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的主旨在于排脫俗氣。黃山谷謂人不讀書便語言無味,面目可憎。須知世上語言無味面目可憎的人很多,不但商界政界如此,學府中亦頗多此種人。然語言無味,面目可憎在官僚商賈亦無妨,在讀書人是不合理的。所謂面目可憎,不可作面孔不漂亮解,因為并非不能奉承人家,排出笑臉,所以“可憎”;脅肩諂媚,面孔漂亮,便是“可愛”。若欲求美男子小白臉,盡可于跑狗場、跳舞場,及政府衙門中求之。有漂亮面孔,說漂亮話的政客,未必便面貌不可憎。
讀書與面孔漂亮沒有關系,因為書籍并不是雪花膏,讀了便會增加你的容輝。所以面目可憎不可憎,在你如何看法。有人看美人??茨樀埃灿轩Z臉柳眉皓齒朱唇都叫美人。但是識趣的人如李笠翁看美人??达L韻,笠翁所謂三分容貌有姿態(tài)等于六七分,六七分容貌乏姿態(tài)等于三四分。有人面目平常,然而談起話來,使你覺得可愛;也有滿臉脂粉的摩登伽,洋囡囡,做花瓶,做客廳裝飾甚好,但一與交談,風韻全無,便覺得索然無味。黃山谷所謂面目可憎不可憎亦只是指讀書人之議論風采說法。若《浮生六記》中的蕓,雖非西施面目,并且前齒微露,我卻覺得是中國第一美人。男子也是如此看法。章太炎臉孔雖不漂亮,王國維雖有一條辮子,但是他們是有風韻的,不是語言無味面目可憎的,簡直可認為可愛。亦有漂亮政客,做武人的姨太太,說話雖然漂亮,聽了卻令人作嘔三日。
至于語言無味(著重“味”字),那全看你所讀的是什么書及讀書的方法。讀書讀出味來,語言自然有味,語言有味,做出文章亦必有味。有人讀書讀了半世,亦讀不出什么味兒來,那是因為讀不合的書,及不得其讀法。讀書須先知味。這味字,是讀書的關鍵。所謂味,是不可捉摸的,一人有一人胃口,各不相同,所好的味亦異,所以必先知其所好,始能讀出味來。有人自幼嚼書本,老大不能通一經,便是食古不化勉強讀書所致。袁中郎所謂讀所好之書,所不好之書可讓他人讀之,這是知味的讀法。若必強讀,消化不來,必生疳積胃滯諸病。
口之于味,不可強同,不能因我之所嗜好以強人。先生不能以其所好強學生去讀,父親亦不得以其所好強兒子去讀。所以書不可強讀,強讀必無效,反而有害,這是讀書之第一義。有愚人請人開一張必讀書目,硬著頭皮咬著牙根去讀,殊不知讀書須求氣質相合。人之氣質各有不同,英人俗語所謂“在一人吃來是補品,在他人吃來是毒質”。因為聽說某書是名著,因為要做通人,硬著頭皮去讀,結果必毫無所得。過后思之,如做一場噩夢。甚至終身視讀書為畏途,提起書名來便頭痛。蕭伯納說許多英國人終身不看莎士比亞,就是因為幼年塾師強迫背誦種下的惡果。許多人離校以后,終身不再看詩,不看歷史,亦是旨趣未到學校迫其必修所致。
作者簡介
林語堂(1895—1976),中國作家。原名和樂,后改名玉堂,福建龍溪(今龍海)人。1916年畢業(yè)于上海圣約翰大學。1919年去美國留學,后轉赴德國留學,獲哲學博士學位。1923年歸國,任北京大學英文教授。曾參加語絲社。1926年去廈門大學任文科主任。次年到武漢國民政府外交部任外交秘書。1932年起在上海編輯《論語》《人間世》《宇宙風》等刊物,提倡“幽默閑適”小品,成為論語派主要代表。1936年赴美國從事寫作,并用英文翻譯了中國古籍《論語》(譯名《孔子的智慧》)、《老子》等。后在香港病逝。中英文著作有《剪拂集》、《大荒集》、《我的話》、《京華煙云》(一譯《瞬息京華》)、《蘇東坡傳》、《吾國與吾民》等。)