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終編輯 331020470
什么是眩暈 眩暈是目眩和頭暈的總稱,以眼花、視物不清和昏暗發(fā)黑為眩;以視物旋轉,或如天旋地轉不能站立為暈,因兩者常同時并見,故稱眩暈。 眩暈的分類:真性眩暈、假性眩暈 ?。?)真性眩暈(周圍性、前庭外周性):呈陣發(fā)性的外物或本身的旋轉、傾倒感、墮落感,癥狀重,多伴有明顯的惡心、嘔吐等植物神經癥狀,持續(xù)時間短,數十秒至數小時,很少超過數天或數周者。因多見于前庭外周性病變 。 (2)假性眩暈(中樞性、腦性):為外物或自身的搖晃不穩(wěn)感,或左右或前后晃動,注視活動物體時,或嘈雜環(huán)境下加重。癥狀較輕,伴發(fā)植物神經癥狀不明顯,持續(xù)時間較長,可達數月之久,多見于腦部和眼部等疾患 。 △病史和臨床癥狀體征 1、眩暈發(fā)作前的情況 發(fā)病前有無煙酒過度、精神情緒不穩(wěn)、勞累失眠等因素。 2、眩暈發(fā)作情況 ?。?)夜間還是晨起發(fā)病,突然發(fā)病還是緩慢發(fā)病, ?。?)首次發(fā)病還是反復發(fā)??; ?。?)何種情況下發(fā)病,體位改變、扭頸,或某種特殊體位發(fā)??; ?。?)眩暈的形式是旋轉還是非旋轉性的; (5)強度能否忍受,意識是否清楚; ?。?)睜、閉眼時眩暈是減輕還是加重,聲光刺激、變換體位時眩暈是否加重。 3、眩暈伴發(fā)癥狀 ?。?)自主神經癥狀:血壓變化,出汗,面色蒼白,腹瀉; ?。?)耳部癥狀:耳聾,耳鳴,耳悶; ?。?)眼部癥狀:眼前發(fā)黑,復視,視物模糊; ?。?)頸部癥狀:頸項部或肩臂疼痛,上肢麻木,活動受限; ?。?)中樞神經系統(tǒng)癥狀:頭痛,意識障礙,感覺運動障礙,語言或構音障礙等。 眩暈應該做哪些檢查? 前庭功能檢查: ?。?)診室或床旁前庭功能檢查:包括直立傾倒試驗、原地踏步試驗、扭頸試驗等; ?。?)眼球震顫 ?。?)眼震電圖 ?。?)平衡姿勢圖 △聽功能檢查: 影像學檢查:頭顱CT、MRI等以明確有無頭部占位、缺血性或出血性疾患。 其他內科檢查:包括血壓、心電圖、生化檢查等。 △伴眩暈的各種常見全身性疾病 1、腦血管性眩暈:突然發(fā)生劇烈旋轉性眩暈,可伴有惡心嘔吐,10-20天后逐漸減輕,多伴有耳鳴、耳聾,而神志清晰。 2、腦腫瘤性眩暈:早期常出現輕度眩暈,可呈搖擺感、不穩(wěn)感,而旋轉性眩暈少見,常有單側耳鳴、耳聾等癥狀,隨著病變發(fā)展可出現鄰近腦神經受損的體征,如病側面部麻木及感覺減退、周圍性面癱等。 3、頸源性眩暈:表現為多種形式的眩暈,伴頭昏、晃動、站立不穩(wěn)、沉浮感等多種感覺。眩暈反復發(fā)作,其發(fā)生與頭部突然轉動有明顯關系,即多在頸部運動時發(fā)生,有時呈現坐起或躺臥時的變位性眩暈。一般發(fā)作時間短暫,數秒至數分鐘不等,亦有持續(xù)時間較長者。晨起時可發(fā)生頸項或后枕部疼痛。部分患者可出現頸神經根壓迫癥狀,即手臂發(fā)麻、無力,持物不自主墜落。半數以上可伴有耳鳴,62-84%患者有頭痛,多局限在頂枕部,常呈發(fā)作性跳痛。 4、眼源性眩暈:非運動錯覺性眩暈,主要表現為不穩(wěn)感,用眼過度時加重,閉眼休息后減輕。眩暈持續(xù)時間較短,睜眼看外界運動的物體時加重,閉眼后緩解或消失。常伴有視力模糊、視力減退或復視。視力、眼底、眼肌功能檢查常有異常,神經系統(tǒng)無異常表現。 5、心血管性眩暈:高血壓病引起的眩暈通過血壓測定可以明確診斷。頸動脈竇綜合征可以導致發(fā)作性眩暈或暈厥。發(fā)病誘因大多是突然引起頸動脈受壓的因素,如急劇轉頸、低頭、衣領過緊等。 6、內分泌性眩暈:低血糖性眩暈常在饑餓或進食前發(fā)作,持續(xù)數十分鐘至1小時,進食后癥狀緩解或消失,常伴有疲勞感,發(fā)作時檢查血糖可發(fā)現有低血糖存在。甲狀腺功能紊亂也可以導致眩暈,臨床以平衡障礙為主,對甲狀腺功能的相關檢查可以確診。 7、血液病導致的眩暈:白血病、惡性貧血、血液高凝疾病等均可引起眩暈,通過血液系統(tǒng)檢查可以確診。 8、神經官能性眩暈:病人癥狀表現為多樣性,頭暈多系假性眩暈,常伴有頭痛、頭脹、沉重感,或有失眠、心悸、耳鳴、焦慮、多夢、注意力不集中、記憶力減退等多種神經官能癥表現,無外物旋轉或自身旋轉、晃動感。對于45歲以上的婦女,還應注意與更年期綜合征鑒別。 △眩暈的預防和治療 患有眩暈的病人外出時應由家人陪伴,以防意外事件發(fā)生。 1、腦血管性眩暈:夏冬季節(jié)由于血液粘稠度增加,容易發(fā)生各種腦血管意外,導致腦血管性眩暈的發(fā)生。應注意多飲水,不要突然改變體位,如夜晚上廁所時猛起,都容易引發(fā)腦血管性眩暈。一旦發(fā)生,應盡快到醫(yī)院就診,經確診后可以適當給以擴血管藥物、抗血小板聚集藥物(如阿司匹林)、抗凝藥物等。 2、腦腫瘤性眩暈:此類眩暈發(fā)病多較緩慢,初期癥狀較輕,不易發(fā)現。對于逐漸出現的輕度眩暈,若伴有單側耳鳴、耳聾等癥狀,或其他鄰近腦神經受損的體征,如病側面部麻木及感覺減退、周圍性面癱等,應盡早到醫(yī)院診治,明確診斷,早期手術治療。 3、頸源性眩暈:應注意平時工作學習的體位,在長時間伏案工作后應適當活動頸部。枕頭高度適宜,不能墊枕過高,以導致頸源性眩暈的發(fā)生。治療上多采用康復方法,如頸椎頜枕吊帶牽引、推拿手法治療、針灸等,嚴重的需要手術治療。 4、對于其他疾病引起的眩暈,如內分泌 性眩暈、高血壓性眩暈、眼源性眩暈,應積極治療原發(fā)病,如控制血壓,治療眼科疾病,在原發(fā)病恢復的基礎上,眩暈可以自然緩解。 5、神經官能性眩暈:對于因精神因素導致的眩暈,首先應解除病人的焦慮不安情緒,可適當給以抗焦慮或抗抑郁藥物,但要避免長時期使用鎮(zhèn)靜藥物,以免增加藥物的耐受性和依賴性。 【眩暈的臨床表現】: 梅尼埃病 過去稱為美尼爾病,為最典型的內耳病引發(fā)的眩暈,其病理改變是內淋巴積水,發(fā)病以中年人多見,10歲以下小兒少見,老年以后發(fā)作逐漸減少。該病特點是反復發(fā)作性眩暈、伴有耳聾、耳鳴、耳悶為主要癥狀,可伴有復聽、惡心、嘔吐、出冷汗、面色蒼白、四肢冰涼等癥狀;耳聾多為單側,早期有聽力波動,可恢復正常,約15-20%患者耳聾可波及對側耳;耳鳴多在眩暈發(fā)作前加重,早期伴隨眩暈緩解 耳鳴可消失,反復眩暈發(fā)作后耳鳴會經久不息。前庭功能檢查溫度試驗一般為患側半規(guī)管功能低下或消失。聽力測試為感音神經性聾,早期典型者為低頻感音神經性聾。如做耳蝸電圖,典型者應記錄到一個基底增寬的負相和電位,發(fā)作期患者-SP/AP≥40%。 前庭神經元炎 前庭神經元炎 此病為末梢神經炎的一種。病變發(fā)生在前庭神經節(jié)或前庭通路的向心部分。病前兩周左右多有上呼吸道病毒感染史。眩暈癥狀可突然發(fā)生,持續(xù)數日或數月,活動時癥狀加重。植物神經系的癥狀一般比梅尼埃病稍輕。無聽力改變,即無耳鳴及耳聾的主訴。多數患者兩三個月后癥狀完全緩解,僅少數病例有反復發(fā)作的現象。檢查時可見有向健側的自發(fā)眼震,患側前庭功能低下或半規(guī)管麻痹。無其它顱神經受損癥狀。 突發(fā)性聾伴眩暈 突發(fā)性聾伴眩暈 30~50歲多見,可能因內耳病毒感染或血管病變或窗膜破裂引起。患者突發(fā)一側耳鳴、耳聾,其中部分病例伴眩暈嘔吐,病情似梅尼埃病,但眩暈持續(xù)時間較長,以后無反復發(fā)作。聽力檢查呈重度感覺神經性聾(多大于60dB),伴眩暈者前庭功能可有損害。 迷路炎 迷路炎 患急性或慢性化膿性中耳炎者,感染擴散可波及內耳迷路,發(fā)生漿液性或化膿性迷路炎,此時患者除耳漏外,會伴有耳鳴、眩暈、惡心、嘔吐及聽力下降,可出現向患側的自發(fā)眼震,迷路有瘺孔時,外耳道加壓可引起眩暈,眼震更加明顯,即瘺管試驗陽性。當病情進展為化膿性迷路炎時不僅眩暈嚴重,持續(xù)存在,聽力可下降為全聾,自發(fā)眼震轉向健側,前庭功能檢查患側反應消失。上述情況發(fā)生時,應拍耳乳突X線片,最好做顳骨CT掃描,明確是否存在乳突炎、膽脂瘤、迷路瘺管。病毒性迷路炎多因皰疹病毒、腮腺炎病毒、麻疹病毒感染引起。繼病毒感染后,患者出現眩暈、步態(tài)不穩(wěn),明顯的惡心嘔吐,多伴有重度耳聾。前庭功能檢查患側功能低下或消失。眩暈癥狀由于患者健側前庭功能正常,經1~3個月左右眩暈癥狀可逐漸完全消失。 迷路震蕩 迷路震蕩 多由于頭外傷引起,常與腦震蕩同時存在,因爆炸后產生強大的空氣氣浪沖擊,同樣可引起內耳迷路震蕩。創(chuàng)傷后患者出現眩暈、惡心、嘔吐、受傷耳聽力明顯下降。耳科檢查時部分可見伴有鼓膜外傷,鼓膜出現破裂或出血。聽力檢查中可見到不同程度和不同性質的單側或雙側的聽閾改變,重者可全聾,有的聲導抗測聽可提示有聽骨鏈損傷,患側前庭功能低下。在診斷腦震蕩患者時,特別是伴有聽力障礙和眩暈主訴者,應注意到同時可有迷路震蕩存在。 病因 造成前庭病變的疾病很多,一般來說,可以歸納出下面幾個病因: 前庭病變(Vestibular disease) 前庭部位的病變在神經解剖上正好位于一個復雜的地帶,這個小區(qū)域有來自大腦皮質脊髓神經束、小腦、橋腦、腦干、以及第八對腦神經的交通網路。因此,這個部位的病變,又可依據神經解剖上的關系,區(qū)分為周邊神經與中樞神經。周邊神經疾病的眩暈癥發(fā)作起來,常伴隨有耳鳴(tinnitus)、聽力喪失(hearing loss)、眼球振顫(nystagmus)呈現特有的周邊形式。中樞神經疾病的眩暈癥,其眼球振顫呈現特定的腦干形式。整理如下: 一、周邊神經疾病 1.良性陣發(fā)性的眩暈(Benigh Positional Proxysmal Vertigo,BPPV): 這種眩暈癥在門診十分常見,好發(fā)于老年人,常有特殊的誘發(fā)體位,發(fā)作數分鐘后,若停止不動,眩暈癥停止,但是若位置再度改變,則眩暈癥又會發(fā)作。不予任何治療,六個月癥狀也會自行緩解。關于這種疾病的成因,目前流行的說法是內耳掌管平衡的耳石退化脫落,形成游離狀的小顆粒,當姿勢改變時,就會影響內淋巴的流動,造成眩暈癥。另外一種說法是,中耳長出一條小通路達到內耳,影響左右兩邊的壓力差,造成眩暈癥。 2.梅尼爾氏癥(Meniere’s disease): 至今仍是一個充滿迷樣般的疾病,由解剖學的證據已知梅尼爾氏癥的主要病變在于,不明原因的內淋巴局部水腫,聽神經及半規(guī)管細胞被破壞。病人會感到耳鳴、耳朵脹痛、聽力喪失、眼球振顫。發(fā)作呈現陣發(fā)性,每次持續(xù)數分鐘至數小時,而后逐漸緩解。爾后的數個月內不定時的發(fā)作,每發(fā)作一次,聽力就喪失一些,最后可以完全耳聾。 3.急性迷路炎(Acute labyrinthitis): 急性迷路炎常與病毒感染有關,這樣的情形通常是先有上呼吸道感染的癥狀,再來就是緩慢出現的暈眩,大約再過三天后出現最嚴重的暈眩,之后大約三到六周的時間會慢慢復原。 4.耳毒性物質或藥物(Ototoxins): 某些常見的抗生素藥物,因病人體質關系,使用后就會造成暫時性聽力喪失,眩暈癥也是其中一個癥狀,通常停藥后可以恢復。 5.聽神經瘤(Acoustic neuroma): 這是第八對腦神經的良性腫瘤,腦部的腫瘤不管組織學上是良性或惡性,只要會壓迫到重要的神經造成神經學癥狀就是不好的腫瘤。剛才提過,前庭部位的神經網路相當復雜而重要,因此,壓迫聽神經,就會造成聽力喪失,壓迫前庭,就會造成眩暈癥,壓迫小腦,就會有平衡感失調的癥狀,如果侵犯小腦與橋腦交界(cerebellopontile (C-P) angle),許多腦干的癥狀就會出現。一般來說,腫瘤性疾病所造成的癥狀會隨著時間越來越嚴重,開刀的困難度也越高。因此,早期發(fā)現,早期治療,所造成的后遺癥越小??上У氖?,通常病人等到有癥狀的時候,腫瘤多半已經很大了。 二、中樞神經疾病 1.多發(fā)性硬化癥(Multiple sclerosis,MS) 這是一種中樞神經系統(tǒng)漸進性去髓鞘的可怕疾病,若影響到前庭神經,就會造成眩暈癥,此外,也會影響許多腦干部位神經的病變及相關癥狀,視神經的病變相當常見。起初疾病發(fā)作后會緩解,但是往后每發(fā)作一次,病人的狀況就越差,緩解也不會回到原來的狀況,病程呈現階梯式下降的曲線。 2.椎底動脈循環(huán)障礙(Vertebrobasilar insufficiency,VBI) 這種類型的眩暈癥是因為腦部血管循環(huán)障礙所造成,所以發(fā)作的時候,偶爾會伴隨著類似中風的相關癥狀,例如語言障礙、視覺障礙、感覺神經麻痹、肢體無力或麻痹等等。若癥狀在一天內緩解,稱為陣發(fā)性缺血性腦中風(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s,TIA)。若癥狀輕微,數分鐘緩解,只能下椎底動脈循環(huán)障礙的診斷。 3.中樞神經藥物(Central acting agents) 許多中樞神經抑制的藥物,過量服用就會導致眩暈癥。適當的藥物濃度監(jiān)測是必要的。 其他和眩暈癥很類似的昏厥、頭暈、頭痛等等癥狀在醫(yī)學上都有很嚴格的定義,一般人常常在求診的時候,混用這些癥狀。 【眩暈的原因】
1.貧血 老人如有頭暈、乏力、面色蒼白的表現,應去醫(yī)院檢查一下,看是否貧血。老年人如果不注意營養(yǎng)保健,很容易患貧血。此外,消化不良、消化性潰瘍、消化道出血以及慢性炎癥疾病的老年患者均可繼發(fā)貧血。
2.血粘度高 高血脂、血小板增多癥等均可使血黏度高,血流緩慢,造成腦部供血不足,發(fā)生容易疲倦、頭暈、乏力等癥狀。其中造成高血脂的原因很多,最主要的是平時飲食結構的不合理。
3.動脈硬化 患者自覺頭暈,且經常失眠、耳鳴、情緒不穩(wěn)、健忘、四肢發(fā)麻。腦動脈硬化使血管內徑變小,腦內血流下降,產生腦供血、供氧不足,引起頭暈。
4.頸椎病 常出現頸部發(fā)緊、靈活度受限、偶有疼痛、手指發(fā)麻、發(fā)涼,有沉重感。頸椎增生擠壓頸部椎動脈,造成腦供血不足,是該病引起頭暈的主要原因。
5.高血壓 高血壓患者除頭暈之外,還常伴隨頭脹、心慌、煩躁、耳鳴、失眠等不適。
6.心臟病 冠心病早期,有的人可能感覺頭痛、頭暈、四肢無力、精神不易集中等。主要是因心臟冠狀動脈發(fā)生粥樣硬化,造成供血不足而引起頭暈。
7.美尼爾綜合癥 美尼爾綜合癥是一種內耳疾病,眩暈是美尼爾綜合癥最主要的表現。
8.血液疾病 白血病、惡性貧血、血液高凝疾病等均可引起眩暈,通過血液系統(tǒng)檢查可以確診。
【治療方法】
隨著現代醫(yī)學的不斷發(fā)展,出現了一些藥品,如氟桂利嗪、眩暈停、敏使朗及大量的擴管藥、鈣離子陰滯劑,雖解除了許多患者的疾患,但多數臨床醫(yī)生及患者,仍感到見效慢、療效差、服藥時間長、費用高、治療面單一,與該病相關的體癥不能兼顧治療,尤其對眩暈癥反復發(fā)作很難控制。現代手術治療眩暈方法不斷創(chuàng)新,但其危害性、副作用、費用高仍是易見的。
【頸椎病眩暈型的中醫(yī)治療】
《景岳全書;眩暈》指出,“眩暈一證,虛者局其八九”,表明眩暈一病,虛證局多。
如陰虛則易肝風內動,血虛則腦失所養(yǎng),精虧則髓海不足,均易導致眩暈發(fā)生。但痰瘀壅阻或化火上擾亦可形成眩暈的實證。實際上,臨床多見眩暈虛實雜證。
頸椎病是骨科病名,是指頸椎間盤變性,頸椎骨質增生所引起的綜合證。創(chuàng)傷及長期老損,均可使頸椎發(fā)生一系列的病理變化,使頸神經根,頸骨髓,椎動脈,交感神經及頸部軟組織受到刺激或壓迫,產生一系列臨床癥狀和體征。頸椎病癥狀復雜,根據病變位置,受壓迫組織及壓迫輕重和損傷程度,臨床癥狀和體征。西醫(yī)將頸椎病分為神經根型,脊髓型,椎動脈型及交感神經型,其中以神經根型最為常見,占頸椎病60%以上,其他各型占10%——15%所以,我重點講述頸神經根型頸椎病。
頸神經根型頸椎病多見中年以上男人,有外傷病史或長時間從事伏案工作和睡眠姿勢不當病史,每每因為傷,勞累或受寒冷刺激而誘發(fā)急性發(fā)作。本病起病緩慢,易反復發(fā)作。臨床表現為頸部活動受限或僵硬,頸肩部疼痛,枕部感覺障礙,或皮膚麻木,眩暈頭痛,視物模糊,耳鳴耳聾,上肢力量減弱,甚則出現手中握物突然失落現象。
檢查:棘突,棘突旁或沿肩胛骨內緣有壓痛點,神經根牽拉試驗陽性,受累神經根支配區(qū)皮膚痛覺遲鈍或消失。頸椎正側位片見頸椎關節(jié)退行性病變;側位片見頸椎曲度改變,生理前突減少或消失,病變椎間隙變窄,椎體緣骨質增生;側位片可見頸椎關節(jié)骨刺突向椎間孔及椎間孔變窄現象。
中醫(yī)認為中年以后,人體肝臟漸哀,頸骨功能減弱,加之外傷或積勞成疾,從而筋絡受損,氣滯血瘀,脈絡痹阻不通,氣血不能布達而發(fā)病。辨證為氣滯血瘀,脈絡痹阻。治宜調理氣血,溫經通痹。
方用自擬舒頸止眩湯《葛根湯加減》:
【組方】葛根30克、 桂枝10克 、白芍15克、 赤芍15克、 炙甘草5克、三七粉3克“沖”、當歸10克、 川芍10克、 天麻10克 、元胡10克、威靈仙15克。
【加減】
兼有氣虛者加黃芪20克黨參10克 ;
兼有血虛者加雞血騰30克熟地10克;
兼有腎陰虛者加服六味地黃丸;
兼有腎陽虛者加服金匱腎氣丸;
兼有虛肝腎不足者加服滋補肝腎丸;
兼肢體麻木者加服血府逐瘀丸;
眩暈,通常也叫頭旋眼花,是臨床上一種常見的癥狀。輕者如坐舟車,發(fā)作的時間短暫,平臥閉目片刻即安;重者即覺天旋地轉,不能站立,有時惡心,甚至暈倒。
在古代醫(yī)書中,眩暈有多種名稱,如頭眩、掉眩、眩冒、目眩、癲眩等。在現代醫(yī)學中,眩暈多見于高血壓、動脈硬化、貧血、神經官能癥、耳源性疾病、頸椎病等患者。祖國醫(yī)學認為,眩暈可由風、痰、濕、虛引起,故有“無風不作眩”、“無痰不作眩”、“無虛不作眩”的說法。在臨床上,根據患者眩暈的類型可對其進行辨證施治:
1.風火上擾型眩暈:此種類型的眩暈多因患者平素陽盛火旺或虛陽上亢,或因惱怒郁悶,氣郁化火,耗傷肝陰,引起風陽內動、風火上擾而發(fā)病。
風火上擾型眩暈患者的主要臨床表現為:頭暈漲痛,煩躁易怒,面赤耳鳴,多夢少寐,口干口苦,舌紅苔黃,脈弦數。
治療此種類型的眩暈宜清火息風、平肝潛陽,可選用天麻鉤藤飲加減。其方藥組成為:天麻、鉤藤、梔子、黃芩、石決明、川牛膝、杜仲、夜交藤、夏枯草、龍膽草。每日一劑,用水煎服。中老年人若眩暈較重,應警惕是否為中風的前兆,并應對病情進行監(jiān)測。
2.痰濁中阻型眩暈:此種類型的眩暈多由于患者飲食不節(jié),損傷脾胃,脾失健運,使水谷運化失常,濕聚而生痰,痰阻中焦使清陽不升、濁陰不降而發(fā)病。
痰濁中阻型眩暈患者的主要臨床表現為:頭暈頭重,胸膈滿悶,惡心嘔吐,不思飲食,肢體沉重,舌苔白膩,脈濡滑。
治療此種類型的眩暈宜祛痰化濕,可選用半夏白術天麻湯。其方藥組成為:半夏、白術、天麻、橘紅、茯苓、甘草、生姜、大棗。每日一劑,用水煎服。若患者出現痰郁化熱的癥狀,如頭目漲痛,口苦心煩,苔黃膩,脈滑數時,應使用清熱化痰的藥物,可選用溫膽湯(半夏、陳皮、茯苓、枳實、竹茹、生姜、大棗、甘草)加黃連、黃芩。每日一劑,用水煎服。
3.陰虛陽亢型眩暈:此種類型的眩暈多因患者平素腎陰不足,或熱病久病傷陰,導致陰津不足,水不涵木,以至肝陽上亢而發(fā)病。
陰虛陽亢型眩暈患者的主要臨床表現為:頭暈目澀,心煩失眠,多夢,面赤,耳鳴,盜汗,手足心熱,口干,舌紅少苔,脈細數或細弦。
治療此種類型的眩暈宜滋陰平肝,可選用杞菊地黃丸加減。其方藥組成為:熟地、山茱萸、山藥、澤瀉、丹皮、茯苓、枸杞子、菊花、白芍。每日一劑,用水煎服。
4.心脾血虛型眩暈:此類眩暈患者多因思慮太過,傷及心脾,耗損氣血,或因大病、大失血之后,引起氣血不足而發(fā)病。
心脾血虛型眩暈患者的主要臨床表現為:頭暈眼花,勞累后加重,心悸神疲,氣短乏力,失眠,納少,面色無華,唇舌色淡,脈細弱。
治療此種類型的眩暈宜補氣血、益心脾,可選用歸脾丸,每次服9克,每日服兩次。其方藥組成為:白術、茯神、黃芪、人參、炙甘草、木香、當歸、遠志、龍眼肉、酸棗仁,生姜,大棗。
5.中氣不足型眩暈:此種類型的眩暈多由于患者過度勞累,元氣受傷,或由于平素脾胃虛弱,中氣不足而發(fā)病。正如《靈樞·口問》中所說的“上氣不足,腦為之不滿,耳為之苦鳴,頭為之苦傾,目為之眩。”
中氣不足型眩暈患者的主要臨床表現為:頭暈乏力,氣短喜臥,勞累后加重,倦怠懶言,自汗,面色蒼白無華,納呆便溏,舌淡苔白,脈細弱。
治療此種類型的眩暈宜補中益氣,可選用補中益氣湯加減。其方藥組成為:黃芪、人參、甘草、白術、當歸、陳皮、升麻、柴胡。每日一劑,用水煎服。
6.腎精虧虛型眩暈:此種類型的眩暈多由于患者先天腎氣不足或年老后腎氣衰弱,或因房事過度,腎精虧耗而發(fā)病。正如《靈樞·海論》中所說的“髓海不足,則腦轉耳鳴,脛酸眩冒,目無所見,懈怠安臥。”
腎精虧虛型眩暈患者的主要臨床表現為:頭暈耳鳴,精神萎靡,記憶力減退,腰膝酸軟,眼花,遺精,陽痿,舌瘦淡紅,脈沉細。
治療此種類型的眩暈宜補腎填精,可選用左歸丸,每次服9克,每日服兩次。其方藥組成為:熟地、山藥、枸杞子、山茱萸、牛膝、菟絲子、鹿角膠、龜板膠。若患者出現腎陽虛的癥狀,如形寒肢冷,小便清長,舌淡,脈沉微等,可用左歸丸加附子、肉桂、當歸、杜仲。
總之,眩暈一癥,屬虛癥者多,實癥者少,患者在治療前應及時排除神經系統(tǒng)病變。再者,頭部外傷往往會有眩暈的后遺癥,在對這樣的患者進行治療時應以活血化瘀為主。另外,眩暈患者在治療期間,要注意飲食調理,宜食清淡、新鮮的食物,忌食肥甘辛辣之品;居室環(huán)境要安靜、舒適,室內的光線要柔和,同時,要保持良好的心態(tài),保證充足的睡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