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講到“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圣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這兩句話很難理解,因為人世間最高的道德標準就是仁愛。
而這里我們效仿的天地和圣人卻是不仁的。
這里芻狗是用草編成的狗,是用來祭祀的,用的時候擺上,不用就扔掉了。
圣人對萬物問啥要不仁呢?其實不仁在這里是不關心,不理睬,無動于衷的意思。
我舉個例子大家就明白了。大自然萬物有自己的規(guī)則,就像餓狼追兔子,我們是保護兔子還是保護餓狼?
保護了兔子就餓死了狼,保護了狼死了兔子,所以天地對這種事情不會動心,也就無動于衷,所以就看似不仁。正因為這種不仁,使得萬物不斷地進化,讓自己更強大,而不是祈求天地的保護。
“圣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圣人不以百姓的標準判斷對錯,而是遵循天地正道。
天地和圣人說這段話是以上帝視角往下說的,就像我們成為父母,在帶孩子的時候,教他學走路,當孩子又不好摔倒時,我們是去扶還是讓他自己起來?
我想現(xiàn)在大部分人會選擇讓他自己起來,孩子會爬在地上哇哇大哭,他們還會觀察大人的舉止。這時大人應該想沒看見一樣,讓他哭個夠,這種行為看起來很“不仁”。
等他哭夠了,看到大人對他無動于衷,沒有辦法就自己爬起來了,以后不管摔倒多少次,他第一反應就是自己爬起來,而不是祈求大人的幫助。
通過鍛煉他會越來越堅強,現(xiàn)在新聞總會看到小孩子因為批評他而尋短見,考不好就跳樓,大學畢業(yè)還不回拖地,結婚了不會做飯等等,其實這些悲劇的發(fā)生都是因為父母在平時的生活中對孩子太仁慈,不讓孩子受一點委屈,以至于孩子內心很脆弱,受不了一點打擊,這種教育是自私的,盲目的,將來收到的反作用卻是巨大的。
天地不仁,圣人不仁,其實是培養(yǎng)我們自身的強大,而不是遇到困難去求神拜佛?!斑^由己造,福自己求”,“行有不得,反求諸己”,我們傳統(tǒng)文化一直就是無神論者。東西方文化的不同就在于,西方神造人,東方人造神。
天地和圣人不仁,原來是大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