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轉(zhuǎn)自youtube)
每當看到有人說哪裡受傷了,不論是落枕,扭傷,拉傷,肩頸疼痛,腰痛,什麼痛都好,
跑去做了無效的治療,花了很多錢和時間,但不是不見療效就是更糟,
我就會很想要為物理治療師們打抱不平,
生氣為什麼大家都不去找合格的物理治療師接受正確的治療,
總是繞了一大圈還不見得能找到真正能幫助他們的地方,
但是難道這些都是民眾的問題嗎?
是物理治療師們不積極推廣嗎?
還是是健保制度和相關法令的問題呢?
先說說我的故事,
我不是物理治療師,我接觸物理治療是從國中開始,
因為練習短跑,當時沒有練核心肌群的概念,所以我的膝蓋韌帶拉傷,
做過針灸,一次500元,無效,
看了西醫(yī)之後轉(zhuǎn)作物理治療,一次50元(感覺便宜又大碗 )幾乎天天去,
半年之後我以為我好了,但是從此留下後遺癥,我無法劇烈運動.
我也和一般大眾一樣接受過中醫(yī)治療,
但是也深刻的體會到,當肌肉或是結(jié)締組織受傷的時候找中醫(yī)是沒有用的,
同時我也體會到,只做健保的50塊物理治療也是沒有用的,
因為我從此留下後遺癥,常常連走路都會痛.
那麼,到底什麼才是對的治療?
這才是一般民眾應該要了解但是卻無法理解或是難以接受的新的觀念“真正的物理治療“
真正的物理治療絕對不是只有'熱敷/電療/拉腰/拉脖子/超音波'這些儀器治療這麼簡單.
仔細想想看,這群物理治療師們,
他們好不容易考上了物理治療學系,大學讀了三年,花一年的時間在醫(yī)院裡苦命實習,
好不容易畢業(yè)了,還要通過國家考試才能考取執(zhí)照,
有可能大學四年只學會了那些”儀器治療”嗎?
當然不可能!
真正的物理治療包含了'骨科物理治療/神經(jīng)物理治療/小兒物理治療/心肺物理治療'
在這裡我們就先以骨科物理治療來討論,
骨科物理治療包含了'儀器治療/徒手治療/運動治療
1.「儀器治療」,是一般大眾最熟悉的
熱敷、腰椎牽引(拉腰)、電療、紅外線、水療、短波、超音波、體外震波等等,
這些儀器主要目的是希望藉由這些刺激能縮短「身體自癒」的「時間」,
所以關鍵點在於身體自癒的能力,儀器只是輔助。
2.「徒手治療」
很多時候身體其實沒有實際的組織損傷,但還是感覺疼痛或不舒服,
通常是因為肌筋膜張力不平衡或肌肉過度代償導致,
這時就可以利用「徒手治療」的方法來重置,使整體張力回復正?;?/span>
3.「運動治療」(常會在電視節(jié)目上面看到簡文仁老師教大家做運動)
治療的最後藉由「運動治療」強化較弱的環(huán)節(jié),穩(wěn)固整體治療效益以達到痊癒的結(jié)果。
其中能夠維持最久治療效益的是「運動治療」,
可惜臨床上因為健保點值分配的擠壓,導致運動治療不被重視,
最理想的方式是一對一的個人化運動治療指導。
但是健保所給付的物理治療造成一般民眾的誤解,
認為物理治療也就只有做那些儀器治療,
不值錢也沒有效用(或是要拖很久才有效用),
也就覺得物理治療師只做這些事,只值這個價,
漸漸地不知從何時開始,
一般有附設物理治療的骨科診所就好像老人家的聚會場所,每天都要去做治療(聊天)
每每想到這我就會覺得臺灣的物理治療師很可憐,
他們花的時間和努力不比別人少,但是臺灣不給他們該有的環(huán)境,
讓他們只能做這些像打工仔一樣的事情,
他們努力讀書,累積臨床經(jīng)驗,並不是為了當打工仔好嗎!
他們是物理治療師!
他們不是復健師,不是整脊師,不是推拿師,不是按摩師!
這也是我對於健保制度非常不滿的原因之一!
正確的物理治療掛號流程一般人也不太清楚,
在這邊跟大家順便解釋一下,
1.掛復健科
2.安排物理治療
3.物理治療師會仔細評估-告知嚴重程度以及需要的時間和治療項目
(如果建議的治療項目和醫(yī)生開的治療項目不同時需要病人回頭和醫(yī)生商量)
4.如果到物理治療所治療的話,必須要持有三個月內(nèi)有效的醫(yī)生診斷書才能治療
(這是法規(guī)規(guī)定的,也只能麻煩大家配合了)
一般民眾不了解要怎樣才可以接受正規(guī)的物理治療
基本上,這是一個很奇怪的地方
骨頭有問題才看骨科,
但是沒有一科叫做肌肉科,
所以一般民眾要看醫(yī)生的時候都是去看骨科,
拍了片子好像有問題喔,但是其實沒有那麼嚴重
接著就是很常見的,開止痛消炎藥,肌肉鬆弛劑(因為你骨頭沒事啊==)
如果嚴重一點的就會要你開刀(我爺爺當初就是這樣差點就高齡還要在肩膀鑽個洞)
你知道有一個科別叫做“復健科”嗎?
我相信很多人不知道,因為我以前也不知道
當時被一個兩光醫(yī)生診斷我是重度肌肉拉傷之後,我整個嚇壞了,
後來聽從男友的建議去掛了復健科
復健科醫(yī)生一摸我的肩頰骨就說“你是筋膜炎啦,要做運動拉開喔,拉開的時候會很痛喔”
怎麼差那麼多==
大家會問,為什麼要評估?什麼是評估?評估能做些什麼?
評估是非常重要的項目!評估是非常重要的項目!評估是非常重要的項目!
(因為很重要所以要說三次)
物理治療師在做治療之前要測試你的所有動作,
哪些動作做得到哪些做不到,做得到的動作能做到什麼程度
(例如你的手能不能碰到你的腳,你的脖子能不能轉(zhuǎn),能轉(zhuǎn)多少度)
而且還要根據(jù)你的生活習慣,運動習慣和工作來判斷,
評估完才能告訴你,你是什麼問題,嚴不嚴重,
建議接受哪些項目治療,治療時間大概要多久,
是要幫你放鬆,還是要幫你練肌力
所以你說,評估重不重要呢?
(講到這裡,你還覺得物理治療師只做儀器治療嗎^^)
當我知道有人覺得評估一點也不重要,可以剔除的時候,
我心想,你乾脆去跟大學教授說砍掉這科目好了?。ㄏ氲骄蜌?div id="fu8ihs5fyo3" class='imgcenter'>
現(xiàn)在有一群物理治療師們不想要埋沒自己辛苦學來的專業(yè),
也不希望當打工仔只提供無效治療給大眾,
不想甘於現(xiàn)狀,熄滅自己對物理治療的熱情和幫助人的心,
所以他們從健保中跳出來,物理治療所也就誕生了
物理治療所是自費的,大家肯定聽到自費就卻步了,
但是這也是我很納悶的地方,
怎麼大家去看民俗療法,或是去按摩就不會覺得貴呢?
物理治療師們幫我們做了那麼多的事情,
一樣是要出力也要出腦力的工作,為什麼他們跟你要一樣的錢你就卻步了呢?
物理治療和民俗療法使用手法的目的其實大同小異,
只是物理治療是以西醫(yī)的解剖生理為基礎,來進行徒手治療,
因此過程中不會造成身體過度負擔(也就是不會造成二度傷害)
而中醫(yī)推拿或整脊則像是一套拳法,
不論面對的是怎樣的對手,都是整套打完來應對,
尤其是整脊如果遇上不懂如何放鬆的患者,反而容易造成傷害。
做完推拿通常會覺得放鬆,可惜若沒有搭配運動治療,效益會逐漸遞減無法持久。
另外,物理治療和民俗療法不同的點是,
不是偶爾想到去給人抓呀抓(臺語)放鬆一下就好了,
他必須要長時間定期的治療,
最佳治療效果是,一週三次,中間不能斷喔(除非你是小問題,一兩次就好了)
而且治療期間不能只單方面的依賴物理治療師,
你可能要改變你的生活型態(tài),走路方式等等...
叫你回去要做的運動一定要乖乖的做,
這樣互動方式才會是最好的.
但是啊,人都是有惰性的,
覺得打針吃藥貼酸痛藥布最快(最好是有仙丹)
這也是為什麼很多人做一兩次治療就放棄的原因,
要持之以恆真的太困難了(就像蛋黃哥一樣不想出門~~~)
但是各位,請仔細想想,
有這麼簡單的事情嗎?
你現(xiàn)在的疼痛通常不是一朝一夕造成的(除非你是急性的或是意外受傷的)
長年累月你用不對的方式操他,例如腰痛,
通常你的腰痛,小腿痛,閃到腰,是因為你長期的不用你的肚子 屁股 大腿來出力,
凡事都是靠小腿和腰在走路或活動(懶人走路法)
簡單來說,就是你該用力的部位都沒用力,不該用力的地方用力過度,
長期下來你的身體跟你抗議了,他受不了你的虐待,所以讓你感覺到疼痛,
這樣的情況下有可能打針吃藥貼藥布就好了嗎?
就算你打針吃藥貼藥布短暫時間內(nèi)覺得不痛了,你的問題沒有解決呀,不是嗎?
所以不是物理治療師沒用,是我們把他們當神了!
另外還有一件事想跟大家分享,
關於肌內(nèi)效力貼布,
請大家不要盲從的看到運動員在貼,覺得好帥,
看到朋友貼了很有效,
或是聽到不專業(yè)的人士要你買你就買回去自己亂貼,
肌內(nèi)效力貼布,他是一門學問,
需要長時間的經(jīng)驗累積才能貼的正確,
他是一種有張力(彈力)的貼布,沒有藥效,
放鬆和支撐的貼法不同,
每種癥狀的貼法也都不同(要不要拉張力,張力要拉多少)
而且必須要根據(jù)肌肉的紋理來貼,
絕對不是一般人可以買回去自己隨便剪一段來貼就會有效的,
如果真的有需要的話,請找專業(yè)物理治療師幫你唷
影片轉(zhuǎn)自youtube
如果你認同我所說的,請把這兩篇文章分享出去,讓更多的人了解並支持這個產(chǎn)業(yè),讓更多的人能夠接受真正正確的物理治療!
(未完待續(x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