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名中醫(yī)盧化平是寧夏醫(yī)科大學附屬銀川市中醫(yī)醫(yī)院主任醫(yī)師,從事中醫(yī)臨床、教學、科研工作40余年。盧化平在診治肺系疾病的過程中,形成了獨特的學術特色,認為肺系疾病包括咳嗽、喘證、哮病、喉痹、肺脹、肺痿等。現(xiàn)總結如下。
重視調理,燮理陰陽治療肺系病證首先要辨明外感內傷之不同、寒熱虛實之差異,一旦辨證準確則有方守方,耐心調理。因有些肺系病證病程較長,如肺痿,由量變到質變需要一定的時間,不守方則難獲全效,又是久病沉疴,雖然數(shù)劑藥可令病情好轉,臨床看似痊愈,其實只是向好轉的方向發(fā)展,是由量變到質變的開始,若此時停藥,稍有不慎病情即可反復。
審因論治,注意肺臟與其他臟腑的依存制約關系。調理肺系病證要做到“必伏其所主而先其所因”,這就要求必須理清肺臟與其他臟腑之間的關系,查找病證的根本以及致病的原因,如此才能抓住主要矛盾,有重點地開展治療。在用藥的過程中還須結合肺的生理特性、喜好及與其他臟腑的制約關系,調理肺臟而不忘心、肝、脾、腎同調。用藥輕靈,動靜結合。臨床中反對見病即冀其速愈,此即所謂“下工洶洶,以為可功,舊病未已,新病復起”。尤其針對慢性咳嗽、哮喘、肺癆等疾患,此類患者往往久病體虛,或者長期服藥損傷正氣,只能緩圖,不能急于求成。補益藥要與行氣活血藥相須為用,動靜結合,相互促進,方能取效。
營血并治,肺絡通利肺系病證無論外感與內傷,外感者經(jīng)久不愈,邪氣必往里傳,久病可以入絡;內傷者,本正氣不足,邪氣由內而生,久病也可入絡。盧化平推崇葉天士診治肺系病證的思想,“大凡經(jīng)主氣,絡主血,久病血瘀”;“初病氣結在經(jīng),久病血傷入絡”;“經(jīng)年宿病,病必在絡”。肺朝百脈、主治節(jié),肺作為相傅之官,能夠助心調節(jié)百脈的運行,肺病日久,肺虛則朝百脈、主治節(jié)的功能失司,令血液運行障礙,最終形成營虛血瘀、肺絡阻滯。諸如肺癆、肺脹、肺癰等疾患,大多病程長、病勢重,單一的治法往往不能奏效,如《丹溪心法·咳嗽》曰:“肺脹而咳,或左或右不得眠,此痰挾瘀血礙氣而病。”現(xiàn)代研究證實,瘀不僅局限于血瘀,也應包括痰,痰瘀相關往往是微循環(huán)障礙的病理基礎。盧化平認為此類肺病重在養(yǎng)營活血,常用丹參、赤芍、牡丹皮、川芎、澤蘭、當歸、生地黃等。
治痰為先,痰清肺愈明代李中梓《醫(yī)宗必讀》曰:“脾為生痰之源,肺為貯痰之器?!碧的軌驅е露喾N肺病的形成,如咳嗽、喘證、肺癰等。痰飲內伏,致肺、脾、腎功能失司。痰貯于肺,肺氣不利,痰涌氣道而發(fā),必致咳嗽、咯痰。尤其在治療咳喘類疾病中,盧化平更是將祛痰放在了至關重要的地位。呂佳蒼等研究也證實,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以痰濕阻肺者為最多。外邪入侵聚濕釀痰,化熱蒸灼,使之更加膠結黏滯,影響肺氣肅降,從而引發(fā)咳喘。另有內傷者,多腎陽虛,中氣不能接續(xù),陽虛不能化水,氣虛不能布津,發(fā)生咳喘等病。但無論外感內傷,均需化痰,即便本虛標實之證,亦須標本同治,方能取效。盧化平在化痰藥的運用上,常以二陳湯為基礎方,若痰多加苦杏仁、白芥子;痰已化熱者加浙貝母、黃芩、海浮石等。
靈活處方,喜用對藥蟬蛻配僵蠶:蟬蛻甘咸,歸肺、肝經(jīng),能宣散風熱,利咽透疹,明目退翳,祛風止痙;僵蠶咸辛、平,歸肝、肺、胃經(jīng),能祛風定驚,化痰散結。二者相須為用,在外感咳嗽、喉痹等疾病方面效果顯著,能宣肺化痰,散結利咽。
紫蘇子配紫蘇梗:紫蘇子,歸肺、大腸經(jīng),能降氣祛痰,止咳平喘,潤腸通便,《本草匯言》載其“散氣甚捷,最能清利上下諸氣,定喘痰有功,并能通二便”;紫蘇梗歸肺、脾經(jīng),能行氣寬中,解表散寒,《滇南本草》謂其“發(fā)汗,解傷風頭痛,消痰,定吼喘”。二者配伍可降氣除痰,治療咳喘。
天冬配麥冬:天冬味苦平,歸肺、腎經(jīng),能滋陰潤燥,清肺降火;麥冬味苦寒,歸心、肺、胃經(jīng),能養(yǎng)陰生津,潤肺清心。二者相須為用,甘寒濡潤,養(yǎng)陰潤燥,且能滋補腎陰,對于陰虛燥咳、肺腎陰虛者,效果甚佳。
桑白皮配瓜蔞:桑白皮甘寒,歸肺經(jīng),能瀉肺平喘,利水消腫,《藥性論》言其“治肺氣喘滿,水氣浮腫,主傷絕,利水道,消水氣,虛勞客熱,頭痛,內補不足”;瓜蔞清熱滌痰,寬胸散結。桑白皮配瓜蔞可增強清熱化痰、利肺平喘的作用。
白芥子配萊菔子:白芥子辛溫,歸肺經(jīng),能溫肺豁痰利氣,散結通絡止痛,《本草綱目》言“白芥子辛能入肺,溫能發(fā)散,故有利氣豁痰、溫中開胃、散痛消腫、辟惡之功”;萊菔子辛甘平,歸肺、脾、胃經(jīng),《本草綱目》認為“萊菔子之功,長于利氣。生能升,熟能降,升則吐風痰,散風寒,發(fā)瘡疹,降則定痰喘咳嗽,調下痢后重,止內痛,皆是利氣之效”。二者配伍對寒痰束肺之咳嗽、喘證、哮病有良效。
患者,男,81歲。2014年11月22日初診:訴咳嗽2個月,加重3天?;颊呙磕甓?,咳嗽、氣喘、痰多,夜間不能平臥多年,此次因外感風寒引發(fā)舊疾,咳嗽氣喘加重,伴胸悶憋氣、痰多呈白色泡沫狀,雙下肢浮腫,陰囊水腫,舌質淡紫、舌苔厚。
診斷:(痰瘀阻肺型)喘證。
治法:溫陽化氣,行水消腫。
方用枳實薤白桂枝湯、蒼牛防己湯、葶藶大棗瀉肺湯化裁。方藥:瓜蔞15g,厚樸10g,枳實10g,丹參15g,赤芍10g,苦杏仁10g,桃仁10g,葶藶子15g,黃芪25g,蒼術15g,白術15g,防己12g,茯苓15g,白芍10g,桂枝10g,川牛膝12g,炙甘草10g,大棗3枚。5服,每日1服,水煎服。
11月27日二診:憋氣、咳嗽好轉,雙下肢仍浮腫,納少,大便日行1次,陰囊水腫減輕,小便量多,夜寐欠安,舌質淡、舌苔厚中心黃,脈結代。藥已見效,仍予溫陽化氣行水,上方加豬苓15g,炮附片6g。4服,每日1服,水煎服。
12月1日三診:咳嗽好轉,浮腫較前明顯減輕,陰囊水腫已完全消失,大腿浮腫亦消,僅小腿及腳部仍有凹陷性浮腫,小便量增,大便稀次數(shù)多,舌質淡、舌苔厚中心黃,脈細滑結代。繼服上方5服。
12月6日四診:浮腫已完全消失,仍咳嗽、咯吐白色黏痰,無憋氣,稍覺胸悶,夜間能平臥入睡,舌質淡紅、舌苔薄白,脈結代。治宜益氣溫陽,化氣利水;方用防己黃芪湯合苓桂術甘湯化裁。處方:黃芪25g,瓜蔞15g,厚樸10g,丹參12g,苦杏仁12g,桃仁12g,桂枝10g,白芍10g,豬苓15g,茯苓15g,蒼術15g,白術15g,防己15g,炮附片6g,炙甘草10g。4服,每日1服,水煎服。并囑患者4服服完后可停藥,慎起居,避風寒,注意飲食調養(yǎng),俟正氣恢復。
按患者年過八旬,心脾腎陽虛,心陽虛則不能鼓舞推動血脈,血脈瘀阻;腎陽虛則不能化氣行水,中陽不振,健運失司,水濕內停,痰濁內生;肺為貯痰之器,外寒犯肺,肺氣失于宣降并引發(fā)痰濁上犯則咳喘,水濕溢于肌表則浮腫。本病陽氣不足為本,氣滯、痰濁、瘀血互阻為標。治以枳實薤白桂枝湯、蒼牛防己湯、葶藶大棗瀉肺湯化裁,水氣痰瘀并治。以苦杏仁、葶藶子宣肺瀉肺,治咳嗽,并治水之上源;蒼術、白術健脾燥濕;豬苓、茯苓利水滲濕;瓜萎、厚樸、枳實寬胸理氣,調暢氣機;桂枝、防己解表發(fā)汗,使水從表解;黃芪補氣,氣行則痰瘀自消。3服后喘癥得以控制,仿真武湯意,加入附子溫腎助陽、化氣行水,使病情得以控制,最后以防己黃芪湯合苓桂術甘湯益氣溫陽、化氣行水并舉,扶助正氣,鞏固療效。
注:具體治療與用藥請遵醫(yī)囑!
本文轉自:中國中醫(yī)藥報5版 作者:周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