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 君幸食
"君幸食"的題記在馬王堆漢墓出土的器物上多次出現。"幸"是希望、祈求并免兇化吉的意思,"君幸食"三字就是要表達仆從們奉上一道美食請主人或賓客享用并同時獻上美好祝愿的意思。
分為優(yōu)選食材、精烹細制、分餐而食三組文物,體現出轪侯家用何種食材,采取何種方法烹飪出美食,然后用何種食具來享用,反映當時美食配美器的奢華生活。
優(yōu)選食材
存有豆類的竹笱
除天鵝肉外,墓中還出土有斑鳩、麻雀、家雞、鴨等肉禽以及野雞、雁、鵠、鵪鶉、鴛鴦、鷓鴣、喜鵲、火斑鳩、竹雞等。
存有魚骨的陶罐
精烹細制。
墓中烹煮食物的炊具有釜、甑、鼎等,有煮、蒸、烤、炸、煎、炒等烹飪方式,有調味品十余種,苦咸酸辛甘五味俱全,烹制美味菜肴百余款,湘菜特質已初具雛形。
陶釜和陶甑
這是一套用于蒸食的陶甑,由陶釜和陶甑組成,這套釜、甑的表面還有一層輕薄的錫箔,《遺冊》稱之為“錫(涂)”陶,可以直至裝飾和保護作用。
彩繪陶盒 辛追墓出土
高14.5厘米、口徑19厘米、內徑15.6厘米、腹徑18.9厘米
盛貯食物的器具。盒呈扁圓形,子母口,器蓋表面磨光涂彩,用藍、綠、銀灰三色繪弦紋、波狀紋和云紋,出土時器內盛小米餅。秦漢彩繪陶較為常見,是彩繪陶發(fā)展的一個高潮。彩繪陶色彩絢麗、充滿浪漫情調,品種有壺、盒、碗、爐、奩等,主要用作明器,常繪有幾何紋及人物、動物等紋飾。
出土時內存雞骨。
云紋漆鼎,辛追、利豨墓出土。
高25厘米,兩耳間距28厘米
鼎為盛食器。它們是目前現存完好的西漢漆鼎,堪稱“標準器”。辛追墓的七鼎反映了轪侯家享有“諸侯七鼎”的等級制度。
旋木胎,胎厚,體形穩(wěn)重,有蓋。蓋與鼎身作子母口扣合。蓋作球面形,上三個橙色環(huán)形紐。器身口微弇,鼓腹,底略呈圜形,有一對直耳,三獸蹄形足。鼎外髹黑漆,內髹紅漆。蓋面中心繪一變形龍紋,龍紋周圍用朱、灰綠二色漆繪S形卷云紋、渦紋,卷云紋間隙繪有變形鳥紋,蓋邊沿朱漆繪寬、細弦紋各一道;器身兩耳均在黑漆地上用朱漆繪勾云紋,口沿外側在兩朱色弦紋之間用朱漆繪一道豎條紋間飾小鋸齒紋組成的圖案9組,腹上部在寬、窄兩道朱色弦紋之間朱漆繪一道菱形、水波紋組成的幾何紋裝飾帶,腹下部亦在寬、細兩道朱色弦紋之間用朱、灰綠二色漆繪幾何云紋、渦紋,云紋間隙繪有變形鳥紋;足部用朱漆繪獸面紋。鼎底部朱書"二斗"兩字,經實測其容量為4.3升。底部和蓋內有戳印。器腹內留有明顯的旋削痕跡。器底光素無紋。
漆繪云紋匕(前排)
柄長36.4厘米,斗寬8.5厘米
斫木胎,系用刨、剜、鑿等手法將一木塊或木板斫削出器形。分斗和柄兩部分。斗作簸箕形,斗內紅漆無紋飾,背面黑地,上繪紅色和灰綠色組成的云紋。長柄,柄端和柄中間各有朱繪寬帶紋一道,其余為黑地,上繪紅色和灰綠色的云紋。柄的背面為黑地無紋飾。
令人驚奇的是當考古工作者在清理一號墓云紋漆鼎時,竟然發(fā)現此鼎內盛放有湯和蓮藕片,并且浸泡在湯中二千一百多年的蓮藕片仍清晰可辨。更使人不解的是:鼎中的藕片在搬動后竟然全部神奇般地消失了。這藕片為什么放在水中浸泡了二千一百多年都還存在,而出土后卻又迅速消失了呢?據有關專家解釋,出土時仍清晰可見的藕片,其實內部纖維早已腐溶,僅存一完整的外形而已,出土后遇空氣氧化作用,加上在起取的過程中不可避免地震蕩,藕片就會迅速溶解于水了。慶幸的是,當時留下了珍貴的照片。有專家認為,這一現象說明長沙地區(qū)二千多年以來沒有發(fā)生過較大的、有破壞性的地震。
轪侯家食譜
“食物”遣策(竹簡10片)、豆鼓姜醬、陶罐。
“食物”遣策
竹笱木牌上的肉食。
分餐而食
墓中各類成套餐具,形象解讀了漢初包含禮儀和方式。歺前行沃盥之禮,餐時以筳鋪席,以席設位。賓主次第席地而坐,面前擺放食案,上列各式餐具,食品豐簡按地位高低不同。鼎、鍾、鈁、壺等大器放于席個筳上,后世所說“筵席”即指這種分餐制。
云龍紋大漆盤
高13厘米,口徑72.5厘米
沐浴承水之器。旋木胎。體型大,盤內髹紅漆,外髹黑漆,內外壁和口沿均黑漆上朱繪幾何鳥頭紋;盤內髹紅、黑漆各兩組,紅漆上無紋飾,黑漆上朱、灰綠二色繪云龍紋,以漩渦紋組成龍的須角和鱗爪;內圈云龍紋外有二條較窄的幾何形鳥頭變形紋帶。外底黑漆上朱書“轪侯家”。色彩有明有暗,十分協(xié)調。整個器物光亮如新,紋飾清秀華美,是西漢前期漆器的代表性作品。
云紋漆匜(上)、 云紋漆水盂(下)
云紋漆匜
長28厘米,寬23厘米
盥洗器。斫木胎,外底朱書“轪侯家”三字,并隱約可見烙印戳記“成市草”,表明該匜造于漢代著名漆器生產中心蜀郡成都。匜壁畫有四只翩翩起舞的鳳鳥,勾勒簡潔、曲線流暢,畫面清晰利落,情趣盎然。造型單純自然,很像水瓢。
云紋漆水盂
奉匜沃盥所用的盥洗用具,它是先秦祭祀、宴饗前的重要禮儀。通常貴族洗手時,由老少兩人在旁輔助,長者用匜中清水自上而下為貴族澆手,少者則捧盤或盂承接用過的棄水。
云龍紋漆平盤、“君幸食”貍貓紋漆食盤、云紋漆食奩。
云龍紋漆平盤
高3.6、直徑48.9厘米
盛食器。旋木胎,盤內髹紅漆和黑漆各二組,黑漆地上朱繪變體的云龍紋,并以漩渦紋組成龍的須角和鱗爪,口沿上為波折紋、點線紋,內外壁為鳥頭形圖案,整體筆法工整。外底朱書“轪侯家”。
“君幸食”貍貓紋漆食盤
28.5厘米、高6厘米。
尺寸略大,寬沿、敞口、淺弧腹、平底通體髹黑漆,盤外繪有云紋,盤內繪有卷云紋、貍貓紋、龜紋等,盤內外有文字,盤內為“君幸食”,盤外底為“九升”、“轪侯家”。
每只漆盤內壁底部的中心都畫有一只貍貓,僅有1件畫的是一只烏龜。貍貓用朱漆單線勾勒,內涂灰綠色漆,用朱色繪眼、耳、胡須、爪、尾花紋。貓兩眼圓睜,豎耳長尾,身上裝飾有點紋。
盤腹部用朱、灰綠兩種顏色漆繪連續(xù)卷云紋,卷云紋之間等距離裝飾有三只貍貓紋。只有極少數的不同情況,偶見內腹壁畫等距離畫兩只貍貓與一只烏龜、兩只貍貓與一只青蛙、一只貍貓與兩只老鼠。
盤、卮、耳杯等食器均擺放在很矮的承案上。由于食器基本都是低矮、敞口狀,其中的食物很容易受到鼠、蛙、蛇等的侵蝕。為了避免動物偷食,古人就在食器上畫貓,用以警示。
所有漆食盤上所畫的貍貓共有100多只,它們或兩耳豎立,蹲踞呈虎狀;或獨耳上揚,匍匐前行……形象生動,無一雷同。展柜左側有一個視頻,展示這些可愛的萌物。
云紋漆食奩
高9厘米、直徑23.5厘米
盛食器。夾纻胎。蓋頂用白色凸起線條勾邊,內有礦物顏料調油勾填朱、綠二色云紋,邊緣由菱形紋、波折紋組成兩周裝飾帶。蓋、上層和底的外壁均用同樣的方法繪油彩云紋。紋飾層次分明,云紋舒卷,具有強烈的立體效果。
點紋漆盂 辛追、利豨墓出土。
高9.3厘米,口徑25厘米
盛食器。出現于商,流行于周。盂原來用于盛羹湯,秦漢時也可用來盛飯食。
彩繪陶盒 辛追墓出土
腹徑20.6厘米,通高18厘米
旋木胎,系取一大小適當的木塊,旋出外壁和底部,而腹腔可能是剜鑿出來的,胎質較厚。漆盒由上蓋和器身兩部分以子母口扣合而成,蓋頂有一圈高約1厘米的凸棱,器底有凸棱似的圈足。器表髹黑漆,器內為紅漆。蓋頂中心以紅色的線條勾勒出三只鳳鳥,鳳鳥作反首回盼、相互呼應的姿態(tài),鳥身羽毛細如發(fā)絲。整個圖案組織嚴密對稱,線條流暢。上蓋四周和器身腹部均朱繪鳥形圖案。蓋內和器內均以黑漆書寫“君幸食”三字,外底部以紅漆書寫“六升半升”四字。出土時,漆盒內裝有餅狀實物。
玳瑁樽(右)、嵌玉銅樽(左)
玳瑁樽
利蒼墓出土,通高13.9厘米、口徑8.5厘米,重165克
盛酒器。古時稱有足者曰"樽",無足者曰"卮"。玳瑁為非晶質體,呈微透明至半透明,具蠟質至油脂光澤,其制作的用品較為珍貴。此玳瑁樽造型精致,蓋及腹壁采用玳瑁,底為木胎。蓋、身的口和底的邊皆用銅條扣包,它與鎏金嵌玉銅樽同出于利蒼墓,是利蒼身份的象征。
嵌玉銅樽
口徑9.7厘米,高18厘米
樽呈八棱圓筒形,由8塊長11,寬3,厚0.3厘米的玉片鑲嵌在銅架框架中構成。蓋,底為玉,蓋上置三"S"形銅紐,樽身一側有環(huán)形玉底附三獸面蹄足,頂部玉片直徑7.6,中心厚0.7厘米,中心刻柿蒂紋,其外刻多圈云紋,樽身所嵌玉片作淺灰色,從上至下三組陰刻花紋,上下兩組為工整密集的云紋,中間一組為昂首,翹尾,張足起舞的鳳紋,底部玉片作灰白色,外邊刻谷粒紋,白玉,外表刻柿蒂紋。
彩繪漆陶鐎壺
高10厘米,腹徑18厘米,把手長6厘米
彩繪,直口,平唇,矮頸,三矮足,無蓋,體扁圓。肩部置獸首形流,腹部裝管狀把手。灰色胎,手制。通體涂白粉,再繪以紅、黑二色的粗弦紋。該壺造型簡樸,為生活中的實用器,屬于溫酒用器。溫酒時使用文火慢慢將酒溫熱。據《玄應音譯》卷中記載:“鐎,溫酒也,三足有柄。”此件陶鐎壺正符合史書記載。
彩繪陶鈁 辛追墓出土
高35.8厘米,口徑10.7厘米,底徑14.7厘米
盛酒器。泥質灰陶。出土于南邊箱。器身合模制成。鈁指的是方口大腹的容器,用以盛酒。器表磨光髹漆,除下腹部外,周身用黃、綠、銀灰三色粉繪成花紋。肩部二鋪首上各繪一昂首立鳳,另兩側及四角各繪一花瓣狀云紋;腹部四邊各繪一卷云紋;圈足四邊各繪一鳳紋;器蓋的頂部,用銀灰、朱紅二色繪四蒂紋,四坡則有黃、灰二色的弦紋和波狀紋。
漆器展廳局部。
正中是“君幸食”食器一組,左側是酒具,右側是食具。后面的展柜是漆卮,最后是四臺多媒體演示臺。
“君幸食”食器一組
位于漆器展廳正面。
自左至右:兩件云鳥紋漆鈁、云紋漆案及食具(后排)和“君幸酒”“一升”云紋漆耳杯(前排)、龍紋漆竹勺、兩件云紋漆鐘。
云紋漆案及食具(后排)
案上置五個漆盤、兩個漆卮和一個漆耳杯,左側還有一雙竹筷。
“君幸酒”“一升”云紋漆耳杯(前排)
云鳥紋漆鈁
辛追墓出土
高52厘米,腹邊長23厘米。
鈁是指方形的壺。這件云紋漆鈁為直口平唇,口沿部分有一領圈,鼓腹,圈足。器表面髹黑漆,器內髹紅漆。器表彩繪鳥頭形、云紋、菱形圖案等。出土時,器內殘存酒類沉渣。漆鈁(fāng)的圈足外有戳記,字跡模糊不可辨識。將這些戳印互相對照可以認出有:"成市草"、"成市飽"、"中御飽"、"南倻國"等字樣。不同戳記往往出現在一件器物上。這些戳記是說明產地和生產作坊的。“成市”即今成都,“草”通“造”,“飽”有再涂漆之意。這說明馬王堆漢墓有部分漆器由成都官府作坊制作。
漆案旁的竹箸
"君幸酒"漆耳杯
共出土九十件形狀相同、大小略異的漆耳杯。其中,有五十件題款為"君幸食",四十件題寫"君幸酒"。"君幸酒"杯均為木胎斫制,橢圓形,侈口,淺腹,月牙狀雙耳稍上翹,平底。內壁朱漆,外表黑漆,紋飾設在杯內及口沿和雙耳上。這四十件耳杯可分成大、中、小三種型號。中型杯有二十件,杯內紅漆襯地,上繪黑卷紋,中心書"君幸酒",杯口及雙耳以朱、赭二色繪幾何云形紋,耳背朱書"一升"器形線條圓柔,花紋流暢優(yōu)美;大、小型杯各十件,大杯無花紋,小杯兩耳及口沿朱繪幾何紋,大小杯皆有"君幸酒"字樣,大杯耳背朱書"四升"。
云紋漆鐘
高57厘米,腹徑35厘米
漆鐘有一個碩大的腹腔,里面髹紅漆,外表髹黑漆,在它的頸部飾有鳥形圖案,口沿和圈足上朱繪波折紋和點紋,肩部和腹部飾有三圈朱色和灰綠色的云氣紋和幾何圖案,蓋上繪有云紋,并有三個橙黃色紐。線條流暢、灑脫。
外底部正中書有“石”字,“石”為漢制120斤,相當我們今天的27斤。經實測其容量為19.5升,像這樣大的漆鐘一般是用于宴會場合。漆鐘為旋木胎制成,其胎質較厚,給人以造型穩(wěn)重牢實之感,要制作如此大的一件旋木胎漆器非常的困難,可謂是一件精美的藝術品。
龍紋漆竹勺
利豨墓出土。勺為取酒器。
竹胎,分斗和柄兩部分。馬王堆漢墓出土的漆勺僅為兩件,且在長沙地區(qū)的戰(zhàn)國和漢代墓葬中很少發(fā)現這種竹胎漆器,實為珍貴。
漆器展廳左側
特效攝影,鏡像。
"君幸酒"漆耳杯
共出土九十件形狀相同、大小略異的漆耳杯。其中,有五十?件題款為"君幸食",四十件題寫"君幸酒"。"君幸酒"杯均為木胎斫制,橢圓形,侈口,淺腹,月牙狀雙耳稍上翹,平底。內壁朱漆,外表黑漆,紋飾設在杯內及口沿和雙耳上。這四十件耳杯可分成大、中、小三種型號。中型杯有二十件,杯內紅漆襯地,上繪黑卷紋,中心書"君幸酒",杯口及雙耳以朱、赭二色繪幾何云形紋,耳背朱書"一升"器形線條圓柔,花紋流暢優(yōu)美;大、小型杯各十件,大杯無花紋,小杯兩耳及口沿朱繪幾何紋,大小杯皆有"君幸酒"字樣,大杯耳背朱書"四升"。
耳杯或稱羽觴,其名之由來,一說是因其形狀似爵(雀),兩耳像雀之雙翼;一說是杯上可插羽毛,有催人速飲之意。古時用于盛酒或盛羹。據漢代文獻《鹽鐵論》記載,一杯用百人之力方可制成,故價格十分昂貴,一個漆杯的價格甚至相當于十個銅杯。作為飲食器皿,漆器比青銅器更具優(yōu)越性,故為宮廷及貴族官僚所愛好。漆器因此也成了特權和財富的象征。
漆具杯盒
高10.7、長18.5、15.7厘米
長沙馬王堆三號漢墓出土
存放耳杯的器具。斫木胎。器具杯盒內盛耳杯8件,7件順疊,1件反扣。由蓋和器身兩部分以子母口扣合而成。器內髹朱漆,外髹黑褐色漆,以朱、黑二色繪云紋、漩渦紋和幾何圖案。盒口沿處朱書“轪侯家”。反扣杯內以黑漆書寫“君幸食”三字。造型新穎,制作精巧。是中國古代漆器中不可多得的珍品。
漆卮
卮杯為飲酒器,據漢墓的遣策與器底銘記,分為“斗卮”、“七升卮”、“二升卮”、“小卮”四種”。此卮內底朱漆書“君幸酒”,外底部朱書器物的容量為“七升”。
“君幸食”小漆盤
高3厘米、口徑18. 2厘米
盛食器。旋木胎。盤內髹紅漆,盤心在黑漆地上朱繪卷云紋,卷云紋中間以朱漆書“君幸食”三字,口沿朱繪波折紋和點紋,口沿內朱繪線紋和B形圖案。盤外髹黑漆,近底部朱書“一升半升”四字。
展廳后部
多媒體演示臺
2.3 衣被錦繡
墓中出土男女梳妝用具七套??芍怪髯⒅貎x容修飾。衣物、衣料數百件,包括絹、紗、羅、綺、錦、麻布等各類織物,采用印染、印花、彩繪、刺繡等 裝飾工藝。款式多樣的四季衣裝,保存完好,色彩鮮艷,工藝精湛,引領了長沙國著裝時尚,見證了漢初編織業(yè)的卓越成就。
后排:玳瑁梳(右)、玳瑁篦(左)(利蒼墓出土)
篦齒59根,梳齒20根,都很均勻。二者大小形狀完全一樣。黑褐色,器表玳瑁紋路清晰。馬蹄形。漢代的著名詩篇《孔雀東南飛》中就有"足下躡絲履,頭上玳瑁光"的詩句。玳瑁梳、篦屬于珍貴的梳妝用具,非常人可以擁有。因為玳瑁本身就非常難得,用它來制作精美的用具就更是工藝復雜,費時費功。
前排:
左側:玉組佩(利蒼墓出土)。由玉環(huán)、玉飾組成。
右側:銅帶鉤(上)、銀帶鉤(下)(利蒼墓出土)。銅帶鉤用來系束腰帶,銀帶鉤用來系刀劍、印璽和佩飾等掛件。
此妝奩為上、下兩層夾纻胎漆器。
蟠螭紋銅鏡(利豨墓出土)。
器表用白色凸線勾出邊框、卷云紋、幾何紋,紋飾內填調油礦物顏料。
“湘博”鎮(zhèn)館之寶、列入2013年國家第三批禁止出國出境展示文物:這件“漆奩”為盝頂(屋頂形式的一種)長方形,木胎,奩身滿布凸起的云氣紋作裝飾,其作法是先以白色瀝粉勾出凸起的線條輪廓,再用朱、綠、黃三色漆勾填出色彩燦爛的云氣紋,使之產生立體效果,奩上凸起的線條稱作“識文”,“識”有高起之意,陽識和堆起都是在器面上堆出花紋作裝飾,此工藝統(tǒng)稱為“堆漆”。
通高17.2厘米,口徑28厘米。
妝奩。頂微拱,直壁,平底。器身分為上、下兩層,連同器蓋共三部分。外髹黑漆,內髹紅漆。整器采用錐畫工藝,在漫卷的流云中刻有奔跑的小兔、匍匐前行的小鼠、自在的游魚、飛翔的鳳鳥、長翅的怪獸等圖案。主要部位則為神人騎獸遨游和一幅極其生動有趣的狩獵圖。狩獵圖中,手執(zhí)長矛的獵人,正在奮力追趕兩頭驚慌失措的奔鹿:一頭倉皇回顧,一頭騰空跳躍,急急逃竄,形象逼真而傳神,使畫面充滿緊張的氣氛,具有強烈的動感。線條婉轉、柔和,層次分明,繁而不亂,顯示出漢代漆器錐畫工藝的高超技巧。也有學者認為錐畫紋飾的主題并不是要表現“狩獵”,而是要表現神人羽化升仙。出土時,這個雙層奩蓋上放置豹紋錦包袱,但已殘。奩內下層放置絲帶三根,絲織品殘片一束,假發(fā)一束,帶孔骨器一件,小棒五根。由此可知,這是一件用于盛放化妝用具的奩盒。簡二七一“布曾(繒)檢一,錐畫,廣尺二寸”疑即指此奩。
雙層六子錐畫漆妝奩
利豨墓出土。夾纻胎。分上、下層,內置梳妝和化妝用品。器表錐畫云氣紋、幾何紋、飛鳥、奔犬、立鹿等紋樣。
“雙層六子錐畫漆妝奩”內裝梳妝用品
角質鏡(右)、絲棉擦鏡(左)
自左至右:角質篦、角質梳、木篦、木梳
⑦竹擿、⑧漆柄茀、⑨角質鑷、⑩鐵環(huán)首刀
自左至右:遣策、彩繪雙層九子漆奩、五子漆妝奩
五子漆妝奩
通高1.5、口徑34厘米
長沙馬王堆一號漢墓出土
化妝奩盒。卷木胎,器表和蓋內及底部中心全為黑褐色地,朱繪云紋,蓋頂以紅色和灰綠色繪云紋和幾何紋,器身外壁近底處和內壁近口沿處均朱繪菱形幾何紋一圈。出土時內裝5個圓形小奩及鏡擦、鏡衣、銅鏡、環(huán)首刀、笄、鑷、算、印章、木梳篦等。
銅鏡
黃楊木篦、黃楊木梳、鏡擦
環(huán)首角質刀、角鑷、漆柄茀
彩繪雙層九子漆奩(后排)
前排自左至右:⑦竹擿、⑧漆柄茀、⑨角質鑷、⑩鐵環(huán)首刀
西漢 彩繪雙層九子漆奩
1972年湖南省長沙市馬王堆一號漢墓出土。
高19.2厘米,直徑33.2厘米。
梳妝奩。專門放置梳妝用具的器物。遣策中稱作“九子曾檢”,出土時以“信期繡”絹夾袱包裹。器身分上下兩層,連同器蓋共三部分。蓋和器身為夾纻胎,雙層底為斫木胎。器表髹黑褐色漆,再在漆上貼金箔,金箔上施油彩繪。蓋頂、周邊和上下層的外壁、口沿內以及蓋內和上層中間隔板上下兩面的中心部分均以金、白、紅三色油彩繪云氣紋,其余部分涂紅漆。上層放置手套三雙,絲綿絮巾、組帶、絹地“長壽繡”鏡衣各一件。下層槽內放置9個小奩,計橢圓形2件、圓形4件、馬蹄形1件、長方形2件。小奩內放置化妝品、假發(fā)、胭脂、絲綿粉撲、梳、篦、針衣等物品。貴為丞相夫人的辛追,生前應該是用此類梳妝奩存放自己的梳妝用具和貼身物品的。此奩在空間上作了巧妙的排列,既節(jié)省了空間,又使整個器身美觀實用,堪稱漆器中的精品。
“雙層九子漆妝奩”內裝梳妝用品示意圖
長8.5厘米、寬5厘米
馬蹄形。篦齒比梳齒細密,這把木篦寬度只有5厘米,卻有74根齒,黃楊木是一種質地非常堅硬的木料,用它進行雕刻是相當困難的,此篦雕刻之細密均勻令人難以想象,這說明西漢時期的手工業(yè)技術已經非常先進了。
黃楊木梳(右)。
此黃楊木梳23齒。
假發(fā)。
粉撲。
辛追、利豨墓出土衣、衾展示廳
按紋樣劃分,馬王堆漢墓出土的繡品有信期繡、長壽繡、乘云繡、茱萸紋繡、云紋繡、貼羽繡、桃花紋繡等。其中信期繡、長壽繡和乘云繡是馬王堆漢墓出土的眾多繡品中最有名的品種。
“信期繡”的主題花紋為寫意的燕子,同時配以卷枝花草和穗狀流云紋。由于燕子是定期南遷北歸的候鳥,每年總是信期歸來,故這種繡品得名“信期繡”。信期繡圖案紋樣單元較小,線條靈動細密,極富美感。
“乘云繡”是以朱紅、金黃、紫、藏青、絳紅等多色繡線,繡出飛卷的如意頭流云,以及在云中僅露出頭部的鳳鳥。乘云繡象征“鳳鳥乘云”,寓意吉祥。
“茱萸紋繡”等繡品的名稱都是根據其紋樣命名的,茱萸紋繡的圖案由茱萸花、卷草紋和云紋等組成。漢代以茱萸為吉祥花,寓意消災避難,長生不老。
"長壽繡"似朵朵卷曲的祥云舒展在仙樹的枝葉間,細看則是茱萸﹑鳳鳥等吉祥生物顯現在云中,也許這是戰(zhàn)國時期楚地刺繡龍鳳紋的一種抽象化演變,神奇浪漫色彩十分濃厚,具有古拙的藝術風格。茱萸是一種益草?!段骶╇s記》:"佩茱萸,食蓬餌、飲菊花酒,令人長壽。"鳳鳥是神鳥,屈原《楚辭》中有"吾令鳳鳥飛騰兮,繼之以日夜"句,鳳鳥出現,天下大康寧。生活的康寧,也使人長壽。
印花敷彩紗
辛追墓出土
先印染枝蔓,再手繪紅花,是迄今所見最早的印繪結合的絲織品。圖案為變形藤本科植物紋樣,外廓略呈菱形,四方連續(xù),錯綜排列。枝蔓為印花,蓓蕾、花穗和葉子彩繪而成,極費工時。該墓出有三件印花敷彩紗絲綿袍。
對鳥菱紋綺地“乘云繡”
辛追墓出土
黃色對鳥紋綺是乘云繡之質地,它是用一組經線和緯線交織的一色素地,生織后煉染的提花織物。底部為平紋組織,花部為三上一下的經斜紋組織,也就是說其結構是:在平紋素地上起三上一下的四枚經斜紋花。其花紋圖案構思新穎獨特,以細線條雷紋組成縱向連續(xù)的菱形花紋,再在每個菱形花紋框內,填以橫向變形對鳥、變形植物花草,每組三層,分別為對鳥和兩種不同的菱形花相互交替分布,紋飾清晰,構圖規(guī)整,卻又不失靈活。每個菱紋長62厘米,寬48厘米,花紋循環(huán)較大,使得織物表面光澤柔和,具有明快之感。
乘云繡黃色對鳥菱紋綺以鎖繡針法繡成,針腳平整勻齊,繡工細致。繡線以朱紅、絳紅、淺綠、藏青色絲線為主,朱紅色主要繡帶眼狀的桃形花紋(有說為鳳鳥),用藏青色繡枝蔓,朱紅色、絳紅、淺綠繡變體云紋,用色雖然簡單,但色彩艷麗濃重。其圖案線條流暢,構圖靈活,富有浪漫氣息,是西漢時期富有代表性的作品,體現了我國當時紡織業(yè)發(fā)展的水平,是刺繡中的佳品。
絹地“長壽繡”
辛追墓出土
長54厘米、寬41厘米。
絹地"長壽繡"在絹上用淺棕紅﹑橄欖綠﹑紫灰、深綠等色絲線,以鎖繡針法繡出變形云紋﹑花蕾﹑枝葉及其鳥頭的圖案。
金銀色火焰紋印花紗
辛追墓出土
又名為泥金銀色火焰紋印花紗。因金、銀均可研碎成極細小的粉末,調膠后呈泥狀,稱為泥金、泥銀,其圖案由均勻細密的曲線和一些小圓點組成,曲線為銀灰色和銀白色,小圓點為金色或朱紅色。圖案的外廓略作菱形,每個單位長6.1厘米,寬3.7厘米,錯綜連續(xù)排列,通幅共有圖案13個單位。圖案線條分布細密,間隔不足1毫米;無漬版脹線情形;交叉連接較多,無斷紋現象。根據這些特點,經過模擬實驗證實,其紋飾是用雕刻凸版套印的。用長寬各2.8厘米的"個"形紋、4.3×3.5厘米的多條曲線組成的花紋以及3.5×2.8厘米的圓點紋戳印,分三步套印而成。第一步用"個"字形紋戳印成銀白色的長六角形網眼、即所謂"龜背骨架";第二步,在網眼內套印銀灰色曲線組成的花紋;第三步,套印金色或朱紅色的圓點紋。按這種紗的幅寬推算,每米大約印有圖案單位430個,每個單位套印三版,即達1200多次,其印制難度可想而知。
對鳥菱紋綺(利豨墓出土)。
細線條雷紋組成四方連續(xù)菱形,狀似耳杯,文獻稱之為“七彩杯文綺”,又因菱形可向四方無線連續(xù),故也稱“長命紋”。對鳥菱紋綺是菱花紋內織植物花草和鳥紋,屬于漢朝紡織工藝新品種。
夔龍紋錦(利豨墓出土)。
此錦紋樣類似于青銅器常見紋飾的夔龍紋。
幾何紋絨圈錦
利豨墓出土。內棺衣物殘片。錦是多彩提花絲織物的泛稱。它是用兩種以上的彩色絲線提花織造的多彩織物,既利用經緯組織的變化,又利用經緯色彩的變化,顯現花紋。這在紡織史上是一個重大突破。
幾何紋絨圈錦(或稱起絨錦、起毛錦)是三枚經線提花并起絨圈的經四重組織。其幾何形圖案的組合花型層次分明,絨圈大小交替,因而外觀甚為華麗。大小絨圈在織物表面形成浮雕狀凸起花紋具有立體效果?;y主要以矩形、幾何小點、角形、折曲形等18種單元花紋散布而成。這種多重經提花織物,分地經和起絨經,起絨經比地經約粗3倍。織造時利用織入起絨竿使起絨經屈曲于織物表面,織后將起絨竿抽去,就顯出浮雕狀的立體效果。
如果用刀將絨圈錦的環(huán)圈割開,絨經線散開,就相當于提花絲絨,所以說絨圈錦是后世絨織物如天鵝絨等的前身。馬王堆漢墓出土的絨圈錦,是迄今考古發(fā)現中最早的起絨織物。一號墓出土的衣服中,有直裾素紗褝衣、絳紫絹地"長壽繡"面綿袍等以幾何紋絨圈錦為緣邊。
煙色菱紋羅地“信期繡”
長54厘米,寬40厘米
服飾用料。該繡品線條細密,繡工精致,以菱紋羅作地,繡花和織物菱花相互輝映,層次豐富,有“錦上添花”的效果。
綺地“信期繡”香囊 辛追墓出土
上部為素絹,下部用黃色綺地“信期繡”縫制,底為幾何紋絨圈錦,腰有系帶。內裝茅香,遣策稱其為“香囊”。該墓出土六件香囊,兩短四長。短的用于隨身攜帶。辛追遺體出土時兩手握類似的繡花絹面香囊,囊內盛香草。符合古楚地“晝配香囊,夜用香枕”之的習俗;此為長香囊,掛于內室帷帳,驅蟲避毒,符合漢樂府古詩《孔雀東南飛》“紅羅覆斗地帳,四角垂香囊”的記載。
“乘云繡”枕巾(辛追墓出土)
在棕紅絹地上,用朱紅、絳紅、土黃、金黃、紫云、藏青等多彩繡線,以鎖繡法繡制茱萸紋、如意頭紋、卷云紋等,塊面和線條較粗壯流暢。尤其是所繡的桃形鳳頭,似有騰云駕霧的感覺,故在《遺冊》中寫明乘云繡。鳳鳥頭部用菱形作眼眶,正中用單行鎖繡密圈,以示眼球神光。這些都顯示了楚繡構思奇巧,技藝高超。
“長壽繡”藥枕
辛追墓出土
長方形,出土時內部填塞佩蘭葉。兩端的枕頂用起毛錦,上下兩面為茱萸紋繡,而兩個側面則用"長壽繡"香色絹。上下和兩側面的中部,各有一行絳紅線縷釘成的四個十字形穿心結,每個結都是橫線壓豎線,兩端也各有一個十字結,以便約束枕內填塞的佩蘭。楚辭“紉秋蘭以為佩”,古文獻載熏香“終日焚之可以辟瘟遠邪”,都是指這些草藥有芳香、消毒和預防疾病的作用。
馬王堆漢墓出土的香囊、薰爐均有數件,但藥枕只此一件,且保存較為完整,實屬珍貴。
展廳局部
朱紅菱紋羅絲綿袍
辛追墓出土。
衣長140厘米,通袖長245厘米,袖口寬25厘米,腰寬52厘米
袍為交領,右衽,曲裾式。朱紅菱紋羅面,黃絹里、緣,內絮
絲綿。朱紅顏色鮮艷奪目,其成份為硫化汞礦物顏料,俗稱朱砂???/span>物表面朱砂染得細致而均勻,織物孔眼清晰,沒有堵塞現象。它反映了漢初煉制硫化汞及其染色技術已有相當高的水平。此類綿袍應為辛追生前所喜愛的服裝,也是漢初時尚服裝 就是現在的“棉襖”,只不過填充的是絲綿。
黃紗地印花敷彩絲綿袍
袖通長250厘米 身長129厘米
辛追墓出土
印花與繪彩相結合制成的衣服,屬于漢代貴族婦女一種華麗的時裝。直裾,交領,右衽。印花敷彩紗袍面,素紗里,絲綿絮。面料采用多色印繪工藝,色彩有朱紅、粉白、墨黑、銀灰、冷灰和暖灰等,花紋印制得線條流暢,層次分明,技藝特佳,為迄今所見最早的印花、敷彩相結合的絲織物。
淡黃色組帶(辛追墓出土)。(后排)
長145厘米,寬11厘米
組帶為用左右兩組經線交叉編織的帶狀雙層織物。當時的衣服沒有紐扣,羅地“信期繡”綿衣、印花敷彩紗綿衣等上衣下裳相連的服裝均要以腰帶系結,這種絲織的腰帶當時稱為“大帶”,以帶鉤相扣或打結,打結后兩端下垂,叫做“垂紳”。該組帶放置于九子漆奩中,可見為墓主人生前服飾常用之物,可能就是系結綿衣類長衣的大帶。
絲履(辛追墓出土)。(前左)
長26厘米,頭寬7厘米
履即為鞋,其面為絲縷、底為麻線編成,“遣冊”記為“絲履一兩”。這種鞋當時較為常見,東漢以后大興,貴賤均可穿著?!犊兹笘|南飛》即有“足下躡絲履,頭上玳瑁光”;“攬裙脫絲履,舉身赴清池”等詩句。其制唐宋元明清歷代相承,經久不衰,并沿用至近代。
絹襪(辛追墓出土)。(前右)
底長23厘米,頭寬10厘米
襪古稱“足衣”,此襪用深黃色絹縫制而成,齊頭、有跟有靿(襪筒),襪筒開口處附系帶,辛追墓中共出土兩雙首次發(fā)現的2100年前彌足珍貴漢朝絲襪。
菱紋羅“千金”絳手套(辛追墓出土)。
絳的本義是指用絲編織的帶子或繩子,辛追墓中共出土了三副直筒露指式手套,其掌面為朱色菱紋羅,指部、腕部用絹,上下飾篆文“千金”絳一周。《史記》中將“千金”之家比喻為富家大戶。絳俗稱絳子,是用兩股絲線,相互編織成各種圖案和文字的花紋而成,常用作裝飾的絲帶。
絹裙(辛追墓出土)
辛追墓有襯里的單裙兩件,形制相同,圍腰系帶式,用四幅上窄下寬的褐色絹縫制而成,上部加縫裙腰,裙腰兩端加長作裙帶。一般穿在直裾、曲裾衣服之內。
素紗單衣(高仿真樣品)
衣長128厘米,通袖長190厘米,由上衣和下裳兩部分構成。交領、右衽(rèn)、直裾。面料為素紗,緣為幾何紋絨圈錦。素紗絲縷極細,共用料約2.6平方米,重僅49克(另有一被毀48克出土),還不到一兩。是世界上最輕的素紗襌衣和最早的印花織物。 可謂"薄如蟬翼"、"輕若煙霧", 且色彩鮮艷,紋飾絢麗。它代表了西漢初養(yǎng)蠶、繅絲、織造工藝的最高水平。
多數學者認為貴為丞相夫人的辛追欲露華麗外衣紋飾,因此在色彩艷麗的錦袍外面罩上一層輕薄透明的襌衣,使錦衣紋飾若隱若現,朦朦朧朧,不僅增強了衣飾的層次感,更襯托出錦衣的華美與尊貴。有著輕柔和飄逸質感的紗衣,穿在女子身上,迎風而立,徐步而行,飄然若飛,極現女性的柔美。
3、簡帛典藏
通過天文地理、醫(yī)學養(yǎng)生、歷史哲學、陰陽五行4組文物,展現轪侯一家人的精神生活。這一單元集中呈現了馬王堆簡牘帛書所記載的舉世矚目的科技成就等內容,“簡帛典藏”單元展示的帛書中,有較多的重點文物。其中,很多文物是目前世上僅存的珍貴物品,還有大量文物是“世界之最”或“中國之最”,如《五星占》《天文氣象雜占》等。但帛書因字形難認,內容太過于深奧,往往容易被觀眾一眼帶過。帛(bo)畫,中國古代畫種,帛是一種質地為白色的絲織品,因畫在帛上而得名。
漆書奩
這件黑漆書奩內藏有極其珍貴的簡帛。漆奩分上下兩層,上層盛放有絲帶和一束絲織品,下層有5個長短大小不等的長方格。其中三格除有一個牡蠣殼外,基本空空如也,作用用途還不得而知。而另外兩格卻存放有多種帛書醫(yī)簡和兩支竹笛,包括《陰陽十一脈炙經》、《老子》甲本及卷后四篇古佚書、《谷食氣》、《導引圖》、《春秋事語》以及醫(yī)簡四篇等。這些帛書大多被折疊成長方形整齊擺放,也有的被緾在二、三厘米的寬木片上,醫(yī)簡則卷曲成冊。
帛書《天文氣象雜占》局部
長31厘米 寬58.5厘米
此帛書是一種利用天象來占驗災異變故、戰(zhàn)爭勝敗的圖書,由250余幅圖像組成。作為史上最早的彗星運行全記錄。
帛書上每個彗星都繪有慧頭、慧尾,其中有的慧頭畫成一個小圓圈,圈中還有小圓圈或小圓點,說明慧頭中間還有慧核。除最后一個,其余都是頭朝下,尾朝上,完全符合慧星總是背著太陽這一科學規(guī)律。
帛書《五星占》(辛追墓出土)
長221厘米 寬49厘米
《五星占》便是以五星行度的異常和云氣星慧的變化來占卜吉兇的術數類帛書。它用整幅絲帛抄寫而成,約有8000字,前半部為《五星占》占文,后半部為五星行度表,根據觀測到的景象,用列表的形式記錄了從秦始皇元年(公元前246年)到漢文帝三年(公元前177年)這70年間木星、土星、金星的位置,以及這3顆行星在一個會合周期的動態(tài)。
經研究考證,《五星占》所記載的金星會合周期為584.4日,比今測值583.92日只大了0.48日,誤差只有萬分之幾;土星的會合周期為377日,比今測值378.09日只小了約1.09日;恒星周期為30年,比今測值29.46年只大0.54年,其精確度令人驚訝。帛書中還談到金星的會合周期“五出,為日八歲,而復與營室晨出東方”,也就是說,金星的5個會合周期剛好等于8年。法國著名天文學家弗拉馬立翁的《大眾天文學》第2冊里說:“8年的周期已經算是相當準確的了,事實上金星的5個會合周期是8年減去2天10小時”。如此縝密的五大行星運行記載,在當時沒有精密天文儀器的情況下是不可想象的,說明那時的天文學家已經很熟練地利用速度乘以時間等于距離這個公式,把行星動態(tài)的研究和位置推算有機地聯(lián)系起來了。
《五星占》應是目前發(fā)現的全世界最早的天文專著了。它的出土還證明,漢初的歲星紀年法正是五星占紀年法。
《天文氣象雜占》31顆彗星圖及拼接復原圖
高度沉浸的球幕投影,它是根據馬王堆漢墓出土的《五星占》天文星占著作做的虛擬演示項目。這些被稱為“五行星占卜”的絲綢手稿包含了對五行星(金星,木星,水星,火星和土星)高度準確的占星記錄。整個球幕使用了12臺科視Christie DWU850-GS投影機,這款投影機具備BoldColor技術,呈現出逼真的畫面和自然的色彩,以及長達2萬小時的低成本運行。
《西漢初期長沙國南部地形圖》(左)、《駐軍圖》(右)
長98厘米,寬78厘米
是用黑、朱紅、田青三色彩繪成的彩色軍用地圖。其范圍僅僅是地形圖的東南部地區(qū)。比例尺大致是八萬分之一至十萬分之一左右,圖面注記的字頭方向不一致,也許為著便利使用地圖的人們從四面觀看地圖 。
駐軍圖的基本內容除山脈、河流、居民點和道路外,突出表示了九支駐軍名稱、布防位置和防區(qū)界線、指揮城堡、軍事要塞、烽燧點、防火水池等地形要素。該圖把有關軍事方面的內容,用朱紅色突出表現于第一平面,而河流等地理基礎用淺色表示于第二平面,這與現代專門地圖的多層平面表示法是相類似的。
作為軍事要圖,主題鮮明,層次清楚,體現了中國古代軍事測繪的高度水平。軍事專家們認為該地圖反映了漢初長沙國守備作戰(zhàn)的兵力部署情況,體現了中國古代的傳統(tǒng)的復線式部署兵力,重視組織指揮并充分利用地形條件的守備作戰(zhàn)思想。不愧為我國現存最早、內容精湛的彩色軍事地圖,是中國古典專門地圖珍品中之瑰寶。
《西漢初期長沙國南部地形圖》,或名《西漢初期長沙國深平防區(qū)圖》,簡稱“地形圖”。
長97厘米,寬93厘米
絹質,方位上南下北。所繪主區(qū)為漢初長沙國南部8縣(道),即今湖南南部瀟水流域、南嶺、九嶷山及附近地區(qū)。鄰區(qū)是漢初南越國的轄地,約相當于今天的廣東大部分和廣西小部分地區(qū)。主區(qū)部分內容比較詳細,鄰區(qū)內容簡略。
此圖雖未標明比例尺,但經測算,其主區(qū)比例約為1∶180000,相當于漢代的一寸折十里。圖上所繪河流骨架、流向及主要彎曲等,均和現在地圖大體相似,所繪山脈座落、山體輪廓、范圍及走向也大體正確。這些說明,它是一幅經過科學測量、計算而繪制的地圖。該圖翔實的內容、科學的表示方法,都超越了以往人們對古代地圖傳統(tǒng)的概念。國際制圖學界普遍認為:馬王堆漢墓地圖是世界地圖學史上罕見的珍寶,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3.2 醫(yī)學養(yǎng)生
醫(yī)書16篇,12篇寫于絹帛,涵括預防醫(yī)學、醫(yī)藥理論、醫(yī)療方法、藥物方劑和養(yǎng)生之道。醫(yī)簡四篇,200支,是世界上現存最早的性醫(yī)學??莆墨I。
《脈法》(左)、帛書《足臂十一脈灸經》(中、右)
《足臂十一經脈灸經》經絡圖
《脈法》
長30.5厘米。
帛書《脈法》是古醫(yī)家傳授弟子應用灸法和砭法的一種民間教材。全文僅300余字,出土時已嚴重殘損,漫漶難識者近半數,帛書整理小組乃根據原文首句的“以脈法明教下”而命名為《脈法》。這里所說的“脈”,它既有后世醫(yī)書中的“經脈”之義,也有血脈(血管)之義。它是目前所見最早提出人體氣與脈的關系和確立治病取有余而益不足的虛實補瀉概念的古醫(yī)籍。
將“寒頭暖足”四個字聯(lián)系起來立論的,是馬王堆帛書《脈法》的首創(chuàng)。寒頭暖足,補虛瀉實,是中醫(yī)治病的重要原則,也是養(yǎng)生保健的基本原則。
《足臂十一脈灸經》
書中以“足”表示下肢脈,共有6條;以“臂”表示上肢脈,共有5條。這十一條脈的排列原則是先足后手,循行的基本規(guī)律則是從四肢末端到胸腹或頭面部?!蹲惚凼幻}灸經》所主疾病有78種,沒有對疾病進行分類。它的成書時間與《黃帝內經》中的《靈柩經脈篇》極為相近,但比其更簡略,是目前所見最早的經絡學著作。是迄今為止最古老的抄本。
揀選其中有“揗脈如三人參舂,不過三日死”這一頁展出,此句意為如果病人脈搏跳動非常急速并錯亂無章,就像三個人一齊舂米的忙亂狀況,過不了三天就會死亡。西方醫(yī)學稱之為“三聯(lián)音律奔馬律”,是由英國醫(yī)學家特勞伯氏1872年才提出并應用于臨床診斷,而馬王堆醫(yī)書早于其2000年就已發(fā)現。選取這頁展出,可讓觀眾了解當時醫(yī)學取得的成就。
展柜立面:帛書《陰陽十一脈灸經》乙本、帛書《陰陽十一脈灸經》甲本、帛書《陰陽脈死候》
展柜平面:帛書《五十二病方》(局部4)、(局部3)、(局部1)、(局部2)
《五十二病方》是一部迄今所見最早、最完整的古醫(yī)方專著,全書1萬余字,記載了52類疾病的治病醫(yī)方和療法,書中有醫(yī)方280個,藥名254種。內容主要涉及內科、外科、婦科、兒科和五官科,其中記載最多的是外科疾病,諸如外傷、動物咬傷、癰疽、潰爛、腫瘤、皮膚病、痔病等等。帛書所記的醫(yī)方中,以藥療為主,也有炙法、砭石及外科手術割治等。值得注意的是,該書記載的某種疾病往往有幾種不同療法,同一藥物也常見幾個不同的名稱,證明這部醫(yī)書是古人長期搜集積累的成果。這部醫(yī)書中的醫(yī)方比較真實地反映了西漢初期以前的臨床醫(yī)學和方藥學的發(fā)展水平,是古代勞動人民長期與疾病斗爭積累起來的寶貴經驗,在中國醫(yī)學史上有著重要的地位和研究價值。
帛書揭裱后分為24頁,多有殘破,現場展示了其中的四頁,上分別記載著不同的病方。
第一頁有一套完整且成熟的割除痔瘡的外科手術案例。
第二頁記載有當時刀傷患者使用的藥物為續(xù)斷、黃芩、甘草,這些都是常見的強筋骨、行血脈、殺菌消炎的有效藥物。
第三頁記述有用水銀和其他藥物混合外敷患處,來治療癰病。這種用水銀軟膏制劑治療癰腫和皮膚病的記錄,比西方醫(yī)學史上的記載要早一千多年。
第四頁記載有大量用巫術心理暗示療法來治療皮膚腫瘤疣病的醫(yī)方。這些實用巫術方揭示了公元前三世紀的湖南地區(qū)依舊保持著醫(yī)、巫一體的醫(yī)學模式。
帛書《陰陽十一脈灸經》
分甲乙兩種文體,以先陰脈,后陽脈的原則確定各脈的次序,全身9條經脈由四肢走向軀體中心,而肩脈與足少陰二脈則與之相反,由頭或少腹走向四肢末端?!蛾庩柺幻}灸經》共記載與各脈相關的疾病147種,并將各脈所主病候按病因分為“是動病”和“所產(生)病”兩大類。
帛書《陰陽十一脈灸經》乙本。
帛書《陰陽脈死候》
是古代診斷學著作,所述"五死"病候,與《靈樞·經脈》篇相近,但無五行學說色彩。這篇帛書主要論述在三陰脈與三陽脈疾病中所呈現的死亡癥候及有關理論,認為三陽脈屬天氣,主外、主生,三陽脈病一般不至于死,其中只有折骨裂膚,才有死的可能性。三陰脈屬地氣,主內、主殺,其病多為腐臟爛腸,常易引起死亡。此外,文中還引述了一些養(yǎng)生理論及根據脈象而決定治療方法等內容。
這個展廳有四個展柜:帛書《養(yǎng)生方》、《雜療方》、《胎產書》展柜兩個(左)。醫(yī)簡展柜兩個(右)。
《胎產書》
主要講養(yǎng)胎、理胞和求子之法,同時也講了有關胞產的宜忌,類似古醫(yī)書《產經》。這些內容與產科的知識有關,在古代亦屬房中書的研究范圍。在帛書的右上部繪有兩幅圖。右邊畫的是兩個正視小兒,在頭、經的左右兩側、雙肩、雙腋、雙手、雙足和私部標有十二辰(一個始自右手,一個始自右足),是依小兒產日預卜兇吉所用。它與后來在湖北云夢睡虎地出土的秦簡《日書》中所附《人字圖》相同(“字”即生育之意)。左邊畫的是一個標有四方十二月的方圖,中間題有“南方禹藏”四字,是圖題。該圖也可能是《雜療方》中“禹藏理胞圖法“的插圖。在古代,婦女行育后,將小兒的胞衣埋藏在一定的方位,以為可以使小兒健康長壽?!夺t(yī)心方》卷二十三引《產經》云:“昔禹于雷澤之上,有一婦人悲哭而來,禹問其由,答曰:‘妾數生子而皆夭死,一無生在,故哀哭也?!斫檀藳],皆長壽,無復夭失也?!笨梢姽糯@種迷信方術托名于禹,故名“禹藏”。該書的文字部份,開頭一段是禹與幼頻的問對,講的是逐月養(yǎng)胎之法。
帛書下半部分的文字內容包括十月胚胎的形成及產婦調養(yǎng)法、產后胞衣的處理和埋藏方法、胎孕男女的選擇法、通過藥物以治不孕法、產后母子保健法等。全書以孕期保健、優(yōu)生優(yōu)育為中心思想,是我國最早的優(yōu)生優(yōu)育理論。
現存文字可辨識者共有27篇目,3000余字。內容主要為男性治療或保養(yǎng)、女性治療或保養(yǎng)、房中術和一般的養(yǎng)生補益等養(yǎng)生藥方,是世界上現存最古老的有關養(yǎng)生學的??莆墨I之一。其中記載了中國最古的藥酒釀方。《養(yǎng)生方》還講述了如何通過食補來提高人們的性功能,如何正確進行性生活對人體才是有益的,這對于了解古代養(yǎng)生學具有重要價值。
此頁記有一個營養(yǎng)食補方:每天晨起飯前用酒沖食雞蛋,第一天一個,第二天兩個,第三天三個;從第四天起,每天如此重復一輪,即平均每天吃兩個酒雞蛋,照此吃了21天42個雞蛋,可以令身體機能得到振奮,身體更強壯,容顏更秀美。
帛書《療射工素方》
主要治療蜮(傳說中一種在水里暗中害人的怪物,也有傳說是一種能含沙射人的動物。)毒的藥方,既有方劑,又有祝由術(是包括中草藥在內的,借符咒禁禳來治療疾病的一種方法。"祝"者咒也)。
帛書《房內記》
與《療射工素方》書寫在同一帛上,原名《雜療方》。主要為性保健、強身祛病、抗老延年等內容。此頁記有胞衣瘞埋之法和服食甜酒沖雞蛋健身之法。
利豨墓出土醫(yī)簡200支竹木簡(其中木簡10支),其中竹簡醫(yī)書有《十問》、《合陰陽方》、《天下至道談》3種,木簡醫(yī)書有《雜禁方》1種。
醫(yī)簡《合陰陽》
共32支簡,因簡首有“凡將合陰陽之方”而得名。內容專述兩性生活和性保健,是現存最早性醫(yī)學專科文獻。
《導引圖》展廳
中間展柜是《導引圖》原件,展廳兩側是《導引圖》的復原圖放大版。展柜對面一個電視墻,放映《導引圖》動作視頻。
《導引圖》(利豨墓出土)
長133厘米 寬51厘米
是現存最早的導引圖譜。
馬王堆帛畫本沒有名,馬王堆帛書整理小組按照下述理由進行定名:第一,結合原圖32“信(伸)”和原圖41“熊經”與《莊子·刻意》篇“吹呴呼吸,吐故納新,熊經鳥申(伸),為壽而已矣。此導引之士,養(yǎng)形之人,彭祖壽考者之所好也”相合;第二,《隋書·經籍志》曾記述有《行氣圖》一卷,《導引圖》一卷,但原圖已佚;第三,同寫在一張帛書上的《卻谷食氣》與《陰陽十一脈灸經》(乙本)確定該圖為養(yǎng)生圖譜,古人多稱養(yǎng)生為“導引”。故馬王堆帛書整理小組一致斷定該圖譜為導引養(yǎng)生圖譜,最后定名為《導引圖》。
此幅圖中共繪有四排,每排繪十至十二人不等。全圖共繪有四十四個高十厘米左右各種運動姿態(tài)的人形。男女老少皆有,或著衣、或裸背,個別人像手持器械。
圖中的運動姿態(tài)為:緩步徐行,振臂昂首,伏地伸頸,馬步下蹲,彎腰伸掌,兩臂前伸等。有的抱腿,有的靜坐,跨步飛燕,分手天地,放松站立,形態(tài)各異。每幅圖像旁邊均有墨書寫有術式名稱。內容大致可分為三類,有病名,有動物形象,也有器械運動或術式要領。給后人研究古代體育健身提供了寶貴的形象資料。
此圖以墨色線條勾勒輪廓,填以朱、褐、藍等色。人物均工筆彩繪,其線如絲,自然流動,可以看出漢初繪畫率真樸素的畫風。
展廳兩側是《導引圖》的復原圖放大版。
3.3 歷史哲學
帛書《戰(zhàn)國縱橫家書》
該帛書抄寫在長1.92米,寬24厘米的半幅絹帛上,共存325行,約有11000字。帛書基本首尾完整,卷末留有余絹,原來對折成24層,出土時斷為24片,折處殘破,文字有所殘缺。抄寫字體是由篆變隸過程中的古隸體。帛書文字避漢高祖劉邦諱而不避漢惠帝劉盈諱,其抄寫年代當在公元前195年前后。全書共分27章,每章章首有黑色圓點(·)間隔符號,每章不提行。在27章中有11章分別見于《戰(zhàn)國策》和《史記》的記載,此外16章不見于現存的傳世古書。
現存27章可根據內容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是前面的14章,都和蘇秦有關,是蘇秦給燕昭王和齊湣王的信和游說辭;其中第5章見于《史記》和《戰(zhàn)國策》,第4章的一部分,《戰(zhàn)國策》有而脫誤很多。第二部分是從第15章至19章,這幾章每章章尾都有統(tǒng)計字數,第19章章尾還有這五章的統(tǒng)計字數,顯然是另一個來源,應自為一個整體;其內容主要是戰(zhàn)國游說故事的記錄,除第17章外,都見于《戰(zhàn)國策》或《史記》。第三部分是最后八章,即從第20章至第27章,根據其中有關蘇秦游說的資料不和前14章有關蘇秦的資料編在一起來判斷,這應該是另一種輯錄戰(zhàn)國游說故事和縱橫家游說言論的文本。
《史記》對于蘇秦活動的年代和有關史實有不少錯亂,現在因為這部分帛書的出土,蘇秦的活動以及這一段戰(zhàn)國時期的歷史有可能加以重寫。另外四章佚文也比較重要,尤其是戰(zhàn)國末年的兩章,可以補充這個時期的史料空白。就是在《史記》和《戰(zhàn)國策》已經見過的各篇,由于字句不同,也往往有重要的歷史價值。
所書字體在篆隸之間,筆劃有篆、隸筆意,顯得蒼勁古樸。被稱為“篆隸體”。
約5000字。每卦開頭均繪有卦圖,與傳世本對比,主要是卦序、卦辭、卦名和爻(yáo )辭有所差異,是《周易》最古的抄本之一。對校勘訂正通行本《周易》、研究《周易》和中國古代哲學思想具有極重要的價值。
帛書《春秋事語》
隸書,寫在幅寬24厘米的帛書上。前部損缺比較嚴重,后部比較完整。據書法由篆變隸,書中不避邦字諱,抄寫的年代當在漢初甚或更早。
現存16章,97行,約2000余字,原無篇題。每章各記一事,不相聯(lián)貫,既不分國別,也沒有紀年,如魯隱公被弒、齊使公子彭生殺魯桓公、魯公子慶父弒君、宋襄公泓水之戰(zhàn)、子贛見太宰、秦殺大夫繞朝等。
所記史事,上起魯隱公被殺,下迄三家滅智氏,記事年代相當于《左傳》。記事與文筆與《左傳》略有不同,記事比較簡略,重在記言。史實有的與《左傳》相合,但議論不同,有的為《左傳》所未載。
有的學者認為該佚書是“為楚威王傅”的鐸椒摘編的《鐸氏微》,或者“捃摭 《春秋》之文以著書”的《公孫固》一類的書。似屬教學用書性質,使我們對于先秦歷史散文的寫作整體狀況有了更為深入的了解。
馬王堆帛書《老子》有兩個版本,甲本用古隸抄寫,文中不避漢高祖劉邦諱,其抄寫年代當在漢高祖卒年之前;帛書《老子》乙本為早期隸書,書中避劉邦諱,而不避惠帝劉盈諱,故抄寫年代應在惠帝或呂后時期。帛書《老子》均為“德經”在前,“道經”在后,有助于認識《老子》在漢初的真實面目,不僅對校勘傳世諸本《老子》具有重要價值,而且為進一步研究《老子》思想提供了最早的、也是最可靠的根據。
帛書《黃帝四經》 利豨墓出土。
抄錄在《老子》乙本前面的四篇古佚書,分《經法》、《十六經》、《稱》、《道原》四篇,共存174行,11000余字。隸書。原有篇題。其內容主張刑名之學,強調刑德兼施,依法治國,是與《老子》同源異流的道家重要學派。經學者們研究,認定它是久已失傳的《黃帝四經》。它展示了“黃學”豐富的社會政治思想與哲學見解,為研究和恢復道家重要學派在歷史上的地位,糾正歷史上“黃老”混同的謬誤,重新認識“黃老”思想,提供了可靠的史料依據,具有重要的學術研究價值。
3.4 陰陽五行
帛書《陰陽五行》現裝裱成39頁大小不等的帛片。內容主要是關于干支、二十八宿運行的記錄和有關方位、四時、月令、擇月等方面的占驗。是迄今為止發(fā)現最早的《陰陽五行》方面的抄本之一
長43.5厘米、寬45厘米。
圖的中上部是一個頭戴鹿角的怪神,頭部左側有兩行“太一將行”等題記,腋下題有“社”字,頭部兩側分別是雷神和雨師,圖像不清,足部兩側各有兩個怪神,胯下有青、黃三龍呈品字形排列。每個圖像旁邊分別寫神名或咒語。圖右另有一行咒語。這是一幅與“太一”等神祇有關的巫術圖畫。
這是我國動物學、畜牧學的重要古代文獻,是早已失傳的《相馬經》的抄本。帛書殘片現存77行,約5200字。由于其中殘缺500字,又沒有相當的今本可查對,所以一些內容,我們無法完全了解?!断囫R經》內容包括經、傳、故訓三部分。其內容主要是對馬頭部和有關相馬的理論,全文用隸書書寫,間有米絲欄,現已全部斷為兩截。其行文近似賦體,較有文學色彩。它的出土對研究我國畜牧史,提供了歷史文獻上從未見過的漢初關于相畜方面的材料,證實了我國古代相馬有著悠久的歷史。
帛書《刑德》
是秦漢時期最重要的數術著作之一,研究漢初刑德思想的重要資料。全篇用隸書抄寫在長84厘米寬 44厘米絹帛上,有較完整的墨線外框,朱絲欄分格圖。右起上半部繪有朱、黃、墨三色相間的刑德九宮圖和干支紀年表。右起下半部為朱絲欄墨書隸書體字約5000字。部分文字有朱點起首。文中關于刑德運行規(guī)律的解說和對刑德九宮圖的詮釋,以及關于云氣風雨雷等 天文現象占測戰(zhàn)爭勝負吉兇的規(guī)定。
帛書《刑德》九宮圖
喪服圖原件(左)、復原圖(右)
高48.4厘米,寬26.2厘米
因記載有喪服之禮而得名。全圖是由一個朱色的傘關華蓋和19個正方形色塊(加上殘缺部分應該是24塊)組成,從上到下有部分方塊中間有墨線相連,其中左側一線有5塊朱色,其余均為黑色。據專家考證,圖中6行56個字,主要記述了漢初人喪服的有關規(guī)定,其中提到了三年之喪、期年、九月、七月等服喪期,但沒有言及三月或更短之喪期者,這與漢文帝遺詔短喪的規(guī)定不太吻合,與傳統(tǒng)的喪服記載亦有區(qū)別。因此,有人認為"這或許是轪侯家族自己奉行的喪服制度的一種圖文式的記載"。
簡帛閱覽區(qū)
漢隸
4 永生之夢
漢人傳承前代的喪葬制度和傳統(tǒng),認為人死后,附在人身的魂魄要與尸體離散。離散以后,成了野鬼,人便享受不到后人的祭祀,還會驚擾后人。因此,必須想方設法使離散的魂魄能夠回來附于尸體入葬墓內,葬制上叫做招魂復魄。招魂,便是制作招魂幡,讓游魂識別幡上畫了墓主人形象,自己歸來。復魄,便是出殯前將靈柩在家停放數日,魄也能附體。一般做法是,靈柩停放在堂上,把畫妥的招魂幡,古人稱做銘旌,豎在柩前。出殯時,舉在柩前,一路引導到葬地,經過祭祀告別儀式,放在棺上。如果有多層棺,則放在最里的一層棺上,隨著下葬,這樣,魂隨幡,魄隨棺,同入墓內。T形帛畫就是一種招魂幡。招回的魂,得以升天,魄能入地為安,完成了后人的心愿。這種喪葬習俗,至今還能有所遺留。T形帛畫出土時,帛畫上端裹著一根竹竿,就是當時用來掛畫張舉的。
展廳局部
辛追墓T形帛畫(左)、利豨墓T形帛畫(右)
通長205厘米,頂端寬92厘米,末端寬47.7厘米
在辛追墓的錦飾內棺的蓋板上,覆蓋著一幅彩繪的帛畫,保存完整,色彩鮮艷,內容豐富,形象生動,技法精妙,是不可多得的藝術珍品。這幅帛畫用單層的細絹作地,絹地現呈棕色,呈T形,上寬下窄。其制作方法是用三塊絹帛拼成,中間用一長條整幅的絹,再取相當于長條三分之一的絹裁成兩半,分別拼縫在長條上部的兩側。頂部裹有一根竹竿,并系以棕色的絲帶,以便張舉懸掛。中部和下部的兩個下角,均綴有青色細麻線織成的筒狀絳帶,長均為20厘米余。
詳細說明見后面視頻截圖。
利豨墓T形帛畫
通長234厘米,頂端寬141厘米,末端寬50厘米。
此件T型帛畫出土時,平鋪在內棺的蓋板上,畫面向上,頂端在北,下端在南,方向與棺向一致。
這幅帛畫用單層細絹作地,現呈棕褐色,畫面成“T”形,上寬下窄。其制作方法是用三條絹帛拼接而成,中間用一長條整幅的絹,再取一段長度相當于長條五分之一的絹,分別拼縫在長條上部的兩側,頂與整幅相齊,上下的六個角各綴有一黑褐色細麻線織成的筒狀穗形飄帶。
帛畫大體可以分為兩個部分:上部,即拼幅加寬的部分,繪日、月、星辰、升龍、鳳、蛇身神人及神人騎魚等圖像;下部,即未拼幅加寬部分,繪交龍及墓主人圖像。內容與辛追墓T型帛畫基本相同。
上部是象征著天上的境界,右上角繪一輪紅日,日中繪一正側面黑色鳥,頭向內,兩足彎曲。太陽四周纏繞著扶桑樹的枝葉。左上角繪一彎新月,月上有蟾蜍,用墨勾形,朱色點斑紋。蟾蜍左右側有二鶴飛翔,頭戴冠,頸系組帶。左上角有一向右上方奔跑的朱眼白色玉兔。畫面上部間隙,會有八十多個朱色圓點,很可能是星辰。
日月之間的頂端,有鳥,左右各四,頭戴冠,頸系組帶,長頸高足,斂翼垂尾,仰首嘶鳴,作奔走狀。下方一鳥,飾珠玉,頸系組帶,展翅飛翔,鳥形似鶴。古人認為鶴是護送靈魂上天的神鳥。日月下方有二龍,左朱色,右青色,張口吐舌,騰飛相對,作上升狀。左側龍尾上有一巨鳳,頭引伸向上,反首用嘴銜住龍尾,展翅,長尾。
畫面正中繪一身穿青袍的人,身下似為蛇身纏繞,模糊不可辨認。其下方一平板上面,陳設著七個盒,內填白、朱、青三色。兩側上方各繪一神人騎魚,神人頭戴“爵弁”,魚作騰躍狀,形似鯉。魚也與死者靈魂得以升天有關,因古人認為魚也能“神變”。平板下方左右側,有兩個騎偶蹄動物的人,頭戴“爵弁”,裸腹赤足,穿黑色短褲,一手執(zhí)朱繩牽著異獸,一手拉牽著一只環(huán)鈕的特鐘,鐘下系有組帶,上端飾羽葆(即野雞尾毛)。
在帛畫上下兩部分交界的地方,繪著兩個呈倒T字形有橫座的柱子,內朱色,外石黃色,四周飾云紋和羽葆,形成門道,應為天方的闕。柱間兩人相向對坐,著清秀黑色寬大長袍,頭戴“爵弁”,可能是把守天門的“帝閽”。
帛畫下部兩側各繪兩龍纏絞,左為青、黃色,右為朱、白色,一首向上,一首向下,張口吐舌,交互穿過畫面中部的谷紋巨璧,龍身極長,尾部直垂至畫面下方的兩角。以谷璧交龍為界,將下部畫面自然地又分成兩個部分。
谷璧以上,四個龍首之間繪一組人物。中間偏左繪一高大的男子,左側有三個男子相迎,右側有六個侍從相隨。這高大的男子,頭戴頂作鵲尾的劉氏冠,腰間佩劍,身著朱領紫色長袍,拱手徐步似向左行進,應是墓主人形象。墓主人身后有一侍從張舉華蓋,一侍從手持長矛,矛下系有纓結,后面還有四個女子并列隨從。這些任務,都作半側面像,身穿朱、青、黑色長袍。人物的腳下,有由兩層組成的白色平臺,兩層之間飾以三個玉璧,璧間用組帶穿插連接組成連續(xù)圖案。臺下兩側各有一只赤色斑豹,用頭和臀部頂著平臺,俯身向下,回首向后,顯得很機警。
人物的上端,繪有帶垂帳的華蓋,垂帳朱色,華蓋黑色。蓋上有兩只長尾朱雀相對而立,中央飾有珠玉和羽葆。如果華蓋象征著屋頂,那么華蓋上對立的長尾朱雀珠玉和羽葆,則可能是建筑物上的裝飾。
谷璧以下懸掛著用朱、白二色會有波折紋圖案的紫黑色帷帳,帷帳中部下段綴有用絲帶系著的巨大玉璜,玉璜上飾珠玉和組帶。玉璜下面是宴飲或準備祭祀的場面。在一個巨人雙手托舉的平板上面,有八個作半側面的女子分坐在左右兩側,中間陳設著四個壺,右側有四鼎,左側似盒,平板的左右邊緣,各陳設兩個樽,口沿和腹部用朱色繪鋸齒紋。平板下飾有珠玉、羽葆和朱色云紋。
平板下的巨人赤身裸體,頭上有葫蘆形發(fā)髻,嘴上有須,下著黑色短褲,雙手托板跨坐在兩條頭尾相交的大魚上。魚的兩側,各有一大龜,龜背上背負著一方形物,擁帶捆扎著。巨人兩側各有一只鳳鳥,棲立于龍尾。畫的最下端中部繪一白色壺,用墨線勾壺形,腹部和頸部繪云紋,壺的兩側各有一手持鼓槌的人,作擊壺狀。
這幅帛畫與辛追墓T型帛畫比較,除尺寸略大之外,性質和構圖大同小異,作用相同,都是用來“引魂升天”,是古代統(tǒng)治階級用來標志禮制的禮器之一。
介紹辛追夫人墓T型帛畫的短視頻
中間是怪獸拉繩振鐘,以示升天之音。
中間是怪獸拉繩振鐘,以示升天之音。
飛龍
上方右側是九個太陽,日中金烏和扶桑樹,有考證說日中金烏是古人觀察到了太陽黑子。
上方中央是象征長生的仙鶴和人首蛇身之神燭龍。
人間上層部分
兩條青色和赤色的龍分列左右,而交互穿過畫面中部的谷紋巨璧,龍首張口吐舌相背于上,龍尾則各自垂直畫面下放的兩角。古璧蛟龍將這一部分畫面自然地將人間分為上、下兩部分,同時引導靈魂升天。
華蓋立鳥象征天蓋,飛廉,又名招魂鳥,迎接亡者。
墓主人拄杖,面向西方,體態(tài)肥胖豐滿,頭向前傾,背微駝曲,動作莊重緩慢,前有天界使者迎接,后有侍從護送。
人間下層部分
上方時春神句芒,象征生命,為墓主賜福。句(gu)芒,中國古代民間神話中的木神(春神),主管樹木的發(fā)芽生長,輔佐東方上帝青帝太皞。
中間是祭祀樂器特磬和室內裝飾五彩羽帷帳。
祭祀場景。
辛追老夫人的家人,個個面色青藍,神色悲哀,仿佛在哀悼老夫人的逝去。
下方兩邊是龜馱鴟鸮,龜口銜靈芝,獻不死良藥。
白板象征大地,水神禺疆雙臂擎舉大地,水神監(jiān)督者赤蛇
下方是陰府象征羊角怪獸和海底大魚交纏鯨鯢。鎮(zhèn)壓地府中的妖魔不去侵擾老太太安靜的亡靈。
銘旌演變圖
長672厘米,寬488厘米,高280厘米
棺室內有4層套棺,從外至內依次為黑漆棺、黑地彩繪棺、朱地彩繪棺與錦飾內棺。這是迄今出土保存最完整的漢代井槨實物。
利用三層樓17米的落差復原的墓室,在井槨四面以3D動態(tài)聲光的震撼效果,為人們展示漢代棺,魔幻感極強。博主錄下視頻,可惜不會上傳,特以截圖展示如下。
朱地彩繪漆棺展示
黑地彩繪漆棺展示
4.4 肉身不朽
辛追遺體是迄今最為成功的案例。這是世界上發(fā)現的第一具年代久遠、保存完好的軟體濕尸,被醫(yī)學界命名為“馬王堆尸”,與木乃伊、尸蠟、鞣尸、冰人等古尸類型并稱。
展示五幅照片:T形帛畫開啟;蓋板撬開后露出“長壽繡"絹棉袍;其下為印花敷彩黃絲棉袍;揭開兩層衣服后,九道組帶捆束的遺體;遺體四肢捆扎的情況。
辛追包裹22層衣、衾(被)情況
此墓之所以能保存得這樣完整,其主要原因在于,首先在墓室底部鋪墊15厘米厚的白膏泥,棺槨上部及四周堵塞百度約為40厘米,重5千多公斤的木炭,再在木炭外面填放1.3米厚的白膏泥,白膏泥之上的填土又每隔半米厚時用夯錘夯實一次。墓中放置木炭主要起防潮、干燥作用,墓中少量水份可以被它吸附。白膏泥的學名叫微晶高嶺土,是制造陶瓷器的原料,它有較強的防滲漏和密閉特性。正由于當時采取了這樣的筑墓方式,即深埋密封,該墓的尸體、葬具及大量隨葬器物才能夠完整地保存下來。
走到大廳的中央,會發(fā)現剛才俯視的地方,這里復原了辛追棺槨的外形。
玻璃后面是辛追夫人真容
辛追夫人躺在深深的地下井中。死者為大,沒有用長焦拍攝細節(ji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