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時常會在媽媽群里看到這樣的聊天:
“孩子終于學(xué)會拼音了,以后就不用陪讀了吧”
“上小學(xué)了,課業(yè)加重,睡前隨便讀讀就好?!?/p>
“幼兒園我已經(jīng)幫我家娃打好了閱讀的基礎(chǔ),很快就能自主閱讀了”
“我覺得娃上小學(xué)了,不需要親子閱讀了,他自己都可以認字閱讀了,而且孩子也不喜歡我們給他讀了……”
每隔一段時間,內(nèi)心呼喊著“想自由”的媽媽們都會在群里計算著親子閱讀的“解放”時間,或以孩子可以自主閱讀來證明他的獨立性,而每當(dāng)這個時候,我都會苦口婆心地勸阻:“且慢,現(xiàn)在就讓孩子自主閱讀真的為時過早!”
近幾年,隨著繪本的普及和大眾認知的加深,親子閱讀的概念也漸漸深入人心,在大多數(shù)人的印象中,親子閱讀是為了幫助還不識字的孩子建立閱讀的興趣和習(xí)慣,等孩子上了小學(xué),有一定的識字量后就能開始自主閱讀,同時父母也可以放手了。
但實際上并不是這樣,之所以會產(chǎn)生這樣的想法是因為很多家長都對自主閱讀有著不小的誤解。
一、 對自主閱讀的誤會
誤解一:會拼音=會自主閱讀
我們可以設(shè)想這樣的場景,孩子獨自一人捧著帶拼音的圖畫書,艱難地認著一個又一個的字,
表面看起來孩子好像是在閱讀,實際上卻是在拼拼音,閱讀的流暢性被打破,孩子也并沒有獲得讀故事的樂趣,長此以往,很容易就會喪失對閱讀的興趣。
誤解二:會認字=會自主閱讀
很多時候,雖然孩子認識了一些字,但是并不代表他們理解由這些字所組成的句子、段落等所表達的意思。因為語言不是文字的堆砌,不代表認識文字就能理解語言。同一個字在不同語言環(huán)境會有迥然不同的含義,甚至語氣變化一點意思就都變了。所以很有可能,孩子讀完了整篇文章,也沒有完全明白它所表達的真正涵義。
誤解三:自己閱讀=自主閱讀
很多家長認為孩子自己捧著一本書磕磕絆絆地讀著就是所謂的“自主閱讀“,但實際上并不是這樣,對于孩子來說“自主閱讀”和“自己閱讀”有著質(zhì)的差別。自己閱讀只是一個形式,是孩子不依賴家長自己讀書的一個過程。而自主閱讀卻不同,它更強調(diào)“自主”,它不來自于老師或父母的要求,而是完全憑著自己的需要來選擇閱讀,讀什么,怎么讀,都由孩子自己來決定,這才是自主的意義。
所以從親子閱讀到自主閱讀之間有很長的路要走,并不是孩子學(xué)會了拼音,認識了一些字就能馬上進入真正的自主閱讀。
而隨著孩子自主意識的提高,與書面文字接觸的機會增多,小學(xué)階段其實會比學(xué)齡前更需要親子閱讀。
二、親子閱讀不宜過早放手
雖然親子閱讀的概念已經(jīng)被反復(fù)提及,但是依然有很多家長會模糊重點,親子閱讀的主題在“親子“并非在“閱讀”,它雖然也是我們培養(yǎng)孩子閱讀習(xí)慣的重要工具,但是通過親子閱讀獲得“親密”才是我們真正的目的,不管是從孩子的能力還是從情感的角度,孩子上了小學(xué)也還是需要我們的共讀陪伴。
對聽的理解>對閱讀的理解在親子閱讀階段,孩子一直都在積累聽力詞匯。所謂聽力詞匯是指孩子聽見單詞的發(fā)音就能馬上明白詞義的詞匯。
在孩子認知能力覺醒的初期,大都通過這種方式將物品和所屬名稱對應(yīng)上,到之后能慢慢聽懂大人說話,之后再開口說話。所以在很長一段時間內(nèi),孩子的“聽覺理解”,一定遠超過他們的“閱讀理解”。
也因此,在孩子閱讀能力還不足以支撐他完整地理解一本書時,繼續(xù)由家長引導(dǎo)進行親子閱讀,才能讓孩子的理解能力得到進一步地提升。
平衡孩子的“書單”當(dāng)經(jīng)過學(xué)齡前親子閱讀的打基礎(chǔ)之后,孩子上了小學(xué)很快就會形成自己的閱讀偏好,比如有些孩子會特別喜歡冒險類故事,有些孩子喜愛人文小說,也有的孩子會對科普書或漫畫書情有獨鐘。孩子有了自己看書的喜好確實是件好事,但往往也會因為鐘愛某一類作品,而把其他類型的書籍拒之門外。
但實際上,書海浩瀚,幾乎包羅萬象:故事、哲學(xué)、科普、幻想、歷史、人物傳記等等,世界的精彩紛呈并不局限于某一類書籍里。家長完全可以借由親子閱讀將不同種類、不同風(fēng)格、不同作者的書帶給孩子,讓他體會不一樣的趣味。
不僅如此,我在學(xué)校教書時也發(fā)現(xiàn)了一個現(xiàn)象,就是孩子也會因為偏愛某一類書籍,降低對這類書籍的要求或者門檻,明明某本書不管是內(nèi)容、寓意還是創(chuàng)意、藝術(shù)性等都有明顯問題,但因為是他喜歡的類型,孩子也會照單全收。
所以這時就更需要家長的引導(dǎo),通過親子閱讀為孩子把握質(zhì)量的關(guān)卡,培養(yǎng)他對書的欣賞和鑒別的眼光。
加強親子聯(lián)結(jié)
在我們每日的陪伴中,與孩子靠在一起讀一本書的過程,是我們走進他的世界、了解他的所思所想、增進親子感情的絕佳機會,其實就是通過親子閱讀跟孩子交上朋友,在這個過程中,我們不但可以讀書,還可以聊一聊對書的看法、體會,你就會與孩子有共同的經(jīng)驗和話題,你想對孩子說的道理,可以通過一個有趣的故事去傳達,在生活中你可以隨時找到一個你們都熟悉的一個角色去引導(dǎo)他,可能還會有很多心領(lǐng)神會的、默契的笑點,這種良好的親子關(guān)系才是一個孩子健康成長的首要條件。
三、親子閱讀要進行到什么時候
在明白小學(xué)階段也要進行親子閱讀之后,也有很多人會問,那要陪孩子閱讀到什么時候呢?如果會拼音會識字不是真正的會閱讀,那什么才是真正的自主閱讀呢?
我們可以回想一下,自己小時候是從幾歲開始進行自主閱讀的。那時,即使沒有繪本,我們也擁有成段文字的小人書和簡單的故事書。
我大概是從小學(xué)三年級左右真正的開始看一本厚重的書:《格林童話》,那個時候我對其中的故事特別感興趣,但是父母卻沒有時間再給我講睡前故事。漸漸地我發(fā)現(xiàn)自己看書比爸爸媽媽給我讀書更快,更能體會余味,更過癮時,我就更愿意自己看書了。
所以,當(dāng)家長無法用共讀滿足孩子對知識或?qū)κ澜绲目是髸r,自主閱讀就這樣自然而然地開始了。
國外有一個主流理論認為,小學(xué)三年級之前是學(xué)習(xí)如何閱讀的階段,而從四年級開始孩子通過閱讀了解更廣闊的世界。如果一定要給自主閱讀加一個起始時間,那就是從孩子10歲左右開始。
但自主閱讀的開始并不意味著親子閱讀的結(jié)束。只要你愿意,親子閱讀甚至可以陪伴一生,只是在不同時候有不同的呈現(xiàn)方式。
學(xué)齡前是我們講,孩子聽,通過有趣的故事打開孩子想象的大門,引導(dǎo)他正確的行為習(xí)慣,將精彩的世界縮小在一本書里給他看;到了孩子小學(xué)階段,是我們讀一段,孩子讀一段,共同體驗主人公的喜怒哀樂,也可以借由書中的寓意了解孩子的想法;等孩子上了初中,是他讀一本書,我們讀一本書,讀到有趣的情節(jié)就停下來交流討論,各抒已見,暢所欲言;等孩子上了高中,就可以是互相推薦書,我們可以看看所謂的青春文學(xué),孩子也可以看看我們鐘愛的某些名著……之后,書就漸漸成為親子之間的話題和紐帶。
我小時候特別羨慕姐姐和爺爺之間的氛圍,他們都是愛書之人,每次相見都有聊不完的話題,哪怕一個在餐桌,一個在客廳也能就某本書里的觀點爭論不休,時間沒有加深他們的代溝,而是讓他們變得更緊密。
我想親子閱讀的意義也在于此,通過我們的引領(lǐng),讓孩子進入閱讀的大門確實非常重要,但更珍貴的是,它讓父母和孩子之間永遠都有話題可以聊,只要我們保持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