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錢永紅博客
【編者按】“秦望之子”是我的博友,其父蔣禮鴻先生與家父錢克仁先生是嘉興秀州中學時的同窗好友。蔣伯伯1934年秀州中學畢業(yè)后,考入之江大學,后留校任教,之江大學解散后,轉入浙江師范學院、杭州大學,他是中國著名的國學大師,敦煌研究專家。今天看了秦望之子的博文,受益良多,讓我獲取了不少浙江近代教育史,解答了我多年的幾個疑問。文中提及了不少學者、名人,他們對浙江、對浙江教育作出過很大貢獻。目前,我在整理浙大學運史,閱讀了竺可楨日記,得知1949年5月后,軍代表進入浙江大學,解聘了許多教授職員。9月間,浙大農(nóng)學院院長蔡邦華到北平告訴竺可楨:“浙大接管后,軍管會所派之劉某全聽學生包洪樞及一二助教之言,取報復主義,停聘教授六十余人之多,儲潤科、朱正元、胡剛復均在其內(nèi),職員如趙鳳濤亦在其列,全以過去有恩怨關系為主,而不問教授法、學問之如何也?!敝髮W向那些解聘的教授們伸出了援助之手,避免了教授們的失業(yè)危機。我所知道的著名教授有:陳近東、王駕吾、王仁東、佘坤珊、朱正元、朱福炘等。
本文從浙江大學檔案館搜尋而來,系之江大學教育系主任張文昌先生的公子張志淵先生所作,應該是之江大學比較有權威的論述,從中可以看出之江大學辦學之艱辛,細細閱讀后,覺得很有史料價值。
之江大學,這個有著百余年辦學歷史的教會學校,在1952年的全國高等學校院系調(diào)整中退出了歷史舞臺。那曾經(jīng)鮮活的日子,靈動的人物,永遠定格在發(fā)黃的檔案里,流淌在郁達夫、夏承燾等人的文章里,也鐫刻在之江校友的記憶里。它們像一顆顆珍珠——卻散落各地;而我們,希望以浙大檔案館為平臺,將它們一一聚攏串起。
因為,之江大學與浙江大學如此淵源深厚、血脈相連——院系調(diào)整后的之江大學,工學院土木、機械系并入了浙大,文學院各系及部分數(shù)理化學系并入浙江師范學院(杭州大學前身),而如今的浙大之江校區(qū),亦即之江大學的舊址。
因為,那么多的中國近代教育史研究者,滿懷希望來學校檔案館查閱之江大學的檔案,卻因史料缺乏抱撼而歸;而已垂垂老矣的之大校友,又殷殷期盼有一個地方,能讓自己把記憶中的之江大學記述下來,讓之江大學的歷史與人物不被湮沒與遺忘。
作為浙大的檔案工作者,我們感受到一份沉甸甸的責任。因此,我們在檔案館自己的主頁上專門設立之江大學的專欄,希望所有關注之江大學歷史的人都能在這個平臺上互相交流,提供史料,為之江大學留存一段真實的歷史。
我們首先推出的是原之江大學教育系主任張文昌先生的公子張志淵先生的《之江大學校史》。這篇文章,可能會在史實上有出入,可能會在觀點上有偏頗,但作為張先生一家之言,我們尊重原作,原文刊登。歡迎探討。
之江大學校史
第一章 萌芽時期
寧波時期
十九世紀中期基督教英國長老會海外差會董事會決定在中國傳教。1844年6月,作為先行者醫(yī)學博士麥卡第和科勒夫婦在浙江寧波建立了第一個布道站。它擁有一座教堂、一座醫(yī)院和一個印刷廠。麥卡第博士的良好醫(yī)術吸引了越來越多的人來就診,平均一天在150—200人左右。
1845年麥卡第開辦了一所男生寄宿學校,取名為“崇信義塾”。第二年在科勒夫人主持下,女生寄宿學校亦隨之開辦。學校開設的課程有中國經(jīng)學、圣經(jīng)、作文、書法、算術、地理、天文及音樂。當時學校的培養(yǎng)目標是本土神職人員,因此圣經(jīng)在學習中一度占有較大比重。
遷址杭州后的發(fā)展
考慮到已作為當時中國最富庶省份浙江省省會的杭州的重要地位及其名聞天下的秀麗景色,1867年秋,在中國教員呂文振的協(xié)助下,格林夫婦和道地夫婦把崇信義塾從寧波遷往杭州的大塔兒巷,學校更名為“杭州育英義塾”(PresbyterianBoys'School)。課程除原有外增設代數(shù)、幾何、歷史及生理等課。1880年在裘德生(Rev.Junius.H.Judson)任教長時,學校又增設了哲學化學等課。這已是當時美國一所高級中學所要求具備的完整課程配備。1887年秋,育英義塾舉辦了第一次畢業(yè)生典禮每位畢業(yè)生均發(fā)表演講。值得一提的是裘德生先生十分重視培養(yǎng)學生現(xiàn)代科學知識和動手能力訓練。除了親自講授物理和數(shù)學,他在學校工廠領導制作了大部分物理儀器,并主導開設工藝科,限于條件當時只限于木工工藝,但已能制作木床以滿足本校學生宿舍的要求。1889年中國人蕭芝禧任教務主管。在他領導下學校各項工作取得較大進步。學校紀律嚴格,教學水準有較大的提高并開始形成了優(yōu)良的學風。在社會上也獲得良好的口碑。這樣的直接結果是學生人數(shù)增加,校舍不敷需求,故而不得不開始招收走讀生,并陸續(xù)招聘教師,增添教學及實驗儀器。
第二章 大學雛形的形成
1893年長老會華中差會建議:育英義塾是我們差會最先進的學校,應首先考慮將其發(fā)展為高等學校。同年E.L.Mattox(中文名王令賡)任校長,育英義塾通過開辦兩個超過高中水平的男子班發(fā)展成一所完備的初級學院。到1896年學校已有65名學生,宿舍已將無法容納。1897年育英義塾正式更名為“育英學院”(HangchowPresbyterianCollege),學制為六年。其中英語僅作為一門課程,取消了以往用英語授課的教學方法。1902年大學制改為5年,預科班由4年改為5年改稱中學。鴉片戰(zhàn)爭以來,帝國主義列強加強了對中國的侵略,這使得當時中國的許多有識之士均在尋求奮發(fā)圖強之路。但腐敗的清政府頑固維持腐朽落后的封建制度,幾乎將改革維新扼殺于搖籃之中。1894年中日甲午海戰(zhàn)清政府北洋艦隊全軍覆沒,中國大敗的國恥更極大地刺激了中國人民,使得革命運動此起彼伏。于此同時以廢除科舉為中心的教育改革逐步形成高潮。在諸方面強大壓力下,清政府不得不在1905年廢除了科舉考試制度,代之以各項現(xiàn)代教育課程。在這不平凡的一年,育英書院已處于教育改革浪潮之巔。學校發(fā)展很快,在校注冊人數(shù)達到115人,其中大學35人,中學80人,大學畢業(yè)生已有7人。1905年秋天,裘德生休假完歸校。他從美國帶回新的科學設備,其中包括整套X光機、無線電報設備、引擎、氣壓計、顯微鏡及其它小型試驗設備。同時自闌芝禧后繼任教務長的周梅閣也從國外旅行歸來。他不僅負責在美國圣路易斯世界博覽會的中國館展覽,并且也參加了比利時萬國博覽會的中國展覽。同年,具有長遠科學眼光的馬爾濟先生(Arthur.W.March)來校任教。他與學校的合作持續(xù)了40年。
第三章 新校址的建設與大學命名
1906年華東差會議決成立大學董事會,由杭州、上海、寧波、蘇州布道站各出1人、大學教員1人組成大學董事會。1906年11月,董事會第一次會議召開。會議一致通過將學校擴充為大學,裘德生當選為學校校長,任期一年。由于杭州市內(nèi)校區(qū)無擴大余地,早已不敷使用,決定將這個當時擁有2200萬人口省份的唯一高等教育機構遷到城外。董事會為此任命了一個由周梅閣、裘德生、王令賡、馬爾濟等人組成的教職員委員會來負責新校址的選址、購地、建設等具體事務。
錢塘江在五云山下經(jīng)過一個反“之”字形的大拐彎,江面開始寬闊。江水沿著杭州市郊的青蔥的群山靜靜的流向杭州灣。在古老的六和塔西邊的秦望山腰,一片林木茂盛的丘陵臺地凝望著大江。
1907年初在察看了杭州市郊幾個地點后,選址的委員們來到了這里,他們頓覺眼睛一亮,立即為這里優(yōu)越的地理位置和秀麗的自然景觀所深深吸引,當即一致拍板選定。募集資金和基本建設工作也隨之展開。在隨后不久時間內(nèi)就陸續(xù)購進了600余畝山地。1910年,土地平整工作完成,此前兩年里已種植了大片的林木和茶樹。9月校舍建設工程正式開工。1911年新年后位于“二龍頭”山上的幾幢主要校舍完工。主教學大樓為慎思堂(SeveranceHall),是行政辦公及教室大樓。樓前大草坪的東西兩面各蓋一幢學生宿舍。東邊為甘卜堂(GambleHall)后改稱東齋。西邊為惠得堂(WheelerandDusenburyHall)后改稱西齋,均以資助者名字命名。后面山脊上分別建了五幢式樣各異風格別致的別墅式小洋樓作為教員宿舍。由于采用了紅、白、灰、綠等顏色為主色,故后來大家均習慣地以顏色命名。至1912年,東邊“頭龍頭”山上的五幢教員宿舍即“十間頭”和另四幢單體宿舍也先后落成。它們聯(lián)合組成了中國教員住宅區(qū)。一座木結構式樣別致的橋梁飛架在峽谷的溪澗上,它使頭龍頭與校本部的二龍頭得以成為坦途。這就是至今仍被人熟知的“情人橋”。也是在1912年,當時被稱為“費城觀象臺”的天文臺完工,它位于秦望山山脊,是全校標高最高的建筑。這也是當時浙江省的第一座現(xiàn)代天文臺,內(nèi)部設置從美國進口的天文儀器。另外1919年完工的“都克堂”(theTookerMemorialChapel)是一幢很漂亮的哥德式石結構的教堂,它兼有大會堂的功能。建于秦望山山谷中的上下二個蓄水池及管道系統(tǒng)組成了校區(qū)的供水系統(tǒng),清澈的泉水為整個校區(qū)提供了高質(zhì)量的食用水。1919年隨著“三龍頭”上的二幢小樓和峽谷中的體育教學樓、體育館、游泳池以及“下頭龍頭”的宿舍和機械工廠的先后落成,新校區(qū)的建筑群已形成了相當?shù)囊?guī)模。這些各具特色的建筑掩映在樹林的綠蔭之中與東邊月輪山上古老的六和塔遙遙相對,錢江秋濤從它們腳下拍岸而過,春花秋月四季不同的校園美景的確令人心醉。無怪當時慕名而來的外國旅行者為之陶醉稱之謂“東方劍橋”。正是在校園建設蓬勃發(fā)展之際的1911年10月,辛亥革命成功。清朝的封建統(tǒng)治被推翻,中華民國成立,孫中山當選為臨時大總統(tǒng),中國迎來了歷史的新紀元。消息傳來時學生們興奮不已,雖然所有的公立學校從革命開始直至年終幾乎都關門停課,但之江學堂卻弦歌不綴,直到新年來臨。次年(1912年)12月10日是學校喜慶的日子,這一天孫中山先生在上海都督陳其美陪同下,專程前來校園參觀,對全校師生作了演講,并在慎思堂前大草坪與師生合影留念。
鑒于學校取得的巨大發(fā)展及現(xiàn)有的規(guī)模,1914年南北長老會差會以及大學董事會一致通過決議將學校名稱從杭州育英學院(HangchowPresbyterianCollege)改名為之江文理學院(HangchowChristiancollege)。
1916年秋,時任燕京大學校長的司徒雷登的弟弟司徒華林代理校長。大學增設了一些新課程:如教育學、社會學、哲學、心理學和高等物理。司徒校長在總結大學第一個十年工作時說:“68名學生已畢業(yè),18人從事教牧神職工作,32人從事教學工作,13人經(jīng)商或在政府任職,3人是工程師,1人是醫(yī)生,1人從事文學?!?918年3月在之大體育館舉行的華東大學生田徑運動會上,之大代表隊一舉奪魁。這也是大學生活生動活躍的明證。1920年3月,全校教員通過如下決議:“繼續(xù)發(fā)展成為本科學校的合理性問題已提出來了,我們要求董事會考慮之大繼續(xù)發(fā)展成一個本科學校的可能性?!睋?jù)此董事會要求司徒華林校長去美國完成募集資金和立案等任務,爭取早日將之大辦成完全大學。經(jīng)過5個月努力,上述目的均已達到。
1920年11月之江大學在美國哥倫比亞特區(qū)立案,并獲通過。
1921年2月5日,之大托事會在華盛頓召開首次會議。會議通過一系列組織章程文件,實行新學制,分文理兩科,分設天文、生物、化學、中文、英文、教育、地理、數(shù)學、現(xiàn)代歐語、哲學、社會及宗教等學科,并準授予畢業(yè)生以學士學位。根據(jù)上述立案章程,1922年6月17日,在之大的畢業(yè)生典禮上學校首次引進西方式學位帽和禮服,司徒華林校長為畢業(yè)生頒發(fā)學士學位,美國駐上??傤I事孔寧海姆(E.C.Cunningham)出席并發(fā)表了演講。
在擴大后新校區(qū)的良好環(huán)境下,吸引了國內(nèi)外許多優(yōu)秀人才前來授課及講學。學校學風更加求真務實。學生們組織了“學生自治會”,并創(chuàng)辦了簡報,密切了校友間及各大學間的關系。值得一提的是,1923年12月在校內(nèi)舉辦了首場校際辯論賽,辯題是“選舉權應不應該擴大到婦女”,結果東道主之江大學戰(zhàn)勝了客隊圣約翰大學隊。次年后一場辯論在上海舉行,這次之大輸給了滬江大學隊,辯題是“戰(zhàn)爭不再是正義的了嗎?”
隨著體育會成立學生們的體育熱情高漲,在各種比賽中表現(xiàn)不俗。在這年的浙江省田徑運動會上,之大附中隊一舉奪得冠軍。另外,之大的足球隊和籃球隊也經(jīng)常出征,與華東各大學之間進行校際比賽。
1925年五卅慘案發(fā)生,全校師生極為憤慨,紛紛參加游行示威,分赴各地發(fā)表慷慨激昂的演說以喚醒民眾共御外侮。同年蔡元培先生來校訪問向全校同學作講演,并在??项}“思潮發(fā)展”四字。
1926年由本校建筑部設計的佩韋齋(初為教員宿舍,后改為女生宿舍簡稱韋齋)、體育館先后竣工,它們的落成為學校的更大發(fā)展注入了力量。這一年大學有258人注冊。同年(1926年)冬季,國民革命軍發(fā)動北伐,軍閥孫傳芳企圖利用錢塘江天塹組織北伐軍進攻,一時校園附近成為戰(zhàn)場,布置了壕溝和機槍大炮,但終究未能阻止革命軍進攻。1927年3月外籍教員奉命出避上海,教務由教務長吳惟德負責。
第四章 政府立案后的發(fā)展時期
在國民黨政府定都南京后,教育部頒布了嚴格的登記立案條例。依當時政府教育部的規(guī)定,大學校長應由中國人擔任,校董事會中中國人應占多數(shù)。1927年8月的董事會上,費佩得辭職,大家選舉朱經(jīng)農(nóng)博士為校長。由于當時美國監(jiān)事會和中國教育部在之大取得政府立案問題的具體條件上意見相左,在不能取得一致前,學校管理方面特別在財政問題上出現(xiàn)一系列困難。朱經(jīng)農(nóng)因故遲遲未能到任。在這種情況下董事會決議邀請本校1910年畢業(yè)的校友李培恩參與過渡期的學校管理工作。
1929年秋,戰(zhàn)局漸定,在之大校友會支持下經(jīng)費問題獲解決。董事會決定,復學并正式聘請李培恩為副校長主持校務。李培恩有芝加哥大學文學碩士和紐約大學商業(yè)管理碩士兩個學位,然而更重要的是他有對教育事業(yè)無比的執(zhí)著和責任感。在他的努力下,一批優(yōu)秀的人才被吸引到之大任教。他們有國文系主任鐘鐘山、經(jīng)濟系主任胡繼瑗、教育系主任黃式金(他并兼任教務長),徐箓為土木系主任,郭禮賅為哲學系主任、夏課勤為化學系主任、諸培恩為體育主任、葛興代物理系主任、馬爾濟負責生物系,隊克勛為英文系主任,陸高誼出任高級中學校長。1930年添聘胡才甫為校長室秘書專職辦理公文及申請政府立案事項。為申請立案學校由原創(chuàng)立人美國南北長老會差會托事部全權移交給中華基督教會差會執(zhí)行委員會接管辦理并隨即改選校董會,以吳文蔚、夏晉麟、曹之競、邱金陵、張信培、諸星華、鄺光林、明思德及梅立德等人為校董,校董會議決學校改稱“之江文理學院”,下設國文、英文、政治、經(jīng)濟、教育、哲學、化學、生物、物理及土木工程十個學系,向政府申請立案。經(jīng)一年多努力,校董會、大學及附中均得到批準立案。教育部指令中說:“該校以少量經(jīng)費及人員能辦成規(guī)模初具的大學,實屬難能可貴,應予批準,以文理學院立案。”同年,在收到朱經(jīng)農(nóng)因將到教育部任職教育部次長而請辭校長的信函,校董會選舉李培恩為校長。1931年開始新生注冊人數(shù)猛增,春季申請人數(shù)為500,秋季申請人數(shù)又多300人。應該注意到立案不是使大學名聲鵲起的唯一因素,事實上文理各學院所有系科都有很大發(fā)展。如文科方面擴充了很多以適應美國通才教育為目的的課程。同時古典文學家夏承燾應鐘鐘山之邀的來到大大加強了國文系的力量。而理工科方面之大早已有堅實的基礎。在1920年起之江大學就設有建筑部,由威爾遜(J.Morrison.Wilson)負責,由杜僧黨先生和13位繪圖員協(xié)助工作。當年就設計并監(jiān)理了差會和南京金陵大學的建筑,價值分別是20萬元和30萬元。第二年這個部的產(chǎn)值達到了67.4萬。一份5年的工作報告顯示:建筑部設計了75座建筑,承建其中63座,產(chǎn)值120萬元,利潤為4.3萬元。之江大學的科學館、體育館、圖書館和一處教員宿舍均由建筑部設計。在1929年畢業(yè)于底特律大學工程學院并在國家部門有7年工作經(jīng)驗的徐箓擔任土木工程系主任后,為適應當時急于改變積貧積弱的國家現(xiàn)狀,國民經(jīng)濟發(fā)展的需求,他和同事們開設了許多關于建筑工程、機械工程方面的應用性課程,以便培養(yǎng)一大批不僅能夠設計一般建筑而且能在公路鐵路以及橋梁的勘測、設計建設方面的專門工程人才。而郭禮賅和陳先生(Granham.Chen)開設的工業(yè)化學課程又為培養(yǎng)化學工業(yè)人才開辟了坦途。就當時國內(nèi)高校中體育設施的規(guī)模而言,之江大學已處于領先的地位。鑒于此,1931年5月在之江大學體育館舉行了全國運動會吸引了許多觀眾,蔣介石、何應欽均偕同夫人作為貴賓出席。兩年后之大田徑隊在劉雪松總教練的帶領下一舉奪得全省運動會冠軍,其它項目如足球、籃球、游泳、羽毛球都各自獲得各種賽事的冠軍。非但是男隊,就是身著白衫藍短褲的女隊也奪得過籃球、排球和短跑比賽的冠軍。劉雪松總教練還訓練了一支由24名學生組成的健身舞蹈隊,這在當時國內(nèi)可謂空前超前,表明體育運動已成為中國青年大學生生活的重要部分,正在迎頭趕上世界的潮流。就在學校得到蓬勃發(fā)展之時,1931年秋發(fā)生了“九一八”事變,日本帝國主義悍然侵占東北。校園寧靜的氣氛立即被青年人憤慨激昂的愛國熱情所打破。之江大學師生聯(lián)合浙江大學及杭城各校師生組成請愿團到南京請愿,要求政府對日宣戰(zhàn),并要求政府發(fā)放武器,以志愿軍身份奔赴抗日第一線。迫于學生的高漲的愛國熱情,蔣介石接受了請愿書。但事實表明當時的政府非但沒有絲毫實質(zhì)性抗日之舉,相反還在“安內(nèi)”之名下大舉圍攻蘇區(qū)的紅軍。在當時的一期“校園生活”上,一名姓朱的學生發(fā)表了下列文章:“政府自9月以來面對東北危機的態(tài)度表現(xiàn)出它的無能,但我們中國人并不因此悲觀失望。全國各地的學生再三請求政府擔當起保衛(wèi)人民的責任,但是這些請求沒有帶來任何效果。在這種情況下,我們被迫,雖然并不情愿,以罷課來警告政府。這是我們能采取的最后也是唯一的措施……?!?/span>
1932年秋,位于頭龍頭的一排五套宿舍(五間頭)建成。接下來科學館和圖書館落成并投入使用。這些建筑里設置了新購的教學和科研設施,以及陸續(xù)購置和大量豐富的中外文捐贈的圖書資料。1932年教師隊伍又得到充實,構成了抗戰(zhàn)前最強大的陣容。他們中有教工程學的顧世楫、教經(jīng)濟學的唐慶永、教教育學的熊文敏、教化學的葛祖良和教日語的陳紹林。而張文昌則接替陸高誼擔任附中校長,直到1936年因留學美國而離職。在這一年,董事會批準了李培恩校長一年休假,以便他去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經(jīng)濟系深造和會見美國長老會的行政管理部門。在接下來的幾年里陸續(xù)有范定九、廖慰慈、斯耐爾(Raymond.Snell)和任銘善加入教師隊伍。其中廖慰慈專業(yè)是鐵路工程,斯耐爾是衛(wèi)生設施。他們二位為工程系帶來了新生力量。
1935年秋,在慎思堂后面建造的材料試驗所建成并開始啟用,其中的機械設備是由教育部撥款購置。經(jīng)濟學館是一座高等的鐘樓式重要建筑,它隔著校園寬敞的大草坪與慎思堂遙遙相對,構成了校園的中心區(qū)。它是由愛國出版家史量才的家屬捐造的,于1936年竣工。這年秋天的學位授予儀式是個節(jié)日式的慶典,因為這是大學遷址新校園25周年。這時學校共有教職員63人,學生470人,其中女生73人。
第五章 抗戰(zhàn)時期
1937年7月盧溝橋事變后,抗日戰(zhàn)爭正式爆發(fā)。11月中旬,日軍進襲浙江。教職員會議決定,學校撤離杭州,遷至皖南的屯溪。200多名學生和大部教職員以及教學設備和一些儀器設備用木船溯江而上,李校長和當時的教務長范定九、明思德以及庶務主任殷太素具體負責此項工作。但由于12月份大量潰敗的士兵蜂擁而至,他們發(fā)現(xiàn)試圖在屯溪安定下來的想法成為不可能。遷校1個月后終于不得不解散,部分教員帶著設備返回校園。由于上海戰(zhàn)事已結束,校委會考慮將學校遷往上海的公共租界,那里可免受日軍的侵擾。在校長的努力下,1938年2月學校在博物院路128號的廣學會大樓重新開學。設文、商、工3個學院。文學院設中文、英文、政治、教育4系,商學院設工商管理、國際貿(mào)易、銀行、會計4系,工學院設土木工程、建筑工程、化學工程、機械工程4系。
在日本當局準許下,之大把在杭州的科學儀器和圖書運至上海??偹阍诋敃r相對平靜的公共租界的庇蔭下,學校得以繼續(xù)進行教學活動。在這一時期,加入學校教師隊伍的有馬敘倫、林漢達、周正、王華彬、鐘相青、馮咸復、沈星慶、吳文蔚、顧惠人、蔣禮鴻等學者,他們的加盟,壯大了教師陣容。由于嚴謹學風,使得之江大學的良好教學質(zhì)量在抗戰(zhàn)時上海的“孤島”時期獲得社會上一致好評。當時校方考慮到戰(zhàn)時民眾生活困苦,增加了免費生額度,并注重職業(yè)培訓,至1941年學生人數(shù)增至千人。而在杭州則景況相當凄慘。之江大學主要建筑物均被日軍占用,駐扎了相當數(shù)量的軍隊和憲兵,藉口擔心位于秦望山山脊的天文臺被游擊隊利用作為進擊基地,日寇用炸藥將天文臺及上白房、上上紅房等建筑盡數(shù)炸毀。馬爾濟教授和夫人偕同庶務主任殷太素及少量工友承擔了看護校園的任務,然而在日寇鐵蹄下他們不但不能保護校園,就連自身安全也屬難保。1941年12月殷太素被日軍憲兵以間諜罪名逮捕,從此沒有一點消息,直到抗戰(zhàn)勝利也不知下落,相信一定慘遭殺害。馬爾濟教授和夫人也在1942年夏天被日軍強制遣返美國。由于環(huán)境的困窘,暫時寄身于上海租界內(nèi)的之江大學一度與其他幾所華東地區(qū)的教會大學(圣約翰、東吳、滬江)進行教學合作,借用南京路慈淑大樓為教學地點共同使用圖書館和實驗設備,學生可互選課程,教師亦交流兼課。這種密切合作共度難關的模式一度曾被取名為“上?;浇搪?lián)合大學”(AssociatedChristianCollegesinShanghai)。但這畢竟是無奈之舉,因為沒有自己宿舍,師生們均自謀住處。每個人都擁擠在租借房內(nèi),貧病交加是常見的事。
1941年12月8日日軍聯(lián)合艦隊突襲珍珠港,美國正式對日宣戰(zhàn),太平洋戰(zhàn)爭爆發(fā)。上海的公共租界隨之遭到入侵。外籍教師全部被關進集中營等待遣返。中國師生也不甘于生活于日寇的鐵蹄下,故校方宣布暫時停辦,除為照顧離畢業(yè)僅一學期的學生在滬開辦補習班補足課程外,大部決定內(nèi)遷復學。1942年校長李培恩等人到浙江金華設辦事處,籌備復學。但由于日軍隨即侵占金華只得再度向福建方面撤退。邵武是福建西部山區(qū)的一個小城,福建協(xié)和大學幾年前已內(nèi)遷至此。剛到達邵武的之大開始是取得福建協(xié)和的幫助,非但圖書和儀器設備依靠協(xié)和,男生女生都住在協(xié)和大學的宿舍內(nèi),文學院亦請協(xié)和代為開設。但由于協(xié)和方面自己也十分困難,李校長決定建造自己的教學和生活房,對當時的李校長來說需要克服的不僅是環(huán)境的艱難。由于隨自己到邵武的兒子李國暲不幸染瘧疾而夭折,這一巨大的家庭悲劇帶來的精神壓力是顯而易見的,但困難并沒有使他低頭。在李校長親自監(jiān)督下,三幢最簡易的建筑終于落成。他們均是土墻和松木薄瓦建成,無任何裝修,連玻璃也沒有,但這還不是最困難的。晚上沒有電燈照明,往來教學區(qū)隔河需擺渡,這些對教學帶來的困難是最大的。加之協(xié)和大學不是工科院校,它沒有工科學生所必須的實驗設備。這一切都迫使校方必須重新作出選擇。令人感動的是在最苦難的時刻,1942年夏被日軍遣返美國的馬爾濟先生,歷經(jīng)周折越過大半個地球于1944年復活節(jié)那天回到處于福建邵武的之江大學。由于太平洋處于戰(zhàn)火之中,他的行程是穿過南美,坐船到達南非,在德班耽擱很久,終于搭船到了印度,再飛越高山抵達昆明。最后搭乘各種客車甚至卡車,沿著顛簸的山間小路到達邵武,其艱辛可想而知。1943年秋,之江大學的工學院遷到貴陽近郊的花溪。盡管舉步維艱還是開設了四個系:“建筑系、民用工程系、機械工程系和化學工程系”。由獲得康乃爾大學博士學位的原之大畢業(yè)生李恩良任工學院院長,應尚才博士任機械系主任。1943——1944年度之大工學院學生注冊人數(shù)是92人。在教職員們共同努力下,這一年得以艱難渡過。但1944年12月,日軍的進犯使得時局兇險,工學院不得不關閉,向重慶轉移。也是在1944年的6月學年之末,留在福建邵武的之大總校在支撐了兩年后,按臨時校董會決議宣布停辦。李校長別無選擇,只好把文學院商學院的所有學生轉到其它大學,如流亡到福建長汀的廈門大學,晉陽的暨南大學以及浙江云和的英士大學。李校長和張乃彪留下來照看僅誕生了兩年凝聚著艱辛和苦難的新校園。
在上海的之江大學
1942年春天,李校長離開上海去金華時,他期望師生會很快趕到那里。但由于日軍很快進犯浙江,這使得那樣變得不可能。因此由部分之大教職員聯(lián)合東吳大學教職員合作在上海成立了一個新組織:“東華大學”。東華大學校委會由陸高誼、黃式金、林漢達、徐箓和另一位東吳大學教授組成并主持工作,有5個學院和600名學生。5個學院分別是文學院、理學院、教育學院、商學院和工學院。盡管在日寇和汪偽政府統(tǒng)治下條件十分惡劣,但東華大學設法在戰(zhàn)時生存了下來??箲?zhàn)勝利東華大學結束,之江大學首先在上海復校。
第六章 抗戰(zhàn)勝利后的之江大學
東遷復校
1945年8月日軍戰(zhàn)敗,宣布無條件投降。中國人民歷時八年的艱苦抗戰(zhàn)以勝利結束,之江大學的流亡生涯告終,盼來了東歸復校的時光。雖然之大和其它大學先前在上海成立的東華大學的談判仍在進行,但李培恩校長認為之大必須回到杭州校園。經(jīng)過八年戰(zhàn)火的洗劫,杭州校園已是滿目瘡痍。地面被壕溝、狐貍洞和炸彈彈坑所破壞。花園、操場和草坪雜草叢生。茶園、竹林和果園均遭破壞性砍伐。原先翠綠宜人的山林已蕩然無存。然而遭受破壞最嚴重的是校園建筑,其中頭龍頭和二龍頭各有二幢教員宿舍被完全燒毀,天文臺及附近的上白房、上上紅房被炸毀,其它有的僅剩屋頂外墻,有的窗戶、樓梯遭損,大部家具和水管均無蹤影。教學樓的情況稍好些,但大部家具設備,包括馬爾濟先生收藏的價值很高的標本都已散失。教堂(都克堂)已無大門,管樂器、鐘和橡木長椅均不知去向。圖書館曾是遠東最好的圖書館之一,不僅家具書架丟失,最大損失是失去一部分寶貴的圖書資料。山脊之上的天文臺曾是浙江省最早設備最完善的觀象臺,內(nèi)部設備由美國進口,如今已被日軍完全炸毀,倒塌為一堆瓦礫殘墻。
杭州校園的慘狀并沒有使李校長和他的同事喪失信心。1946年3月底,之大的臨時董事會在上海召開。李校長計劃要求至少要恢復高中和大學初級課程,董事會決議同意修繕建筑,要求中國教會大學校董聯(lián)合會給予經(jīng)費資助。之后之大很快得到12.69萬美元的資助用于整修校舍和添置儀器設備。此外尚有大量書籍、毛毯、雙人床的實物捐贈。值得一提是購置了一臺價值8.2萬美元的當時最先進的材料測試機和一輛新款福特車。在如火如荼的整修工程進行同時,春秋兩季各院系招收新生近七百名。除三四年級仍留滬上課外,新生均到杭州校區(qū)注冊報到。
大學重新開學
經(jīng)歷了八年抗戰(zhàn)之后,之江大學終于在1946年秋季在杭州校區(qū)重新開學了。12月的圣誕節(jié)舉行了建校一百周年的慶典(由于抗戰(zhàn)的緣故慶典晚了一年)。許多社會名流帶著鮮花和錦旗趕來慶賀,祝賀之江大學101年為培養(yǎng)中國青年所做出的貢獻。1946—1947年年度報告中可看出秋季注冊學生為874人,其中182人是女生,春季注冊人數(shù)是780人,其中171人是女生。教員人數(shù)是92人,考慮到杭州校區(qū)尚未完全修復,教具圖書儀器一時未能完全恢復,暫時只有一、二年級在杭州校區(qū),而三、四年級仍在上海上課。值得一提的是當時留滬學生在中共地下黨領導下參加了爭取民主、反對獨裁、反對內(nèi)戰(zhàn)的運動,產(chǎn)生了廣泛的社會影響。
華東聯(lián)合大學的構想
1946年華東差會提出了將華東地區(qū)五所教會大學合并成立一所“華東聯(lián)合大學”的構想。由5所大學各派1名代表組成聯(lián)合大學計劃委員會,就具體事宜進行磋商。當年夏季,由對此計劃表現(xiàn)積極的東吳、圣約翰、滬江和之江四所大學的代表,花費大量時間進行具體工作。之江大學的李培恩校長受委托任之大首席代表。初步設想是相同系科實行合并,文、理科集中于圣約翰,工科集中于之大,圣約翰和東吳的高中設在東吳校園。之大在杭州重新開辦高中。雖然到1947年春聯(lián)合大學的計劃已被三校采納,但最終校址選定這一重大問題最后還是成了導致計劃擱淺的關鍵。東吳和之大覺得圣約翰校園太小不夠發(fā)展。李培恩校長的意見認為新校區(qū)面積至少不能小于1000畝,而且流經(jīng)圣約翰校區(qū)的蘇州河已是散發(fā)臭味的污水河,于健康不利,之大和東吳均希望選一新址。而圣約翰認為已在當?shù)匕l(fā)展得不錯,舍不得搬遷,并提出建新校區(qū)花費必然巨大,超過各校的經(jīng)濟能力的理由。至此,整個聯(lián)合大學計劃陷入僵局。終于由首先涼了心的圣約翰單獨招生開始,之大和東吳先后單獨招生?!叭A東聯(lián)合大學”計劃終于在1948年春宣告流產(chǎn)。
杭州校園恢復后的發(fā)展
經(jīng)過兩年的修繕和建設,之江大學的杭州校園終于從日寇侵略戰(zhàn)爭八年帶來的巨大創(chuàng)傷后得到了康復,像處于頭龍頭一排十間的教員宿舍(習稱之謂“十間頭”)等幾幢建筑在廢墟上得以重建。前章提及新到的先進的材料試驗機已在材料試驗室裝妥。之江大學開始在戰(zhàn)后呈現(xiàn)出向新規(guī)模發(fā)展的景象。1947年時任美國駐華大使的司徒雷登來之江大學參觀,對之大的優(yōu)美環(huán)境大加贊賞。1948年7月國民黨政府教育部核準之江大學為擁有文學院、商學院和工學院等三所學院的綜合性大學。當年注冊學生總數(shù)近千人,其中有150名女生,教職員60多人。之江大學還是在中國十三所教會大學中唯一一所同時擁有商學院和工學院的大學。
1949年5月3日杭州解放。當天晚上全校師生在大草坪上舉行軍民聯(lián)歡大會,熱烈慶祝這一新時代的到來。解放軍負責人還發(fā)表了講話。5月5日照常上課。6月校長李培恩因受到學生指責離?;厣虾2⑻岢鲛o呈。校董會派出曾任校長秘書的何維聰協(xié)助組織了一個由周正、吳其玉、何翹森、胡繼瑗和廖慰慈等五人組成的校政委員會主持校務。直到1950年7月1日新校長黎照寰博士上任,周正為副校長并兼任數(shù)理系主任,王駕吾任中文系主任。由于美籍原主任隊克勛返美,外文系主任由黎照寰兼任,教務主任為錢鐘祥,副主任為何翹森,政治系主任吳其玉,教育系主任為張文昌,財經(jīng)學院院長為胡繼瑗,財經(jīng)系主任為宗植心,企管系主任為蔡兢平,貿(mào)易系主任為胡寄聰,會計系主任為盧懷道。工學院院長為廖慰慈,土木系主任為顧世輯,代理主任李恩良,建筑系主任為陳植,副主任為黃家驊,機械系主任為陳近朱,體育主任為張強鄰,其它主要教授有朱君毅、吳辛安、王華彬、汪定曾、朱福炘、許夢琴、羅邦杰,譚垣、張充仁、郭家麟、白郁筠、倪惠元、朱乾嘉、王仁東、徐紀楠、胡士瑩、朱正元、慎微之、徐經(jīng)濟、程英琦、沈文輔、周子亞、陳從周、謝文釧、袁文伯、王子香、仇儉、鮑冠儒、佘坤山、許文雨、任銘善、孫鼐、張烈、楊得云、張樹森、陳崇禮、吳景祥、吳嚮、錢家歡、洪逮吉、俞銘璜、顧敦鍒、焦績?nèi)A等四十余人,均為國內(nèi)學界之知名人士。講師有徐次達、張勇昇、吳兆漢、任傳豐、童兢昱、許保和、何鳴岐、李華英、章申、周其恭、王魏軏、吳一清、張嘉鄰、蔣禮鴻、廖增瑞、、鮑毓璋、黃一民等人,他們均成為國內(nèi)60年代后的學術帶頭人。值得一提的是潘甫澄先生,他自1930年就任圖書館管理員以來20余年如一日,歷盡各種戰(zhàn)爭動亂始終兢兢業(yè)業(yè)地忠于本職,將圖書館管理得井井有條,為廣大師生的教學工作做出奉獻。1950年8月經(jīng)華東軍政委員會教育部批準,將原文、商、工三學院調(diào)整為文理、財經(jīng)、工學院三學院,共設15個學系。
1950年11月6日為擴大教學規(guī)模而建設的“工程館”舉行了奠基儀式,隨之開工。為適應更多學生入讀所需,東西齋均在閣樓擴充或加層。之江大學的教學規(guī)模在解放后得到較大發(fā)展。同時之大的教育質(zhì)量及其在當時國內(nèi)的影響上都達到了相當高的水準。較突出的例子是在當時國內(nèi)重大建設項目設計方案公開招標上,之大建筑系在山西經(jīng)緯紡織機械制造廠工人住宅區(qū)和上海人民英雄紀念塔兩項目上均一舉奪得首獎。在新中國蓬勃開展的社會主義建設高潮中之江大學畢業(yè)生均才華屢見,成為各大學、設計院及國家機關的棟梁之才。如華東建筑設計院的首任院長金嗣炘、上海市副市長金仲華等。同時值得一提的是由于之大重視學生體育活動,學校的體育成績也很突出。除一年一次全校運動會外,籃球、足球、網(wǎng)球、棒球、田徑和游泳水平均處于當時杭州領先的地位。之大籃球隊曾使當時杭州最強的“武林隊”俯首稱臣。1950年由體育主任張強鄰率領之大籃球隊、足球隊和棒球隊前往上海,與上海體育水平較高的幾所知名大學舉行對抗賽,吸引了上海大批觀眾前來觀戰(zhàn)。結果之大大獲全勝,凱旋而歸。當時上海的“大公報”、“新聞報”等新聞媒體均及時作了報導。之大足球隊及男女籃球隊中有多人入選華東代表隊,代表華東地區(qū)參加當時的全國性比賽。
之江大學的結束
1950年夏,朝鮮戰(zhàn)爭爆發(fā)。由于美國政府對新生的人民中國的敵視及對南朝鮮及臺灣當局的軍事支持,美軍以“聯(lián)合國軍”名義直接到朝鮮作戰(zhàn),戰(zhàn)火燒至鴨綠江邊。10月25日中國人民志愿軍赴朝參戰(zhàn)。中國與美國開展了一場為時3年的首次軍事對抗。國際大背景是以美國為首的資本主義陣營和中國剛剛加入的蘇聯(lián)為首的社會主義陣營以這一場戰(zhàn)爭為導火線開展了一場政治大較量。在這樣的政治氣氛下,當時國內(nèi)像之江大學這樣一批由外國(主要是美國)教會創(chuàng)辦的基督教教會大學便處于一種尷尬的境地,被認為是美帝國對中國進行文化侵略的橋頭堡也是自然之事。
1951年中國政府頒布了接管外資開辦的教育與醫(yī)療機構條例。之江大學亦屬此內(nèi)。由浙江省教育廳廳長劉丹來校接收。黎照寰交出校政后離校。1952年夏,中央教育部實行“院系調(diào)整”。之江大學各院系除建筑工程系并入同濟大學,商學院及工商管理財經(jīng)學系并入上海財經(jīng)學院外,工學院各系均并入浙江大學,文學院各系及部分數(shù)理化學系并入新成立的浙江師范學院(后改為杭州大學),地點即在之江大學校區(qū)。
從此,之江大學107年歷史宣告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