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姚晨的一段哭戲上了熱搜,這一段戲,出自新劇《都挺好》。
和劇名不同的是,這部劇里的一家人一點都不好。
姚晨扮演的蘇家老三蘇明玉在母親的葬禮上,竟然還和二哥蘇明成大吵了一架。
蘇明成嫌妹妹參加葬禮還要忙工作,直接破口大罵:“你不想來就不要來,你不配做蘇家的人?!?/span>
一氣之下,蘇明玉開車離開,她將車停在路邊,一時間所有的委屈,心酸涌上心頭。
熱搜上的哭戲,由此而來。
蘇明玉為什么在母親的葬禮上,一滴淚不掉?
明明缺愛的她,為什么在所有人面前都表現(xiàn)得很冷漠?
隨著劇情的推進(jìn),直到鏡頭切到蘇明玉童年的時候,
一切謎底才終于揭曉。
原來她變成現(xiàn)在這樣是有原因的,
而她的原生家庭,就是原罪。
01
蘇明玉出生在一個重男輕女的家庭,家里一共3個孩子,她和兩個哥哥。雖然她是家里唯一的女孩,但卻是最不受重視的那個。
二哥想出去旅游,母親二話不說答應(yīng)給他2000塊錢;
而明玉成績好,想報名培訓(xùn)班考清華,需要1000塊,母親都不給。
還陰陽怪氣地說:“上這么好的學(xué)校有什么用?”
爭執(zhí)時,母親甚至動手打她。
最后,母親強制她報了師范,理由是:省錢。
母親看見兒子會喜笑顏開,卻唯獨對女兒冷言冷語。
飯桌上,母親會給兩個哥哥夾雞腿,只有女兒沒有。
后來的蘇明玉,終于不再反抗,也不再與母親爭執(zhí)。她開始變得極為冷靜,有人說:“你看,這個孩子變懂事了。”
是懂事嗎?
還是哀莫大于心死?
那時的蘇明玉,內(nèi)心受到了多大的傷害,又有誰能理解?
就像《歡樂頌》里說的那樣:
02
去年4月,心理學(xué)家武志紅老師登上《奇葩大會》的舞臺,馬東問他:“是不是我們長大以后所有的不順心、不如意、改不了的臭毛病,都和我們的原生家庭有關(guān)系,有那么嚴(yán)重嗎?”
武志紅當(dāng)時非常篤定地說:“很嚴(yán)重?!?/strong>
從某種程度而言,一個人所做的決定,都是原生家庭影響下綜合作用的結(jié)果。
父母的溝通模式?jīng)Q定了孩子將來的溝通模式。
性格急躁的同學(xué)麗華,前些年生了孩子,可隨著兒子的長大,她經(jīng)常和丈夫因為不和而吵架。在這樣環(huán)境下長大的兒子耳濡目染,如今儼然成了學(xué)校里的小霸王。
如果父母經(jīng)常用語言暴力,孩子很可能成為內(nèi)向的“情感孤兒”
四川某地理科狀元王猛,從小成績就是數(shù)一數(shù)二,大學(xué)考上北京大學(xué),畢業(yè)后考上美國排名前50的研究生。這樣一個“別人家的孩子”,卻是父母眼里的“白眼狼”:
七年來拉黑了父母的所有聯(lián)系,13年不回家......
他自述自己的原生家庭:
父母以愛的名義裹挾他,卻從不反思這是種傷害;從小就遭受父母的語言暴力,極少得到安慰和理解;總是生活在父母的控制之中,極少被父母接納和看見。
這樣環(huán)境長大的王猛,內(nèi)向、敏感、不善交際,是一個傷痕累累的“情感孤兒”。即使日后已經(jīng)走進(jìn)而立之年,依舊走不出原生傷害。
03
托爾斯泰《安娜·卡列尼娜》的開篇語非常震撼,他說:“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span>
不幸的原生家庭,就像一個圈,
多少孩子一輩子都逃不出它帶來的傷痛。
而幸福的家庭,更像一個泉涌,
身在其中的孩子每天被愛灌溉,自由快樂。
1962年,錢鐘書和楊絳,帶著女兒錢瑗去飯店吃飯。
吃飯的時候,楊絳發(fā)現(xiàn):女兒一直在觀察其他飯桌吃客的言談舉止。
楊絳覺得奇怪:“你老盯著別人干嘛?”
錢瑗說:
你看,那家孩子的父母在吵架。
我一直覺得父母恩愛的小孩很幸運,因為她見過好的感情是什么樣的,從而擁有了對健康的愛的敏銳嗅覺,然后就知道怎么往正確的方向跑。
所以我特別感激爸爸媽媽,因為您們相親相愛,我覺得自己是個幸運的孩子。
錢瑗后來成為北京師范大學(xué)的英語系教授,家庭生活也很幸福。
為了和孩子們之間沒有代溝,每當(dāng)沒時間看電視時,錢瑗都會提前看好電視報,然后“一本正經(jīng)”地與繼子女們討論電視劇情節(jié)。
錢瑗和繼子女們的相處方式和家庭氛圍,正好應(yīng)了那句話:
一個幸福的家庭應(yīng)該是:媽媽被寵愛,爸爸被尊重,孩子被接納。
04
生活中,還有一種人,他們的原生家庭或許并不好,
但他們憑借自己的努力,逆天改命,
把原生家庭欠自己的那些,統(tǒng)統(tǒng)贏了回來。
電影《中國合伙人》中,成東青出身于農(nóng)村,自稱自己是個“土鱉”,兩次高考都沒考上,當(dāng)時父母讓他留在農(nóng)村種田:
“你啊,這輩子就是這個命?!?/strong>
說出這段話,父母是想害成冬青嗎?當(dāng)然不是,只是不想他再做無用功罷了。
但是成冬青不認(rèn)這個命!他用對大學(xué)的強烈渴望抵制了所有“不愿支持”的聲音。于是,他跪著跟老鄉(xiāng)磕頭,求遍全村,這才終于籌得學(xué)費。
在第三次高考時,他一舉考進(jìn)北京大學(xué)。
原來,決定你成為什么樣的人、擁有什么樣的人生的,只有你自己。
而勇于擺脫原生家庭的孩子,才能獲得真正的獨立。
寫在最后:
電視劇《都挺好》中有一段臺詞,覺得說得特別好——你可以選擇不原諒,也可以選擇放下。
所有的父母曾經(jīng)都是孩子,
或許我們不能選擇自己的原生家庭,
但我們可以為自己的孩子,重新選擇一個更適合TA成長的原生家庭。
教育部長今年發(fā)言說:2019年始,家長也要接受教育。
因為只有正式將家庭教育納入公共服務(wù)體系,讓父母也接受教育,父母才能為孩子們上好人生第一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