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跟友人在外面吃飯,一對母女坐在了我們鄰桌,孩子拿著各種復習資料,應該是上完補習班,她的媽媽點完餐開始盤問起她近來的學習情況。
不一會兒飯菜上來了,可媽媽還沒有停下來的意思,繼續(xù)說個沒完沒了。
當媽媽在孩子試卷上發(fā)現了一個錯誤的時候,聲音瞬間提高了八度,孩子邊低頭吃飯邊小聲啜泣。
我想起了小時候,父母工作忙,家人的“共同輕松時間”——晚飯,就成了爸爸媽媽教育我的最佳選擇。
很長一段時間,我對吃晚飯充滿了恐懼,因為吃飯時間等于受教育時間。很多寶爸媽都有飯桌上訓孩子的習慣,其實,教育孩子要合時宜、分場合。
那么,哪些時間點不建議寶爸媽教育孩子呢?
01
孩子哭鬧時
寶爸媽們應該都有體會,孩子哭鬧的時候,情緒大爆發(fā),你越說他哭得越厲害,基本無法溝通。
所以,孩子哭鬧的時候,教育他不如去轉移他的注意力,讓他盡早從悲傷中走出來。
因此,我會選擇孩子心情轉好的時候跟他交流,強化一些正能量。比如,孩子情緒平穩(wěn)開始玩積木,可以跟他說:你搭得真好,剛才你發(fā)脾氣摔了積木,如果把積木摔壞了,你就不能玩了,是不是?
02
有外人在場時
很多人都有這噩夢般的經歷吧,爸爸媽媽為了讓孩子“長記性”,同時建立家長的威嚴,當眾大聲指責孩子。
小孩子是有想法和自尊的個體,我們成年人被當眾被指責都受不了,何況是個小小的孩子。
孩子犯錯已經很惶恐了,爸爸媽媽的責怪讓他內心很難受,看到周圍形形色色的眼神更是無法承受。
因此,我會選擇“關起門來”與他溝通,將他做錯的地方攤開來與他詳談,給他機會去找改正錯誤的方法。
03
經受挫折時
其實,在失敗時指出錯誤是發(fā)現問題的一個契機,但是孩子的情緒也很重要,我不愿意做一個落井下石的媽媽。
如果孩子失敗了,當務之急是處理孩子的情緒,感同身受地接納他,然后找機會鼓勵他再試一次。
再次嘗試成功后再與他分析成功與失敗的異同點,讓孩子真正理解錯誤在哪,對他來說才是真正的成長,而且記憶也最深刻。
04
贊揚他人時
所有的小朋友都有一個共同的敵人——別人家孩子,寶爸媽說得最多的也是“別人家孩子”。
作為父母,我能理解這種恨鐵不成鋼的內心,但不是每個孩子都適合這種反向激勵法,很多孩子非常厭惡被比較。
當孩子需要爸媽的幫助和配合的時候,是父母言傳身教的最佳時機,因為這個時候的孩子需要一個外界力量給予他指引。
05
吃飯睡覺時
文章開頭的例子已經告訴我們,吃飯時批評孩子是不合時宜的,不僅影響孩子的食欲,還會加大孩子的心理壓力。而且,讓孩子邊吃邊哭,容易造成嗆噎。
有些寶爸媽喜歡在哄睡的時候教育孩子,睡覺前多么溫馨的時刻,不應該是讀繪本、聽音樂等親密的親子時間嗎?
睡前教育孩子,不僅會影響孩子的睡眠質量,而且可能使孩子睡熟后做惡夢,寶爸媽要盡量避免這種行為發(fā)生。
寶爸媽可以在與孩子共同做一件事情時進行教育,營造出一種共同進退、團結互助的氛圍,孩子從內心認可家長跟自己是一個整體,更容易接受家長的建議。
孩子的內心世界脆弱又敏感,最好的教育不是寶爸媽成為決策者、指揮家,而是學著怎樣去做一個傾聽者、支持者。
教育孩子的時候,寶爸媽要盡可能地多用正能量、善意、溫馨、積極向上的語言撫慰孩子的內心,讓孩子擁有健康快樂的心態(tài)。
愿每一個深愛孩子的寶爸媽都能準確地捕捉教育的最佳時機,對我們的寶貝進行適度地引導和教育,這樣才能事半功倍。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