到教堂拱頂(高度超過16米)的五層圣像壁代替。尼孔被選舉為牧首后訂做了新圣像壁。
圣母升天大教堂圣像壁曾用現(xiàn)在已失去的鍍金銀框子裝飾。1812年拿破侖侵入俄羅斯時,這個鍍金銀框和其他圣像框被敵人掠走,1813-1882年修復圣像壁時根據保存的部分重新制造了框子。
中央圣像壁
左下角的沙皇大門通往圣像壁后面的圣壇。其右側第二幅神像是“圣母升天”,按東正教教堂命名的規(guī)則,這座教堂就叫“圣母升天教堂”。
北圣像壁除了來自圣母升天大教堂里的圣像外,還有1923年從關閉的索洛韋茨基修道院運來的圣象。最精彩的兩幅圣像是《博戈柳博沃之圣母與佐西馬牧師和薩瓦季牧師傳》和《誠應為洵》。
南圣像壁東部和陳列臺里是最古老的圣像,是從古羅斯各種古代藝術中心 -諾夫戈羅德和弗拉基米爾-蘇茲達爾地區(qū)運來的。
“最后的審判”是鎮(zhèn)堂之寶。規(guī)模巨大,占據了西墻的整個墻壁。畫面中央是光榮耶穌基督,圣母瑪麗亞和施洗約翰環(huán)繞在旁邊。倆人后面是手中拿著福音書的十二個使徒。十二圣徒的圣像后邊是眾天使。上面窗口上的拱窗上是手里拿著生命冊的天使,象征末日審判的來臨。上面擺放著基督受難的器具。一條象征人類罪惡的蛇探身爬向亞當的腳前。圣徒坐在桌子兩邊。下層左邊是義人,右邊是罪人。
1326年12月21日都主教彼德被安葬在當時還未建成的圣母升天大教堂。從此大教堂被變成俄羅斯總主教們及都主教們之陵寢。除了圣徒圣骨棺(圣人的圣骨保存在套棺里)外,總主教與都主教的陵墓都在大教堂的地板下保存著。十七世紀葬地上面安置了墓碑。南墻前的總主教陵墓上有白石碑文雕刻。1913年陵墓都被蓋上了八角鍍金的黃銅鍍銀套子。
多棱宮(Грановитая Палата)位于教堂廣場的西側(10),是克里姆林宮內除教堂外現(xiàn)存的唯一一座建于伊凡大帝(伊凡三世)時期的建筑物。嚴格的比例和立方體容積使多棱宮顯得優(yōu)美、簡潔而清晰。墻由磚砌成,并從正面(東面)開始就鑲上了削成四面體的白石—多棱宮由此得名。1491年根據全羅斯伊凡·瓦西里耶維奇大公的命令,馬爾科·弗里亞辛建造完成了這座宮殿。彼得大帝等前歷代俄皇的寶座均設置于此,是舉行慶功盛典、接見外國使臣的殿堂。
圣母法衣存放教堂位于圣母升天大教堂和多棱宮之間(6),白墻黑頂并有一個金色的穹頂,在克里姆林宮教堂廣場建筑群中占據獨特的地位。這座教堂興建于15世紀,因圣母法衣存放節(jié)得名。在數百年的時間里,它一直是俄羅斯都教廷建筑之一,是俄羅斯都主教和牧首的禮拜教堂。
這座保存至今的教堂由都主教格龍季于1484年修建。15世紀中葉之前,這里一直俄羅斯都主教莊園所在地。1448年,梁贊主教約納被選為俄羅斯都主教,約納被視為俄羅斯東正教會的杰出領袖。俄羅斯都主教由俄羅斯主教選舉產生,而不是由君士坦丁堡牧首指定,這意味著與數百年傳統(tǒng)的決裂,是俄羅斯教會向獨立之路邁出的重要一步。約納牧首后來成為莫斯科大公瓦西里二世的盟友。
1451年夏天,蒙古軍隊突然逼近莫斯科,他們燒毀了莫斯科城郊并包圍了克里姆林宮。為建造防御工事,城市保衛(wèi)者們徹夜未眠,約納都主教的禱告鼓舞著他們。7月2日清晨,圣母法衣存放節(jié)這一天,蒙古人扔掉劫掠物,解除包圍,開始后撤。為紀念莫斯科擺脫蒙古入侵,修建了一座都主教禮拜教堂,并以圣母法衣存放節(jié)為它命名。
它旁邊的特雷姆諾伊宮(Terem Palace)佇立在角落里很不起眼,但卻風格獨特,頂上的十多個金色小洋蔥頭造型可謂獨樹一幟。
大廳有兩根繪有彩繪的大方柱。教堂西側柱子畫滿俄羅斯圣大公與都主教圣像。
圣母法衣存放教堂為圣母節(jié)而建造所以墻壁的壁畫內容包括兩個對“贊美圣母”有關題材的構圖。用壁畫技巧化的壁畫充滿墻壁上的四層。上面的兩層都用水膠顏料描繪著介紹圣母瑪利亞地上生活的“圣母生活“周。下面的兩層表現(xiàn)有贊美圣母事跡的福音——“圣母頌歌詞”周。
柱子上部、拱頂、教堂拱門上還可以看到畫有圣人半形像的頸飾。特別是第一沙皇米哈伊爾·羅曼諾夫家庭的天堂保護者。
祭壇壁畫上的主題就象安息升天大教堂內的圣像壁畫。眾所周知,禮拜堂內部下層的壁畫通常被祈禱者的衣服毀壞。據一種拜占庭傳統(tǒng)這些墻壁部分上貼著大理石或蒙上著各種織物。圣母法衣存放教堂墻壁的下層都畫滿仿造繡制品的裝飾圖案。教堂內的壁畫真象掛著的裝飾精巧繡花的擦巾。柵形的花紋可以見在15世紀拜占庭與意大利的布上。
圣母法衣存放教堂的圣像壁屬于古羅斯圣像壁。這座大教堂的圣像壁由木板做成。這種圣像壁的圣像保存在幾層上,安排在幾排的水平板 -供奉在墻上。
圣像壁的構造是19世紀被改變了,50年代就恢復了原來的樣子。大多數圣像壁的圣像屬于為教會統(tǒng)一建筑群,1627年牧首菲拉列特為教堂訂做新的圣像壁。牧首菲拉列特為沙皇米哈伊爾·羅曼諾夫的父親。是俄羅斯歷史上最有權力的牧首之一。20世紀50年代圣像都被發(fā)現(xiàn)出來了。它們貴重的寫生畫與鍍金鍍銀靛藍粉的框子相結合。
圣像壁前有17世紀40年代約瑟夫牧首教會施舍兩個主要意義的蠟燭。所叫做的《細》蠟燭原來是空心的用蜂蠟或木材做的燭臺。這種燭臺帶有彩色圖案。蠟燭上面還有五顏六色的裝飾。燭臺有鍍銀的銅制底部,下面由獅子雕塑支撐。
根據菲拉列特牧首的命令,圣像畫家創(chuàng)作了圣像壁上面三層的圣像壁包括基督層、節(jié)日層、先知層以及當地圣人層中的一些圣像。下面的當地圣人層中有一副被納扎爾麗·伊斯托明繪制的“舊約圣三一”,三個天使象征著圣三一(圣父、圣子和圣靈)
不久發(fā)現(xiàn)的“圣母赫得戈利亞“圣像。
由古羅斯工匠們制作的鍍銀的銅吊燈也屬于17世紀。吊燈上鑲著俄國的國徽雙頭鷹,這種國家政權的標志通常指著沙皇贈送的禮品。
中間穹頂直通大金頂。光線通過穹頂的窗戶和墻壁上方的七個窗戶照進教堂。主穹頂畫有上帝圣父。穹頂的上層環(huán)繞有舊約神仙的形像。下層繪畫著福音書通知者像。拱頂和連接的拱窗上裝飾有與耶穌相關的傳說題材,包括耶穌誕生、上升故事,還有三個天使象征著圣三一(圣父、圣子和圣靈)的圣像。
在有頂長廊里可以看出莫斯科克里姆林宮博物館的木頭雕刻陳列品。展出的收藏品介紹在15-19世紀中的教堂使用美術的發(fā)展。大多數收藏品屬于17世紀,是全國最古老的俄國與外國裝飾是用藝術的博物館兵器陳列館的全盛時期。從陳列品可以看到莫斯科、諾夫哥羅德、大羅斯托夫城與俄國北方的修道院等文化中心雕刻整套收藏品。這里收藏有約80個從1918 到 1931年被收集的展品。
右側是圣喬治塑像。古羅斯名勝古跡之一的14世紀末至15世紀初制作的木雕。這個塑像被藏在克里姆林宮一座建筑物的一個閣樓里了。1910年代末博物館職員把它發(fā)現(xiàn)出來了。
圣喬治塑像是高浮雕。這樣的塑像以前保存在特種的壁龕上。人們崇拜它們象崇拜圣像。
左側展柜左起第一個木雕是帕拉薩克娃殉教者,被認為是家庭保護者。
左起第二個木雕是圣尼古拉,他被認為是新娘的保護者。
“耶穌與強盜受難”這幅高浮雕圣像是17世紀末由兵器館的雕刻家而雕刻。它創(chuàng)被造在莫斯科克里姆林宮的匠多夫修道院。裝入框架的高浮雕多形像空間的構圖主題為耶穌在各各他受難像的十字架的題材。這座文物的風格特征與藝術特點就象木質地板的小圣壇。
廣場東南側天使長教堂是為了祭祀軍隊的守護人天使長天使米迦勒而修建的(4)。它是在原來一座14世紀老教堂的位置上由意大利建筑師諾維在1505~1508年間建造的,既保持了俄羅斯五穹頂教堂建筑的傳統(tǒng)風格,又在外觀上表現(xiàn)了文藝復興時期威尼斯建筑的特點。
天使長大教堂室內布置的特點是四根正方形的大柱(4-7)將建筑縱向分成3個長形大廳(8-10),祭壇處有兩個(13. 圣烏阿爾祭壇,14. 施洗約翰祭臺),大教堂的祭壇部分(2)用高大的圣像壁與祈禱空間分隔開。
北廳
天使長大教堂現(xiàn)存至今的壁畫都是1652-1666年期間完成的,最初是為裝飾莫斯科執(zhí)政皇族的陵寢而進行的繪畫裝飾。當時執(zhí)政的沙皇是亞歷山大。在動工前,曾經列出了所有壁畫的名稱及其所處的具體位置。
在穹頂、在圓鼓狀屋頂皆繪有天神、先知及祖先。在中央穹頂上,在傳統(tǒng)的基督圖案位置,是《祖國》壁畫,展示了三位一體的主要教義。
在主拱頂的北坡,繪有《全球第一大教堂》,它是君士坦丁大帝下令于公元325年建于伊斯坦布爾市郊的。
逾60幅俄羅斯公爵的肖像被繪在立柱以及墻上壁畫的第一層。
圣像壁分為四部分:最上面是《基督受難》,基督層中間是《光榮救世主》,當地圣人層中最重要的是《圣母與喜天》和《救世主偉大總主教》兩個圣像。最下層左起第二幅是《米迦勒天使長和天使事跡》,它是教堂中最古老的圣像。
《基督受難》
中央有《報喜》的沙皇大門以及4位福音傳道者。而大牧首尼康所引進的希臘傳統(tǒng)也愈加鞏固,即在沙皇大門右側擺放救世主圣像,而在左邊擺放圣母像。
1703年彼得大帝把首都遷往圣彼得堡以后,沙皇的遺體又被安放在圣彼得堡與圣保羅大教堂里,不過1727~1730年在位的彼得二世例外,所以游人可以在莫斯科克里姆林宮這座教堂里見到他的棺槨。大公和沙皇的遺體原來都安放在白色石棺里,到20世紀初石棺用專門的青銅材料包覆起來,所以游人現(xiàn)在看到的是一口口“銅棺材”。
天使長教堂總共有48口銅棺,里面安臥著52位大公及沙皇,王公的棺槨以一定順序沿大教堂墻壁安放。南墻邊主要是莫斯科大公,西墻是大公的近親,北墻是失寵并死于非命的王公。
在大教堂的墻上、在墓碑上,皆繪有長眠于此的大公以及封邑公爵的畫像,他們皆面向祭壇,就像是抵達教堂禱告一樣。他們頭部周圍皆繪有圣潔的光環(huán),在其身體的上方,有不大的圓圈,那里有他們的保護神。
其中包括1328~1341年的莫斯科大公,為俄羅斯統(tǒng)一奠定基礎的“錢袋子伊凡”即伊凡一世,還有1380年領導俄羅斯軍隊在頓河上游庫里科沃打敗蒙古“金帳汗國”的“頓河的德米特里”,第一個拒絕向蒙古人稱臣納貢的莫斯科大公伊凡三世,第一個使用“沙皇”稱號的伊凡四世(因辦事雷厲風行而又嚴厲苛刻,因而號稱雷帝)和他的三個兒子,以及羅曼諾夫王朝第一位沙皇米哈伊爾(1596~1645年)。
伊凡四世對于在教堂圣壇南部的圣器存放區(qū)內建立自己的陵寢非常重視。之所以要打造一座獨一無二的陵寢,是因為他正式使用了沙皇這一稱號。
在沙皇陵寢中, 16世紀的壁畫得以部分保留。第一層的所有壁畫無疑皆與殯葬有關。一切場面的主題皆是人對塵世的遠離。
伊凡四世的幼子德米特里,他未滿9歲,便卒于烏戈利奇。在瓦西里·叔伊斯基沙皇執(zhí)政期間,他因無過失而被殺害之故而獲封圣徒。圣棺上方為白石雕花覆蓋物,三面皆有銅鑄的網狀格柵:在仿葡萄藤上,盤繞著若干獨角獸,這是基督教中純潔與無辜的象征。
米哈伊爾·切爾尼戈夫斯基公爵的圣骨,他于1246年9月20日卒于金帳汗國。他前去汗國領取公國統(tǒng)治詔書,但卻拒絕履行對于基督徒而言尤顯屈辱的禮儀:向韃靼人的神鞠躬,穿過火焰(從兩處火堆之間經過)。大汗拔都下令對公爵施以酷刑并砍掉了他的腦袋。俄羅斯教廷特封為基督教信仰而獻出生命的米哈伊爾·切爾尼戈夫斯基為圣徒。
廣場西南側是天使報喜大教堂(Cathedral of the Annunciation,又稱Blagoveschensky sobor)(3),是當年沙皇的私人禮拜堂,1484-1489年建造。初建時教堂只有三個圓頂,1547年一場大火將教堂毀滅。1660—1670年重建時又增加至九個圓頂。九個金色穹頂與白色墻體完美的結合已是這座教堂的一大特征,它賦予了天使報喜大教堂莊重而典雅的風格。
教堂的正門入口通向西北回廊,門孔周圍構建了兩對單獨立著的帶科斯林柱頭的圓柱框架。
教堂中極為引人注目的是由細小的燧石塊和夾雜著瑪瑙和碧石的漂亮非凡的地板。
中央圓頂下、圣像壁前懸掛著17世紀多層的銅制枝形吊燈,上面有24根蠟燭。
使報喜大教堂里的圣象壁約有100幅圣像,共六層:當地圣人層、小圣象層、基督層、節(jié)日層、先知層、祖輩層(從下到上)。圣母報喜大教堂中央部位的大部分壁畫作品內容是啟示錄。共有三個主題:天上發(fā)生的事情,人類遭遇的災難,善惡之爭以及正義的勝利。在南墻壁畫的上層可以看見天國發(fā)生的事情。北墻上的壁畫講的是天使鑄造了撒旦。因為這座教堂幾經改建,所以西墻上的大部分壁畫已經消失。
沙皇之門
教堂圓頂象征天空,所以在拱頂上有全能基督的上半身畫像。下面有虔誠地站在上帝面前的八位天使長。窗戶之間有全身圣經中的祖先:亞當,夏娃,拿著手杖的亞伯,挪亞和方舟,以諾書,塞特,拿著杯的麥基洗德和雅各。在圓鼓狀屋頂上畫有雅各的12兒子,是以色列十二個支派的祖先。
設計成古羅斯陵墓形狀的圣骨匣位于灰色大理石底座上。圣骨匣表面布滿被模壓的16世紀風格的浮雕圖案。同時,分隔南邊附屬建筑和回廊的鏤空柵欄也被澆鑄,兩個落地式燭臺被模壓上圖案。
南走廊里的現(xiàn)代展覽是被修復了的雷帝時期的內飾。
至此,教堂廣場全部參觀完畢。對東正教及其教堂有一個基本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