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在巴黎有一些自費的項目,我們選擇了“巴黎深度游+巴黎圣母院”,65歐。我認為巴黎深度游其實就是夜游巴黎,確實是值得一游的,因為我們不但應該看到白天的巴黎,也應該看到夜晚的浪漫巴黎。
從老佛爺百貨出發(fā)已經(jīng)快晚上八點了,直到十二點結束,因為白天巴黎有嚴格的停車規(guī)定,很多地方不準停車,只有到了晚上我們才有可能深度游覽巴黎,才有了我歐洲之行中最為美妙的夜晚!
在晚餐之后我們換乘了另一輛旅游中巴,由當?shù)氐牡嘏銓в螏ьI我們夜游巴黎。這個導游是馬來西亞留學生,總體印象不錯。我們行走的路線先后經(jīng)過了:巴黎歌劇院、紅磨坊、盧浮宮、巴黎市政廳、巴黎圣母院、莎士比亞書店、神恩院舍、法國警察總署、圣米歇爾廣場、圣米歇爾大道、圣塞韋林路、圣日耳曼大道、巴黎國立美術高等學院、奧賽博物館、波旁宮、榮軍院圓頂、亞歷山大三世橋、協(xié)和廣場、香榭麗舍大街、凱旋門、夏樂宮、觀埃菲爾鐵塔夜景。
巴黎歌劇院
紅磨坊在蒙馬特高地腳下。創(chuàng)建于1889年,法式康康舞使巴黎紅磨坊夜總會聞名于世,亨利·土魯斯·勞特雷克(Henri de Toulouse-Lautrec)的宣傳海報更令紅磨坊成為不朽傳奇,紅磨坊的演出總是呈現(xiàn)給觀眾豪華的場面:從四對舞,輕歌劇,作家科萊特(Colette) 的劇目到密斯丹格苔(Mistinguett) 的盛大演出,紅磨坊的場景,構思永遠貼近現(xiàn)實:著名裝飾著羽毛,水晶玻璃,閃光亮片的服裝,獨特的音樂和世界上最漂亮的姑娘!
屋頂上裝著長長的、閃爍著紅光大葉輪。
紅磨坊在蒙馬特高地腳下,離圣心大教堂很近,但導游沒帶我們?nèi)?,幸虧我自己之前已去過了。大巴轉身向南,開往塞納河方向。
盧浮宮酒店
大巴出盧浮宮后,沿塞納爾河東行。河對岸的法蘭西學院成立于1795年10月25日,是法國獨具一格、世界聞名、群英薈萃、舉足輕重的學術機構。其任務是傳授文學、科學、藝術等各個領域中正在形成的知識,如今是象征著法國榮譽的學術機構。前身是路易十三的宰相黎世留于1634年所建立的學術院。1635年國王下令改為法蘭西學術院,成為獨立機構。除在法國大革命期間停辦了一段時間外,一直延續(xù)到現(xiàn)在。如今是象征著法國榮譽的學術機構。原位于盧浮宮,后遷入塞納河對岸位于巴黎中央的孔蒂王宮。
通向法蘭西學院的橋叫藝術橋。巴黎藝術橋位于塞納河畔,始建于1804年。為了連接法蘭西學院和藝術展覽館,1804年拿破侖一世下令興建藝術橋,專門供行人通行。21世紀初,由于掛鎖的人太多,而橋上空間有限,為了能把自己的鎖放上去,很多人開始變得異常瘋狂,他們往往要冒著危險爬到更高的地方,或者探身到水面上才能完成“任務”,很多橋梁因此不堪重負,存在重大安全隱患。同時,對于經(jīng)過“藝術橋”的觀光船來說,如果有愛情鎖或部分圍欄從橋上墜落,將造成嚴重危險。2014年6月,愛情鎖橋部分橋段因不堪重負倒塌。12月9日,法國市政廳的雇員在移除巴黎藝術大橋上懸掛的“愛情鎖”。
新橋是塞納河上年代最久且最為有名的橋梁。這座建于1606年的巴黎新橋,雖名為新橋,但卻是巴黎最古老的橋,長232米、寬22米,由西岱島分別連接左右兩岸的2座獨立拱橋組成。之所以命名為“新橋”,不僅因為它是一座建造時間跨世紀的“新”橋,更重要的是由于該橋?qū)儆诎屠杞蚴飞系谝蛔鶚蛏蠜]有建房的石橋。
右邊圓頂建筑是左岸的錢幣博物館。中間是西岱島。有許多樹的地方是西岱島的最西端,是狹長的“綠色風流廣場”,此時塞納河被分為兩支。
司法大廈曾是皇宮的一部分,是法國國王最古老的宮殿。14世紀查里五世取消其作為皇宮使用并決定作為法院使用,成為巴黎古監(jiān)獄所在地,現(xiàn)在是法國高等法院。這里在法國大革命期間曾經(jīng)囚禁4000多人,其中包括2600名貴族,最有名的是路易十六的瑪麗·安東奈特皇后。
兌換橋連接西岱島和塞納河右岸。從11世紀初(另一個說法是14世紀)開始一直到17世紀,巴黎珠寶和金銀器商人安頓在這座橋上建立珠寶金銀器市場,同時為了上橋交易而開了交過橋費的先河。1621年這座橋和它上面的所有商鋪被一場大火完全摧毀。商人們隨后用他們的錢(1639至1647)重修了該橋。這座橋為7拱(其中6拱坐落在河面之上),是當時巴黎最大的橋。1786年清除了橋上的所有房屋。按照奧斯曼的城市規(guī)劃,如今的橋建于19世紀中期(1858年至1859年),根據(jù)舊時的金銀珠寶交易市場而命名為兌換橋。
對岸的巴黎商事法院(圖左邊)、司法大廈(尖塔處)遠處的橋是兌換橋。
巴黎市政廳(法語:Hotel de Ville)是法國巴黎自1357年以來的市政廳所在地,位于第四區(qū)的市政廳廣場。1533年,國王弗朗索瓦一世決定為巴黎這個當時歐洲和基督教世界最大城市興建一座相配的市政廳,他任命了兩名建筑師:意大利人Dominique de Cortone和法國人皮埃爾·尚畢日。他們拆除“柱房”,制定了在當時高大、寬敞、光明、完善的建設計劃。建設工作直至路易十三統(tǒng)治時期的1628年才告完成。在接下來的兩個世紀,這座大廈未作任何改動。于1835年,塞納省的省長蘭包圖伯爵倡議下,主樓又增加了兩翼,用畫廊連接正面,為擴大的市政府提供更多的空間。
在法國革命期間,這里是幾個著名事件的舞臺:1789年7月14日,拒絕提供武器的商會會長雅克·德·弗萊塞勒被憤怒的人群殺害;1794年7月27日熱月政變時,羅伯斯庇爾被擊中下巴,并與他的追隨者在市政廳被捕。1871年5月巴黎公社選擇市政廳為其總部,當政府軍接近時,公社的極端分子放火焚燒市政廳,摧毀幾乎所有現(xiàn)存的公共記錄,大火燒毀了建筑,只留下一堆石頭外殼。直至1882年,新巴黎市政廳才重新修復落成。修復后的外形基本保持文藝復興時期風格,內(nèi)部裝飾則具有19世紀的藝術特征。
對于愛書人來說,到了巴黎,可以不去埃菲爾鐵塔,不去圣母院和盧浮宮,但一定要到傳說中的莎士比亞書店(Shakespeare and Company)。預先做功課,了解大致方向,不費力就找到了對面BUCHERIE街37號。
當我找到那個曾經(jīng)在照片中看過多次的店門和牌匾時,我情不自禁地激動起來。門前的老樹、簡陋的書架和明信片架。掛在牌匾中央的莎士比亞的頭像和醒目的“Shakespeare and Company”。
1919年11月,美國女孩西爾維亞·碧奇開設了莎士比亞書店。在她的經(jīng)營下,逐漸成為了畫家畢加索、音樂家斯特拉文斯基、作家海明威、喬伊斯等文人墨客的聚點。海明威在回憶中寫到,他沒有錢買書時,就從莎士比亞書店借書看,“在一條刮著寒風的街上,這是個溫暖而愜意的去處,冬天生著一只大火爐,桌子上和書架上都擺滿了書,櫥窗里擺的是新書,墻上掛著是已經(jīng)去世的和當今健在的著名作家的照片。那些照片看起來全是快照,連那些去世的作家看上去也像還活著似的”。
二戰(zhàn)期間德軍占領巴黎,一個德國軍官想買走書店里最后一本喬伊斯的《芬妮根守靈夜》,被 Beach 女士拒絕,結果書店被查封。德軍潰敗撤出巴黎時,海明威嚷嚷著要去單槍匹馬解放書店,但因為各種原因書店始終沒有重開。1951年8月,美國人喬治·惠特曼新開了莎士比亞書店,他征得碧奇小姐同意,繼承了書店的名字,由此,書店在懷特曼手中復活了,此時距離書店消逝已有十年。
踏入書店,氣氛隨意而親切,游客、讀者紛至沓來,但書店里很安靜。層層疊疊的書從天花板一直堆到狹窄的走廊,有著雜亂但不失美感的韻味。中央是一圈柜臺,店員坐在里面收款,并在顧客買的書里蓋上帶有莎士比亞頭像的印章。
在這樣的書店里,有時還需要登上舊式的梯子去尋找舊書,許多書架和堆砌的書墻看起來布滿一層又一層厚厚的灰塵。塵土代表著一個時代的開始和消亡?;蛟S它從書店形成初期就一直伴隨如今,在暮色沉沉的巴黎城的某個昏黃角落,厚厚的灰塵下肯定是有哪個文學大師留下了什么蛛絲馬跡,又也許是一部著作誕生前夕的信號。仿佛自己不是在閱讀文字,而是在閱讀這個城市的歷史。
樓梯左邊,一抬頭,進入靠窗內(nèi)室的門楣上看到了書店的一句名言,早已分享到了全世界:“不要對陌生人冷淡,他們也許是喬裝打扮的天使。”
由此上二樓。
來自世界各地朝圣者的留言處。留言的小便簽,訂滿了整個墻壁。
懷特曼不僅繼承了碧奇的店名,而且延續(xù)了一種前輩可貴的文化精神和浪漫情懷。上到書店的二樓便會發(fā)現(xiàn),在那堆滿了書籍的狹小空間里,有老舊的沙發(fā)和簡陋的行軍床。許多來逛書店的人都喜歡捧上一本書蜷縮其間,即使昏昏然地做起白日夢也不會被人打攪。
入夜,這沙發(fā)和行軍床便成了“客棧”,專門接待國外來的文學青年。不過,懷特曼“客?!睂ν端拚叻治牟蝗。ㄒ灰笫撬麄儽仨殔⑴c書店的打掃、整理或圖書上架工作,每日工作兩小時便能換取一晚的住宿。
書店形成之后,成為當時從英語國家初來乍到巴黎、懷揣文學夢卻不名一文、還在迷惘的創(chuàng)作初期的年輕作家的棲身之處。其中就有艾倫·金斯堡、格雷戈里·柯爾索、亨利·米勒、威廉·巴勒斯……他們被稱為“垮掉的一代”,有著熱愛流浪的躁動的心和用自己的文字征服巴黎的遠大抱負。當然這都是他們在初期,還沒有名氣,吃住都還是艱難環(huán)境的時候,懷特曼從未關心過他們究竟是誰,無論他們是初出茅廬還是已經(jīng)小有名氣,他都一視同仁地接待、幫助。莎士比亞書店就像是一個烏托邦吧,或者說是一個庇佑所吧。在超過半個世紀的歲月里,他的書店至少接待過四萬名投宿者。
從樓梯下來后經(jīng)過一個書架,看到有一幅長長的摘錄筆記字條立于書本上:"If you are lucky enough to have live in Paris as a youngman, then whenever you go for the rest of your life, it stays with you; for Paris is a moveable feast."( 假如你有幸年輕時在巴黎生活過,那么此后的歲月里,無論你身處何處,她都與你同在,因為巴黎是一個流動的盛宴。) 這是海明威對他那段在巴黎居住時光的美好回憶,而這部分的回憶里,莎士比亞書店猶如一位他愛著的女子,追憶懷念至深。
真想在這里過一夜!過雙倍橋返回巴黎圣母院(Cathédrale Notre Dame de Paris)找團隊。
在雙倍橋上觀看塞納河兩岸,前面是希提島最東南端的一座最窄的橋,叫最大主教橋(Pont de l'Archeveche)。
在雙倍橋上看巴黎圣母院。這是圣母院的南側。
始建于1258年的圣母院的南立面,直徑13米的玫瑰窗下是教堂的南門。玫瑰花在當時基督教和伊斯蘭教的詩歌中被廣泛贊譽,所以教堂的窗戶被設計成玫瑰花形狀。南門上的玫瑰窗完工于1260年,是圣路易國王(路易九世,Louis IX,1214-1270年,1226-1270年在位)捐贈的禮物,它由建筑師Jean de Chelles(參與過盧浮宮和圣禮拜堂的設計)和Pierre de Montereau(參與過圣禮拜堂的設計,最終葬在自己設計的圣日耳曼德佩修道院(Abbaye de Saint-Germain-des-Prés)中)設計。玫瑰窗內(nèi)的彩色玻璃上描繪有《圣經(jīng).新約全書》章節(jié)和“基督凱旋”。圣母院南立面的玫瑰窗,共有84塊玻璃,每圈的玻璃數(shù)12或24都是4的倍數(shù)。4個同心圓呈放射狀地圍繞著中央的耶穌,從屋內(nèi)透著光向外看仿佛是耶穌基督光芒四射?,F(xiàn)只有部分是13世紀的原裝玻璃。
我們熟悉巴黎圣母院,是因為雨果,這種因為文學作品引發(fā)的特別感覺,影響往往更長久,也更深遠。據(jù)說雨果在一次造訪巴黎圣母院時,偶然發(fā)現(xiàn)圣母院兩座塔樓之一的一個暗角上,有人用手在墻上刻了兩個大寫的希臘字母“命運”。這兩個字頓時使雨果產(chǎn)生了極大的興趣,于是,就以巴黎圣母院為背景,創(chuàng)作了《巴黎圣母院》。
巴黎圣母院大教堂是天主教巴黎總教區(qū)的主教座堂。圣母院約建造于1163年到1250年間,屬哥特式建筑形式,是法蘭西島地區(qū)的哥特式教堂群里面,非常具有關鍵代表意義的一座。始建于1163年,是巴黎大主教莫里斯·德·蘇利決定興建的,整座教堂在1345年全部建成,歷時180多年。大革命期間被破壞,1845年開始全面整修,用時23年。
法國的天主教教堂大都以“圣母院”命名,卻沒有哪一座名聲和地位能與巴黎圣母院媲美。它也是全歐洲最大的供奉圣母瑪利亞的天主教堂,正面寬47米,一對塔樓高60米,正廳深約125米,可以同時容納9000人。
哥特式建筑的特點是尖塔高聳、尖形拱門、大窗戶及繪有圣經(jīng)故事的彩色大玻璃。在設計中利用十字拱、飛券、修長的立柱,營造出輕盈修長的飛天感。以及新的框架結構以增加支撐頂部的力量,使整個建筑以直升線條、雄偉的外觀和教堂內(nèi)空闊空間,再結合鑲著彩色玻璃的長窗,使教堂內(nèi)產(chǎn)生一種濃厚的宗教氣氛。教堂的平面仍基本為拉丁十字形,但其西端門的兩側增加一對高塔。
巴黎圣母院正面高69米,被三條橫向裝飾帶劃分三層:底層有3個桃形門洞,門上于中世紀完成的塑像和雕刻品大多被修整過。巴黎圣母院坐東朝西,正面(西面)有三個入口,從左到右(從北向南)依次為“圣母瑪利亞入口”(Portal of the Virgin)、“最后的審判入口”(Portal of the Last Judgment)和“圣安妮入口”(Portal of Saint Anne,圣母瑪利亞的母親、耶穌的外婆)。
中間不開的中門是“最后的審判入口”。 它建于1220-1230年間,晚于旁邊兩個入口,但它是三個中最大的一個。
大門上的浮雕“最后的審判”是根據(jù)《圣經(jīng).新約全書》的《馬太福音》中的描述雕刻的。
拱門最上方的浮雕描繪的是耶穌伸出他受傷的雙手坐在君王寶座上,告知人們耶穌是犧牲自己拯救我們?nèi)祟?。他兩側的天使左邊那個手拿長矛和鐵釘,右邊那個手持耶穌受難的十字架;再邊上基督的右邊跪著的是圣母瑪利亞(Virgin Mary),左邊的是施洗約翰(John the Baptist)。
中間一層天使長圣米迦勒(Saint Michael)用秤量測那些從墳墓中被拯救的人的靈魂,根據(jù)他們生前所做的事和對上帝的虔誠程度來評判,秤桿偏向左邊(天堂)表示此人做的善事多些,反之會偏向右邊(地獄)。左邊天堂里空間比較大,每個站著的人都舒舒服服的,右邊地獄里則是人擠人、人貼人的由魔鬼牽著往回走。
最下一層是死去的靈魂聽到最左邊的天使吹響的喇叭后如同僵尸一般從墳墓中慢慢蘇醒。
雕塑周圍有七層桃形框,最外層是花形浮雕,里面六層是人物浮雕,表示天堂里的審判庭,分別坐著圣人、先知、族長、天使、殉教者以及認真聆聽上帝的判決和竊竊私語的聽眾。
大門右邊6位門徒浮雕上面是地獄中被咒罵、被折磨、被倒掛的景象。
大門左邊6位門徒浮雕上面是坐著的圣人,最右邊那個坐在先人亞伯拉罕(Abraham)懷中的雕像,其意思是回到祖先的懷抱中,和祖先在極樂世界中會合團圓。
正門兩側站有耶穌12門徒的雕像(也是在19世紀由杜克重新雕塑的),雕像下面是14對德行和墮落浮雕。
大門左邊的6位門徒是:巴多羅買(Bartholomew,耶穌升天的見證人),奮銳黨的西門(Simon),亞勒腓的兒子雅各(James the Less),安德列(Andrew,西門彼得的弟弟,耶穌的第一門徒),約翰(John)和西門彼得(Peter)。
大門右邊的6位門徒是:保羅(Paul),西庇太的兒子雅各(James,son of Zebedee),多馬(Thomas),腓力(Philip),猶大(Jude,雅各布的兒子猶大,不是出賣耶穌的猶大)和馬太(Matthew)。
正門中間的立柱上刻有手拿書本的耶穌,左右兩邊的小雕像都是法國雕塑家杜克在19世紀巴黎圣母院修繕過程中后加的。
西立面三個入口中最左邊的是“圣母瑪利亞入口”(Portal of the Virgin),它建于1210-1220年,是三個入口中第二個完工的。
拱門最上方的浮雕描繪的是圣母加冕儀式。在天堂里,圣母和耶穌都坐在寶座上,天使給圣母戴上王冠,使她成為了天堂里的女王,耶穌祝福她,并賜給她節(jié)杖。浮雕兩側整齊排列著4圈天使和先知,他們正在見證這偉大的時刻。
中間一層是圣母瑪利亞躺在床上慢慢地閉上了雙眼,耶穌和他的十二個門徒站在床前,兩位天使分別站在圣母的頭和腳處,兜起裹尸布把她送往天堂。
最下一層左邊是3位先知,右邊是三位舊約中的國王,中間的尖頂屋子代表著圣城耶路撒冷,屋子下面是上帝對人類作出的許諾-約柜。
大門左邊站著4個真人大小的雕像,從左到右依次是羅馬皇帝君士坦丁一世(Emperor Constantine,他頒布基督教為羅馬帝國的官方宗教)、天使、手拿自己頭顱的圣但尼(Saint Denis,巴黎的守護神)和天使。圣但尼腳下踩著手拿板斧的劊子手。
260多年前,巴黎還是在羅馬人的統(tǒng)治下,沒有基督教,基督教主便派圣丹尼和兩個追隨者來巴黎傳教,于是圣丹尼就成了巴黎基督教的教主。起初基督教并不成氣候,可能只是在小范圍內(nèi)傳播,因此統(tǒng)治者并未過多關注,隨著基督教在巴黎的發(fā)展壯大,統(tǒng)治者不能忍受了,于是將圣丹尼和他的兩個追隨者抓了起來。并用各種酷刑拷打,后來在巴黎的蒙馬特高地將其砍頭,傳說,砍頭的第二天,圣丹尼又站起來了,他將自己的頭顱撿起來,將其洗干凈,然后倒下,死了。意含圣丹尼認為自己的頭顱可以被砍下,生命可以被剝奪,但裝著自己的思想和信仰的頭顱,是不可被褻瀆的,也沒有死去。
大門右邊也站著四個真人大小的雕像,從左到右分別是施洗約翰(Saint John the Baptist)、圣斯德望(Saint Stephen,基督教會首位殉道者)、圣日內(nèi)維耶(Saint Genevieve,巴黎的守護神)和教皇圣西爾維斯特(Pope Saint Sylvester)。
西立面三個入口中最右邊的是“圣安妮入口”(Portal of Saint Anne),建于1200年,是三個入口中最先完工的。也是平時參觀巴黎圣母院的入口。安妮是圣母瑪利亞的母親,耶穌的外婆,在早期基督教中有所提及,但圣經(jīng)中對她只字未提。
拱門最上方的浮雕描繪的是文雅、端莊的圣母抱著小耶穌坐在帶有天篷的華麗君王寶座上,她頭戴王冠、手拿節(jié)杖,小耶穌左手托著一本法典。他們兩旁站著手拿香爐的天使,再邊上是帶著助手的巴黎主教圣日爾曼(Saint Germain,496-576年)和頭戴王冠的希爾德貝爾特一世國王(Childebert I,496-558年,有人考證巴黎圣母院是在原希爾德貝爾特一世時期的一座教堂上翻建的)。
中間一層描繪了基督降臨人世的幾個場景,從左向右依次為:天使報喜、基督誕生和東方三博士來拜。
最下一層是安妮和丈夫Joachim、瑪利亞和丈夫約瑟婚禮場景。
兩扇木門中間的石柱上刻著5世紀巴黎主教圣馬塞爾(Saint Marcel)的雕像。
大門左邊站著4個真人大小的雕像,從左到右依次是:國王、示巴女王(Queen of Sheba)、所羅門王(King Solomon)和西門彼得(Saint Peter,耶穌的第一個門徒)
大門右邊也站著4個真人大小的雕像,從左到右分別是:圣保羅(Saint Paul)、大衛(wèi)王(King David,所羅門王的父親)、拔示巴(Bathsheba,大衛(wèi)王8位妻子中的一位,所羅門王的母親)和另一位國王。
圣母院西面三個拱門和中央的玫瑰窗之間有一排28位猶太王的雕像,它們代表了耶穌及猶太人后裔,也諭示公眾上帝左右著人類。法國大革命期間人們誤認為它們代表在1284年之前法國各個時期的共28位國王而慘遭“砍頭”和拆除,其中21尊頭像奇跡般保留了下來,1977年找回了143塊雕像碎片,現(xiàn)除了大衛(wèi)王頭像在紐約現(xiàn)代美術館之外,其余皆收藏于巴黎克呂尼博物館(Musee de Cluny)?,F(xiàn)在巴黎圣母院西立面上的那排雕像是1843年由法國著名建筑師杜克重新雕塑的。
“長廊”上面第二層兩側為兩個巨大的石質(zhì)中欞窗子,中間是彩色玻璃窗。裝飾中又以彩色玻璃窗的設計最吸引人,有長有圓有長方。兩側立的是亞當和夏娃的塑像。
中間一個玫瑰花形的大圓窗,其直徑約10米,建于1220—1225年。巨大的玫瑰窗前圣母瑪利亞懷抱耶穌站在中央,兩側是上帝創(chuàng)造的人類祖先亞當和夏娃,呈天使狀的他們因偷吃禁果希望得到寬恕。二戰(zhàn)期間,巴黎人怕它們被德國人掠走,把它們拆下藏了起來。
第三層是一排細長的雕花拱形石欄桿上,塑造了一個由眾多神魔精靈組成的虛幻世界,這些怪物面目神情怪異而冷峻,俯著腳下迷蒙的城市。
1240年北塔完成,1250年南塔竣工。建筑的4條支撐線從下向上延伸到塔頂,那些垂直向上的線條給人一種向天空升騰的感覺,象征著圣母院是為上帝而建;建筑中間2條水平帶將我們的想象帶回到現(xiàn)實社會,它代表圣母院也是為拯救人類的靈魂而建。其中一座塔樓懸掛著一口大鐘,也就是《巴黎圣母院》一書中,卡西莫多敲打的那口大鐘。
開始順時針繞行巴黎圣母院。這是修道院街,街道南側是巴黎圣母院北立面。
站在狹長的修道院街(Rue du Cloitre Notre Dame)上,抬頭仰望“怪獸林立”的圣母院北墻,上面的雕塑異常奇特但富有創(chuàng)意。南面的立面與西側相比,多了許多燕尾結構。顯出了另外一種風格的激情,堅實厚重的體魄和勾勒分明的雄姿,似乎傳達出更為深邃的歷史內(nèi)涵。
雕琢精致優(yōu)雅、典型哥特式93米高的尖塔是由法國著名建筑師杜克(Eugène Emmanuel Viollet-le-Duc,1814-1897年)在1852年后加上的,尖塔四周由耶穌的十二門徒守護,每3位為一組,共4組,象征著圣經(jīng)新約的四位福音傳道者或福音書。十二座淺綠色青銅雕像在黑白色的屋檐上格外醒目。塔尖上避雷針是一只雄雞,不知道是不是有高盧雄雞之意。如果在白天,會更像一個瘦骨恂恂的老人伸出的手臂,指向深遂的天空,不知在找尋什么?也許是雨果筆下的那個善良而又丑陋的敲鐘的丑聾人卡西莫多,在尋找遠在天堂的美麗的吉普賽女郎埃斯梅拉達?他們那凄美的故事,今天還在由汩汩流淌的波浪深情地向你述說。
拱門上的浮雕是13世紀的原作,它們幸運的逃過了法國大革命時期的一系列劫難。“圣西奧菲勒斯入口”中央的浮雕上兩層描繪的是圣西奧菲勒斯的奇跡,最下一層是耶穌出生的場景:基督誕生,向眾生展示,無辜的屠殺(諸圣嬰孩慶日)。大門中間的立柱上是13世紀圣母瑪利亞的雕像。
“圣西奧菲勒斯入口”上面直徑13米的玫瑰窗,完工于1250年。玫瑰窗的彩色玻璃上描繪的主題是《圣經(jīng).舊約全書》,正中央是懷抱耶穌的圣母瑪利亞。這玫瑰窗的玻璃幾乎全部保留了中世紀的“原裝貨”。
在巴黎圣母院前方廣場的地面上有一個很不起眼的零點標志,這里就是巴黎的中心點。這個零點不僅是巴黎計算里程的零起點,它也是巴黎城市中心的“零坐標”:城市空間的零點和巴黎歷史的零點。在巴黎圣母院前的地面上,人們特意鑲嵌了一個圓型的有四方十字和八面星形的零點標志。
門前廣場邊上立著查理曼大帝的銅像,查理曼大帝統(tǒng)治的國家占了大半個歐洲,他死后三個兒子瓜分了他的國家,變成了三個國家,就是現(xiàn)在法國、德國和意大利的前身。他是撲克牌紅桃K人物。
廣場北側是“神恩院舍”(Hotel-Dieu),始建于公元651年,由當時的巴黎主教朗德利(Landry)倡議修建。這位主教過世后,被羅馬教皇冊封為“圣”(Saint),所以,他以圣.朗德利(Saint-Landry)入載史冊而名垂千古。在過去的悠悠歲月中,“神恩院舍”曾經(jīng)歷數(shù)次大火災與重建,我們現(xiàn)在看到的建筑是于1877年建成的。
“神恩院舍”,顧名思義好像和“醫(yī)院”沾不上邊,而建成之初確實也是如此。由於它純粹是一個慈善機構,它收容的是那些被社會遺棄的人——窮人、老人、病人、和精神病患者,一切事務由教會管理。中世紀的歐洲,宗教主宰一切,天主就是神,由教會管理的收容所理所當然的就成了“神恩院舍”了,這就是“Hotel-dieu”這個名稱的來由。據(jù)說,當時法國很多大城市都修建這種頗具宗教色彩的收容所,它們都用同一個名字——“神恩院舍”,而教會為了方便管理,“Hotel-dieu”傳統(tǒng)上肯定修建在主教堂旁邊。千百年來,雖然法國曾經(jīng)有過無數(shù)次的動蕩變遷,但是,“神恩院舍”始終沒有更變歷史賦予它的使命,它始終是上帝賜予窮苦大眾的棲身之處。
1801年,拿破侖在擔任法國首席執(zhí)行官(Premier Consul)期間,成立了一個統(tǒng)管巴黎區(qū)醫(yī)院的部門——這個部門就是今天的“巴黎醫(yī)院公共救濟事業(yè)局”(AP-HP)的前身——并把“神恩院舍”也納入其管轄內(nèi),從這時開始,“Hotel-dieu”雖然還是教會的附屬機構,但是政府已經(jīng)開始過問它的行政了。一百年后的1908年,法國第三共和的執(zhí)政當局實行“政、教分離”政策,強行結束了由教會管理“神恩院舍”的歷史,從此,它正式成為政府的公立機構。
導游介紹是精神病醫(yī)院。
巴黎圣母院正面相對的是法國警察總署。
左岸右岸,好像已經(jīng)不僅是一個地域上的區(qū)別,而更多的是理念和象征意義的不同。一條幾十米寬的大河,在人心浮動、靈活機巧的今天,能阻斷多少思想或行為的交流、融合和碰撞呢?但是,的確如此:左岸的環(huán)境是叛逆的,左岸的心靈是極端的;左岸的眼神是激情的,左岸的語言是感性的。左岸那些放蕩不羈、真實自然的靈魂,成就了法國“思想大國”的國際地位。法國現(xiàn)代歷史上規(guī)模最大、影響最為深遠的革命――1968年“五月風暴”,理所當然地是從左岸刮起來的。下一次革命,――如果還有壯懷激烈的下一次的話――那也一定先從左岸開始。至少,思想家們一定是在左岸的某家咖啡館中開始指點江山、激揚文字的。
左岸的魅力在于它的熱烈和豐富,右岸的影響在于它的實際和隆重。左岸是政治的,右岸是經(jīng)濟的。左岸重“情”,右岸多“欲”。左岸的成功標志大概是志得意滿、應者云集。充斥左岸的,是尋求真理的美。
正因為左岸是巴黎本地人聚集的地方,也是大學集中的地方,這里自然有著熱鬧的夜市。這里人聲鼎沸,不過這些人不再是行色匆匆或者駐足拍照的觀光客,他們幾乎都是巴黎本地人,或者是在巴黎上學的高材生們。
被譽為“巴黎的心臟”之一的圣米歇爾廣場(La place Saint-Michel),位于塞納河畔的法國巴黎第6區(qū)拉丁區(qū)一個十字路口處。廣場不大,周邊由古典建筑合圍,其南側高聳著圣米歇爾教堂,東臨巴黎圣母院,西靠巴黎古老的圣日耳曼街區(qū),北面是巴黎的商業(yè)區(qū)和市政府與巴黎蓬皮杜藝術中心,身后南面是巴黎一大、二大等大學及綠樹蔥蔭的盧森堡公園。
圣米歇爾廣場上最廣為人知的就是廣場中心這座圣米歇爾噴泉了,1855年由加布里埃爾建造而成,原擬獻給拿破侖一世,但是最后決定獻給天使長圣米歇爾。
噴泉由四層階梯形的承水盤組成,兩側各有一雙翼龍蹲像。
在中間的壁龕里,上置杜萊雕刻的銅像《圣米歇爾屠惡龍》,呈現(xiàn)給人們圣米歇爾手持仗劍伏龍、龍口吐水入噴泉的情景。
因為車拍,全景拍模糊了,網(wǎng)絡下載一張補償。
著名的圣米歇爾大街是奧斯曼改建巴黎時左岸的重要部分,與圣日耳曼大道同時開辟。圣米歇爾大道兩旁排列著無數(shù)的咖啡館、書店和出版社,是拉丁區(qū)最熱鬧的地帶。
導游帶我們步行,穿梭于大街小巷之中。圣塞韋林路(Rue St-Severin)。這是一條13世紀的老巷子,如今卻成為了熙熙攘攘的小餐館聚集地。這條街上有許多建造于17、18世紀的古老住宅,位于22號的則是巴黎最窄的建筑之一。
如此狹窄的街道,房屋長年不見陽光。
最受歡迎的是這種土耳其烤肉。
烤羊肉。
圣塞維酣教堂(Eglise St-Severin)是巴黎最古老及最美的火焰歌德建筑教堂之一。于524年一場滔天的大屠殺后唯一僅存的克羅維斯(Clovis)王之孫,即日后的圣庫路(Saint Claude) ,被收養(yǎng)在這塞維酣修道院并成為這裡的隱士。接著祈禱室成為小教堂,至十一世紀時圣塞維酣成為左岸最興旺的教堂。接著十三世紀時因第四次的十字軍東征之故,重新整建大教堂。
1681年路易十四的堂姊因與圣舒畢斯(St-Sculpice)教堂決裂,認養(yǎng)圣塞維酣教堂,1684年她邀請凡爾賽的建筑師勒布_(Le Brun)更新圣壇,成為今天的面貌。圣塞維酣教堂的外觀是十三世紀的建筑物,以右面最為精彩系列山墻裝飾著線腳及非凡的魔鬼滴水管。
左邊方形高大的鐘樓。
先賢祠建于于1791年建成,是永久紀念法國歷史名人的圣殿,是埋葬“偉人”的墓地。先賢祠內(nèi)安葬著伏爾泰、盧梭、維克多.雨果、愛彌爾·左拉、馬爾羅、居里夫人和大仲馬等。至今,共有72位對法蘭西作出非凡貢獻的人享有這一殊榮,其中僅有11位政治家。
著名的索邦大學,該校建于13世紀,是居里夫人的母校,現(xiàn)在,法國上流社會的政要都是要畢業(yè)于該校。
右轉到圣雅克路,再右轉就是著名的圣日耳曼大道。
圣日耳曼大道(Boulevard Saint-Germain)是法國巴黎的一條主要街道,位于塞納河左岸。該路呈弧形,東起圣路易島邊緣的Sully橋,西到通向協(xié)和廣場的協(xié)和橋,穿越巴黎第五區(qū)、巴黎第六區(qū)和巴黎第七區(qū)。在圣日耳曼大道的中段,與南北走向的圣米歇爾大道交匯。
圣日耳曼大道得名于圣日耳曼德佩教堂,這座教堂可以追溯到中世紀。
在圣日耳曼教堂邊上左邊是花神咖啡廳(Café de flore), 右邊是雙叟咖啡廳(Les Deux Magots) , 一般在右岸一杯咖啡只需要2歐元,而在這里卻需要7歐元。雖然價格懸殊,這里永遠都是需要排隊的,因為他們的名氣實在是太大了!就連著名作家海明威、雨果,存在主義作家西蒙·波娃等都曾經(jīng)活躍在這些咖啡廳。因此,有人說,在左岸,你隨便走進一家咖啡館,一不留神就會坐在海明威坐過的椅子上、薩特寫作的燈下,或靠在畢加索發(fā)過呆的窗口旁。有人描述說:“要是你再要一杯咖啡,侍者給你端來的,永遠是一樣的杯子,一樣的味道,只是價錢不一樣了……” 。左岸的咖啡館是藝術家的精神家園,左岸的咖啡刺激了人的靈感,活躍了人的思維。左岸把咖啡和文學、藝術結合在了一起,把咖啡和創(chuàng)造、個性聯(lián)系在了一起,在某種程度上說,塞納河左岸的咖啡館本身,就是一筆輝煌的世界文化遺產(chǎn)。正如所有巴黎人都認同的一句話:“左岸的人們在咖啡館談藝術,其它地方的人們是在咖啡館談咖啡。”
雙叟咖啡廳。
這倆清朝官員是這家咖啡館的標志
花神咖啡廳
力普啤酒屋, 最早是一對來自法德邊境的的夫妻利奧納,力普所開的餐廳, 供應阿爾薩斯的菜式和啤酒. 20年代被蓋茲先生買下,經(jīng)營成了巴黎電視界,演藝界,諾貝爾文學獎得獎作家和出版商聚會的地方,后來一些政治家也喜歡去那里宵夜, 前總統(tǒng)密特郎就是那里的座上客, 時不時會去喝一杯阿爾薩斯的啤酒.
這三個點連起來,就成為一個心的形狀, 換句話說它們是古典巴黎的心臟也不為過. 曾經(jīng)有人說過圣日爾曼廣場的生存,呼吸和心跳,全依賴著這三家咖啡館, 歐洲乃至世界的消息,都要通過這里來傳播。
巴黎國立美術高等學院是繼意大利佛羅倫薩美術學院、博洛尼亞美術學院后的世界第三所美術學院,已有三百年的歷史。作為全世界頂尖殿堂級的美術學院,它不僅在全世界的高等美術院校中影響巨大,在中國美術界影響也最為深遠,中國的老一輩油畫家徐悲鴻、林風眠、顏文梁、潘玉良、劉開渠、吳冠中、李風白等名家就畢業(yè)于這所學校。
中巴沒停,拍模糊了,借用網(wǎng)絡照片。
奧賽博物館是1900年建成,并在萬國博覽會前通車的巴黎市中心火車站。這座火車站的建筑富麗堂皇,美輪美奐,在鐘塔上鑲嵌有巨大的圓鐘,屋頂上有生動光彩的雕塑。在1939年這個火車站被廢棄不用,1973年,在當時的法國總統(tǒng)喬志·蓬皮杜提出,要利用它建一個國家博物館,陳列從拿破侖三世的"第二帝國"到立體主義興起之初長達近半個世紀的藝術精品。改建工程由藝術、電影、電視協(xié)會小組中標,其室內(nèi)設計工程是由意大利女建筑師伽艾·奧冷蒂承攬。如今,博物館收藏的藝術品已有4000多件,以繪畫和小型雕塑為主,還包括設計作品以及家具陳設,展出面積超過45000平方米。十九世紀歐洲最好的藝術品被放在這里,奧賽也因此被人稱為印象主義畫家的殿堂。一座廢棄的車站竟然可以被改造成氣勢如此恢宏的博物館,真讓人佩服法蘭西人這種與生俱來的藝術氣質(zhì)和高超的構思。
波旁宮是座具有260多年歷史的古典建筑,由意大利設計師Lorenzo Giardini所設計。坐落在法國巴黎塞納河南岸,原是國王路易十四的女兒波旁公爵夫人的王府,1789年以后,波旁宮差不多一直是法國最高立法機構的所在地。它被看作是法國法律的象征。1830年起用作國民議會,拿破侖當皇帝時把它臨塞納河一面改成柱式門面,以便與河對岸雅典風格的瑪?shù)氯R娜教堂遙相呼應。
榮軍院圓頂,建于1679至1706年間。是建筑師哈社安·芒薩爾的杰作之一。該建筑的特點是形式單純,風格典雅莊重。建筑分兩層,為四方形設計。正立面典雅而對稱,在飾有三角形楣飾的成對圓柱圍攏的碩大的鼓形基座上,一圈樸素的托臂烘托出精巧的圓形穹頂,穹頂上飾有花環(huán)和其他以花卉植物為基本圖案的裝飾。穹頂上裝飾的金箔在陽光下熠熠生輝,建筑頂端是一個小巧的穹窿頂塔,錐形尖頂距地面高度107米。圓頂內(nèi)部的希臘十字形教堂之內(nèi),夏爾·德拉夫斯繪制了四福者像。在穹窿正中央,他畫上了圣路易將他戰(zhàn)勝異教徒的寶劍獻給基督的畫面。穹頂正下方是通往地下室的入口,那里就是拿破侖的圣祠。拿破侖家族成員的墓也在這里,包括他兩個兄弟的遺體和他第二任妻子的心臟。
拿破侖·波拿巴于1821年5月5日死于圣赫勒拿島,但是直至7年后,法國人才從英國人那里得到許可,將皇帝的遺體帶回自己的祖國。路易菲利普派自己的兒子前往圣赫勒拿島監(jiān)督發(fā)掘皇帝的遺體。這次重返法國是這位受到百姓摯愛的法國人最后一次榮耀之旅,他的士兵對他滿懷敬意,而他的敵人則對他充滿畏懼。1840年9月,一條船載著拿破侖的遺體前往阿爾夫,接著沿塞納河一路駛往巴黎。12月15日,在風雪中,幾乎全巴黎的市民都參加了皇帝的葬禮。靈柩沿著香榭麗舍大街駛進榮軍院圓頂教堂。就這樣,拿破侖漫長的流放生涯終告結束。像埃及法老一樣,拿破侖的遺體被安放在六層棺木之中:最里層是錫棺,第二層是紅木棺,第三、四層均為鉛制棺,第五層是烏檀木,第六層是橡木棺。最后,這些棺木又被放入巨大的紅色花崗巖大理石棺中,放入建筑師維斯孔蒂特地為他設計的地下墓室里。普拉蒂耶創(chuàng)作的12座大型女神像,以守靈的姿勢環(huán)侍在皇帝周圍,仿佛象征著全體法國人民又一次團結在他們偉大的英雄身邊。緊挨著拿破侖墓的是他的兒子“羅馬王”——人們浪漫的稱他為“小憲”——的墓,他1832年因肺結核于維也納病逝,年僅21歲。拿破侖生前分離的骨肉,死后終于得以團聚。
凱旋門
夏樂宮(Palais de Chaillot)分為兩大部分,東邊是法國建筑藝術博物館,歌劇院;西邊是民族博物館,海洋博物館(內(nèi)有運拿破侖遺體船的模型)(Musee de la Marine)。德洛卡德洛廣場面對夏樂宮的正門,是一個半圓形的廣場,廣場上有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法國英雄福熙(Foch)的騎馬雕像。福熙領導法軍從泥濘的戰(zhàn)壕里打敗德軍,但和談的時候卻沒有他發(fā)言的地方。當他在戰(zhàn)后1919年認真看了戰(zhàn)勝國與德國簽訂的《凡爾賽合約》后,他說出了一句極其經(jīng)典的“名話”——“此非和平,乃二十年之休戰(zhàn)也。” 后來還不幸被他言中,德國又引發(fā)了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
夜色下的德洛卡德羅花園,細細的噴泉水流和柔和的燈光給巴黎的夜色增添了靚麗的風景,燈光在水面上慢慢蕩漾。
平臺下方還有十幾門水炮,噴水時蔚為壯觀。
夜色下噴水池兩側的群雕 。
夏樂宮與埃菲爾鐵塔隔河相對,是觀賞埃菲爾鐵塔的最佳地點,它那兩座呈圓弧形的建筑,彷佛一雙延伸的手臂正準備擁抱埃菲爾一般。當年,希特勒訪問被征服的巴黎時,在夏樂宮留影,背景就是埃菲爾鐵塔。
夜幕下的艾菲爾鐵塔在2.5萬盞燈光的照射下,通體透亮輝煌,宛如包了金子一般,鐵塔像披著珠光寶氣的利劍直指蒼穹。艾菲爾鐵塔的塔頂還有一組探照燈在緩緩地旋轉,兩道燈光照射在夜空中,光芒萬丈,煞是好看!廣場水柱一飛沖天,四散的水霧漫天飛舞,襯得埃菲爾鐵塔分外妖嬈。
深夜12點,巴黎深度游圓滿結束,也是歐洲行的終結,明天一早就乘飛機離開巴黎回國了!
美麗的巴黎給我留下美好的記憶。直到我寫游記時,已時隔兩個多月了,仍然沉浸其中,不能自拔。
我們的歐洲行程是巴黎進,巴黎出,實際在巴黎游覽的時間是兩整天。盤點我去過的景點,導游安排的有:凱旋門、協(xié)和廣場、盧浮宮、埃菲爾鐵塔、香水博物館和老佛爺百貨商場;自費項目有:35歐塞納爾游船、70歐凡爾賽宮、70歐巴黎圣母院+巴黎深度游(紅磨坊、左岸、榮軍院、夏樂宮、埃菲爾鐵塔夜景);自己在空隙間自行安排參觀有:先賢祠、瑪?shù)律彺蠼烫?、莎士比亞書店、巴黎歌劇院、旺多姆廣場、亞歷山大三世橋、大、小皇宮、圣心大教堂、杜樂麗公園、桔園美術館。除前三個景點(先賢祠、瑪?shù)律彺蠼烫?、莎士比亞書店)其它景點均只觀看外觀。
我已年過七十,再也沒機會再到巴黎,但愿有奇跡發(fā)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