團扇吟
明月何皎皎,照我羅衣裙
羅衣輕團扇,寒夜苦相親
銀鈿生圖畫,金釵等鳳吟
茗茶輕且淺,輾轉(zhuǎn)憶到今
也說扇面
文/忘白
扇面是我最近才研究的形式。或許是弧形為邊的原因,剛開始還不太適應。畢竟習慣了直線為邊的布局,一下子換成弧形起勢,還真不好擺弄。好在慢慢折騰,也能慢慢習慣了。
雖然說繪畫語言的錘煉與畫意的提升才是畫家所注重的必修課程,這種課程無疑像運動員反復訓練基本的技術動作一樣,枯燥無味但是又不能不熟悉它。而熟悉到表達,又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就算你能基本上表達得不錯了,還有更高的藝術品格與文化修養(yǎng)讓你用生命去凈化。這就夠畫家折騰一輩子了。當然,高有高追求,低有低表現(xiàn),每一個階段的研究都是有很多值得玩味的地方。雖然形式并不是畫家追求的終極目標,但是偶爾用形式來變一變招數(shù),也是畫家研究形式語言的樂趣所在。
天圓地方是中華民族古老的文化觀念,很多的文化創(chuàng)造都與方圓有關,比如筷子、銅錢等等實用物件。但是,也只有扇面這種形式,才能把“方”與“圓”的觀念(或說直與曲)統(tǒng)一在一個平面上,這無疑是個偉大的文化創(chuàng)造。我們很難斷定扇子是在什么時候產(chǎn)生,但是從漢代的畫像石開始,中國人就有了關于使用扇子的圖識記錄。唐代的繪畫和宋代的小品,更是記錄著從宮廷生活到普羅大眾離不開扇子這一生活用品。而最為重要的是,這種生活用品后來演化成一種獨特的審美樣式,并在這種后來以“扇面”命名的圖式風格中花樣百出、不斷翻新,既在材料與形制上隨著時代不斷變化創(chuàng)新,又突破了原有的使用功能而變得純粹的審美行為,這無疑是中國文化所獨有的現(xiàn)象。也就不能不令人贊嘆了。
常聽說“扇者,善也”,扇面,諧音“善面”。對中國人的來說,無疑是日常生活中的好口彩。這是除了繪畫形式之外,更是高于審美的文化心理需求了。
丁酉處暑于北京
個人簡介
忘白,本名王國仕。
壯族,1978年出生于廣西天等縣。
2008年畢業(yè)于廣西藝術學院中國畫學院,主要研究方向為花鳥畫,獲美術學碩士學位;畢業(yè)后留校任教。2014年廣西美協(xié)推薦參加中國美協(xié)舉辦的“第三屆西部青年美術家創(chuàng)作高級研修班”學習,2015年考取中國藝術研究院,攻讀美術學博士學位。
先后師從伍小東、陳綬祥等諸先生,分別涉足美術教育、中國畫教學與創(chuàng)作、中國詩詞、中醫(yī)等國粹經(jīng)典,十幾年來堅持對傳統(tǒng)文化的系統(tǒng)研究。
曾多次舉辦個人展覽,多次參加各類畫展并獲獎,出版有《枕石畫集》、《忘詩樓雅集》等多部畫冊、詩集。
現(xiàn)為中國民主促進會會員,廣西美術家協(xié)會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