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附片要注意這么幾點:
1.確系虛寒證。
2.附片要炮制的好。
3.要和生姜同用,姜的劑量要大。
4.煎藥火候要到位。
5.對于易上火的人,要配牛膝引火下行。
6.我把這些經(jīng)驗傳給愛友們,呵呵~,可要收費的呀!
再到臨床慢慢的重新實踐,也就有了體會,我是搞心內(nèi)的,治心病用附片是最常用的了,下面我說一個病竇的病人:
這病人先在某醫(yī)科大學附院心內(nèi)診治,心率每分鐘多在四十余次,夜間心律有時只有30余次,西醫(yī)建議安裝起搏器,患者為下崗工人,那來那么多錢,只好求中醫(yī)診治療。
證見心悸、氣短、畏寒肢冷,四肢不溫,,寐差,納可,二便可,舌質(zhì)淡,脈結(jié)。
24動態(tài)心電圖檢查典型的病竇。
立法:溫陽益氣通脈
用方:制附片(先煎)20克,小紅參5克,細辛3克,苦參15克,葛根30克,丹參20克,生姜10克
每日一劑,西藥僅予極化液、肌苷片、維生素B1等。
患者服方十劑,心率就增加到60余次,而且心律很整齊,為竇性心律,后接服十劑心律增加到70余次,帶方鞏固,這病人以后常找我看病,隨訪已經(jīng)3年了,病情很穩(wěn)定。
說了這么多,只是告訴大家,別人的經(jīng)驗有時候很值得借鑒,也是提高個人臨床技藝的一個方面。
淺析仲景用附子之妙法
附子是臨床常用的溫里祛寒中藥之一,處方用名:附子、生附子、制附子、熟附子、淡附子、黑附片、炮附子。用量用法:3~15克,煎服,宜先煎0.5~1小時,至口嘗無麻辣感為度。古今醫(yī)家用之組方甚多,用法亦然。本文對漢、張仲景用附子之法做一學習與淺析。
醫(yī)圣張仲景在《傷寒論》、《金匱要略》中用附子的方劑共44方,其在組方、配伍、炮制、劑量、煎煮、服法上頗精,絕妙有效,值得研究。
一、回陽救逆急用生用
如:在《傷寒論》中回陽救逆的代表方劑四逆湯、四逆加人參湯、茯苓四逆湯、通脈四逆湯、通脈四逆湯加豬膽汁湯、白通湯、白通加豬膽汁湯、干姜附子湯,方中均用生附子,附子生用性烈善走發(fā)伸陽氣,祛散寒邪。如:《傷寒論》第(323)條,“少陰病,脈沉,急溫之,益四逆湯”;另有,白通湯方:蔥白四莖、干姜一兩、附子一枚(生,去皮,破八片)。示急用生用。
二、熱病救逆善用敢用
《傷寒論》第(317)條,“少陰病,下利清谷,里寒外熱,手足厥逆,脈微欲絕,身反不惡寒,其人面色赤,或腹痛,或干嘔,或咽痛,或利止脈不出者,通脈四逆湯主之”。這條示“里寒外熱”、“……面色赤……或咽痛”乃少陰格陽,真寒假熱證候。仲景透過現(xiàn)象看本質(zhì)用通脈四逆湯救之。為后世醫(yī)家敢用附子之方劑治熱病乃置治療熱病心衰開了先河。昔章次公先生曾指出“仲景是發(fā)明治熱病心力衰竭的第一人”。
三、應用劑量因人而宜
仲景用附子的計量單位不一,有用“枚”者、“分”者、“兩”者。但用“枚”時據(jù)多,在湯劑中用一枚時最多,可見為常規(guī)劑量,有19首。但在應用時又因人而宜。如《傷寒論》第(20)條“桂枝加附子湯方”、第(22)條“桂枝去芍藥加附子湯方”附子用量均用一枚。又如:《金匱要略》“驚悸吐下血胸滿淤血病脈證第十六”中的“黃土湯方”附子用三兩。又有“四逆湯”方后有解注曰:“強人可大附子一枚”。
四、煎服方法分別各異
仲景在應用附子方劑時,在煎、服方法上不盡一樣。在時間上生附子比熟附子煎煮的長一些,附子用量大煎的時間也長。生附子干姜甘草同煎的時間要比單伍干姜短。在“四逆湯”、“茯苓四逆湯”、“通脈四逆湯”、“通脈四逆湯加人參湯”等方劑中都能體現(xiàn)出來。另還有“附子先煎、分煎、散劑再煎”等煎煮方法。在“通脈四逆加豬膽汁湯”、“白通四逆湯加豬膽汁湯”中都能見到。在服法上也不一樣,如“附子瀉心湯方”中將黃連、大黃、黃芩三味苦寒之品以麻沸湯二升漬之須臾,絞去渣,別煮附子取汁,兩者相合與服。又有《金匱要略》“薏苡附子敗醬散方”取方寸匕,以水二升,煎減半,頓服。另有“附子粳米湯”以米湯煎服附子用以扶益脾胃虛寒,又能解毒,令人欽服。
五、甘草干姜同煎解毒
仲景多數(shù)方劑中附子與甘草干姜配伍用進,僅配甘草方子就有18首,配干姜的方子也不少數(shù)。近以發(fā)現(xiàn)附子甘草干姜同煎能降低附子的毒性。可見仲景用藥配伍之精萃。
總之,仲景用附子之法絕妙,值得我們研究與探討。
附子為百病之長
何紹奇
(一)兒時上學住校,周末步行30多里回家。時值盛夏,見路邊有不知其名的“莊稼”,長勢甚好,葉如艾,呈劍齒狀,質(zhì)厚,墨綠色,泛油光。詢之,才知為中藥附子。后來,每到附子采挖之時,經(jīng)濟拮據(jù)的鄰里人家便將一袋袋的附子拎回家,浸洗削皮切片,以獲得一點加工費。不過活得快點干,因為新鮮附子易爛,只有浸在鹵堿水中始不爛。那些天,全縣所有的汽車都要趕去鹽都自貢拉鹵堿。
我作醫(yī)生后,曾數(shù)至大乘寺附近的附子廠考察,親見了附子加工的全過程。江油為附子之鄉(xiāng),至今街上還設店賣附子,1包1k克,色如冰糖,謂是上品,用以饋贈親友。我小時侯身體弱,尿床,每到冬至,幾乎家家戶戶都用附子燉狗肉,這時,父親就帶我去他朋友家喝狗肉附子湯。在我印象里,附子和土豆的味道差不多,久煮之后,嚼著面面的,大概1碗4-5片,約1兩左右。一次,我在上海拜訪姜春華先生,他問我:你們四川人拿附子當菜吃,是真的嗎?我說我就吃過,姜老為之咋舌。
(二)善用附子者莫過于四川醫(yī)生。明代瀘州人韓飛霞在《醫(yī)通》中說:“附子回陽,霸功赫奕”,但尚不以善用附子著稱。清同治年間,邛崍鄭欽安在成都開創(chuàng)了“火神派”,觀其治病,恒以陰陽為綱,陰證則無論吐血、便血、尿血、喉蛾、失眠、牙痛、口臭、便秘,概投以附子、干姜之類,效如桴鼓。光緒時復有羅定昌者,其治熱病發(fā)熱譫語,舌生芒刺,煩躁不便,而脈尺寸俱無,即用承氣加附子。說非用附子治病,而是借其熱直達少陰耳。傳此派之學者,百余年來不乏其人:吳佩衡南下昆明,云南遂有“吳附子”之名,他尤以善用附子治麻疹逆證而風靡一時。祝味菊東去上海,當時滬上幾無不知“祝附子”者,他治熱病,雖高熱神昏,唇焦舌蔽,亦用附子,說熱病不死于發(fā)熱,而死于心衰。章次公先生于此十分心折,說他治病“心狠手辣”。名醫(yī)徐小圃的兩個兒子俱死于熱病,小兒子又病熱,幾至不救,祝以附子起之。今滬上徐氏兒科仍以用附子見長,即祝公昔年所教也。祝味菊譽附子為“百病之長”,其用附子有每劑3、4兩的。華陽劉民叔懸壺于上海,高僧惠宗病胃癌,吐血不止,劉力阻西醫(yī)輸血,以大劑干姜附子佐甘草、灶心黃土、花蕊石、云南白藥、阿膠,三帖而血全止。近賢重慶龔志賢、成都戴云波諸先生,治風寒濕痹,附子都用60克以上,其中戴氏所擬烏附麻辛姜桂草湯為治痹名方。有一年,四川醫(yī)生帶著計算機痹證軟件到北京義診,處方用附子30克,川烏30克。竟無人敢服用,中醫(yī)界攻譏者亦復不少,不幾天即門可羅雀,鎩羽而歸。
(三)附子大辛大熱,通行十二經(jīng),其性剛雄,溫五臟之陽。
心功能不全多見于肺原性心臟病、風濕性心臟病、冠心病等疾病,大率以心陽虛衰為本,血瘀水停為標,證見心悸怔忡,汗出肢冷,喘促,神疲乏力,面色恍白,紫紺,胸悶腹脹,下肢水腫,嚴重者甚至出現(xiàn)胸、腹水,全身浮腫,小便不利,脈沉細或結(jié)代,舌淡苔白者,常用參附湯、真武湯、桂枝茯苓丸、防己黃芪湯四方合方,收效甚速。我曾在某部隊醫(yī)院會診一風心病、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一劑即效,再劑即可下床活動。韓飛霞說人參回元氣于無何有之鄉(xiāng),王道也;黑附子回陽,霸功赫奕,合用于心衰,則相得益彰。心衰之重者,,則非伍用干姜不可,或干姜、生姜同用,附子無姜不熱,附子配干姜、甘草則仲景之四逆湯也,用于心衰之吐利不止,有回陽返本,起死回生之功;陽衰而陰竭者,合生脈飲陰陽兩補。章次公先生治療心衰嘗用《馮氏錦囊》的全真一氣湯,即參、附合麥冬、五味子、熟地、白術、懷牛膝。
附子溫腎陽,李時珍說附子是“補下焦命門陽虛之藥”;《本草正義》說附子“達下元而溫痼冷”,舉凡腎陽不足,證見畏寒肢冷、尿頻、口渴、不食,下利滑脫不禁,腰痛,陽痿、痛經(jīng)諸證,皆可用附子。命火式微,火不暖土,常用右歸丸;脾腎兩虛可用附子配炒山藥、人參、白術;虛寒痛經(jīng),常用小溫經(jīng)湯(附子、當歸);消渴晚期陰損及陽,陰陽兩虛時,渴極而涼潤生津不效者,可用附子、肉桂。唐代王燾《外臺秘要》以釜蓋之干潤作喻:“譬如釜中有水,以火暖之,其釜蓋若以板蓋之,則暖氣上騰,故板能潤也,若無火力,水氣則不上,此板終不可潤也”。至于腎陽衰憊,不能化氣行水之水腫,則非真武湯不可為功。
《珍珠囊》說附子“溫暖脾胃”,脾陽傷而下利不止,腹中冷痛,手足不溫,脈沉遲者,理中湯加附子,即附子理中湯。我年輕時在農(nóng)村作醫(yī)生,經(jīng)常遇到前來求救的因劇烈吐瀉而亡陽的孩子,急用大劑附子配人參、干姜、干草、龍骨、牡蠣回陽固脫救逆,多能挽回。有一左姓老人,寒邪直中三陰,吐瀉不已,神昏煩躁,揚手擲足,鄭聲喃喃,人或疑為陽證議用清下,我力阻之,蓋六脈極沉微故也,用制附子24克,紅人參10克,干姜15克,炙甘草6克,白術10克,龍骨、牡蠣各30克,一服而瀉全止,酣然入睡,次日易方調(diào)理而安。《傷寒蘊要》說附子有“通陰回陽之力,起死回生之功”,信然。
附子亦溫肺陽、肝陽。肺陽虛則咳喘、咯痰清稀,背冷、形寒;肝陽虛則疲憊乏力,巔頂疼痛,脅肋少腹隱痛陰冷。前者可用附子合干姜、炙草,后者可用附子合肉桂、黃芪。
(四)附子治痹,古方多用之,仲景桂枝附子湯治風濕相摶,一身盡痛,不能自轉(zhuǎn)側(cè);桂枝芍藥知母湯治歷節(jié)疼痛,腳腫如脫,皆其范例。《湯液本草》說“附子無所不至,味辛大熱,為陽中之陽,故行而不止”。痹證的病機是“閉”,附子走而不守,溫經(jīng)散寒,除濕通閉,實為痹證不可或缺之藥,,痛甚附子合川烏、草烏、細辛,可增強散寒止痛之功,附子合桂枝則溫經(jīng)通脈的作用益佳。不僅風寒濕痹可用附子,即使風熱濕痹舌紅脈數(shù)者,也可在祛風、清熱、燥濕利濕的基礎上酌用小劑量附子以通閉解結(jié)。我治類風濕性關節(jié)炎、風濕性關節(jié)炎、肩關節(jié)周圍炎、坐骨神經(jīng)痛、腰椎間盤脫出、強直性脊柱炎等,就恒以大劑量附子、川烏同用。《千金方》獨活寄生湯亦治痹名方,用以治療風寒濕久羈之肩、腰、膝、腿痛,陳無擇《三因方》說:如加附子,則其效益佳。
(五)或曰:川人喜用附子,是盆地多雨濕,地勢使然。此不知附子,亦不知川人之言,仲景就是善用、倡用、多用附子的第一人。仲景用附子與干姜、甘草相配(四逆湯)而為回陽救逆第一方;與茯苓、白術、白芍、生姜相配(真武湯)治水腫;與人參、白術、茯苓、白芍相配(附子湯)溫補元陽;與麻黃、細辛相配(麻黃附子細辛湯)溫經(jīng)發(fā)表;與白術等(桂枝附子去桂加白術湯)相配治風濕骨節(jié)煩疼(術附合用為除濕之圣藥);與半夏、粳米、大棗、生姜配伍(附子粳米湯)溫脾止瀉;與大黃、細辛相配(大黃附子湯)溫下寒積;與大黃、黃芩、黃連相配(附子瀉心湯)扶陽消痞;與生地、阿膠、黃土、白術、甘草、黃芩相配(黃土湯)溫脾止血;與薏苡仁、敗醬草相配(薏苡附子敗醬散)治腸癰;與烏梅、黃連、黃柏、川椒等相配(烏梅丸)治蛔厥及久利;與地黃、山茱萸、山藥、丹皮、茯苓、澤瀉、桂枝相配(腎氣丸)而為補腎祖方……可以說他已經(jīng)把附子之用發(fā)揮到極致了,而仲景并非川人。
仲景之后,附子的臨床應用更加廣泛,如:《古今錄驗》以附子與麻黃、桂枝、丹參、人參、防風、杏仁、防己、黃芩、生地、甘草相配(小續(xù)命湯)治風寒歷節(jié)痛不可忍,腰痛背痛不可轉(zhuǎn)側(cè),晝靜夜劇。《千金方》以附子配細辛、防風、干姜、山茱萸、茯苓(三五七散)治大寒中于風腑,頭痛項筋緊急?!督Х健芬愿阶优浒仔g、甘草、大棗、生姜(術附湯)治風虛頭重眩暈?!吨夂蠓健芬愿阶优涮煨?、川烏(三建湯)治元陽素虛,寒邪外入,厥后脈沉。《太平圣惠方》以附子配獨活、牛膝、桂心、川芎、赤芍、當歸、桃仁(獨活散)治冷滯風氣攻刺,肢體疼痛?!度蚍健芬愿阶优涓山⒏什?、人參、芍藥、茯苓、桂心、白術(附子八物湯)治歷節(jié)四肢疼痛,如槌鍛不可忍。《局方》以附子配草烏、全蝎、天麻、蒼術、胡桃肉(善腎散)治腎氣虛損,腰腳骨節(jié)疼痛,膝脛不能屈伸;配鹿茸、肉蓯蓉、人參、熟地、肉桂、石斛、五味子、黃芪、茯苓、白芍、白術、半夏、甘草(鹿茸大補湯)治孕婦諸虛不足;配人參、干姜、甘草、肉桂、吳茱萸、麥芽、神曲、枳實、桔梗、細辛(大溫脾丸)治脾胃虛寒,飲食不化,食少傷多。《赤水玄珠》以生附子、生半夏、生姜相配(三生飲)治痰眩?!稄埵厢t(yī)通》以附子配白果、橘紅、生姜、甘草(冷香飲子)治夏月中寒,腹痛吐瀉?!夺t(yī)學心悟》以附子配干姜、白術、甘草、茵陳(茵陳術附湯)治陰黃。以上名方,不過隨手寫來,已是掛一漏萬,然從唐宋一直到明清,從官修方書到個人著作,從中可見附子之用廣矣哉!近賢祝味菊更用附子配棗仁,治心動過速及期前收縮(早搏);配知母,治熱病口渴欲飲而心陽不振;配磁石,治神經(jīng)衰弱之失眠。姜春華先生認為許多慢性疑難雜病,特別是許多慢性炎癥用常法清熱解毒不效,原因即在于久病體虛而濕熱火毒病邪不解,他從仲景烏梅丸、薏苡附子敗醬散諸方得到啟發(fā),打破常規(guī),溫清并用,補瀉兼施,體病同治,如他治白塞氏病,用附子配黨參、黃芪、甘草、淫羊藿、黃連、黃芩、丹皮、蒲公英、半枝蓮而效,即其范例。
我用附子也薄有體會。除前已述及者外,腎著,用甘姜苓術湯加附子,其效更捷;肩關節(jié)周圍炎,我常用黃芪、當歸、白術、淫羊藿、威靈仙、希薟草、桂枝、姜黃、海桐皮,然必重用附子,否則不效;虛人易感,用玉屏風散加附子、姜、棗;急性腎炎初起,畏寒、無汗、水腫,用麻黃附子細辛湯;慢性腎炎水腫,用真武湯、實脾飲,皆以附子為主藥;久瀉不止、五更瀉、老人大小便失禁,用理中合四神再加肉桂、附子溫補命火;口腔潰瘍用涼藥不效者,多為陰盛陽浮,可用姜附劑破陰回陽,必陰霾去而火始安其位;慢性咽炎,用附子一片蜜炙,切成小塊含咽;痛經(jīng)寒癥居十之七八,則用附子合當歸。
綜合古今用附子的經(jīng)驗和我的粗淺體會,附子一物,可上可下,可攻可補,可寒可熱,可行可止,可內(nèi)可外,隨其配伍之異而變化無窮,用之得當,療效卓著,在群藥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說它是“百藥之長”,是并不過分的。
(六)附子的用量,向來爭議很大。仲景方用附子一枚,炮,破八片,則每帖約60克,附子質(zhì)量,一大片即6—8克,曰“炮”,則為生附子,其力更大。所以當用附子時,不必畏忌,初用10—15克,如無問題,完全可以續(xù)增至30克以上。
我治痹證,陽虛畏寒,用量均在30克以上,屢遭藥房拒配,不得不鄭重簽字,但也有簽字后仍不配的時候。我曾治張某類風濕性關節(jié)炎,每劑用附子30克,藥房拒配,醫(yī)生也不愿抄方,好在他在海淀藥房有個親戚,這才取了,共服百余劑而愈,前后用附子十幾斤。又治孫某的寒濕痹,每付用附子30克,不應,增至60克,他為省事,兩付藥一起煮,則其用量實為120克矣。我不是說劑量愈大愈好,但對大證、重證,如僅用數(shù)克,則無異于隔靴搔癢,不能解決問題。
附子須先煎,小劑量(9克左右)先煎半小時,中等劑量(15克左右)先煎1小時,大劑量(30克以上)先煎2小時,頭煎如此,二煎小火煮40分鐘即可。煎附子時加生姜一塊(約30克,拍破)、蜂蜜1兩更好,可以減低附子的毒性。
用附子不會蓄積中毒,沈陽有位強直性脊柱炎患者,至今服藥400劑以上,每方皆重用附子至30克,共用附子數(shù)十斤矣,從初診起到現(xiàn)在一直堅持上班工作,已基本痊愈。
古有烏頭反半夏、栝樓、貝母、白芨、白蘞之說,為“十八反”的一組藥,但沒有說半夏、栝樓等反附子。川烏系附子的母頭,但這是兩味藥,如說附子也反半夏、栝樓等,便是“株連”了。何況烏頭半夏同用,在醫(yī)圣張仲景已開先河。
半夏、附子同用的機會很多,如果要我證明,我可以舉出古今100個以上的醫(yī)案醫(yī)方來作證。有一次我處方里半夏、附子同用,某藥店的藥工一看處方,大為不屑,說這是哪兒的江湖醫(yī)生開的方?連常識都不懂。我聽了,不生氣,只是苦笑。當代名醫(yī)姜春華、朱良春、顏德馨諸先生都曾鄭重地撰文駁斥過半夏反附子之說,讀者諸君有興趣的不妨找來看看。
附子溫陽在皮膚病中的應用
附子是一味重要的溫陽藥。其性味辛甘、大熱,有毒。入心、脾、腎經(jīng),具有回陽救逆、助陽補火、散寒除濕止痛等諸多功效,倍受歷代名醫(yī)推崇。明代名醫(yī)張景岳曾把附子列為“藥中四維”之一(人參、熟地、附子、大黃),并喻之為“亂世之良將”。
作者在臨床中發(fā)現(xiàn),很多頑固性皮膚病之所以反復發(fā)作不愈,常與人體陽氣衰虛有關。溫陽扶正對于慢性頑固性皮膚病具有重要的意義。溫陽首選附子,因為附子具有廣泛的效能,尤其經(jīng)過恰當?shù)呐湮楹螅馨l(fā)揮附子的特長。汪昂在《本草備要》中對附子的功用說得非常透徹和全面:“其性浮而不沉,其用走而不守,通行十二經(jīng),無所不至。能引補氣藥以復散失之陽;引補血藥以滋不足之真陰;引發(fā)散藥開腠理,以逐在表之風寒;引溫暖藥達下焦,以祛在里之寒濕?!?/p>
作者應用附子溫陽為主,立“溫陽解表法”、“溫陽散寒法”、“溫陽化飲法”、“溫陽化瘀法”、“溫陽清熱法”、“溫潛法”諸法,治療多種頑固性陽虛型皮膚疾患,收到很好的療效。現(xiàn)略述如下,請教于同道。
溫陽解表法
溫陽解表法適用于陽虛外感之證。既里陽虛衰,又兼外感寒邪。治療不可單純解表發(fā)汗,以犯虛虛之戒,而應溫陽解表?!秱摗分新辄S附子細辛湯為溫陽解表的代表方,方用麻黃發(fā)汗解表,附子溫少陰里虛,加細辛以溫經(jīng)散寒,加強作用。陽虛外感證常見于年老體弱感冒患者,見發(fā)熱,惡寒甚,但欲寐,脈沉細等。皮膚病中如老年性帶狀皰疹初起時,常伴有發(fā)熱、惡寒等感冒癥狀,若見太陽少陰兩感諸癥,當以附子配合溫陽解表。
利某某,女性,75歲,2006年12月7日初診。1周前患者右上肢骨折,2天前右上肢出現(xiàn)成簇水皰、疼痛,并見鼻塞流清涕,咳嗽,痰多色黃,口干苦,怕冷,疲勞甚,欲寐,1周來無大便,舌稍紅偏暗,苔黃白,脈沉細微。此少陰陽虛之體,兼太陽外感,治宜溫少陰之里,解太陽之表,方用麻黃附子細辛湯。又因邪氣已入少陽,故合用小柴胡湯加減:麻黃6克,熟附子3克,柴胡15克,黃芩7克,法夏9克,黨參9克,栝樓20克,桔梗10克,大棗20克,甘草5克,1劑。外用紫金錠、點舌丸研細末醋調(diào)外敷。服1劑后,怕冷、疲勞欲寐、流涕均消失,皰疹疼痛減輕,口干苦減,咳嗽,痰多色黃,小便黃。前方去麻黃附子細辛及小柴胡湯:栝樓10克,紅花5克,桔梗10克,車前子10克,蒲公英30克,蒼術10克,茯苓10克,甘草5克。3劑。藥后疼痛明顯減輕,咳嗽咯痰均減。繼服3劑而愈。
溫陽散寒法
麻黃附子細辛湯之適應證并非僅僅限于陽虛感冒,舉凡一切內(nèi)而陽氣虛衰,外而寒邪侵襲,導致陽衰無力驅(qū)逐寒邪,寒邪深入肌表、經(jīng)腧者,無論病程久暫,均可采用。是故積年固疾,如頑固性帶狀皰疹神經(jīng)痛、硬皮病、雷諾氏病等,多為陽虛寒閉日久所致。除用大劑附子溫陽之外,還須解表散寒,開少陰之表,給邪以出路,方能取效。
高某某,男,74歲,2006年10月12日來診。帶狀皰疹后遺神經(jīng)痛7年。7年來中醫(yī)、西醫(yī)、針灸、理療諸法用盡,未能解決其痛苦。右胸、腋、背部疼痛,陣發(fā)性加重。有肝硬化腹水、高血壓、糖尿病史?,F(xiàn)腹大如鼓、腹面繃緊,青筋隱現(xiàn),形體消瘦,皮膚晦黑如煤炭,精神尚可,怕熱不怕冷,無汗,一直服利尿西藥,小便可,胃納尚可。舌淡暗,苔水滑,脈弦勁而硬。
辨證屬少陰陽衰,肝腎陰寒內(nèi)甚,少陰之表寒郁日久,邪無出路。故予麻黃附子細辛湯加味以溫陽散寒,開少陰之表,給邪以出路:
麻黃10克,熟附子30克,細辛12克,全栝樓40克,紅花10克,蒼術15克,茯苓15克,桔梗30克,炙甘草10克,2劑。
外用甘馬醋劑(作者經(jīng)驗,以炙甘草3克,制馬錢子3克,白醋50ml浸泡,2小時后蘸液外搽痛處)。服后大便稀、輕微嘔吐2次,微汗出,疼痛略緩。守方加減服至10月26日。汗出面積已擴大至大半身,未再嘔吐,疼痛減輕,腹圍略減少,小便增多。汗出表解,前方去麻黃附子細辛湯,改以大劑四逆湯加味溫陽以消陰翳:
熟附子60克,漸加至200克,干姜15克,漸加至60克,炙甘草30克,全栝樓40克,紅花10克,白術15克,茯苓30克~50,豬苓15克~30克,澤瀉20克,桂枝10克,肉桂10(后下),砂仁10克(后下),柴胡15克,生牡蠣30克。
以此方增損,服至12月28日停藥,疼痛基本消失,腹水亦稍有消退,至此,7年頑疾經(jīng)2月余調(diào)治終獲痊愈。后轉(zhuǎn)醫(yī)治其肝硬化腹水。
溫陽化飲法
少陰腎虛及脾,水氣泛濫,而成陽虛水飲之證,《傷寒論》真武湯即此證之代表方。陽虛為本,水飲激動為標,如水氣上犯清陽,則頭目昏眩;水氣凌心,則心下悸動;水溢肌肉、四肢,則四肢沉重疼痛,或肢體浮腫;脾腎陽虛則小便不利,或腹痛下利。但臨床辨證并非以上諸癥悉具。作者體會,在皮膚病中,如蕁麻疹、濕疹、皮膚瘙癢癥等,不論皮疹如何,若見患者形寒畏冷、面白光、倦怠乏力、手足冷、舌多淡白苔滑潤,甚至水滑苔,即可辨證為陽虛水飲,以真武湯溫腎健脾化飲。
如治楊某某,女性,43歲。初診2006年12月12日。小腿外側(cè)散發(fā)圓形暗紅色斑疹,局部干燥、脫屑,瘙癢。反復2年,久治不愈。平素感疲勞甚,倦怠乏力,怕冷,口干苦,咽干。舌淡暗,苔白潤,脈沉細。予真武湯加減:熟附子40克,干姜20克,蒼術10克,茯苓20克,淫羊藿20克,砂仁10(打碎后下)。3劑。二診,皮疹瘙癢減輕,精神好轉(zhuǎn),口干苦及咽干均減輕。繼守方連服20劑,諸恙全消,精神振奮。
溫陽化瘀法
血瘀證多見于慢性皮膚病,皮疹特點可見色瘀暗、青紫,或瘀斑、肥厚,或肌膚甲錯。陽虛血瘀證,還可兼見陽虛寒凝、瘀血停滯之疼痛固定不移,四肢冰冷,舌淡暗、紫或有瘀點,脈沉細、澀等。治療必須以附子溫陽扶正,消其寒凝,配合活血化瘀、溫經(jīng)通絡之品方能奏效。如吳某某,女性,21歲,初診2006年10約26日。皮膚血管炎反復發(fā)作4年,再發(fā)4月。在我科門診治療1月,以西藥強的松、抗生素、轉(zhuǎn)移因子、雷公藤等,中藥清熱利濕、活血化瘀治療未效,轉(zhuǎn)來就診?,F(xiàn)見雙小腿網(wǎng)狀暗紅色斑,及多個潰瘍面,疼痛,四肢冰冷,舌淡紅苔淡黃,脈弦細。此厥陰血寒、經(jīng)脈不通故也,以當歸四逆湯合四逆湯加減:
熟附子10克,當歸30克,白芍15克,桂枝15克,通草5克,木通5克,吳茱萸10克,干姜6克,毛冬青45克,紅花5克,大棗60克,炙甘草10克。5劑。
二診時大部分潰瘍結(jié)痂愈合,暗紅斑明顯消退,手足冰冷減輕。繼守方加減7劑而愈。
溫陽清熱法
以溫陽之附子與清熱解毒藥合用,適用于寒熱夾雜的復雜病證。此時,若單用清熱藥或單用溫陽藥,都無法對應病機,必須寒熱并用方能取效。如《傷寒論》中的附子瀉心湯主治“心下痞,而復惡寒汗出者”,《金匱要略》中薏苡附子敗醬散治療腸癰,均是以溫陽之附子與清熱藥合用之先例。皮膚病中慢性毛囊炎、癤病、大汗腺炎、慢性丹毒、皮膚血管炎繼發(fā)感染、郁滯性皮炎繼發(fā)感染等,反復不愈,多因機體陽氣虧虛,熱毒久郁,正不勝邪所致。此時若見“炎”消炎,單用清熱解毒藥治療,病必不除。若以附子振奮陽氣,配合清熱解毒藥逐邪外出,則收桴鼓之效。
伍某某,男性,20歲。2006年11月20日初診。2月前左臀部長癤腫,肛腸科以中西藥清熱解毒、消炎治療2月未效,終成瘺管,后手術切除。不久右臀再發(fā)一囊腫,色暗紅,疼痛,約鵪鶉蛋大小,按之質(zhì)軟。形體較瘦弱,平素怕冷、怕風,口稍干,舌淡紅苔中黃,脈弦。予薏苡仁附子敗醬散加味:熟附子3克,苡仁45克,敗醬草30克,北芪60克,當歸30克,鹿角霜45克,桃仁10克,冬瓜仁20克,肉桂3克(后下),乳香5克,沒藥5克。3劑。藥后囊腫明顯縮小,疼痛減輕。再服4劑。囊腫縮小呈黃豆大小,疼痛消失。繼服4劑而愈。
溫潛法
所謂溫潛法,是指溫陽藥與潛鎮(zhèn)藥同用。溫陽藥如附、桂、姜、椒之屬為主,從其性而伏其所主,潛鎮(zhèn)藥如三甲(牡蠣、鱉甲、龜板)、磁石之屬為輔,潛其陽而制其虛亢。適用于陽浮于上、上盛下虛之類的病癥。溫潛法系民國時期著名中醫(yī)大家祝味菊所創(chuàng),究其學術源頭,乃出于《內(nèi)經(jīng)》。對于浮越不潛之火,宜用溫潛之法。作者體會,一些慢性頑固性皮膚病,當以整體辨證為主,故不論皮疹如何,若兼見煩躁、內(nèi)中躁熱,甚或火熱、頭暈耳鳴、面熱如烘、面赤如醉、口腔潰瘍、牙齦腫痛、腰膝酸軟、時發(fā)潮熱,兩足發(fā)冷、雙膝獨冷、疲倦畏寒、甚或反不畏寒而怕熱、大汗出、口干多飲、甚則飲冷則舒。舌淡暗、紫暗,脈沉細、虛數(shù),或洪大無力,甚或弦勁搏指等等諸多寒熱錯雜之癥。究其病機,乃陽虛陰寒內(nèi)盛,逼陽于上或逼陽于外之真寒假熱,或陰陽皆虛而相格拒,浮陽不斂所致。故治必以溫潛之法,溫之壯之,潛之平之,引火歸元,導龍入海?;饸鉂撁?,即是少火,陰平陽秘,以平為期。
吳某某,女性,51歲。原發(fā)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5年余。曾在我院及外院血液科治療4年余,血小板一直在4萬以下徘徊。2006年5月經(jīng)人介紹來診,來診時皮膚瘀斑,牙齦出血,尤令人驚異者為其自感躁熱甚,胸內(nèi)如有一火球,翻騰不已,時上竄頭部。汗多怕熱,肩頸部疼痛畏冷,舌偏暗紅而絳,脈沉細無力。立即予引火湯引浮越之火下歸腎元:
熟地60克,巴戟30克,天冬30克,麥冬30克,茯苓15克,五味子6克,肉桂3克(后下)荊芥炭10克,茜根炭10克,生地炭10克。
服后躁熱感迅速消退。后以此方加減,先后加過龜膠、鹿角膠、田七、琥珀末、補骨脂等以溫陽活血之品。至2006年11月復查血小板,已升至正常水平11.3萬。強的松也減量至7.25m克/日。然2007年年初,患者血小板又持續(xù)下降,最低降至1.7萬,皮膚牙齦偶有輕微出血,疲勞感又加重、胸內(nèi)火球感雖一直未再出現(xiàn),然頭面部感躁熱如火,汗出潮熱,怕冷怕熱,舌暗紅脈沉細微。強的松加量至20m克/日,效果不顯。遂以溫潛之法,于引火湯中加入大劑四逆湯挽衰退之陽,加靈磁石、龍骨潛納浮游之火。
熟附子由30克漸加至120克,炮姜炭60克,炙甘草60克,熟地90克,巴戟30克,天冬30克,麥冬30克,茯苓15克,五味子6克,肉桂5g(后下),黃芪30克,當歸15克,白術15克,靈磁石45克(先煎),龍骨30克(先煎),炒黃連5克,酸棗仁25克,補骨脂20克,山萸肉30克,牛膝5克。
服后血小板迅速上升,5月11日復查血小板上升至18萬。精神佳,無皮膚、牙齦出血,熱氣上沖頭部冒火諸癥亦消失?,F(xiàn)強的松已減量至12.5m克/日,繼續(xù)服藥鞏固。
附子在治療傷精過程中起的作用
傷精患者,為什么不考慮此病發(fā)生的所以然呢?附子不能單獨用于此病,然要回補精元,舍棄附子又該用什么呢?附子回補真陽于下里,只是第一步要著,緊跟的是竣補中元之后天,這樣才能恢復過來啊.栽花植樹的道理應該懂啊,哈哈??!中醫(yī)學原微,也和栽花植樹的同理啊?。?!
按:栽花植樹季節(jié)在少陽生發(fā)時機,要有天上的真陽旺,再有肥沃的土壤和適當?shù)乃?,才能完成這個手續(xù),這不是治療傷精的步驟嗎?
然人乃靈性動物,你的思想,欲念,必須要學會調(diào)節(jié),這才是第一要路,至于飲食,當迎合天時和你自身的體質(zhì)條件。所以,是要找到正確治療的方法。(道醫(yī)吳自然)
歷代醫(yī)家應用附子堅持要十禁三問
【華夏中醫(yī)】
根據(jù)歷代醫(yī)家經(jīng)驗,有人提出附子應用要堅持十禁三問。
十禁:
1.面赤不用;
2.舌質(zhì)紅、苔黃不用;
3.譫語煩躁不用;
4.尿少色赤不用;
5.脈數(shù)有力不用;這5種臨床表現(xiàn)為陽熱實證,絕對不能用附子。但臨證要與假熱證區(qū)別,如面紅如妝,語言重復而低微,脈浮大無根等,這些是虛陽上越證,是可以用附子引火歸原的。
6.有嚴重肝腎疾患及心肌疾患病人勿用;
7.體質(zhì)衰弱、陰虛內(nèi)熱者勿用;
8.妊娠期勿用;
9.房室傳導阻滯者勿用;
10.不能與半夏、栝樓、貝母、白蘞同用。
三問:即問病人服附子后
1.睡眠如何?
2.尿量多少?
3.動靜狀態(tài)。
簡言之,病人服用附子后,睡眠安然,尿量增多,活動自如而無躁動不安狀,為附子用后的正常反應。反之,則應考慮為附子的禁用病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