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說,一千六百年前,一個和尚歷經跋涉,來到中國西北部一個偏遠的小山村,黃昏臨近,他疲憊不堪,想要坐下來休息片刻,突然他觀看到,鳴沙山在夕陽的照射下發(fā)出金色的光芒,那金光閃耀觸動著他的心:此處定是圣地。
他醉心于此景,不知這是天上仙境,還是在人間美景,和尚便用化來的錢財,請當?shù)毓そ吃邙Q沙山的峭壁上開鑿了一個石窟。
莫高窟就這樣在偶然間誕生,綿延至今,為后人留下輝煌的歷史遺跡。
提起莫高窟,便能想到敦煌飛天,而飛天又帶給后人無限的想象和靈感。
現(xiàn)今不管是在影視作品,還是熱門綜藝、舞臺表演都能從中捕捉到敦煌飛天壁畫的傳統(tǒng)藝術美感。
而這些傳承里又以敦煌舞最為著名,敦煌舞就是以敦煌石窟壁畫上的舞姿形象作為依據,創(chuàng)造出來的新的舞蹈種類。
曾經,一支《絲路花雨》大型民族舞劇,便讓飛天“飛出”了壁畫,也成就了二十一世紀版“反彈琵琶”。
在開鑿于中唐的112窟中,有一副《伎樂圖》聞名于敦煌藝術史,廣為人知的“反彈琵琶”便是出自這里。
壁畫上,伎樂天神態(tài)悠閑雍容、落落大方,手持琵琶、半裸上身翩翩翻飛,天衣裙裾搖曳生姿,項飾臂釧叮當作響。
突然,她舉足頓地,出胯旋身,將琵琶反手握住置于身后。那一瞬,整個天國為之驚羨。這就是世人熟知的“反彈琵琶”。
在現(xiàn)如今留存的492個洞窟中,幾乎窟窟畫有飛天,敦煌飛天作為莫高窟的藝術象征,歷經一千多年,經受自然風蝕、朝代更迭、人為破壞,仍舊屹立于此,成為西北荒漠中的一汪清泉,照見了千年的世事變遷。
按佛經所示,飛天的職能:一是禮拜供奉;二為散花施香;三為歌舞伎樂。飛天的形象來自印度神話中的乾闥婆和緊那羅。
傳說,乾闥婆身體會自動散發(fā)香氣,所以他的職能是為佛獻花、供寶,讓香氣在天宮自由流動;
緊那羅是歌神,在佛界的凈土中為佛陀、眾神演奏歌舞;這對夫妻形影不離、恩愛非常,是敦煌飛天的前身。
前秦建元二年左右,佛教逐漸滲入,他所宣揚的慈悲為懷、善惡自有因果的理念受到黎民百姓的推崇。飛天作為佛教文化的一部分,也是在這種情況下,從印度來到了中國。
剛來到中國的飛天,由于沒有具體的形象,便為歷代畫師留下了很多發(fā)揮的空間,古代的畫師們大膽想象,結合印度、西域、中原文明,在不同時期,創(chuàng)造出屬于當時社會風格的飛天仙人。
敦煌飛天的啟蒙期是北涼、北魏。由于敦煌的畫師也是第一次接觸外來文化,所以這時期的飛天主要是模仿印度和西域飛天,畫師們運筆豪放,著色大膽,創(chuàng)造出的飛天主要是以男性、光頭、上身赤裸、下身配長裙、身上還纏繞著一條飄逸的披肩大巾的形象。
北魏的飛天還保留西域的形象,但是已經開始向中原風格開始轉變:臉型變小、身材修長、飛翔的姿態(tài)也多種多樣。
西魏時期,飛天處于佛教天人、道教羽人、中原文化相互融合的狀態(tài),這時期有兩種飛天,一種是延續(xù)北魏風格的西域飛天,一種是道教飛仙和印度飛天結合的中原飛天,飛天多面相清瘦,眉目清朗,為中原“秀骨清像”式造型。
隋代是莫高窟繪畫飛天最多的一個時代,也是種類最多,姿態(tài)最豐富的時代。
這時期飛天不僅繪制精美,色彩斑斕,而且無拘無束,表現(xiàn)出一種動感和生命的活力,已經擺脫了西域畫風的影響,為唐代飛天奠定了基礎。
到了唐代,飛天創(chuàng)作到達鼎盛時期,由于唐朝前期政通人和,經濟繁榮,所以唐前期的飛天具有自由奔放、無窮變化的動態(tài)之美。
唐代后期的飛天,隨著唐朝的逐漸衰落,在藝術造型上,服飾由艷麗豐厚轉為淡雅輕薄,體態(tài)也由豐滿變?yōu)榍迨輼銓崳駪B(tài)已由激奮歡樂變?yōu)槠届o憂思。
至此,飛天壁畫的創(chuàng)造已經到達頂峰,之后的朝代沒有太多的創(chuàng)新改變,創(chuàng)作越來越公式化,失去往日的活力。
即便如此,敦煌飛天飛躍千年,仍然如精靈般優(yōu)美動人。
它所留下的美學生命力至今還在震撼著熱愛藝術創(chuàng)作的人們,永不停歇。
正如段文杰先生在《飛天在人間》一文中所說:
“她們并未隨著時代的過去而滅亡,她們仍然活著,在新的歌舞中,壁畫中,工藝文中,到處都有飛天的形象。應該說她們已從天國降落到人間,將永遠活在人們心中,不斷地給人們以啟迪和美的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