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斯(約前280年-前208年),秦朝丞相,著名的政治家、文學家和書法家,協(xié)助秦始皇統(tǒng)一天下。秦統(tǒng)一之后,參與制定了秦朝的法律和完善了秦朝的制度,力排眾議主張實行郡縣制、廢除分封制,提出并且主持了文字、車軌、貨幣、度量衡的統(tǒng)一。秦始皇駕崩后與宦官趙高合謀立少子胡亥為二世皇帝,后為趙高所忌,腰斬于市。因其政治主張的實施對中國和世界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奠定了中國兩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被世人尊稱為“千古一相”。
碑文
皇帝立國,維初在昔,嗣世稱王
討伐亂逆,威動四極,武義直方
戎臣奉詔,經(jīng)時不久,滅六暴強
廿有六年,上薦高號,孝道顯明
既獻泰成,乃降?;?,親巡遠方
登于繹山①,群臣從者,咸思攸長
追念亂世,分土建邦,以開爭理
功戰(zhàn)日作,流血于野,自泰古始
世無萬數(shù),陀及五帝,莫能禁止
廼今皇帝,壹家天下,兵不復起
災害滅除,黔首康定,利澤長久
群臣誦略,刻此樂石,以箸經(jīng)紀
注:①繹山:指嶧山。
《嶧山碑》是秦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東巡時所刻,是秦刻石中最早的一塊,內(nèi)容是歌頌秦始皇統(tǒng)一天下,廢分封,立郡縣的功績。原石已不在,相傳魏武帝曹操登山時令人推倒?,F(xiàn)在的摹本比較有名的是“長安本”。此為明拓宋鄭文寶摹刻長安本。
嶧山又名東山,與泰山南北對峙,孟子所稱“孔子登東山而小魯,登泰山而小天下”的東山即指嶧山。原石已不在,相傳魏武帝曹操登山時令人推倒。現(xiàn)在的摹本比較有名的是“長安本”。宋太宗淳化四年(公元993年)鄭文寶根據(jù)五代南唐徐鉉的拓本重刻于長安,碑陰有鄭文寶題記?,F(xiàn)存西安碑林。
其形式皆為四言韻文,字跡橫平豎直,布白整齊,筆畫挺勻剛健,風格端莊嚴謹,一絲不茍,字的結(jié)構(gòu)上緊下松,垂腳拉長,有居高臨下的儼然之態(tài),似乎讀者須仰視而觀。在章法上行列整齊,規(guī)矩和諧,整齊化一、從容儼然、強健有力的藝術(shù)風范與當時秦王朝的時代精神是相統(tǒng)一的。這些刻文,對后世碑刻銘文書法都有一定的影響。
《嶧山碑》線條圓潤流暢。結(jié)果對稱均衡。形體清瘦修長,風格精致典雅,可謂一派貴族風范。加之該碑筆法嚴謹,端莊工穩(wěn),臨寫尤其能強化手腕“提”的功能,增強“中鋒”意識,因而不失為學書入門的最佳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