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视频淫片aa毛片_日韩高清在线亚洲专区vr_日韩大片免费观看视频播放_亚洲欧美国产精品完整版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失去的中國古代游俠精神

  前輩文學家嚴文井先生說過一句意味深長的話:“中國這塊土壤,產(chǎn)生不了堂·吉柯德。我們的國情只允許產(chǎn)生阿Q!”嚴先生不是社會學學者的,這句話是他以文學家眼光長期觀察社會生活的結(jié)果。堂·吉柯德什么人?他是個破落的紳士,甚至心智都有點問題。他沉溺于騎士小說之中,迷不知返,顛倒了迷幻與真相、理想與現(xiàn)實,立志要做一個行俠仗義的騎士。他騎這一批瘦馬,到處奮不顧身地“鋤強扶弱、打抱不平”,“維護真理,追求正義”。為此堂·吉柯德不怕挫折、碰壁,勇于犧牲,只是為人間制造了許多笑料,給愛他的人留下許多悲哀。堂·吉柯德認為在這個荒謬的世界上他有責任糾正它、改變它,使它變得美好起來。他關(guān)注的是公共事務、是他人的利益。這就是人們近來熱衷談論的“貴族精神”。

  一、俠風興起

  貴族社會是身份社會,貴族的身份注定他們生下來就是要管公共事務的,管“他人事”是伴隨著他的身份而來的。而廣大的農(nóng)民手工業(yè)者、商人則沒有這種權(quán)力,自然就不會有這種習慣。梁啟超說中國人缺少公德心,平民百姓沒有參與公共事務的機會,哪能培養(yǎng)公德心?嚴文井所說的“我們的國情只允許產(chǎn)生阿Q”,正是廣大民眾沒有機會參與公共事務的結(jié)果。不要過多的責備阿Q。明白了這個道理再談漢代的游俠就可以理解了,這些舍命拯危救難的俠不過是貴族精神的遺孑而已。

  中國西周可算是貴族社會,到春秋時代禮崩樂壞,貴族社會逐漸解體。強凌弱、眾暴寡、兼弱攻昧,在你死我活的暴力競爭中,權(quán)力日益一元化,在諸侯國里權(quán)力向君主集中,諸侯國之間權(quán)力則向強者集中,最后秦滅六國,權(quán)力集中在秦始皇一人手中,實現(xiàn)了從貴族社會到皇權(quán)社會的轉(zhuǎn)型。俠就是在這個數(shù)百年的社會轉(zhuǎn)型中產(chǎn)生和興盛的。

  如果說貴族社會是在“周禮”約束下的制度化的分權(quán)的話,那么,俠的產(chǎn)生則是在貴族社會解體的過程中一種非制度化的分權(quán),而且是對日益發(fā)展的集權(quán)的一種抵制。貴族行使權(quán)力,因為它是那個垂直等級制度的一部分;而俠的權(quán)力來自通過橫向聯(lián)合積聚起來的力量。他們都是出身貴族的俠,如魏國的信陵君,趙國的平原君,齊國的孟嘗君,楚國的春申君。他們都有權(quán)、有土、有勢、有錢,登高一呼,從者云集,煽起了一股游俠之風,揚名千載,成為向慕游俠者的偶像。特別是信陵君,他對侯嬴的謙恭與侯嬴最后“臨風刎頸送公子,七十老翁何所求”成為禮賢下士和士人以死報知己的經(jīng)典。信陵君是俠中之俠。

  二、從貴族的俠到平民的俠

  秦滅六國,一統(tǒng)皇權(quán),本來就很苛酷的秦國政風(所謂“虎狼之國”)與法家理論結(jié)合形成了極端的皇權(quán)專制制度。此時,以吏為師,權(quán)出一孔,都來自天子,對社會實施了嚴控制。六國貴族都變成了平民,徹底無權(quán)。俠風被打壓,再想像戰(zhàn)國時期那樣搞橫向結(jié)合,積累和發(fā)展個人權(quán)力去做俠是不可能了。然而,六國殘余還在,“四公子”煽起俠風也不會完全泯滅。如楚人項梁與“吳中賢士大夫”的交游,張耳、陳余“變姓名”處于流亡地下狀態(tài),黃石公橋下傳授張良兵法,乃至張良花錢雇人暗殺秦始皇……。這些都是不能被當局發(fā)覺的。這是一股民間的暗流,其中最活躍的就是六國的貴族和向慕游俠風尚的人們。漢高祖劉邦就是其中的一位。秦王朝正是被這些有俠氣的人們顛覆的。

  劉邦生于楚考烈王七年(前256),正值戰(zhàn)國之末,可以說是與“四公子”同時(劉邦6歲平原君卒,14信陵君卒,19春申君卒),家鄉(xiāng)在沛(蘇北),與信陵君所在大梁(今開封),孟嘗君根據(jù)地薛都很近(劉邦做亭長時還到過薛),游俠之風波及到沛。從他的不治家人產(chǎn)業(yè)、好交際、朋友眾多來看,也是俠的做派。好俠,自然崇拜俠中之俠的信陵君。劉邦做皇帝后,數(shù)次出關(guān),如過大梁,必去祭祀信陵君。高祖11年12月劉邦最后一次路過大梁,除了祭拜之外,又為信陵君安排了五家守陵人,他們的責任就是“世世歲以四時奉祠公子”。劉邦為戰(zhàn)國時的貴族俠畫上了句號。

  漢代秦之后,雖然仍是“漢承秦制”,但權(quán)力非集中皇帝一人。特別是文景時期,政尚寬松,陸續(xù)廢除了一些苛法,統(tǒng)治者倡導黃老,社會上彌漫著無為而治的氛圍。在這種社會管制比較寬松情況下俠再度興起是一點也不奇怪的。然而,這次興起不是貴族俠,而是具有貴族精神的平民。

  什么是貴族精神?體現(xiàn)在任俠上就是“忠敬勇死”,或者如司馬遷在《游俠列傳》中說:

  今游俠,其行雖不軌于正義,然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諾必誠,不愛其軀,赴士之厄困,既已存亡死生矣,而不矜其能,羞伐其德,蓋亦有足多者焉。

  這段話可以概括為四點:為他;反主流;敬事;謙遜。漢初的俠與戰(zhàn)國時不同,其出身可能是士人,但身份就是布衣平民,其做游俠的目的也與戰(zhàn)國時期的俠有區(qū)別。

  戰(zhàn)國時的俠利用其地位及社會資源,發(fā)展個人權(quán)力,目的還是實現(xiàn)個人的政治目的。而漢初的俠在形式與過去一樣,如有人追隨,為人謙卑敬業(yè)和干些最高統(tǒng)治者不喜歡的事等方面類似??墒瞧淠康膮s在于干預公共事務,其效果是“為他”。在司馬遷看來游俠的本質(zhì)即在于“為他”?!盀樗笔亲⒅毓x,也就是后世俗語所說的“路不平,有人鏟;事不平,有人管”。然而這時俠的“為他”與后世的一般人的“為他”是有區(qū)別的,后者是由于道德感的激發(fā),打抱不平;而前者是出于職守的習慣。先秦的俠大多來自“大夫”“士”兩個階層。用今天的話說大夫多是執(zhí)政者,士多是行政人員。自西周以來他們世代相承,幾百年來逐漸養(yǎng)成了處理公共事務的責任感與榮譽感。雖然經(jīng)過了世事的變動,公共事務早歸各級官僚管了,但由責任和榮譽形成的習慣不可能一下子被皇權(quán)專制掃蕩得干干凈凈(其實秦始皇極端主義的絕對統(tǒng)治也就十幾年),必然還會殘留在一些早已沒落的貴族的身上,只要機會合適就不免要表現(xiàn)出來。

  《游俠列傳》記載的第一位大俠朱家就是秦末漢初人,與劉邦同時。身處社會動亂時代,他勇于救人,光是士人就有百十人,平民百姓不可勝數(shù)。為什么他以救助別人為自己的義務,僅用同情心是不能解釋通的。其中必有一種責任意識起作用,或是宗教信仰、或是職務規(guī)范。看來不是前者,只能是后者。但不是現(xiàn)在的,而是過去的職務觀念的遺留。

  司馬遷說,那些貴族的俠,有權(quán)、有勢、有土、有錢,得名也易。至如那些身處閭巷的布衣之俠,他們都是靠自己的修行,名揚天下,知者無不稱賢,才是最難的?!队蝹b列傳》較為細致地描寫了郭解。其實郭解的性格素質(zhì)并不好,少時為人陰賊,所殺甚眾。中年以后,改弦更張,以德報怨,施予而不望回報。列傳記了他三件事。一是,郭解的外甥仗著舅舅的名聲勢力欺侮人,被人殺死,殺人者跑了。郭解的姐姐怨弟弟不為她復仇,便把兒子的尸體扔在道路上,不埋葬,丟郭解的臉。殺人者怕郭解追殺,自動找到郭解說明情況,郭解說,錯在我的外甥,把他放走了。自己埋葬了外甥。二是有人故意在郭解出行時擋他的路,而且特別倨傲,郭的門客要殺掉此人。郭制止了他還說:“是吾德不修也,彼何罪!”。后來,郭解還在暗地幫了他許多忙,得到諒解。三是洛陽有對仇人,洛陽當?shù)亍百t豪”勸解多次,無效。郭解到洛陽把這對仇家化解了。然而郭解感到自己奪了洛陽“賢豪”權(quán)力,于是連夜離開洛陽,使外人感到仇家的和解乃是洛陽“賢豪”勸解的結(jié)果。這三件事在今人看來郭解活得多累?。」饩褪强窟@種“累”,修行砥名”,讓社會認識自己。司馬遷說,這些俠都是“名不虛立,士不虛附”啊。人們認識了俠,也給俠帶來無窮的麻煩,甚至是滅亡的厄運。

  三、捧殺與打殺——“民間領(lǐng)袖”的命運

  漢人關(guān)于游俠的記載突出他們的共同的特點是交游遍天下,有眾多的朋友。如朱家無錢無勢,但“自關(guān)以東,莫不延頸愿交”“關(guān)(函谷關(guān))東”的人們都愿意與他交成過命的朋友。文景時期,大將軍周亞夫率軍討伐吳楚之亂,途經(jīng)洛陽,見到大俠劇孟,認為吳楚造反沒有把劇孟拉入其中是一大失策,因為劇孟背后的力量可敵一國。其實,劇孟“家無十金之財”,他的力量來之于交游遍天下。劇孟的母親去世時“自遠方送喪蓋千乘”,可見其影響力之大。

  司馬遷見到過郭解,他眼中的這位大俠是“狀貌不及中人,言語不足采者。然天下無賢與不肖,知與不知,皆慕其聲,言俠者皆引以為名”,受到人們的擁護。漢武帝時,為了把關(guān)外“豪富”全部控制起來,把他們遷徙到首都長安附近的茂陵,被遷徙的名單中也有郭解??墒枪饧邑?,不夠“豪富”(應有三百萬的家資才夠格)的標準,于是衛(wèi)大將軍在漢武帝面前說:“郭解家貧不中徙?!睗h武帝說:“一個平民百姓,竟有將軍替他說話,他家不窮”。于是郭解必須遷徙,但把郭解列入遷徙名單的縣吏也被郭解的“粉絲”殺了,對此,郭解毫不知情。到了郭解搬遷那天“諸公送者出千余萬”,朋友送給他的錢超過千萬,郭解只是在上路之前才真正符合了被遷居茂陵的資格。郭解名滿天下,真是“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到了茂陵,無論認識不認識的,紛紛以能與他交往為榮。后來,漢武帝終于借故“族誅”了郭解。郭解罪在哪里?一介平民,居然有那么多“粉絲”!有了支持者就有了權(quán)力,有了權(quán)就能決定他人的死生,這在皇權(quán)專制社會中是統(tǒng)治者最不愿意看到的。因此不管郭解中年以后如何自律、如何守法、如何謙卑都是不管用的?!蹲髠鳌分姓f“匹夫無罪。懷璧其罪”;大一統(tǒng)時期是小人無罪,有勢力則有罪。郭解被族誅的“判決書”中說:

  解布衣為任俠,行權(quán),以睚眥殺人,解不知,此罪甚于解知。殺之,當大逆無道。

  署名是當時的御史大夫公孫弘。在公孫弘看來,一些人不用郭解支使就替他去殺人,可見郭解在民間的勢力之大,就憑這一點還不該殺嗎?

  為什么有那么多的人以交游郭解為榮、愿意為他出力、甚至為他殺人?除了郭解本人的名望和魅力外,還有社會因素。此時剛剛從貴族社會轉(zhuǎn)入皇權(quán)社會,人們對于權(quán)力高度統(tǒng)一還是不習慣的,特別是日漸平民化的士人。因此蟄居地方的士人以及原來的貴族,總愛捧出一些杰出人物或特異人物作為領(lǐng)袖,有意無意地消弱或抵制朝廷的權(quán)力。郭解本身固然就有影響力,但一些地方豪強也在有意無意地捧他,希望他能成為民間領(lǐng)袖。郭解大約也感到這一點,人們越捧,他越謙卑,越退縮,但最終還是被捧殺。所謂“殺君馬者道旁兒”就是此意。是不是這些士人就懷有捧殺的惡意呢?我以為不是這樣。這也與社會轉(zhuǎn)型期間士人特殊心理有關(guān)。

  我們讀西漢人的作品可以感受到許多士人還是懷念戰(zhàn)國那個“權(quán)出多門”時代的。那時權(quán)力的分立,社會有較大的生活縫隙,有才能的人才會有更多的機會脫穎而出。漢武帝時的東方朔,在《答客難》中說,戰(zhàn)國時期,諸侯爭天下,才是“得士者強,失士者亡”的時代,士人可以充分表現(xiàn)自己;現(xiàn)在“圣帝流德,天下震懾,諸侯賓服”,“賢不肖何以異哉”?沒有了競爭,“賢”與“不肖”就沒有差別。如果皇帝抬舉你,你就會“在青云之上”,貶抑你,你就會被打壓到“深泉之下”,“用之則為虎,不用則為鼠”,一切以皇權(quán)為依歸。西漢末揚雄對于先秦一些君王禮賢下士的行為萬分向往。他在《解嘲》一文中列舉了寧戚、管仲、侯嬴、鄒衍等有才干的士人所受到的禮遇。用此以對比當時的“縣令不請士,郡守不迎師,群卿不揖客,將相不俯眉”。這個時期,出身平民的士人如想有個較好的出路,只有走門子,攀龍附鳳,低三下四,摧辱自己。

  俠有的也是士人,但他們與普通的士人不同,靠自己的努力,充分實現(xiàn)自己,當然不能說毫無個人的考慮,畢竟還是傳統(tǒng)對他們起的作用為多。這樣,還不習慣大一統(tǒng)的士人、特別是那些受到傷害的司馬遷之類的士人,對于游俠是充滿了敬意和企慕的。蟄伏民間的士人、豪強等都希望俠能有更大聲望,領(lǐng)袖群倫,這在社會上形成了一種心理期待,司馬遷的《游俠列傳》對于游俠熱情贊美歌頌正反映了這心理期待。

  正統(tǒng)人士如班固等不僅對游俠是持批評和否定態(tài)度的,而且對司馬遷的關(guān)于游俠的觀點是“退處士而進奸雄”“賤守節(jié)而貴俗功”,其理由就是游俠破壞秩序,這是大惡,怎么能僅據(jù)其一點小善而贊美他們呢?如果秩序是像他們想象“百官有司奉法承令,以修所職,失職有誅,侵官有罰。夫然,故上下相順,而庶事理焉”,那樣井井有條,社會矛盾大多能得到合理的解決,人們也許能夠安于既定的秩序,平安的度日??墒乾F(xiàn)實不是那樣,生活在備受古今人贊美漢武帝時期的司馬遷也不感到幸福。所以他感慨自己是“況以中材而涉亂世之末流乎?其遇害何可勝道哉”。因此,那些拯人危難,不居功,不望報的游俠自然就受到人們的尊敬和愛戴。這是統(tǒng)治者最感恐懼和憤怒的。

  四、遵守秩序就是一切——俠風泯滅

  漢武帝是個雄才大略的皇帝,他對外開疆拓土,對內(nèi)加強皇帝專權(quán),當然不能容忍游俠這一類民間領(lǐng)袖存在。他對游俠毫不手軟,嚴厲打擊。在意識形態(tài)上,漢武帝實施“罷黜百家,獨尊儒術(shù)”的政策,既不搞法家極端主義,也不像漢初的“無為而治”,休養(yǎng)生息。士人追捧游俠的風氣漸漸平息,皇權(quán)專制制度日漸完善,以武帝以后,平民游俠,干預公共事務的情狀,基本消失。士大夫終于弄明白,在“權(quán)出一孔”時,榮辱升沉,皆是皇權(quán)之賜。因此大多進入犬儒狀態(tài),最多也就是發(fā)點牢騷而已。連牢騷滿腹的揚雄也攻擊游俠是:“竊國靈也(國家權(quán)柄)。”(《法言》)因為揚雄雖不得志,但畢竟還是在朝堂啊。

  東漢初,當班固寫《漢書·游俠傳》已經(jīng)完全沒有了司馬遷謳歌游俠的興味。在他看來游俠人品再高也是破壞社會秩序,就沖這一點就該討伐。因此他不僅批評《游俠列傳》所寫的游俠,而且批評司馬遷背離大道、宣揚、歌頌游俠。不過班固在郭解之后還是補寫了一些“俠”,然而這時的俠與漢初朱家、劇孟、郭解迥然不同了。他們都做過吏或官,有的還被封侯。他們有點權(quán)了,但拯人危難不見了,抗上與反主流不見了、平和謙卑不見了。只有一點還類似原來的游俠,那就是長于交際,有人追隨,仿佛游俠只有這一個特征了。只有這一點還能把他們從謹小慎微官僚群中識別出來。

  《漢書·游俠傳》前部分照抄《史記·游俠列傳》,后一部分又增加了萭章、樓護、陳遵、原涉四人。這四位俠都生活在漢武帝打壓游俠之后,充分展示西漢中后期俠者特點。如萭章本是京兆尹(首都長安市長)下管門房的,可是他隨從京兆尹上朝時“侍中諸侯貴人爭欲揖章,莫與京兆尹言者”。朝中貴人看重萭章忽略了他的主人,可見萭章在長安交游的廣泛及聲望之高。后來“王尊為京兆尹,捕擊豪俠”殺了萭章。樓護出身醫(yī)者之門,與父親以醫(yī)術(shù)游長安,因能說會道,受貴人喜愛,改行,“學經(jīng)傳,為京兆吏數(shù)年,甚得名譽”。樓護是個八面玲瓏的人,這與司馬遷筆下的性格堅韌、口齒木訥的游俠根本不同。王莽家五人封侯,互爭名望高低,長安賓客填滿了五侯之門,但他們各有厚薄,惟有樓護能言善辯,誰也不得罪,五家通吃(這多么韋小寶),幾乎得到王家五侯一致喜愛。樓護母親去世時,送葬的貴人專車就有兩三千輛之多。以至街坊鄰居編了歌:“樓君卿出喪,五侯貴人來幫忙”??梢娖渑深^。說好聽點,這是鄉(xiāng)愿;難聽點,就是戲子。樓護唯一讓后世津津樂道的就是一道名肴——五侯鯖。這是他的創(chuàng)造。樓護并非名廚,他發(fā)明這道菜也是沾了五侯的光。他與五家都有交情,五侯常給他送些本家獨創(chuàng)的肴饌,樓護把它們合在一起,味道變得更美,驚倒世人,人們稱為五侯鯖。

  王莽專政時,其子王宇與其妻兄呂寬要勸諫王莽不要太過,在家門上涂血,后來被王莽發(fā)現(xiàn),怒極,殺其子,呂寬逃走。樓護此時為廣漢太守。因為與呂寬父親是朋友,呂寬逃到他那里避難,呂寬把他逮捕交給王莽,莽很高興,封樓護為“封息鄉(xiāng)侯,列于九卿”。這還是俠嗎?樓護一生是一帆風順的。

  陳遵是中國詩史上的名人,他的兩件事經(jīng)常被用來作典故,一是好酒,酒肉相屬,晝夜呼號;二是好客,“每大飲,賓客滿堂,輒關(guān)門,取客車轄投井中”。弄得有急事的客人狼狽不堪。其一生并沒有扶危救困的行為,他與俠類似的地方就是好客,而且逮住客人就不讓走,車騎滿門。

  原涉處在漢末亂世,皇權(quán)專制衰微。他不像陳遵,只是讓客人陪他喝酒,他的賓客往往是他報仇殺人的打手,原涉睚眥必報,殺人很多。此時王莽已經(jīng)窮途末路,沒有能力打壓他了。不過最終原涉還是被更始帝部下申屠建送上了刑場。

  班固筆下的這些俠者多是精于牟取利益之輩,在太史公看來無非就是“朋黨宗強比周,設(shè)財役貧,豪暴侵凌孤弱,恣欲自快”,讓真正的游俠感到丑陋的人。把這些人與朱家、劇孟、郭解等量齊觀,正是司馬遷所悲哀的:“余悲世俗不察其意,而猥以朱家、郭解等令與暴豪之徒同類而共笑之也?!边@倒不是班固之“不察”,因為在班固看來,他處在“故上下相順,而庶事理焉”的時期,強調(diào)秩序是十分必要的,俠與秩序為敵,自然是罪不容誅的。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俠:一種文化人格的歷史流變
資治通鑒筆記:漢武帝的手段
從《漢書·游俠傳》看班固的游俠思想
司馬遷為何要寫《游俠列傳》?
“非主流”的俠客: 歷代史家, 只有司馬遷為其鳴不平
猴哥帶你讀懂史記第三十二講:行俠仗義救人之急的俠義精神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guān)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xù)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quán)!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lián)系客服!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