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3.太陰之為病,腹?jié)M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時(shí)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結(jié)硬。
277.自利不渴者,屬太陰,以其藏有寒故也,當(dāng)溫之,宜服四逆輩。
259.傷寒發(fā)汗已,身目為黃,所以然者,以寒濕在里不解故也。以為不可下也,于寒濕中求之。
少陰篇
281.少陰之為病,脈微細(xì),但欲寐也
323.少陰病,脈沉者,急溫之,宜四逆湯。
317.少陰病,下利清谷,表寒外熱,手足厥逆,脈微欲絕,身反不惡寒,其人面色赤,或腹痛,或干嘔,或咽痛,或利止脈不出者,通脈四逆湯主之。
314.少陰病,下利,白通湯主之。
304.少陰病,得之一二日,口中和,其背惡寒者,當(dāng)灸之,附子湯主之。
305.少陰病,身體痛,手足寒,骨節(jié)痛,脈沉者,附子湯主之。
316.少陰病,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此為有水氣。其人或咳,或小便利,或下利,或嘔者,真武湯主之。
306.少陰病,下利便膿血者,桃花湯主之。
307.少陰病,二三日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下利不止,便膿血者,桃花湯主之。
303.少陰病,得之二三日以上,心中煩,不得臥,黃連阿膠湯主之。
301.少陰病,始得之,反發(fā)熱,脈沉者,麻黃細(xì)辛附子湯主之。
302.少陰病,得知二三日,麻黃附子甘草湯微發(fā)汗。以二三日無證,故微發(fā)汗也。
318.少陰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四逆散主之。
309.少陰病,吐利,手足逆冷,煩躁欲死者,吳茱萸湯主之。
厥陰病篇
326.厥陰之為病,消渴,氣上撞心,心中疼熱,饑而不欲食,食則吐蛔,下之利不止。
338.傷寒脈微而厥,至七八日膚冷,其人躁無暫安時(shí)者,此為藏厥,非蛔厥也?;棕收撸淙水?dāng)吐蛔。今病者靜,而復(fù)時(shí)煩者,此為藏寒,蛔上入其膈,故煩,須臾復(fù)止,得食而嘔,又煩者,蛔聞食臭出,其人常自吐蛔,蛔厥者,烏梅丸主之。又主久利。
351.手足厥寒,脈細(xì)欲絕者,當(dāng)歸四逆湯主之。
378.干嘔吐涎沫,頭痛者,吳茱萸湯主之。
371.熱利下重者,白頭翁湯主之。
337.凡厥者,陰陽氣不相順接,便為厥。厥者,手足逆冷者是也。
350.傷寒脈滑而厥者,里有熱,白虎湯主之。
353.大汗出,熱不去,內(nèi)拘急,四肢疼,又下利厥逆而惡寒者,四逆湯主之。
354.大汗,若大下利,而厥冷者,四逆湯主之。
霍亂病篇
386.霍亂,頭痛發(fā)熱,身疼痛,熱多欲飲水者,五苓散主之;寒多不用水者,理中丸主之。
385.惡寒脈微而復(fù)利,利止亡血也,四逆加人參湯主之。
397.傷寒解后,虛羸少氣,氣逆欲吐,竹葉石膏湯主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